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考试制度对学校体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_中考论文

体育考试制度对学校体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_中考论文

体育中考制度对学校体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育论文,中考论文,对策研究论文,制度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制度(简称体育中考)是特定历史时期应对应试教育的权宜性措施。实践证明,体育中考制度的实施对于增强学校体育工作和增进学生健康具有显著的积极效益。然而,负面问题也相伴而生。因此,本文对体育中考制度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体育中考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1.体育中考对学校体育的积极影响

(1)学校体育开展的软硬件设施得到改善

体育中考实施以前,由于没有做到两类体育协调发展,竞技体育投入相对较多,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投入相对较少,学校体育设施投入严重不足,体育场地器材未达到《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配置标准。体育中考实施以后,体育中考成绩对地方政府、学校师生产生影响,引起各方重视。现在,政府从体育彩票公益金中拿出一定资金用于改善学校体育条件,还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健康体检纳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从学校公用经费中支出。而且,初中学校完成“普九”,体育师资和场地器材基本达标。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学校体育软、硬件设施将越来越好。

(2)学校体育各环节得到加强

体育中考的实施对中学体育课教学影响显著。中央教科所吴键说过,如果没有中考,初三体育课基本被取消。各学校应对体育中考的措施各异,有些学校认真实施新课程标准,平时搞好教学,到了体育中考前加强考试项目训练;有些学校平时搞“放羊式”教学,体育中考前突击训练;有些学校将体育课变成了中考项目训练,以体育中考项目代替体育教学内容。尽管存在不妥,但是体育中考对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为了应付体育中考,学生要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学校要利用早操、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等开展体育活动。

(3)学校体育成效显现

“体考推行以来,至少有一点显而易见,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家长、学生、校方乃至全社会对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1]体育中考促使学校体育出现了齐抓共管的局面:校方抓硬件,教师抓教学,学生抓时间,家长抓后勤。许多学生主动参与锻炼,文化成绩越好的学生体育锻炼热情越高。体育中考有效促进了学生体质健康。实践证明,实施体育中考的地方,学生体质相对增强;放弃体育中考的地方,学生体质相对下降。

(4)激发了体育教师的积极性

体育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学校体育资源,是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和体育锻炼的领航人,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水平、课程开发能力、工作态度等关系到学校体育工作的成效。体育中考实施以前,体音美等非中考学科被边缘化,体育课经常被挤占甚至取消。由于很多学生承受不了合理的生理负荷、体育课的安全责任压力、部分学校默许“放羊式”教学等诸多因素使得体育教师难以展现才华。实施体育中考及阳光体育运动后,学生逐渐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学校开始重视体育教学,上海市光明中学《体育课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教师不准私自调课、串课、停课或合班上课,须保证体育课时。[2]体育学科地位和体育教师职业地位得以提高,激发了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多数体育教师赞成体育中考,认真落实体育改革措施,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培育自己的敬业精神和精业本领。

(5)促使多项改革措施形成合力

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多项学校体育制度配套实施以促进学生参与运动、增进健康。体育课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最主要途径。实现健康目标的载体就是运动技能教学,体育课堂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形成锻炼习惯的主要场所。体育中考则是检验体育教学质量和体育改革成效的手段。

体育考试是学校体育的指挥棒,为了促进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在考试内容上不断调整。从上世纪80年代的“跑、跳、投”三大项,过渡到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的各地享有自主设置项目的权力,直到近年来,很多地方又进一步改革考试内容,使其更加科学合理,使体育中考与终身体育锻炼的结合更加紧密。

2.体育中考对学校体育的消极影响

(1)对体育课教学形成冲击

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立定跳远、中长跑、掷实心球、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篮球、身高标准体重、台阶试验等项目被纳入体育中考。其中大多数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有些学校将这些健康素质项目作为体育教学内容,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忽略了运动技能传授。许多地方和学校以考试项目作为教学内容,使得学生的考试项目成绩突出,却未学会其他体育项目。

