从产业链角度解读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_社会资本论文

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产业链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产业链论文,资本论文,理论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5)11-0055-08

      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必须解决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问题,这就要遵循一系列总量与结构同时均衡的客观条件。马克思深刻阐释了这些条件,从而为理解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协调发展和持续扩张提供了科学依据。

      挖掘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所内在要求的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协调发展的理论内涵,将两大部类理解为产业链上分别从事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的两大产业链束。①为了推动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就必然要求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生产部类之间必须同时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也就是要求生产资料生产的产业链束和消费资料生产的产业链束②之间既要实现既有存量,又要实现追加增量的比例相适和结构平衡。由此,可以推导得出,社会再生产理论内含着产业链各环节必须保持既有存量和追加增量的平衡协调,以维持产业链有机运转和社会再生产持续进行的客观要求。在此基础上,本文论证了简单再生产经济模型中,产业链各环节保持比例协调以及扩大再生产经济模型中,产业链后向、前向和旁侧延伸的政治经济学依据。与此同时,本文还从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视角探讨了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现实应用。

      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产业协调要求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剖析了作为单个资本集合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运动中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问题,揭示了社会资本连续运动的实现条件及其规律性。马克思对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的精辟论述,不仅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殊内容,而且揭示了一切以商品生产和社会化生产为特征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共同规律。③

      1.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在简单再生产中,两大部类之间在实物上和价值上要满足的基本均衡条件是Ⅰ(v+m)=Ⅱc,且第Ⅱ部类内部必须满足Ⅱbv<Ⅱam,即“投入奢侈品生产的v,必须等于以必要生活资料形式生产的m中和它的价值量相适应的部分,因而就必然小于这整个m,即小于(Ⅱa)m”④。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运动中,第Ⅰ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除了要保证两大部类原有规模再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以外,还必须有一个用于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活动而追加的生产资料余额。同理,第Ⅱ部类所生产的消费资料中除了满足两大部类即有工人和资本家的消费资料以外,还必须有一个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活动而必需的追加消费资料,这可以用如下数理公式来表示:

      

      这表明要使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必须要有追加的不变资本(Δc)和可变资本(Δv)⑤进入两大部类生产中去。

      2.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条件

      无论是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社会总产品各组成部分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都必须保持协调的比例关系。在总产品中,Ⅰc或Ⅰ(c+Δc)通过第Ⅰ部类内部交换得以实现;Ⅱ(v+m)或Ⅱ(v+Δv+m/x)是通过第Ⅱ部类内部交换得到实现;Ⅰ(v+m)=Ⅱc或Ⅰ(v+Δv+m/x)=Ⅱ(c+Δc)则是通过两大部类间的交换得到实现。这些条件也就是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所要求的比例关系。

      3.社会再生产的产业协调和区域协调内涵解析

      (1)社会再生产的两大部类即最简产业链的两个链环

      无论是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第Ⅰ部类与第Ⅱ部类都必须实现以商品资本为纽带的实物交换和囊括两大部类各组成部分(即Ⅰc、Ⅰv、Ⅰm和Ⅱc、Ⅱv、Ⅱm)在内的价值补偿。

      简单再生产中,Ⅰ(v+m)与Ⅱc的等价交换必然伴随着两大部类间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Ⅰ(v+m)的实物形态是生产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用于满足第Ⅱ部类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即Ⅱc的需要,是第Ⅱ部类的投入品;Ⅱc的实物形态是用于满足第Ⅰ部类工人和资本家个人消费需要的消费资料即Ⅰ(v+m),是产出品。因此,两大部类之间Ⅰ(v+m)与Ⅱc的关系可以看作一种投入—产出关系。同时,Ⅱv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代表的是第Ⅱ部类雇佣的劳动力。进一步令

表示消费资料,并且从实物形态看,Ⅰ(v+m)和Ⅱv构成第Ⅱ部类即消费资料生产的要素投入,从而有如下生产函数:

      

      对简单再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相互关系的上述解读,使我们能够根据产业链的定义,⑥将延展于两大部类的投入产出过程抽象为一个产业空间内由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的两个产业链束组成的最简产业链。根据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各部门间比例相适、动态协调的基本原理,延展于两大部类的最简产业链的各环节也必须比例协调。

