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源拼凑理论的创业资源价值实现研究与未来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源论文,理论论文,价值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 言
基于资源基础观的创业研究主要从资源属性及其租金产生机制的角度来论述创业资源对于构建竞争优势和支持创业成长的绩效意义。但是,在创业情境下,资源约束是创业者面临的首要限制性因素,大多数创业者都缺乏资源来开发创业机会。那么,创业者如何利用手头现有、零散、在他人看来没有什么价值的资源,富有创造力地构想资源的新用途,并且用它们来开发机会或支持创业成长呢?这个问题是传统的资源基础观无法回答的,但创业研究必须解答这个问题。
Baker、Nelson和Aldrich等学者在他们的早期创业研究中已经借用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Lévi-Strauss,1967)在《野性思维》(The Savage Mind)一书中提出的“拼凑”(bricolage)概念,对创业者和创业企业的资源拼凑行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Baker和Aldrich,2000;Baker等,2003;Baker和Nelson,2003和2005;Baker,2007)。他们创建的创业资源拼凑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现实中不同类型的创业过程,同时也对创业者在资源利用方面的战略行为特征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和生动的描述。
从现有相关文献来看,基于资源拼凑理论的创业研究大多是针对现实经验案例进行的质性研究,仍处在理论探讨和概念形成阶段,而实证研究仍然为数甚少。本文在回顾创业研究中有关创业资源租金产生机制以及资源拼凑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考察创业资源在拼凑过程中的价值实现机制和相关的情境影响因素,以期通过对该理论的深入解读,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研究建议。
二、创业研究中的资源基础观
资源基础观(RBV)作为战略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现已成为解释企业资源和竞争优势之间关系的重要理论。从分析逻辑上看,该理论一方面承袭了彭罗斯在其经典著作《企业成长理论》中解释企业内部生产性资源和企业家服务性资源如何影响企业成长的分析逻辑(Penrose,1959);另一方面又遵循了德姆塞茨关于要素市场能帮助企业通过获得要素资源来创造经济租金的理论逻辑(Demsetz,1973)。按照现有的观点,资源基础观所说的资源包含企业用于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资源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前提是具有价值、异质、不可替代和不可流动等属性,这是竞争租金的产生基础(Penrose,1959;Demsetz,1973;Barney和Arikan,2001)。资源基础观经过许多学者(如Rumelt,1984;Wernerfelt,1984;Barney,1986、1991和2001)的完善,现在不但成了重点研究企业资源问题的主流理论,而且已经被拓展应用到与战略管理相关的多个研究领域。
在创业研究领域,最初资源基础观主要被用来研究创业情境下的企业创建和成长问题(Chandler和Hanks,1994),而没有被用来研究创业所涉及的资源获取、资源整合和价值创造等重要问题(Barney,2001)。也就是说,资源基础观视角下的创业研究主要在于验证该理论在创业情境下的适用性,而不是要拓展该理论的解释边界。随后,有学者(如Alvarez、Barney和Shane等)开始基于资源观,在创业研究中把创业资源的价值异质性看作资源范畴的一个核心概念(Alvarez和Busenitz,2001),并且认为不同的创业者对把资源转化为产品或服务能产生的价值有不同的回报预期,创业者的回报预期差异会导致所谓的“价值异质性”,而价值异质性是创业机会的一个重要成因(Shane和Venkataraman,2000)。根据这一理论逻辑,创业资源的价值异质性具体要通过创业者的以下两种能力来体现:一是机会搜寻和价值认知能力(对应于机会识别);另一是整合资源创造创业租金的能力(对应于创业机会开发),而且这两种能力都是创业企业构建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Alvarez等,2001)。
