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占据了每个人生活的很大一部分,行为习惯相对直接地来自于对环境的感知及对行为的思考,反映出内在行为的表现和行为本身之间的紧密联系。作为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三观等是教书育人的根本。对于听障学生而言,优良的行为习惯更是他们与这个社会平等、友好且温暖相处的条件之一,我们应该积极有效地培养听障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低年级听障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
让听障学生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自身身体障碍和心理障碍的内在因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待听障儿童的态度和方式等外在因素。
1.内在因素
听障儿童在身体方面听觉上有障碍,仅仅依靠其他感觉器官生活,并不能全面完整地接收相关信息,很多知识技能不能够很好地传递,使得他们的学习水平和认知水平较低。同时更重要的是身体障碍随之而来的心理障碍,对于儿童这个很重要的成长时期来说,身体的缺陷非常容易让他们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以致于不愿意与其他人来往,且残障儿童是非观念较为薄弱,若没有正确的引导,容易养成一些欠佳的生活习惯,做出一些不太好的行为。
2.外在因素
很多家庭对于残障儿童的态度通常有两种极端,过分溺爱或者置之不理。这两种方式对身体和心理都受到巨大创伤的孩子来说都是非常不可取的。针对残疾人教育的学校如聋哑学校,很多比较封闭,与社会教育脱节,其中的教师可能缺乏一定教育方法,这些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不利的。社会上也存在很多歧视、不理解、不尊重听障儿童的情况,使得他们对这个社会持有消极悲观的态度,更有些不法分子诱导拐卖残障儿童,如利用他们乞讨、卖艺等,甚至是做出违法之事。
二、低年级听障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要想有效地帮助低年级听力障碍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提高思想认知
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到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在对学生正面教育的同时,多多跟他们阐明这样做的原因和道理,以及反过来,不这样做可能产生的后果及带来的影响,让他们从思想上对正确的行为及习惯有着切实的认同感,明白这样做的意义在哪里,这样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从而将正确的行为和习惯内化,自觉地增强自身的道德素质修养。
2.不断激励学生
听障儿童比正常儿童需要更多的鼓励和关爱,当他们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时,努力地展现自己时,或者是表现出优良的品质时,例如努力向上,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等,教师主动地夸奖、赞美他们,给予一定的鼓励,相信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来说,得到了他人的认同和鼓励,会觉得非常高兴和幸福。教师应充分调动课堂气氛,通过一些有趣的互动和游戏让课堂尽量处于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老师及周围人不断的激励和鼓舞下,他们也会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会更加自信地对待学习和生活。
3.教师以身作则
身为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教书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育人。老师应该时刻注重自身道德修养与素质,例如守时,排队打饭,勤俭节约等,因为自身的言行举止会不断影响着学生,学生会不经意模仿老师的行为,学生通常对老师的行为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当老师对学生说了一些不允许他们做的行为,但老师自己却做了的时候,学生不仅也会做,而且教师的权威性往往会有所降低,之后再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可能用处不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以老师身上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素质是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
4.设立明确的目标
人们在追求人生目标的过程中养成了日常习惯,习惯的形成与目标的追求是密不可分的。第一,目标影响习惯的形成。第二,人们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当前的目标调整自身的行为。最后,人们通过观察自己频繁的行为来推断自己的目标。对于听障儿童而言,设立实际可行的目标,哪怕是一些很小的目标,例如画完了一幅画,背诵了一首诗,教室打扫得很干净,坚持锻炼等学习生活中的小事,鼓励他们努力去追求和实现,不仅让他们更加积极自信地面对人生,还能在实现目标的路途中得到成就感,让他们认识到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实现目标的重要性。
5.积极开展活动
学校应积极培养听障儿童对生活的热情,开展形形色色的校内外活动,打开学生们的眼界和视野,增强学生的胆识,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特别是通过一些非常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如感恩类、环保类、铭记历史类的活动,让他们从思想到行为上将道德认识逐步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还可以多多举办一些能够让学生发现并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的活动,如朗读比赛、体育比赛、表演活动、趣味游戏等,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在活动中让大家相互配合,互相帮助,良性竞争,培养他们的积极性、团队意识、责任心等,让他们看到这个世界美好的一面,让他们在一个充满快乐、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6.家庭与学校的配合
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家庭是第一所学校,所以家庭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一样重要且息息相关。家庭的教育更加亲和、持续和稳定,比学校的教育更具有耳濡目染的特征。作为家长,应当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以身作则,多多与孩子沟通交流,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培养孩子正确的行为习惯。同时,校方教师们应定期与家长沟通孩子在校的各方面情况,家长也应向老师如实讲述孩子在家里的实际情况,家校双方以期达到积极有效的配合,共同给听障学生营造一个完整美好的成长氛围和成长空间。
7.严格监督与指导
人们形成并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需要很长时间,改掉一个不良的习惯也需要很长时间。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对于低年级听障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他们正处于儿童成长阶段,并不能很好地明辨是非,而且由于他们身体的残疾问题和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仅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听障学生自身的努力,还需要老师和家长严格的监督和指导,例如监督他们按时完成作业,不浪费粮食,讲规矩、懂礼貌等。当出现不好的习惯时及时指出并纠正,在不断的有效指引和实践下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结语
实践证明,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儿童的成长、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等具有非常积极且正面的作用。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需要重视对特殊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要想帮助听障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细致的、有计划的教育。让他们通过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能够掌握基础的文化知识及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对人生充满自信,对社会充满感恩之心,对世界充满热爱,积极努力向上地学习和生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 林嘉萍. 浅谈低年级听障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小学), 2014(11):34-35.
[2] 王桂玲. 浅谈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听障学生的语言能力[J]. 中国校外教育, 2013(S1):276-276.
[3] 郭四五. 如何帮助听障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J]. 甘肃教育, 2018(2).
论文作者:白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5
标签:行为习惯论文; 学生论文; 习惯论文; 儿童论文; 老师论文; 目标论文; 养成良好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