      扩大再生产中,Ⅰ(v+m)在与Ⅱc价值补偿的同时也伴随着实物替换。只不过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第Ⅰ部类的剩余价值必须要有一部分转化为积累,形成追加的不变资本(ⅠΔc)和追加的可变资本(ⅠΔv)用于扩大再生产,即在简单再生产两个产业链环组成的最简产业链基础上,通过接通生产生产资料的链环Ⅰ(v+m)与追加生产资料生产的链环(ⅠΔc),实现产业链在第Ⅰ部类的延伸。同样,第Ⅱ部类要进行扩大再生产,也必须用一部分剩余价值进行积累(ⅡΔc,ⅡΔv)。即Ⅱ(v+m)或Ⅱ(v+Δv+m/x)通过第Ⅱ部类的交换得以实现,并在追加的不变资本(ⅡΔc)和追加的可变资本(ⅡΔv)的共同作用下,生产消费资料的产业链环在第Ⅱ部类内部得以延伸。这样,我们可以把沟通两大部类的简单再生产看作由生产生产资料的产业链环和生产消费资料的产业链环有机组成的最简产业链,进而把扩大再生产看作上述产业链在两大部类间延伸之后形成的复杂产业链。因此,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揭示的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除了要保持产业链上要素投入和产品生产等各环节的比例协调以外,追加到两大部类间的要素投入也要比例相适。

      (2)产业链的构建和延伸是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现实要求和体现

      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规模不变的简单再生产就只是一个抽象”⑦,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表现为积累或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条件下整个社会生产仅由链环Ⅰ和链环Ⅱ组成的两环节最简产业链只是产业链的抽象情形。现实世界中社会生产要素繁多、部门众多、体系庞大,经济活动之间的技术经济关联十分复杂,形成一个复杂巨系统。现实中的产业链往往是包括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各个环节在内,由研发—设计—制造—物流—营销—消费等多个链环组成的复合体。

      扩大再生产通过要素积累和要素追加投入,推动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生产,进而实现与其他产业链环(这些链环可能只分布在一国或地区,也可能是分布于全球范围内)的有效接通,并不断衍生产业链环和延伸产业链条,从而构建起沟通两大部类,吸引外部要素追加投入的产业链条。扩大再生产的本质在于不断有新的追加要素投入到产业链上,推动产业链在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的延伸,并且由于经济活动同时具有产业和地域空间两个空间归属,而且不同的产业部门往往由于对优势区位的追逐分布在不同的经济区域,因而产业链的部门间延伸也就相应地促进了区域产业合作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⑧因此,基于产业链构建与延伸的区域产业协作是追加要素投入推进社会产品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顺利进行的有效途径,也是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现实要求和体现。

      二、简单再生产视角下的产业链协调与平衡

      1.简单再生产要求产业链各环节比例协调

      我们假设产业链A上生产生产资料的产业环为链环Ⅰa,生产消费资料的产业环为链环Ⅱa。链环Ⅰa与链环Ⅱa即构成了简单再生产产业空间内一头连接生产资料生产,一头连接消费资料生产的一条最简产业链。同理,简单再生产产业空间内,也存在着产业链B,…产业链Ⅰ,…产业链R等产业链,作为其对应组成部分的链环Ⅰb和链环Ⅱb,…链环Ⅰi和链环Ⅱi,…链环Ⅰr和链环Ⅱr分别与链环Ⅰa和链环Ⅱa具有相似的功能属性(即链环Ⅰ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链环,链环Ⅱ是生产消费资料的链环。如图1所示),只不过其具体的要素投入和生产的产品存在异质性。

      

      图1 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生产部门与产业链环关系示意图

      简单再生产要求两大部类之间价值平衡⑨、实物平衡⑩以及价值和实物之间平衡(11)的三重统一。简单再生产两大部类各组成部分之间呈现出基于价值补偿与实物替换的关联关系,第Ⅰ部类的c、v、m中只需其中一个价值补偿或实物替换不平衡就会波及第Ⅱ部类的c、v、m的生产中去,导致两大部类生产与消费的失衡,简单再生产无法维持。换句话说,要使得简单再生产持续进行,两大部类各组成部分(Ⅰc、Ⅰv、Ⅰm和Ⅱc、Ⅱv、Ⅱm)之间必须维系精密的比例关系,并且这种比例关系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市场价值量来衡量的。