实际上,资源价值异质性是基于创业租金来源的理论分析来界定的。其中,机会搜寻和价值认知对应于资源基础观中的李嘉图租金创造机制,也就是通过开发创业机会来“抢占先机”,即抢占创造创业租金的机会(Peteraf,1993),以便赢得所谓的“先行优势”;而为开发创业机会所需的资源整合能力则对应于熊彼特创新租金的创造机制,这种能力是创业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专用性能力。企业一旦具备了这种能力,就能赢得所谓的“厚积薄发优势”。因此,前一种能力主要体现在对创业机会的识别和捕捉上,而后一种能力则主要体现为在机会开发过程中对资源的创新性利用,两者分别对应于传统的资源基础观和动态能力观中的资源获取(resource spicking)和能力构建(capability building)这两种租金创造机制(Makadok,2001)。
可见,资源基础观在创业研究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创业机会识别和创业资源整合两个方面(Alvarez等,2001)。如果将这些概念纳入资源范畴,那么构建新创优势和获取创业租金的基础也可以对应于传统资源基础观中构建竞争优势的基本条件:资源异质性(resouces heterogeneity)、事前竞争约束(ex-ante limits to competition)、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imperfect factor mobility)和事后竞争约束(ex-post limits to competition)(Peteraf,1993)。为识别和开发创业机会而进行的资源获取,以及把资源要素组合转化为具有异质性的产品和服务,是构建新创优势的核心基础,同时也都要求新创企业具备资源基础观(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企业能力观)所说的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能力。基于资源基础观的现有创业研究也基本上都是沿着这个方向展开分析的,通过界定新创企业的独特资源(主要集中在机会识别和开发上)来研究资源对创业和企业成长的影响。因此,创业研究也就成了扩展资源基础观适用范围和丰富其理论内涵的重要领域(参见图1)。
然而,资源基础观在创业研究领域的应用仍有其局限性。首先,资源基础观的立论基础是资源要素的属性,因此,其解释范畴往往受制于创业资源本身的特征,不能诠释资源紧缺情形下的创业过程。其次,资源基础观所隐含的绩效表现,实际上是要素市场上创业者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比较优势,这种优势能否建立取决于创业者对资源价值的认知和整合利用。创业者认知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超越了资源基础观的理论解释边界。最后,资源基础观实际上提供的是战略资源规划的理论依据,在实际应用方面强调的是事前决策,因此无法解释创业者在发现创业机会后利用手头资源进行“即兴创作”的过程。
资料来源:本文作者编制。
图1 资源基础观视角下的创业优势来源
三、资源拼凑理论与创业研究
(一)资源拼凑理论简介
“拼凑”(bricolage)作为一个理论概念,最初是由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在其1967年出版的著作《野性思维》中提出的。实际上,“拼凑”代表了一种建构主义思维方式,主要是指人类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不断重新发现事物的内在属性,充分挖掘其内在价值(Lévi-Strauss,1967)。其实,“拼凑”在人类学中描述的是人在环境影响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方式——利用手头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完成任务。因此,“拼凑”与“即兴创作”(improvisation)具有紧密的联系,“即兴创作”要求计划与行动尽可能同时进行,而“拼凑”则能为计划与行动的同时进行提供“就地取材”式的资源支持。
虽然“拼凑”是一个人类学概念,但实际上与现实中创业者的决策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大部分创业者在发现创业机会时往往都会遭遇创业资源(如人力、物质和财务资源等)拮据的困境,“新创劣势”(liability of newness)(Stinchcombe,1965)说的就是这种境遇。创业企业通常能够重构或者富有创意地利用手头资源,突破既有资源先前利用经验的束缚。因此,创业资源拼凑的关键就是发现手头资源的新用途或使用价值,并且用它来开发创业机会,进而实现创业价值。
Baker和Aldrich(2000)率先将“拼凑”概念引入基于资源视角的创业研究,他们俩认为,资源拼凑(利用现有资源)和资源搜寻(获取新的资源)是创业者克服资源约束的两种重要策略,选择不同的策略会导致创业企业后期资源配置差异。后来,Baker和Nelson(2005)以29家受到资源约束制约的创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了这些企业整合资源开发创业机会的过程以后提出了“创业拼凑”概念,并且把它定义为“凑合着整合利用手头资源来解决新问题和开发新机会的过程”,旨在描述创业者如何整合资源创造价值。
