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政策的争论及调整动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动向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去年以来,美国国内就对华政策问题出现了一场大争论。部分亲台反共议员、人权积极分子和保守的学者、记者公开鼓吹要对中国推行遏制政策。而许多主管对华事务的政府官员、国会议员和学者、记者则主张对中国继续推行“全面接触”政策,和中国发展“合作性关系”。最近,美国“纽约外交关系协会”又提出要对中国进行“有条件的交往”,其实质是主张对中国推行“接触”加“遏制”的政策。这场争论对美国政府调整对华政策具有重要影响。
一、背景和原因
美国内出现这一场大争论有以下背景:(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今年初中国提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使美国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下一世纪初中国将成为另一世界强国,对亚洲和世界形势将产生重大影响。(二)美国在去年批准李登辉访美以后,中国在台湾问题上开展了强有力的斗争,特别是在台湾海峡连续举行军事演习,在美国引起了巨大震动。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三)今年是美国大选年,美各种利益集团都想在竞选期间在对华政策上对未来美国政府施加影响。
美国出现这场争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现行对华“全面接触”政策遭到美国舆论的强烈批评,认为这一政策存在着严重缺陷:(一)美国缺乏“意图明确、连贯一致”的长期性政策。美中关系经常受眼前有分歧性问题的干扰,美国没有集中力量同中国在具有共同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开展商讨和合作。(二)美政府有关部门在执行政策中各行其是,缺乏协调。如贸易代表办公室为了要求中国开放市场和遵守知识产权协议不断提出要对中国实施制裁,而商业部却积极增加对中国的贸易和投资。又如,当国务院在人权和核扩散问题上对中国进行谴责时,国防部却积极增加同中国军队的接触,试图加强中美军事关系。美国政府经常向中国发出相互矛盾的信号。(三)克林顿本人在执行政策中左右摇摆,缺乏定见。在人权问题上,克林顿开始时承诺要和贸易问题挂钩,对中国施压,后来又决定把这一问题同最惠国待遇问题脱钩。在李登辉访美问题上,开始时克林顿认为李访美违反中美联合公报精神,向中国许诺不发签证,后来又在国会压力下改变了态度。克林顿这种前后矛盾的做法破坏了自己的信誉。美国舆论认为,由于存在以上缺陷,美国的“全面接触”政策并不能有力地影响中国的政策行为,特别是中国在台湾海峡举行军事演习时,美国还派出两艘航母进行监视,对中国实行“炮舰外交”,说明美国这一政策遭到了严重的挫折。
二、三种不同的政策主张
(一)对华“遏制论”
近年来,美国报刊发表了一系列鼓吹要遏制中国的文章。其中《时代》周刊1995年7月31日刊登的一篇题为《我们为什么必须遏制中国》的文章最具代表性。这些文章的主要论点是:
1.中国到下一世纪初将成为美国的强劲经济对手,对美国的利益构成重大威胁。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每8年就会翻一番,“再过几十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巨大的经济实体”。有的报刊还引用美国经济学家的预测说,到2025年,如果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达到台湾目前的水平,中国的经济规模就将超过美国1.5倍。[①]据美国统计,美目前同中国的贸易赤字已达340多亿美元,随着中国经济力量的增强,这一贸易赤字将可能很快超过日本(590亿美元),中国将成为同美国贸易竞争最激烈的国家。[②]到本世纪末,中国在电子、机械、汽车、通信、航空和半导体等工业领域将成为生产大国,在世界贸易中将居于重要地位。中国的崛起将难免与美国在亚太甚至全球的利益发生冲突。
2.从世界大国兴衰的历史来看,随着一个大国的兴起,这一国家的内外政策将随之发生变化,国际秩序也将作新的调整,甚至会引发战争。英、法、德、日、苏联都出现过这样的历史。到21世纪初,中国难以实现重大政治改革,仍将保持现行的政治体制,它容易推行冒险扩张政策。[③]
3.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其军事力量也将更加强大。目前,中国拥有核武器和300多万军队。近几年来,中国的军事预算迅速增加,并正在积极发展海、空军力量。到21世纪初,中国在军事上将对亚太周边国家构成巨大威胁。《时 代》周刊的文章甚至认为:“中国的长期目标是成为在军事上能与美国分庭抗礼的国家”,“在今后10年(或20~30年)中,中国将是美国对外政策方面最大的挑战者”。
持“遏制论”者主张美国应及早对中国推行强硬的遏制政策,包括:1.应联合日本、俄国、越南和印度等国家,对中国建立“遏制圈”;2.大力支持中国的“不同政见者”,在人权问题上加强同中国开展“斗争”,促使中国内部演变,甚至颠覆中国的现政府;3.坚决反对中国按它自己提出的条件参加世界贸易组织和其它国际组织;4.利用美国目前拥有的经济优势,在贸易、人权和军售等有争论的问题上,对中国实行经济制裁。[④]
