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政府政策的英国特色学校发展及其启示_绩效改进计划论文

基于政府政策的英国特色学校发展及其启示_绩效改进计划论文

基于政府政策的英国特色学校发展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国论文,启示论文,政策论文,政府论文,特色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53/57/5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69(2011)11-0026-05

一、基于政府政策的英国特色学校发展三阶段

英国特色学校(Specialist School)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英国中等教育改革与政策革新的一面旗帜。纵观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以促进“选择与多样化”为基调的产生阶段

20世纪70年代,新自由主义思潮在英国盛行,它在积极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打开了教育市场化之路,“选择与多样化”成为学校变革的中心议题。以撒切尔为首的保守党政府力图赋予家长更多选择权,减少对学校的干预,促进学校个性化、多元化发展,激发学校之间的竞争,从而实现提升教育活力、提高教育水准的目的。

基于此,1988~1993年英国政府出台“城市技术学院”计划,以教授技术课程为主,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此即特色学校的前身,最初只有15所学校参与该项目。1992年发布的《选择与多样化:学校的新框架》要求建立更多富有特色的学校以促进选择多样化,“特色学校计划”(Specialist School Program)应运而生。其后该计划在政府主导下以政策性推行的方式扩展开来。1994年,保守党政府指定35所直接拨款学校和受捐助民办学校为技术学院。这些学校需从私营部门筹集10万英镑赞助金,而后政府配套拨付资助金。1995年特色学校计划向所有学校敞开,增加语言作为特色课程。1996年艺术和体育进入特色课程范围。[1]在特色课程范围扩大的同时,特色学校的数量也日益增多,1996年底达到142所。

显然,这一时期的特色学校主要是在“选择与多样化”的政策驱动下产生的。其重点集中在特色课程的创办上,并力图通过特色课程的选择带动更多的学校参与到特色学校建设中,为实现促进学校多样化、扩大家长择校机会的目的而努力。

(二)以“提高标准和质量”为主旨的规模化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特色学校规模化发展成为英国学校变革的主要议题,这一时期特色不仅是促进多样化的一条途径,也成为提高教育标准和教育质量,促进公平运动的一项重要举措。[2]

1997年以布莱尔为首的工党执政后,为了改变学校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推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发布了教育绿皮书《追求卓越的学校》(Excellence in Schools),明确了为所有人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并提高教育标准的政策目标。在该政策目标指导下,工党政府继续推行特色学校计划,并增加了对特色学校的新要求,即各特色学校需要与其他学校和当地社区共享优秀实践成果。该要求很快与实践结合起来,同年政府制定的旨在改善贫困地区教育的“教育行动区”计划明确表示,每个教育行动区内应至少有一所特色学校,并努力成为改进行动区的学校教育、带动其他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稍后,企业和商业、工程、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科目被列入特色课程范围。[3]1999年特色学校计划正式作为政府提高教育标准运动的一项重要举措被纳入到《城市优质计划》(Excellence in Cities)当中。2001年初政府再次发布教育绿皮书《学校:建基于成功》(Schools:Building on Success),继续倡导中等教育多样化,要求每所学校都要有明显的特征和精神。同年,教育白皮书《学校:迈向成功》(Schools:Achieving Success)更是提出到2005年将全国500的中学建成特色学校的设想。与此同时,特色学校申请条件中的私营企业赞助金额降至5万英镑,并可以商品和服务替代现金。[4]2003年2月教育与技能部发布《一个新的特色体系:改革中等教育》(A New Specialist System:Transforming Secondary Education),提出使所有中等学校都成为特色学校的目标,并将特色政策作为政府转变议程的重要标准,将特色学校的建设作为促进学校多样化、推动合作,提升教育质量和标准的中心动力。[5]该文件认为,“扩大特色学校计划并不意味着对标准的妥协,卓越将会得到传播,而不是削弱。‘特色’意味着学校通过课程努力提升学生的成绩水平”。[6]自此特色学校开始规模化推行开来,至2003年底,全国已有超过50%的学校成为特色学校,随后人文和音乐科目也列入特色课程范围,至此普通中学可以根据自身优势,从科技、语言、体育、艺术、商业与企业、工程、科学、数学与计算机、人文、音乐10项特色课程中选择一种或两种作为特色。特殊学校则可以从特殊教育需要(Special Eduction Need)的四个领域中选择一个:通信和交流;认知和学习;行为、情感和社交障碍;身体和感官需要。

不难看出,在这一阶段政府推进特色学校计划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特点也更加鲜明。从政府的政策理念可以发现,与上一阶段相比本阶段“特色”的意义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初期的“表面特色”,而是以特色科目为载体,通过对特色的深入挖掘和开发,带动各个科目的特色发展和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由此也推进教育标准和学校整体质量的发展。更进一步讲,这一时期政府架构了特色学校规模化发展的桥梁,其终极方向通往促进学校卓越、为所有学生提供公平和成功的教育、建设优质城市、提升国家在国际上的水平和地位。