目前,资源拼凑理论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个核心概念,即“凑合利用”(making do)、“突破资源约束”和“即兴创作”。这三个概念都与资源紧密相关,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创业过程的资源拼凑特点。具体而言,“凑合利用”是指利用手头资源来实现新的目的和开发新的机会(Garud和Karne,2003;Baker和Nelson,2005),重在对资源的创新性利用;“突破资源约束”是指创业者拒不向资源、环境或者制度约束屈服,积极主动地突破资源传统利用方式的束缚,利用手头资源来实现创业目标(Baker和Nelson,2005),因而凸显了创业者在资源拼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以及创造创业价值所必需的可持续创业能力;而“即兴创作”与前面两个概念紧密相关,是指创业者在凑合利用手头资源、突破资源约束的过程中必须即兴发挥,创造性地使决策和行动同时进行。
(二)资源拼凑理论在创业研究中的应用
如果说资源基础观在创业研究中的应用无法解决租金创造因资源属性而受到约束的问题,那么,资源拼凑理论正好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可从资源整合利用的视角去分析资源拼凑的价值创造潜力。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面对环境约束和资源依赖的双重挑战,要想取得创业成功就必须采用创新性资源整合方式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既有资源的价值。也就是说,创业者必须采用资源拼凑方式来解决资源约束问题,他们不但要通过凑合利用现有资源来突破资源约束,而且还要在凑合利用的过程中发现现有资源的新用途,在调动一切可利用资源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掘它们的潜在利用价值,最终通过开发创业机会来创造价值。这些行为可分别归结为两种不同的创业资源拼凑,即所谓的“手段导向型创业资源拼凑”和“基于社会关系网络的创业资源拼凑”。
在手段导向型资源拼凑过程中,创业者要像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主人公奥德修斯那样,不向资源约束低头,而是想方设法利用现有资源来实现既定目标。这种资源拼凑方式的特点在于整合利用可动员的分散资源来有效突破资源约束的制约。Garud和Karne(2003)在比较研究丹麦和美国的风力涡轮机技术开发过程时发现,丹麦创业者开发风力涡轮机技术的过程是典型的手段导向型资源拼凑过程。在开发风力涡轮机技术的过程中,丹麦创业者对各项目参与人分散的既有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充分发掘它们的潜在利用价值,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稳健发展路径,并且实现了目标。此外,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源拼凑是一种克服资源约束的手段,可与另一种摆脱资源约束的手段——资源搜寻——互为补充。Baker和Aldrich(2000)在研究创业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约束问题时发现:当创业者意识到在外部劳动力市场上难以找到自己所需的人力资源时,就会通过凑合利用现有团队成员来应对人力资源紧缺的问题。可见,通过资源拼凑,创业者在发现新机会以后就不会因为资源紧缺而观望等待,而是积极主动地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及时开发机会。
基于社会关系网络的资源拼凑又称“网络拼凑”(network bricolage),是指创业者通过社会关系网络来获取和利用资源的一种战略行为,它超越了传统的关系网络利用方式,不拘泥于固定的网络资源,也没有详尽计划或者工具性的网络关系维护目标,而是通过利用现有的社会、商业或者个人关系来拓展资源获取渠道,以解决在创业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融资、供应商、客户、办公场所和咨询建议等不同问题。Baker(2007)对美国一家玩具商店进行的案例研究揭示了创业者通过挖掘自己能接触到的所有社会关系,尽可能低成本地利用当地资源禀赋的过程,如通过借助各种关系网络和资源整合方式租到了低租金店铺,招徕到了目标顾客,并且还能免费利用社会资源等。在网络拼凑中,现存和潜在的关系网络都是创新性地整合资源的重要渠道。
四、资源拼凑理论视角下的资源价值实现
(一)创业资源的价值实现