令人注目的是,公开鼓吹“遏制论”者包括美国国会中的某些著名人物如众院议长金里奇。他曾公开主张支持台湾独立,“要协助中国人民从内部来破坏中国政府”。今年3月间,美国国会还通过多项严重侵犯中国主权、干涉中国内政条款的《国务院对外关系授权法》,其中包括“修改对台关系法”,使之“优于”中美“八·一七公报”,规定要向李登辉发出访美邀请,要求向西藏派遣特使并建立对中国广播的自由亚洲电台等反华内容,这项法案后来虽被克林顿所否决,但说明在美国国会中,有一股不可低估的亲台反共势力。
(二)“全面接触政策”
在另一方面,美国多数主管对华事务的政府官员、从事对华贸易的企业家、中国问题专家和学者等则主张对中国继续推行建设性的“全面接触”政策,同中国发展合作性关系。去年以来,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国防部长佩里、助理国务卿洛德等政府官员多次发表谈话,否定和驳斥“遏制论”。前政府重要官员基辛格、黑格、贝克及一些中国问题专家也纷纷就对华政策问题发表意见。他们提出“全面接触政策”的主要论据是:
1.在冷战后时代,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美国对中国推行遏制政策,得不到盟国的支持,欧洲和日本等国家趁机同中国发展关系,抢夺中国的市场。因此美国推行这种政策,只能是自我孤立,使自己遭受损失。中国是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美国单独对它实行遏制将注定失败。
2.中国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符合美国“西化”中国的方向。目前,中国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从老一代领导向年轻化、专业化领导过渡,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过渡,从主要依靠自力更生的自立性经济向国际经济过渡。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和中产阶级的兴起,中国将象南朝鲜和台湾那样,实现政治上的“民主化”和“自由化”。因此,美国目前应有足够的耐心,通过扩大贸易、加强投资、增加接触的办法,来促进中国的经济和政治改革。
3.中国目前除在台湾和南海岛屿等领土问题上坚持主权外,并不对邻国构成任何军事威胁。中国现有的军事力量装备陈旧、技术落后,同美国相差“20年”。[⑤]到下一世纪初,中国军队的现代化程度虽有提高,但美国在军事上仍将保持优势。
4.中国是一个核大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美两国在保持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和稳定、防止核扩散、维持朝鲜半岛的稳定、发展平等互利的经济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和打击走私贩毒等方面均有共同利益。美国应寻求同中国的共同点,发展合作性关系。
基于以上理由,他们反对采取遏制政策。美国防部长佩里说,如对中国推行遏制政策,中国将拒绝在重大安全问题上同美国合作,中国将加速军事现代化,促使亚太地区发生军备竞赛,在台湾、南海和朝鲜半岛问题上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也就会大大增加。还将导致中美两国发生贸易战,关闭双方市场,甚至波及亚太其它地区。[⑥]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说,中美两国目前处于非友非敌状态,中国将来是美国的敌人还是朋友,主要取决于美国的对华政策。美国越谈遏制政策,中国就会越加戒备,结果反而成为事实。[⑦]有的学者说,中国的强大无法避免。对美国来说,一个强大的朋友比一个强大的敌人要好得多。
(三)“有条件交往”
除上述两种主张外,纽约外交关系协会最近还研究发表了一项对华政策的建议报告,题为《结论:同中国开展有条件交往》。该报告提出了要求中国遵守的十项原则:(一)不片面使用攻击性武力;(二)和平解决领土争端;(三)尊重国家主权;(四)维护海上自由通行权;(五)减缓扩军速度;(六)实行军事力量透明化;(七)禁止大规模杀伤武器扩散;(八)开放贸易投资市场;(九)合作解决跨国性问题;(十)尊重基本人权。如中国不遵守上述原则,美国将联合亚洲盟国,对中国进行制裁。[⑧]这一报告以遏制作为威胁,以接触作为手段,要求中国按美国的标准来规范行为,实质上是主张对中国推行接触加遏制的政策。
三、对华政策的调整动向