      第一种比例协调:对于沟通两大部类的产业链束Ⅰ和产业链束Ⅱ,产业链束Ⅰ中的链环Ⅰa,链环Ⅰb,链环Ⅰc,…链环Ⅰr要与产业链束Ⅱ中对应的链环Ⅱa,链环Ⅱb,链环Ⅱc,…链环Ⅱr分别接通,且生产生产资料的链环(如链环Ⅰr)应与生产消费资料的链环(如链环Ⅱr)比例相适。

      第二种比例协调:对于产业链束Ⅰ和产业链束Ⅱ内的各组成链环而言,链环Ⅰa,链环Ⅰb,链环Ⅰc,…链环Ⅰr之间也要比例协调,原因在于在封闭产业空间内部,多个生产生产资料的链环的价值量之间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即链环Ⅰa,链环Ⅰb,链环Ⅰc,…链环Ⅰr在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上的比例协调。同理,链环Ⅱa,链环Ⅱb,链环Ⅱc,…链环Ⅱr之间无论在价值量还是实物数量上也应该比例相适。

      充分把握好上述两条比例协调原则,产业链才能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实现社会产品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的有机统一,维持产业结构的协调平衡和正常运转。

      2.简单再生产的产业部门协调发展要求

      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关于再生产的平衡关系不仅要求总量平衡,而且要求结构均衡。(12)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在既定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剩余价值率前提下,生产生产资料的产业部门与生产消费资料的产业部门在产品生产和要素需求上应比例适度、协调统一。社会总产品的一般形式为

体现为结构均衡,其中

,是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封闭的经济空间内,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各产业部门(Ⅰc、Ⅰv、Ⅰm和Ⅱc、Ⅱv、Ⅱm)在价值交换量和实物补偿量上应做到彼此协调,即简单再生产中各产业门类要比例相适、协调发展,推动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顺利进行。

      3.简单再生产的区域协调发展要求

      

      另外,产业链空间形态的现实表现往往是完整产业链上的链环散布于不同经济区域。产业链环基于对利润最大化和优势区位的追逐,往往会分布在不同地域空间单元内,这就极有可能导致本属于同一产业部门的各个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的经济区域。(13)因此,产业链上不同链环间基于劳动地域分工用以保持适度比例维持简单再生产持续进行的内在要求,相应地要求不同区域之间保持价值量和实物量的比例协调,推动以区域为单位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顺利进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扩大再生产视角下的产业链拓展与创新

      1.扩大再生产是生产总量平衡和结构均衡的统一

      扩大再生产是在增加不变资本(Δc)和可变资本(Δv)的要素投入条件下,通过积累率的调整实现扩大再生产的周期性平衡,其基本平衡表达式如下:

      

      扩大再生产实践中,ⅠΔc与ⅠΔv、ⅡΔc与ⅡΔv、Ⅰm/x与Ⅰm、Ⅱm/x与Ⅱm之间必须保持与价值形态相适应的比例协调,扩大再生产是社会总产品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的有机契合点。

      2.扩大再生产要求产业链环间追加要素和产业链延伸的动态平衡

      扩大再生产要求在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分别追加不变资本(Δc)和可变资本(Δv),即在产业链环间追加要素投入或新增产业部门以维系扩大再生产的持续进行。对于产业链环间追加的要素投入,客观上应保持追加要素数量的平衡和要素价值构成的统一。如马克思假定ⅠΔc∶ⅠΔv=4∶1,ⅡΔc∶ⅡΔv=2∶1。同时,产业链环间追加的要素投入产生的附加价值一部分用于积累,作为第二次追加的不变资本(Δc)投入到社会再生产中,推动社会总产品价值不断上升。另一方面,扩大再生产不仅涉及要素在既有产业链环的追加投入,还涉及要素追加到新的产业链环节,从而实现吸纳外部经济能量提升社会总产品价值。其典型做法即动态接通和延伸产业链,不仅推动产业链在第Ⅰ部类或第Ⅱ部类内部的接通和延伸,也着力推动产业链在两大部类之间的接通和延伸(见图2)。