彭罗斯在论述企业成长时曾强调资源对于创业的重要性,她认为企业的资源集合是支持创业成长的关键要素(Penrose,1959)。不过,在彭罗斯看来,资源的价值实现过程实际上包括两个子过程,它们分别是资源价值评估和开发。该观点已经在创业研究领域得到了应用。比如,一些研究文献从资源对于支持新创企业成长的重要性来阐述不同资源的价值评估问题,如财务资源(Lee等,2001)、人力资源(Dahlqvist等,2000)和社会资本(Davidsson和Honig,2003)等;而另一些研究则是基于情境理论的分析逻辑,从资源集合(resource set)和资源组合(resource combination)的视角来分析不同资源的价值实现问题,如不同的资源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可能产生互补、替代、增强或者抑制等不同的效应,进而对创业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Black和Boal,1994)。
除了从资源集合来认识不同资源的潜在价值外,也有学者认为资源与战略、外部环境等情境因素的契合程度(Aragón-Correa和Sharma,2003;Wiklund和Shepherd,2005)也会影响资源或资源组合充分体现自身价值的潜力。比如,Sirmon等(2007)研究发现,环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资源的价值,同时也会驱使创业者去考虑如何配置和整合利用资源才能充分发掘它们的价值。资源价值的实现主要包括资源建构(获取、积累和剥离)以及整合两个方面(Sirmon等,2007)。具体而言,创业者主要通过利用、改变、调整和优化资源组合来提升资源本身所能产生的价值。不过,创业者在采用资源整合策略开发创业机会时必然受到资源稀缺的约束。如果为取得创业成功所必需的资源非常稀缺的话,那么,这种约束效应就会变得更加明显(Hanlon和Saunders,2007)。
(二)资源拼凑理论视角下的创业资源价值实现
资源拼凑理论实际上遵循资源情境理论的分析逻辑揭示了创业资源的价值实现机制,并且考虑到了创业者的资源决策会受到社会、环境和制度情境的影响。如果创业者在进行资源决策时扮演的是拼凑者的角色,那么,他们会尽力摆脱行业规制和资源约束的制约,想方设法地整合和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甚至在资源整合和利用过程中发现资源的新用途并创造新的价值。资源基础观视角下的创业研究把先前发现和开发创业机会所形成的能力视为异质性资源,而资源拼凑理论认为,在可利用资源非常稀缺的情形下,“资源拼凑”是支撑创业和新企业成长的有效策略,可以在资源禀赋并不充分的情况下及时“凑合”、创新性地利用手头资源来开发创业机会。虽然有学者(如Baker等,2003;Gabriel,2003;Baker等,2005;Baker,2007)已经研究证实了创业者的资源拼凑行为会对创业绩效产生正面影响,但也有文献表明资源价值实现的情境依赖性同样会影响创业者的资源拼凑及其效果(Senyard等,2010)。
其实,现有相关研究从不同角度对资源拼凑理论视角下的资源利用及其价值潜力的挖掘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初,Baker和Nelson(2003)主要基于资源拼凑理论的过程模型证实了“拼凑”作为一种资源整合利用方式对于创业成长的正面影响。他们俩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12个采用拼凑方式整合利用资源来开发创业机会的创业者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他们的资源拼凑过程实际上可以分为“并行拼凑”(parallel bricolage)和“连续拼凑”(serial bricolage)两种不同的拼凑方式(Baker和Nelson,2003)。“并行拼凑”是指这样一种情形:创业者通过资源拼凑同时推进多个创业项目,当其中某个或某些项目因资源紧缺而难以为继时,就转而推进其他可用现有资源的项目,等找到新的资源或者发现现有资源的新用途以后,再继续推进先前因资源紧缺而搁置下来的项目。因此,采用并行拼凑方式,必须筹备相对较多的资源,某些项目的搁置又能腾出部分资源,甚至造成部分资源闲置。而连续拼凑是指这样一种情形:创业者拼凑资源集中开发一个创业机会或者项目,等这个项目成功以后再拼凑资源开发其他项目。相比之下,采用连续拼凑方式开发的创业项目能够表现出较好的成长业绩,而并行拼凑由于在多个项目之间分散使用或切换资源而降低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就创业成长业绩而言不如连续拼凑。
后来,Baker和Nelson(2005)又把连续拼凑改称为“选择性拼凑”,用来指称创业者在拼凑资源开发项目时会有选择地放弃一些项目,以免同时兼顾多个项目而导致资源利用低效率(Baker和Nelson,2005)。采用选择性拼凑方式开发项目的创业者常会采取“自我阻止”(self-arresting)策略,也就是有选择地放弃部分创业机会,而拼凑资源集中开发一个机会。因此,选择性拼凑的优点是,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来集中开发市场前景最好或成功几率最高的机会,可用于探索性机会开发,如涉及产品创新等的机会开发;而并行拼凑由于把有限的资源同时用于多个项目开发,无法照顾更具成长潜力的项目,因此,通常只能维持创业企业的生存。