(三)以“高绩效特色学校”为引领的加强合作与共享阶段

2004年7月英国教育与技能部发布《为儿童和学习者的五年战略》(Five Year Strategy for Children and Learners),明确表示英国将不会创造新的学校类别,而是倾向于给特色学校系统内的所有学校更多的独立自主权。[7]据此,在特色学校日益普及的情况下,政府将特色学校计划拆分成“特色学校”和“高绩效特色学校”两个有所不同、互为补充的项目。前者继续以提升标准和质量为重心,后者是从特色学校中挑选出的取得了卓越办学成绩的学校,主要承担培训、示范、引领职责,促进区域中学校、企业、社区建立合作与联盟关系,从而实现整体卓越。2005年教育白皮书《为了全体学生:更高的标准,更好的学校》(Higher Standards,Better Schools for All)再次强调加强学校间的合作,要求特色学校展示其对其他学校和当地社区所能作的贡献,并计划选出500所高绩效特色学校作为其他学校学习的榜样。[8]特色学校的发展跨入了通过“高绩效特色学校”的引领,加强合作、共享,实现卓越阶段。

为保证高绩效特色学校能够胜任领导和榜样职能,政府确立了严格的甄选标准,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标准局的考核结果,这一考核结果与各校学生的普通中等教育证书(GCSE)考试(含英语和数学)的成绩密切相关。为了更好地利用资源,只有总排名占前1/3的特色学校才能最终成为高绩效特色学校。在原有政策基础上。高绩效特色学校还具有如下额外的优惠待遇:1)政府根据学生人数配套增拨资助经费,一般为每生每学年60英镑,每校每学年6-9万英镑,其中学校必须拿出至少50%的配套资金用于拓展合作工作,特别是对社区及其他学校产生重大影响的工作;2)在原有特色基础上,学校还可以再选择一个或更多特色项目以进一步深化学校发展。可供选择的特色项目除特色课程外,又增加了应用学习特色、青少年体育信托学校领导计划、培训学校、前沿伙伴关系计划、提升成绩伙伴关系计划等。[9]新增设的特色项目旨在促使高绩效特色学校与其他领导角色,如国家支持学校计划、国家教育领导者计划结合起来共同带动所有学校实现卓越。至2008年,英国共有2 975所特色学校,占所有中学总量的92%,这意味着全国大约有250万名学生在这些学校接受教育,其中,高绩效特色学校603所。

此外,除高绩效特色学校外,政府也进一步要求各特色学校加强合作。2010年新的《特色学校指南》规定了重新认定特色学校的五个标准:特色科目成绩卓越;通过特色的建设推动整个学校的改善;与伙伴学校合作,共同提高学生成绩;与广大社区合作,推动家庭学习、拓展服务和增强社区凝聚力;与区域和国家网络建立合作关系,传播和共享良好的实践。[10]其中后三个标准都与特色学校的对外合作有关。

显然,在特色学校基本在全国得到普及之后,政府的关注点转移到了通过特色学校之间的互相合作、共享彼此的经验和特色实现共同发展进步。在高绩效特色学校的带领下,当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社区之间合作开展教学活动,促进资源共享与相互取长补短时,所有学校共同提高、实现卓越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二、英国特色学校发展的特征分析

英国特色学校计划沿着纵深发展的轨迹渐进推广开来,经历了一些明显的变化。例如,数量上由少到多并最终实现普及,形成体系;表现形式上由侧重单一的特色课程建设,到深入所有课程领域、管理层次、学校精神的整体改善,再到倡导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发展,体现了由点到面的跃进;责任担负上由注重学校发展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给家长和学生更多选择权,到注重实现公平、特色普及和提升标准与质量,最后拓展到追求学校、企业、社区的合作发展与共同进步,完成了由单一到全面的升华。在这些变化中也显露了英国特色学校发展的几点显著特征。

(一)注重政府政策的全程引导

特色学校计划自启动以来,始终是立足于政府政策、自上而下逐步推行的。每一个阶段政府都提出了明确的政策目标和发展要求,甚至包括每个时期所要建立的特色学校的数量都有预期规定,如2001年9月的《学校:迈向成功》白皮书提出,2003年特色学校要达到1 000所,2005年要达到1 500所。2002年9月提交的2003年“教育预算”中,提出到2006年将特色学校增加到2 000所的目标。[11]正是在这些具体目标的指引下,特色学校实践才能顺利开展。除较为宏观的教育政策外,政府每年都会出台相应的特色学校指南,对特色学校的内涵、目标、申请、认定等多项内容进行详细规定和说明,使得特色学校的创设更具操作性。

