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街道德信实验学校 广东 佛山 528000
摘要:在数学课程开展过程中,通过学具的有效应用,可以在量量、画画等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有效提高知识传导效率,并结合师生合作模式,促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意识得到有效的提升,便于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激发,因此本文结合实际数学教学情况,对学具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以便为数学教学课堂效率的提升提供依据。
关键词:学具;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前言
数学知识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个性、丰富的学习过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为数学知识学习的主要措施,而学具的有效应用为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依据,通过学具在数学教学工作中的有效开展,有望为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有效的引导,因此对学具在数学课堂教学应用进行分析对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数学知识的教学不仅仅是进行单一的理论知识传输,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基础数学知识传导促使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及知识运用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而如何运用数学学具这一工具对学生数学知识学习进行有效的引导,对于数学教学人员而言,已成为重要的工作任务。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及思维特点,可利用学具构建一个数学活动进行及数学知识交流的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探索过程的顺利进行体用依据,而通过数学学具的应用可为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技能及数学思维模式提供有效的辅导,从而促使数学学习知识与学生思维模式进行有效的整合,便于新数学知识传导工作的顺利进行。如在进行三角形基础数学知识学习时,教学人员可组织学生利用不同长度的木棒进行直角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等不同类型三角形的构建,在利用学具实际演练过程中,学习人员可实际体会到不同类型三角形在角度、边长、顶点位置等方面的区别,而通过不同三角形学具的来回移动,通过不同三角形形状的演变可为学生了解三角形角度固定的特点提供依据,通过外显动作、内因思维的有机结合,可促使整体知识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注意能力的集中,便于学习人员对数学知识的自主积极学习,为数学教学效率地提升提供依据[1]。
2.开展探究学习模式
2.1形成数学概念
在新课标数学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我国教育部门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进行了进一步的提倡,而数学实际操作能力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数学学具应用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制作、摆动、画图、拼接等环节不断提高自身实践操作能力,便于数学知识探究模式的顺利进行。在学生学习规模演变过程中,学习人员大多是通过概念感知、表象建立、概念建立等过程进行各项知识的学习,而数学知识中学具的应用更是通过相应工具应用提高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中的主动地位,调动学习人员的听觉、视觉等整体感官参与到具体的知识学习过程中,而通过学具对相关知识的直接具体演化,为数学知识的表象建立及概念确立提供有利的依据[2]。如在均分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学人员可要求学生将8朵小红花分为3份,其中A为4朵,余下几朵分别交给B、C。然后在课堂中学习人员的共同合作下,共有以下几种方案,即为A为4朵,另外两人B、C分别为2朵、2朵;A为4朵,B为1朵,C为3朵;A为4朵,B为3朵,C为1朵,通过上述小红花分配结果可促使小学学生对基础算法有更加正确的认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人员可组织学生进行逐步讨论,分析第一种方法与其余两组方法的区别,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对“平均”这一数学概念的充分了解。通过实物分配的活动,为小学数学学习人员抽象数学概念与具体事物结合的学习方法提供了初步的指导,便于具体数学概念的形成。
2.2提高合作意识
在新形势下,协作能力也成为优秀人才选拔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小学时期更是学生协作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通过实际教学活动中学具共同应用,可初步为学生建立合作学习认识,为后续学习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有效的借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在进行数学量程学习时,数学教学人员可首先为学生提供1000ml量筒、100ml水,然后将内部学生分成适当的几个小组,分别执行刻度观看、数据记录的工作,然后教学人员可要求学生将已有的水倒入1000ml量筒中,并根据实际操作情况记录倒水的次数及每次倒水后量筒的刻度变化,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相关探讨,分析量筒变化与水分倒入的关系,逐步培养良好的集体合作意识。
2.3提高学生主体意识
在数学教学课程中,学具的合理应用为学生自主知识探讨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对于新知识的探索是人们在客观环境下生活的必备条件之一,而信息化时代,小学学生的社会认知较为明确,通过各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其已经掌握了初步的社会生活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学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思维意识发展,利用学具的创新应用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如在长方体相关知识学习过程中,教学人员可在课程开展之初为学生提供数量不等的正方体小木块,然后组织学生对这些小木块进行合理操作,促使其转化为长方体,并根据组合后长方体的体积进行记录整理,通过相关学习目标制定,学习人员会在动手的过程中探究长方体体积及其相关边长之间的关系,从而便于学生思维探究能力的提升[3]。
3.营造生活情境
利用学具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特点,结合实际生活应用,可对数学知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有效的依据。如在数学加减运算知识学习过程中,可利用木棒、PPT、读书卡片等工具进行基础算法的教学。首先利用PPT导入课堂内容:我们班新转入了三个小朋友,他们在上课之前需要进行基础学具的采购,但是他们不知道需要带多少现金,现在我们来帮帮他们...然后进行相关采购工具的展示,利用木棒代替不同金额的现金,并进行适当标注,同时详细列出不同工具的金额损耗情况,在PPT营造的购物情景中,要求学生进行相关学习用品的购置,并使用相关算法进行展列。最后在实践演戏之后教学人员可进行相关文字题目的提出,组织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结合实践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数学知识教学是将现实生活中的数字、物体进行有效整体的自然知识学习,而通过学具的有效利用可促使学生将数学知识中的数学符号与实际生活中的数量关系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在数学计算与学具实践的综合利用过程中,促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如在圆锥体积教学过程中,教学人员可首先将学生分成适当数量的小组,然后为学生提供圆锥形容器、圆柱形容器、土等工具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其中圆柱形与圆锥形工具的高相等),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利用圆锥型工具将适当数量的土运送到圆柱形工具中,引导学生采用正确、具体的实践操作了解圆锥体积的相关影响因素,利用实践操作为学生正确获取知识构建一个高效的桥梁,而对于实验结果不理想的小组,教学人员可组织学生共同查找原因,通过对相关因素的综合探讨,促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知识掌握能力同步提升[4]。此外,利用学习工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可通过不同情境的创建促使学生思维应变能力逐步提升,如在正方形基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学人员可组织学生利用正方形纸质工具,通过测量、对折等方法全面探究正方性的特质,而根据学生思维能力及实际生活情况,不同的学生会利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人员提供的测量、对折等基础方法之外,其他学生还采用了边角对比、对边重合等模式证明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性质,利用教学工具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提高学生对新课程知识认识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总结
总而言之,在数学知识传导过程中,学具的有效应用对于学生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数学教学人员可根据实际教学课程内容,结合学生思维特点,利用学具的合理配置逐步开展探究教学、合作教学等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及实地动手能力同步提升,为数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贺业生. 运用学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研究[J]. 成才之路, 2017(6):97-97.
[2]林月美. 合理运用学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 考试周刊, 2016(20):61-61.
[3]张文. 合理运用学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 教育科学:全文版, 2016(12):00184-00184.
[4]宋梅春. 巧用学具教数学,提高教学效率[J]. 都市家教月刊, 2016(12):38-39.
论文作者:李赞雄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8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学具论文; 过程中论文; 数学知识论文; 人员论文; 角形论文; 《文化研究》2018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