由上可知,根据资源拼凑过程模型,资源价值实现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资源本身的价值有待创业者去发现和利用,这也是资源拼凑理论的基本假设前提——创业者创造性地利用手头现有资源,而且尽可能做到物尽其用。其次,创业资源在不同的拼凑方式中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和效果。例如,在并行拼凑中,由于部分项目搁置导致部分资源处于暂时闲置状态或者改用于其他项目,因此,资源不可能得到及时、充分的利用;而在连续拼凑或者选择性拼凑过程中,把有限的资源集中用于一个项目,这样既能高效率地整合利用紧缺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价值,同时又能抓紧时间开发创业项目,争取抢得市场先机。最后,创业资源紧缺是相对的,采用不同的拼凑方式会导致资源利用效果方面的差异,因此,资源对于开发创业机会的价值并不只取决于资源本身的属性,而是更取决于资源的利用方式,根据资源拼凑理论,也就是资源的拼凑方式。
由上可见,目前学者们主要基于过程模型,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研究资源拼凑问题,着重阐释资源拼凑的资源利用效果、价值实现和创业成长效应,即资源拼凑的直接效应,而忽略了资源拼凑的间接效应,即受情境因素影响的资源拼凑效应。创业者在采用资源拼凑方式开发创业机会时,常常还会“即兴创作”,而不是根据事先制定好的计划利用现有资源去开发机会。因此,创业者通过资源拼凑来开发创业机会,实际上是一个与以资源约束为主要特征的外部创业环境互动共演的过程。那么,当外部环境快速变化时,资源拼凑是否具有战略优势?资源的利用效果和价值实现是否会受到情境因素的影响呢?创业是一种情境依赖性极强的行为,但资源拼凑理论作为一种全新的创业理论,却忽略了情境因素对资源拼凑效果的影响,目前只有个别学者在拼凑过程模型中引入了一些组织情境条件。
Cunha(2005)在一篇题为“Bricolage in Organization”的工作论文中,从组织情境的角度研究了资源拼凑问题,把与资源拼凑过程相关的情境因素纳入了他的分析框架。他在分析框架中把资源拼凑区分为个人和组织两个层面,并且认为:资源拼凑可以有效补充资源计划,采取这种行为的人通常都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因此能够根据资源特征创造性地利用现有资源,从而有效解决资源约束问题,这是个人层面资源拼凑的关键。而在组织层面,不可预见性和动态性等战略情境因素能够激发组织管理者的拼凑行为,在战略计划之外利用已有资源来开发新的机会或者是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深度挖掘资源的价值。因此,倘若在一定情境下采取资源拼凑行为的同时又能够即兴创作,那么就能构建动态能力观所定义的快速应对市场变化的核心竞争力。资源拼凑可以在组织执行战略计划过程中充当拾遗补缺者的角色,能够在情境因素发生变化(如遇到意外的机会和从未碰到过的问题,或者组织的任务结构发生变化)而必须调整资源配置时发挥关键的作用。
在创业情境中,资源拼凑的资源价值实现效果实际上主要体现在摆脱机会开发所受到的资源约束的过程中。结合Cunha(2005)的研究结论可以发现,拼凑的资源价值实现效果除了与Baker等(2003和2005)提出的拼凑方式有关以外,还取决于组织内、外部的情境因素。也就是说,创业者在开发创业机会的过程中,作为资源拼凑者不仅要发挥自身创新性地整合资源的企业家能力,还必须注重发挥组织层面的结构和文化管理能力,激发组织成员的即兴创作和资源拼凑行为。例如,在强调授权、自主和创新的文化背景下,员工更有创新意识,会主动采取拼凑行为以凑合利用现有资源来解决问题,这可以帮助创业者从整个企业组织的角度来利用创新的资源整合方式,充分挖掘组织现有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潜在价值,完成名副其实的组织资源拼凑过程(Cunha,2005)。图2是一个根据现有研究结论设计的不同资源拼凑方式下的资源价值实现整合模型,揭示了资源拼凑理论视角下的创业资源价值实现机理。该模型在引入不同资源拼凑方式的基础上,又纳入了影响资源拼凑的情境因素,因而能够真实反映采用不同的资源拼凑方式来实现资源价值要受到情境因素影响这一客观现实。
资料来源:本文作者编制。
