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各行各业都在快速发展,为培养出新一代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总结了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框架、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的教学改革实践举措及取得的成绩,并以《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提出的人才需求为导向,提出“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以及“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等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气工程类专业;培养模式;探索
引言
随着智能电网的深入推进,电力系统拥有巨大的数据信息。如何有效挖掘和利用电网大数据价值,对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院校需要对传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改革。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本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专业素养培育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结合这些课程的实验教学活动,提出电气工程实验课程教学的改革研究,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贡献新功力。
1电气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智能电网作为电力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最早在2001年由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提出[1]。2005年和2010年欧洲及我国分别将智能电网上升到战略发展地位,我国政府连续4次政府工作报告均强调“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智能电网建设”,2011年我国将其列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目前我国电网升级改造和智能电网建设发展,已将信息与通信技术推到了电力行业发展的最前沿,传统的电气类专业毕业生急需智能电网方面的知识作为补充。由此教育部与2011年设立了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新专业,重庆邮电大学紧跟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特别是“能源互联网”国家发展战略,为了充分利用现有人才和条件资源,及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智能电网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于2012年9月在国内首批开设了该新专业,加上2004年开设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共有两个电气工程类本科专业。结合我校在信息通信领域的特色及优势,对智能电网背景下电气工程类专业人才模式进行改革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从事智能电网运行过程中信息的测量、传输、处理和应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高等学校作为国家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基地面临的一项非常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2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1优化培养方案
根据《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以及根据电气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标准做进一步的调整与优化,突出体现专业特色和对学生培养能力的要求。在电气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补充智能电网相关知识体系,以适应智能电网全面建设的需求[6]。结合电气工程学科发展和电气类专业建设的要求,到重点院校、普通院校及相关行业企业进行走访与调研,根据调研中电气工程相关产业和智能电网领域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特别是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反馈意见,进一步充实专业方向内涵,增加相关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紧密的课程,以使优化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符合电气类专业当前以及未来若干年情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加大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方式改革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需要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加大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在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方面,构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在我院的电气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满足于在实验室完成实验任务的教学工作,更要“走出去,引进来”。“走出去”是讲让学生走进生产现场,去发电厂、变电站等电力系统场所,亲身体验电力的生产、输送、保护等过程,感受先进科技在电力系统中的发展和应用;“引进来”是讲聘请国家电网、许继电气等公司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专家给学生上课,坚持多方位立体化实验实践教学,促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应用实践能力同步提升,使学生体会电气工程专业的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且使学生理解本专业的社会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素养。
2.3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目前,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正逐步加快校企合作步伐,但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无法按照社会或企业人才需求,制定培养方法;工程教育实践环节薄弱,学生到企业实习时间短,大多只是走马观花参观,企业技术人员简单介绍相关企业相关设备、生产流程、产品工艺等,学生无法真正融入企业产品的研发之中。为了实现更大程度的互利共赢,校企合作程度有待进一步加深。深化加强校企合作应从以下4点进行:(1)加强实体化产学研用联盟建设,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增强校企汇聚创新资源的能力,促进科技创新的优质资源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聚焦;(2)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充分考虑企业需求,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专业技术的更新和发展紧密结合,努力做到人才培养和用人需求相结合,学校教学和企业生产相结合;(3)在将教师和学生“送出去”的同时,也将学校的科研成果和创新性产品设计“送出去”,便于科研成果和创新性产品设计转化到生产中,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4)在将企业高技能人才、企业文化“请进来”的同时,也将企业从业人员“请进来”,解决部分企业从业人员理论知识欠缺的问题,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深化校企合作,使得高校与企业在更大程度上互利共赢,快速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
2.4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决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对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而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因不断强化教学内容、教学技能以及研究领域的相关知识,深入研究的同时知识面反而变窄,因此在教学中难以做到各学科之间融会贯通。此外,对工科教师的业绩考核上唯学术化倾向明显,注重理论研究和追求论文发表,轻视工程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这样,学生难以接受到系统的工程教育。为了优化教师队伍,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应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1)邀请企业高技能人才到学校进行培训,组织专业教师定期到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实践或去企业短期挂职锻炼,选派专业教师出国进修访学;(2)改革工科教师的业绩考核标准,将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3)鼓励教师进行相关研究领域的发明创造,加大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4)鼓励教师参与各类相关技能竞赛,提高相关专业技能。
结语
人才培养是一项长周期的教育活动,高等学校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面向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研究、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深化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制造业强国崛起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衍鲁.基于信息化的中国制造业发展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6.
[2]王娟,郑红梅.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历史与发展现状[J].技术与市场,2012,19(7):110-110.
[3]李永坚,黄绍平,李靖.“卓越工程师”培养要重视教学方法改革———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2(11):63-65.
论文作者:于雪峰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7
标签:人才培养论文; 电网论文; 电气工程论文; 专业论文; 智能论文; 企业论文; 类专业论文; 《电力设备》2017年第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