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民建结构的抗震设计分析论文_张文秋

对工民建结构的抗震设计分析论文_张文秋

中交铁道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97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建筑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高层建筑的数量和规模也逐渐的增加和扩大。由于高层建筑的风险问题比一般规模的建筑要大很多,那么如何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有效的规避高层建筑的风险就成为了关键的问题。高层建筑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抗震性能的设计,自然灾害的频发,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高层建筑物的抗震安全问题。本文主要详细的阐述了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抗震结构设计,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对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工民建;结构;抗震设计

引言

众所周知,工民建的构造设计包含多方面内容,其中结构的抗震等级设计对整个建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现阶段,在建设设计之初就考虑抗震要求,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方案选定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主要原因就是抗震设计不仅影响到人民的安全,而且关乎当地经济的发展。对建筑结构中的设计点进行全面考虑,结合抗震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提升抗震等级,以此来保证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从而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然而,现实中的部分建筑企业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导致在四川等一些地震常发区域出现了非常多的质量问题,一方面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威胁到了很多居民的生民安全,主管建筑的部门应该在该点给与足够的认识,发挥监管的作用。

1工民建结构抗震设计的概念

工民建结构要求具有一定的抗震性,需要根据工民建结构的具体形式以及所处的地区决定。但是在对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过程中,大体上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为了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之后可以进行恢复,在对建筑物的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适当的采用一些刚性设计和弹性设计,避免由于刚性过大或者弹性过大带来的不可恢复性。(2)在对建筑物的抗震进行设计的时候,一般都会考虑一些较大的地震的影响,一味的追求建筑物的结构的刚性以及抗震等级,但是人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忽略了一般大型的地震过后,还存在着很多的余震,刚性较大的建筑物很有可能不能够承受后期的余震。由此可知,在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够一味的追求建筑物的刚性,还要考虑到地震的实际情况,保证建筑物能够承受多次余震的袭击。(3)刚性过小的建筑结构也是无法满足建筑抗震性要求的,这样的建筑在震后将无法修复,因此为了避免住宅发生集体连带性的坍塌,要对住宅建筑进行高延性的分体系设计。

2常用工民建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2.1以结构的基本构造为设计方法

在进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时,控制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最小配筋率、截面尺寸是抗震设计的重要途径。工民建砖混结构的主要构造方法是控制房屋高度和工民建层高及层数、横纵墙中设置钢筋混凝土的构造柱,还要加入必须的防震缝等。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工民建结构抗震设计的相关规范中,还加入了带有法律效应的强制性的规定,例如强调工民建的电梯或屋顶等,要求工民建的构造柱必须要与顶部圈梁连接,使得主体结构与突出部位相统一,增加工民建的承载力,同时还能够提高结构的刚硬度。因此在抗震的结构设计中,应大力运用和提倡此类规定。

2.2以结构性能目标为设计方法

地震灾害发生时会在震源处产生横波和纵波,保证建筑物在地震灾害中尽量减少影响是抗震设计的根本点,为此,建筑物结构设计中应根据本地区历年来出现的最大等级的地震为参考,且需要根据建筑物的内部是否被破坏和被破坏的程度确定建筑物的抗震指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值得一提的是建筑结构的底部需要具有较高的抗震能力,当大地震发生以后建筑构造需要在一定的弹性区域内保持稳定,实际情况中,由于风压可能会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并会对抗震结构的耐久性产生破坏,因此,建筑物构造需要满足一定的性能,以达到最初抗震的设计目的。

3在工民建结构设计中加强抗震设计效果的对策分析

3.1重视工民建筑物的施工地点选择

工民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抗震意识,以此才能更好地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良好的抗震设计。其在进行结构设计中,需要基于抗震设计意识,以及我国目前颁布的抗震减灾的法律法规,对其施工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进行科学性、安全性的评估,之后根据其抗震性的强弱度,对其建筑物主体结构,使用不同方法,进行设计设防,以此来有效地控制建筑物在遭受地震灾害时,可能发生的损害情况。其对于建筑物,进行设防设计的时候,可以将其按照可能发生灾害情况概率的方法,把建筑物分为甲乙丙丁四类,以此进行相应的抗震设计。在其分类中,不同的区域地质环境对其建筑物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几率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需要设计人员在进行结构与抗震设计之前深入实地,对其具体的施工地点进行详细调查,进而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性能。

3.2优化结构的延性抗震能力

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民建筑大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虽然钢筋混凝土有比较优秀的抗震能力,但如果不能采用合理的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地震灾害汇总会产生较大破坏,因此增加一些抗震措施以确保结构的抗震能力至关重要,采用这种方法可以确保大地震发生后,工民建筑结构不会被破坏或改变,对于实现抗震设计目的有一定的意义,进而保证建筑物结构的完整性和可靠性。现阶段,普遍采用的抗震措施为加强梁柱,这种方法采用后可以显著提升建筑物的抗震等级,为居民的生民和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3.3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从地基及建筑物场地来看,选择高密度的地基有助于提升建筑物抗震能力,原因是高密度地基可以有效的吸收地震发生时所带来的能量,减少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另外,高密度的地基能够抑制地基共振的发生。不同的建筑设计时,隔振系数不同,因此建筑结构设计阶段需要对具体问题详细分析,尤其是隔震支座的选取,需要综合考虑风力给建筑物带来的威胁。此外,在隔振和消能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应按照相关规定,尽量选那些延性好、给建筑物带来较低危害的材料,从而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4不断培养抗震结构设计的专业人才

现阶段应大力加强素质教育,长久以来,我国一直强调应试教育体制,不同形式的扼杀了许多人才创新的能力。但同时我国又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这种情况决定了改变教育体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这就需要人们进行不懈的努力才能够达成,而且还需要有一段时间过渡。为了培养抗震设计方面专业的人才,实现我国的素质教育,应把抗震结构设计课程安排在各大专院校课程内,教师在进行理论知识传授时,绝对不能忽视每个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大专院校应积极组织工民建领域抗震设计的相关比赛,以保证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对他们进行鼓励,促进他们能够不断推陈出新研究探索,使其最终成为拥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真正意义的专业型人才,为国家工民建抗震结构的发展贡献一份力。

结语

工民建结构设计人员,在进行施工设计的时候,需要在抗震意识的指导下,更好地实现全面的建筑物抗震设计,最终使得建筑物在遭受严重地震灾害的时候,可以充分地将其地震带来的压力进行分压,并且有效的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免受损失。

参考文献

[1]莫建中.浅析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优化探讨[J].现代国企研究,2016(12):188+190.

[2]朱明.论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相关研究[J].四川建筑,2014(02):166~167.

论文作者:张文秋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4

标签:;  ;  ;  ;  ;  ;  ;  ;  

对工民建结构的抗震设计分析论文_张文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