图2 不同资源拼凑方式下的创业资源价值实现机理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回顾和述评基于资源观和资源拼凑理论的创业研究文献,结合资源拼凑方式和相关情境因素,分析了资源拼凑理论视角下的资源价值实现机理。通过文献研究发现,传统的资源基础观在创业研究中的立论基础仍然是资源的属性,并且用由要素市场决定的资源租金来解释创业资源的价值实现问题。但是,这种分析范式无法解释创业者通过即兴创造,创新性地整合利用资源来开发创业机会的过程,从而导致理论分析无法贴近实际创业过程的问题,而资源拼凑理论则正好能够弥补传统资源基础观无法解释资源在创业过程中如何实现价值的不足。根据资源拼凑理论,创业者开发创业机会,实际上就是凑合利用手头现有资源开发机会的过程,或者说,创业者在并无资源禀赋优势的情况下创新性地整合利用手头资源,通过开发创业机会来尽可能地发掘资源的潜在价值。因此,资源拼凑理论为我们揭示创业过程中的资源价值实现机理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实际上,资源拼凑是成功的创业者乃至创业企业整合利用资源开发创业机会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帮助创业者和创业企业在并无资源禀赋优势的条件下及时开发创业机会,以抢占市场先机。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发现,资源拼凑方式的选择决定创业资源的利用方式和效果,最终决定创业绩效。比如,选择并行拼凑有可能导致部分项目搁置和部分资源暂时闲置,资源的利用受制于项目所处的状态。因此,在这种拼凑方式下,资源价值的实现效果并不理想,资源的利用取决于是否适合某个项目,资源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而在连续拼凑和选择性拼凑中,创业者把手头仅有的资源集中用于开发市场前景最好的项目,通常能够通过创新或即兴创作来充分发掘资源的潜在价值。因此,这两种资源拼凑方式更有利于发掘资源的潜在价值,及时开发创业机会,并最终取得创业成功。
资源拼凑方式之所以对创业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是因为资源拼凑方式和资源潜在价值的实现之间存在直接的关联。选择哪种拼凑方式,在个人层面属于决策理性方面的问题,但从创业企业的组织层面看,影响资源拼凑的情境因素对于资源价值的实现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例如,企业内部是否具有相对宽松、自由和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会影响员工能否充分利用现有的经验知识、巧妙结合手头可利用资源来解决问题。情境因素的引入,无疑是对资源拼凑理论的完善,创业者在采用拼凑方式解决资源约束问题的同时,也据此激发或者培养员工的资源拼凑能力。其实,创业企业的员工也是创业者身边可供拼凑利用的重要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掘员工人力资源的价值,是创业企业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
综观现有文献可以发现,虽然创业资源拼凑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的来说目前仍处在理论探讨阶段,主要通过案例研究进行理论检验和完善。本文从资源价值实现这个角度,进一步梳理了资源拼凑理论的分析逻辑,特别是将个人和组织两个层面的情境因素纳入不同的资源拼凑过程中,得出一个较为完善的理论框架。根据资源拼凑理论本身的特点和发展现状,后续研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化。
首先,已有不少学者针对创业者特质和创业机会认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迄今还无人关注创业者对手头资源潜在用途和价值的认知可能会影响其资源拼凑能力和拼凑方式的选择,甚至会对创业绩效产生影响等问题。因此,后续研究可以结合认知心理学和创业者(团队)特质理论,深入研究创业者或者创业团队的资源潜在用途和价值认知对于其资源拼凑能力和拼凑方式选择的影响以及对创业绩效的影响。
其次,结合情境因素对资源拼凑方式和即兴创造过程进行实证分析。因此,开发资源拼凑测量量表是一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工作。后续相关研究可以从创业者的拼凑方式选择、创业企业员工的拼凑行为以及组织文化氛围等几个方面来展开,分析这些关键变量之间的关系。另外,创业者通常是在计划之外采用拼凑方式来整合利用现有资源,所以通常是在即兴创作的情形下整合利用手头资源的。因此,后续相关研究还应该关注资源拼凑与即兴创造两个构念之间的关系及其对资源价值实现的影响。
最后,可以结合运用资源拼凑理论和现有的创业机会相关理论进行案例分析,并对拼凑理论视角下的创业资源价值实现与创业机会开发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建构和检验。具体而言,后续研究应该关注资源拼凑方式的选择是否与创业者所认知的创业机会有关,如创业者是否会分别采用不同的资源拼凑方式来开发发现型机会和创造型机会,从而导致资源价值实现方面的差异。此外,结合不同的情境因素研究不同的情境变量对于不同的资源拼凑方式的调节作用,从系统和权变的视角去分析资源拼凑和资源价值实现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