在教法上,有些体育教师以运动训练方法作为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变成了运动训练,违背了体育教学规律。有的学校从初一年级就开始围绕体育考试项目进行重复训练,体育课变得单调乏味,《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难以有效实施。

(2)抑制了学生个性发展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学生有选择教学内容的自主权。现在,教学内容越来越生活化、多样化,街舞、健美操、游泳、滑冰等新兴项目进入体育课堂。由于不同项目之间缺乏可比性,以及考点设施条件、运动项目普及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只有少数几个项目可列为考试项目。地方政府、学校、体育教师、学生只追求分数,考试项目充斥课堂,学生无法选择感兴趣和需要的项目。长此以往,其体育兴趣被转移和局限在考试项目上,并疏远其他项目。有些家长认为体育课教体育中考以外的项目是“没事找事”。单调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内驱力,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3)不利于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形成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只有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才能激励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并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部分体育中考项目本身缺乏趣味性,加上刻板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体育课兴趣全无。学校体育应为终身体育服务,但是部分体育中考项目不符合学生的需要,对其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2000年我国体育人口对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频数依次是散步、跑步、羽毛球、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游泳、登山、交谊舞体育舞蹈、台球保龄球、跳绳等[3],体育中考应考核这些项目,引导其进入教学内容,为终身体育服务。立定跳远、实心球、坐位体前屈、铅球等项目并非全民健身项目,应从试题库中删除。

(4)对高中及大学体育教学造成负面影响

体育中考对高中和大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也带来负面影响。由于体育中考成绩是通过突击训练得来的,学生只学会了考试项目而舍弃了非考试项目,只学会了某个技术动作而没有系统掌握运动技术。这造成了高中生体育基础较差,高中体育课教学只得抓基础,高中阶段的体育课程目标难以实现。同样的,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也只能采取低标准、低要求。最后,虽然学生学了十余年体育却未能熟练掌握几门体育技能。

二、避免体育中考消极影响的对策

1.完善体育中考制度

(1)科学设置考试项目

体育考核的内容、方法对学校体育具有导向作用,对学生体质健康影响效果显著。进入21世纪,体育中考一改过去的“跑、跳、投”三大项,出现了多样化的考试模式,许多省市尝试过程管理评价与目标效果评价相结合的模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体育过程评价权重不能太大,而且要将过程考核成绩向社会公示,避免公众产生质疑。

考试项目设置要科学合理,既有健康素质项目,又有运动技能项目。初三学生要参加毕业健康检查以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项目就不必在体育中考中进行“重复”测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应侧重于健康指标,体育考试应侧重于运动技能指标,二者要形成互补。考试项目设置要针对学生健康的薄弱环节,中长跑、游泳、跳绳等项目的考查就是为了扭转学生耐力素质下降的趋势。要研究体育项目与学生体能发展相关度的关系,选择最能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运动项目,并结合体育教学,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学校实际条件来设置。项目设置应考虑终身体育的需要,尽可能选择乒乓球、羽毛球等具有群众基础的项目。对运动技能项目不再仅考察单个技术动作,而应当考察技术动作组合,促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并运用于体育锻炼。考试项目设置要征求体育教师、学生的意见,尤其要考虑青少年的意愿。可以尝试建立运动技能项目模块,从中随机抽取项目作为试题,避免学生运动技术单一化。

(2)加大体育中考权重和区分度

体育中考权重体现体育学科的地位。教育部《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的指导意见》规定“体育考试分数一般为中考总分的5%。”体育中考约为30分。有些地方规定,只要学生参加考试就可以得保底分18分或12分,最大分差距仅为十几分,对学生毕业升学的影响不大。由于权重过小而无法引起足够重视。“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考试依然是一根有效的指挥棒,用分数来引导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虽说有点无奈,但也的确最有效。”[4]2007年中央7号文件的颁布促使各地重视体育中考,增加了分值权重成为一边倒的趋势。从2008年起山东省体育考试总分在中考总分的比重不能低于10%;广州市由5%提高到8%;大庆市体育中考总分为100分,与数语外等学科同等重要。如果体育中考总分达到100分,甚至150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能做到“健康”和“分数”兼得。增加体育中考权重有利于促使学校更加重视体育,使学生关注健康并积极锻炼身体。