      我们以产业链A为例,链环Ⅰa既可以在第Ⅰ部类内部后向延伸到链环Ⅰx',也可旁侧延伸到链环Ⅰa’;对于链环Ⅱa来说,链环Ⅱa既可以在第Ⅱ部类内部前向延伸到链环Ⅱx’,也可以旁侧延伸到链环Ⅱa’;链环Ⅰa和链环Ⅱa之间还可能相互接通,以交叉融合的方式相向延伸到任意链环R’,从而实现Ⅰ部类与Ⅱ部类之间的部门融合和部门交叉。同理,产业链B,产业链C,…,产业链Q的接通与延伸路径大体相似。

      

      图2 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生产部门与产业链环接通与延伸示意图

      产业链的政治经济学意义主要有如下两点:

      (1)产业链延伸新增就业岗位吸纳相对过剩人口

      扩大再生产要求两大部类生产中要有持续追加的资本或劳动力。技术外生条件下,资本有机构成(c∶v)趋于上升,即单位劳动力附着的不变资本(c)增加,这就使得产业链环上追加的不变资本(Δc)和可变资本(Δv)之比逐渐增大,追加的单位资本赚取的平均利润随着技术进步而下降,不变资本的累积效应越发明显,相对过剩人口不断涌现,失业人口不断增多。但是,延伸产业链,新增产业链环,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新增就业岗位,吸纳相对过剩人口,并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其中一部分即作为后一环节追加的不变资本投入到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去)。

      (2)产业链延伸吸纳相对过剩产品

      “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有限的消费。”(14)马克思认为,扩大再生产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导致经济危机的产生,而经济危机始于基于扩大再生产导致的生产相对过剩。马克思以棉布生产为例指出,某些“主要消费品”的生产过剩,会引起产业链条上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出现普遍性的生产过剩。(15)因此,为了迟滞危机的发生,减少危机发生的频次,有效满足资本对于剩余价值的“不懈”追逐,资本家必然“想方设法”发现新的生产领域从而延伸产业链,使第Ⅰ部类产业加速发展,引致有效需求,缓解危机破坏程度。

      3.扩大再生产要求技术进步与创新发展

      扩大再生产是有序延伸连接两大部类的产业链束,不仅反映物质财富积累和社会产品总价值提升的过程,而且反映连续追加资本等要素投入背景下的社会再生产动态平衡过程。“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涵上扩大。”(16)内涵扩大再生产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等途径来实现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通常而言,只有当外延扩大再生产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从内涵方面扩大再生产,(17)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在经济发展初期,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更多的是采用外延式扩大再生产方式来实现,通过新增要素的密集投入,扩大生产规模等途径,推动经济总量的积累和扩张。当经济总量积累到一定规模时,必须适时从外延型扩大再生产为主的生产方式向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为主的生产方式转变。这就需要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加快技术进步,着力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水平,推动经济增长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提质增效扩大再生产水平。

      与此同时,扩大再生产推动技术进步与创新发展的重要诱因还来自于资本家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单个资本家显然不满足于赚取平均利润,对超额剩余价值的“不懈”追逐必然驱使其改良工艺,加快技术进步,缩短单个商品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资本家阶级基于竞争优势导向的技术进步必然推动整个社会再生产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资本家积累的剩余价值有一部分要用于资本家的奢侈消费,使得资本家更多选择高、精、尖、奢消费品。这样,资本家阶级消费升级的同时也在客观上带来了生产消费资料生产方式的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进而驱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朝着技术进步与创新发展的扩大再生产模式演进。

      四、创新驱动与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以上基于产业链视角对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所做的解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发展目标。从本文解读的产业链视角看,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充分发挥产业链效应。

      1.创新驱动是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必然要求

      创新驱动作为推动社会再生产持续进行的前提,主要体现为作为创新驱动战略核心的技术创新是作为社会再生产的内核而存在的。一方面,技术进入产业生产领域之后,能带来要素配置方式的变革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使得单位时间内单位资本能够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渴望”,使得资本更多地谋求与技术的结合,投向技术含量高、经济效应好的能凝结更多价值量的高端产业,既带来剩余价值率的提高,也积累更多的剩余价值量。