这是冷战结束以后美国第二次出现对华政策的大争论。在1991年至1992年期间,在克林顿政府上台以前,美国曾首次兴起此类争论。当时争论的主要问题是:1.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能否成功,是否符合美国利益?2.冷战结束后中国对美国的战略作用是否降低?两国还有那些共同利益?(三)人权问题是否应作为美国对华政策的中心?争论的实质是,美国是否应对中国继续实行制裁,还是应推行交往接触政策?克林顿政府上台以后,美国政府在1993年开始调整对华政策,提出要对中国实行“全面接触”,接着又宣布把人权问题同最惠国问题脱钩,这与首次对华政策的大争论有密切关系。当前这场争论主要是在中国国力进一步增强、前景更加光明以及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地位更加突出的形势下发生的,这当然也会对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产生重大影响。但鉴于今年是大选年,克林顿正忙于应付大选。在对华关系上,他主要想维持现状,避免受到共和党的攻击,因而在对华政策上作重大调整的可能性较少,但局部调整已经开始。
从当前动向看,美国的对华政策已经作出以下调整:
(一)在对华关系上进一步强调要增加接触,加强对话,并提出两国政府首脑和部长级官员要实行“定期对话”的建议。
在中国结束台湾海峡军事演习后,美国政府对中国作出要改善关系的姿态。今年4月间,美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同钱其琛外长在海牙举行了会晤,重申美国遵循“一个中国”的政策。同时美国政府还通过美国在台协会向台湾当局传达旨意,要求台湾缓和同大陆的紧张关系,避免采取改变现状的单方面行动,争取恢复两岸对话。最近,克林顿否决了美国会在3月间通过的、含有多项反华条款的法案,并宣布无条件延长中国的最惠国地位待遇。今年5月17日,克里斯托弗在纽约发表对华政策讲话,强调“中国的未来将对亚太地区和全世界的安全和繁荣产生深刻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亚洲经济繁荣的关键”,也越来越是美国“繁荣的关键”。他还说,美国对华政策的基础是“一个中国”,同中国的交往“必须把重点放在长远的目标上”,要通过接触来解决两国分歧,只有以“建设性态度加强相互往来,两国的共同利益才能实现”。为了增强接触,克在讲话中还提出中美两国首脑和部长级官员要举行“定期对话”的建议。[⑨]
(二)强调在同中国的接触中,要运用一切强硬手段,谋取美国利益。
近年来,美国政府官员在对华政策讲话中调门有明显改变,即强调在同中国的接触中要使用必要的强硬手段。今年5月20日,克林顿发表谈后说,美国对中国采取接触政策,是为了运用美国“掌握的最佳手段,不管是刺激的还是抑制的,来推进美国的重要利益”。[⑩]克里斯托弗在5月17日的讲话中也强调,美国对华政策的指导原则之一是,美国在同中国的接触中“将毫不犹豫地采取必要的行动来保护美国的利益”。美国防部长佩里去年10月30日发表的讲话中也说,美国同中国开展接触和对话,包括运用美国“国家权力的所有适当手段”,其目标是改变美国“所不喜欢的中国政策”,“防止和制止对美国和其盟国利益带来的威胁”。最近,在同中国有争议的问题上,美国采取了一系列压制性措施。在人权问题上,美国继续纠集盟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上对中国进行污蔑,干涉中国的内政,结果遭到惨败。在中国出售环形磁铁的问题上,美国污蔑中国向巴基斯坦进行核技术扩散,威胁要实行针对性的经济制裁。在知识产权问题上,美最近又单方面宣布要对中国实行经济制裁的具体方案。美国的这些言论和行动表明,美国在同中国的接触中,为了谋取自己的利益,将不惜采取强硬手段对中国施加压力。
(三)在军事上对中国推行预防性的“遏制”战略。
近年来,针对亚洲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的崛起,美国调整了对亚太的安全战略。去年初,美国发表了“东亚安全战略报告”。该报告表明,美国已改变了布什政府计划在2000年以前分阶段从亚太地区撤减美军的计划,决定在未来十年把美军驻亚太的兵力保持在10万人左右,并确定美军驻亚太部队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美国在亚太的领导地位,维护地区的稳定,防止亚太地区出现另一“霸权性”大国。该报告说明,美国在实质上已把中国作为其在军事上进行防范和遏制的主要对象。今年4月间,克林顿访问日本,美日发表“安全保障联合宣言”,签订了“相互提供物资和劳务协定”,使美日军事同盟的任务从防卫日本扩大到应付“远东发生紧急事态”和维护亚太地区的稳定,从而提升了两国的军事关系。这也是美国进一步实施亚太安全的新战略,把主要军事矛头指向中国的严重步骤。事实表明,美国已在军事上加紧推行防范和遏制中国的预防性战略。
注释:
① 美《新闻周刊》1996年4月1日专题报道:《朋友还是敌人?》
② 美《新闻周刊》1996年4月1日专论:《同敌人开展贸易吗?》
③④ 美《时代》周刊1995年7月31日文章:《我们为什么必须遏制中国》
⑤ 美《新闻周刊》1996年4月1日文章:《无牙的老虎》
⑥ 美国防部长佩里1996年5月22日在太平洋地区经济理事会会议上发表的讲话
⑦ 美《时代》周刊1996年3月25日文章:《清醒认识下一超级大国》
⑧ 台湾《中国时报》1996年4月15日文章:《美国与中共有条件的交往之道》。
⑨ 1996年5月17日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在纽约就美国对华关系发表的演讲
⑩ 1996年5月20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太平洋地区经济理事会上发表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