体育中考成绩区分度也很重要。如果标准过低,没有区分度,体育考试的激励功能就会弱化。因此,要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来设定评分标准,适度拉开成绩差距,体现区分度。2010年北京体育中考评分标准执行国家标准,有些科目加大了难度,篮球由15米往返运球改为20米往返运球,标志物由单排改成相隔1米的双排,改动后对学生运球技能的要求更高。[5]同年上海、贵阳等地评分标准(或满分标准)适当提高,目的就是适当拉开成绩差距。

为了增强体育中考的影响力,建议将体育中考实际成绩计入总分,不设保底分,体育成绩不及格的学生需重修体育课,参加下一届体育中考,直至及格为止,否则不得报考高中。还可以要求体育总分和单项成绩双及格。甚至可以把体育考试制度推广到高中,甚至沿用到就业考试之中。

2.抓好学校体育工作

(1)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

体育课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应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并安排大量的体育技能教学和学生自主的身体运动,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让学生身体承受适当的运动负荷,增进体质健康。长久以来,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偏低,不利于学生形成强健体魄。因此,体育课要注重运动技能的传授。运动技能教学应坚持“全员参与、粗略掌握、基本运用”的原则[6]。运动技术传授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积极性。可以试行选项课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专长。体育课成绩应计入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总分中,作为综合素质评价内容。

(2)严肃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制度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与体育中考一样,对学校领导和学生的切身利益有影响。《(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规定,《标准》测试成绩按评定等级记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初中以上学校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强调,《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也是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之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反映了学生健康状况,应针对学生健康问题提出运动处方,使其积极参与运动。

3.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部分体育教师教学无目标、无计划、随意性大,教学方法简单化,忽略运动技能,甚至把体育中考项目当做上课的法宝,让学生重复练习考试项目,无法感受到体育的快乐。究其原因,大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配备跟不上,兼职体育教师较多。《体育法》和《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明确规定了专职体育教师配置问题。近年来,国家教师特岗计划中就加入了体育教师。今后还要继续招聘以做到“体育课应当由专职体育教师授课。”建议国家制定《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以保障教育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建立地方政府和学校的激励约束机制

(1)建立政府激励约束机制

学校体育政策法规既是对学校办学行为的规范,也是对政府的要求。各地为落实《全民健身条例》而颁布的地方性法规中将体育学业考试作为全民健身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昆明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将体育中考纳入调整范围,并规定如果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三年下降,要对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我国法律已经明确了政府在学校体育活动、体育设施和服务保障等方面的职责,教育督导机构应当将学校体育工作纳入督导内容,依法进行督导。将学校体育条件、活动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等指标纳入政府政绩考核内容。

(2)建立校长激励约束机制

应该建立校长激励约束机制,将体育工作纳入校长政绩考核指标中进行量化考核,对学生体质连续两三年下降的校长给予行政处分。

《体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民健身条例》等法规对学校体育工作做了明确规定,对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规定了法律责任。《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昆明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建立校长问责制。《安徽省全民健身条例》把体质健康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将体育课列入学生学业考试科目。“未按规定实施体育课教学的”及“未按规定施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须限期改正;否则对学校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三、结语

体育中考的意义在于“以考促教”、“以考促练”。随着正确健康观、成才观的逐步形成,成才标准多样化,就业渠道多元化,社会将更加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能力培养,招生或就业考试要将健康素质考核摆在首位,引导全社会关注健康、参与运动。

标签:;  ;  ;  ;  ;  

体育考试制度对学校体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_中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