      2.延伸产业链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1)后向延伸产业链提升研发水平

      扩大再生产要求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有效消化吸收新增的要素投入,提升产业链条发展层次。后向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资本进军产品研发环节,提高产品附加价值率和链环发展层次,构建起环环相扣、合理后向延伸的产业链条。后向延伸产业链也是资本对超额剩余价值“努力”追逐的必然结果,是追加可变资本价值增值的重要途径,是提升产业体系整体档次,构建起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核心动力与源泉。

      (2)前向延伸产业链抢占产业价值链高端

      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必然驱使资本等要素投入到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一是资本基于创新驱动攫取超额剩余价值的冲动使然;二是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必然是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大、发展层次高的完备产业体系。前向延伸产业链条不仅是提高产业体系完备度,还是加快产业结构提档升级,攫取超额剩余价值的重要路径。

      (3)旁侧延伸产业链发展现代服务业

      要使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必须妥善处理好追加资本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问题。旁侧延伸产业链既是满足新增要素物质补偿,也是不断完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必须侧向旁生新增链环,接通和延伸关联产业链条,尤其是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配套产业,以技术进步为动力推进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的融合发展。

      

      图3 产业链延伸推进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构建示意图

      基于社会资本再生产中两大部类价值补偿与实物替换协调统一的视角,沿着马克思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分析足迹,本文推导得出作为两大部类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平衡关系外在表现形式的产业链既要保持各环节的比例协调,又要延伸产业链,由此得出产业协调与产业创新的马克思主义解释。本文从理论上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中产业链间、产业链环间应注重链环完整、比例协调和创新升级。在现实经济活动中,还需要针对注重产业结构平衡忽视产业创新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后向延伸产业链,加大研发投入,着力创新驱动,进入产品研发和工艺设计环节,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第二,前向延伸产业链,加大品牌建设和营销刺激力度,提升产品知名度,提高产品附加价值量,做大社会“财富蛋糕”;第三,旁侧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紧紧围绕产业链延伸做好信息服务和资本、人才、技术、土地等要素保障方面的生产、生活性配套服务,营造有助于产业链旁侧延伸的良好外部环境。

      ①其中,Ⅰc就是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Ⅰ(v+m)就是生产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

      ②生产资料生产的产业链束可看作多条产业链上从事生产生产资料生产的产业环节的集合体;生产消费资料生产的产业链束可看作多条产业链条上从事消费资料生产的产业环节的集合体。

      ③张彤玉:《〈资本论〉导读》,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01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53页。

      ⑤(Δc)可由部分剩余产品转化而来,其实物形态为生产资料。(Δv)来自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相对过剩人口。

      ⑥产业链是现实经济活动中若干相关产业部门基于经济活动内在的技术经济关联,客观形成的环环相扣、首尾相接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参见龚勤林:《论产业链构建与城乡统筹发展》,《经济学家》2004年第3期。

      ⑦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38页。

      ⑧龚勤林、陈说:《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区域协调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8期。

      ⑨第Ⅰ部类当年可变资本价值加剩余价值必须和第Ⅱ部类不变资本价值相平衡。

      ⑩第Ⅰ部类当年生产的相当于新劳动量的生产资料必须和第Ⅱ部类已消耗掉的相当于旧劳动量的生产资料相平衡。

      (11)第Ⅰ部类当年购买消费资料的支付能力必须和第Ⅱ部类所提供的商品量相平衡,第Ⅱ部类当年购买生产资料的支付能力必须和第Ⅰ部类所提供的商品量相平衡。

      (12)万文丽:《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与宏观经济调控》,《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

      (13)龚勤林、陈说:《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区域协调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8期。

      (1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48页。

      (15)许晓红:《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对当前我国扩大内需的启示》,《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6页。

      (17)郑志国:《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道路》,《学习时报》2005年10月15日,第8版。

标签:;  ;  ;  ;  ;  ;  ;  ;  ;  

从产业链角度解读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_社会资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