(二)在发展中完成体系建构

特色学校发展至今,形成了较为稳定且严格的规章制度体系。首先,在申请环节,设定了获得特色学校资格必须符合的最低标准,包括取得私营机构赞助、办学业绩达到相应水平、制订对学业成就有定量目标的四年发展规划。符合这些基本条件后,需向专门的特色学校审批机构提出申请,并接受评估。其次,在实施环节,制定了对特色学校的基本要求。例如,课程设置上可自主确定特色科目,但必须符合国家课程要求,向所有学生提供丰富与和谐的教育;换言之,特色学校的“特色”是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底线的特色。招生上可按照自己的基准,在招生定额的10%范围内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进行选拔。经费上,政府为每所学校提供10万英镑配套资助经费,同时4年内生均拨款增加129英镑,以保障学校的发展规划。《2006前期预算报告》中指出,2007~2008年度将进一步投入1.3亿英镑直接拨款给特色学校;[12]2010~2011年度这一拨款增至4.5亿英镑。[13]最后,在评估环节,除各学校自我评估外,国家有专门的认定机构和标准,对特色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进行监控和保障。2010年之前,每3年教育标准局要对特色学校进行重新认定,对学校3年来的发展情况、进一步的改进能力,以及特色项目对包括学生成绩、学校领导和管理水平、学校的社区参与情况在内的学校整体效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估。2010年,新的特色学校计划改革方案宣布教育标准局不再对特色学校进行认定或重新认定,消除这种官僚性的负担,但是这些学校必须保证自己符合教育部设定的基准范围;改由“学校改进伙伴”(School Improvement Partnership,简称SIPs)与地方当局共同承担对特色学校的初始认定和重新认定责任。正如教育大臣迈克尔·戈夫(Michael Gore)所说,“现在特色已经如此坚定地得以确立,是时候消除政府设置的限制,给予学校领导者更多自由来利用好特色及其相应的资金所带来的机会”。[14]

(三)坚持对办学效能的追问及考核

特色学校计划自推行以来,其办学效能一直备受争议。但根据一些有影响的调查结论,特色学校计划确实在提升学生成绩、促进学校整体改进、推动学校与社区合作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大卫·杰森(David Jesson)2000年与2001年的研究报告均表明,在普通中等证书考试中,特色学校的学生要比非特色学校的学生获得更好的成绩,这正好符合英国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提高教育标准,改善学生成绩低下的状况。托雷(Tooley)、韦斯特(Westd)、教育标准局分别对1994~1998、1994~1998、1995~2000年间学生在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中的成绩变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特色学校的学生成绩比其他学校进步更快。[15]高绩效特色学校也取得了诸多积极影响,据2008年的数据显示,高绩效特色学校资格除了对学校自身产生了积极的内在影响,如提供了更多个性化学习课程、拓展学习机会、改进教学、提升学生动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其外在积极影响也不可低估,特别是高绩效特色学校与其他中小学的合作取得了较大发展,与当地社区的合作得到了极大改善。[16]

三、英国特色学校对我国的启示

就我国而言,目前尚没有明确提及特色学校的内涵的政策,也缺乏具体操作上的指导和规范,但是实践中不乏自主探索建立的特色学校。有研究将这些特色学校归为三类:1)有特色的学校,即学校有突出的、个别的“强项”或优势表现;2)特色学校是学校整体改革的产物,即特色体现在学校各个方面;3)等同于一些优质学校的特色学校。其中绝大多数属于有特色的学校。[17]不难发现,我国现有的这三类特色学校与英国特色学校发展三阶段的产物有很多相似之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教育要提供多元优质的教育满足社会的需求,学校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基于此,我们可以从英国特色学校的发展中得到一些有关创办特色学校的指导原则和发展路径的启示。

(一)发挥政府在特色学校创建中的指导作用

英国特色学校的发展过程体现了鲜明的政府指导和干预性质。自特色学校计划产生之初,政府就通过发布政策、制定规则、提供经费资助、实施监督等形式对学校进行全面的支持,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从外到内的整合系统。毋庸置疑,英国特色学校取得今天的规模、成效,离不开政府的指引与支持。在以中央集权为核心的教育管理体制下,自下而上发起的行为往往因为缺乏可依靠的平台,而显得生命力不强,或畸形发展或过早夭折。我国当前的特色学校发展就属于这种情况。因此,站在学校变革的高度,我国有必要将特色学校的发展纳入政府的教育规划中,并在特色学校创建中担任核心行为主体的角色,在创建规划、结构布局、资金调动、条件设置、伙伴协调等一系列方面发挥主导作用,[18]从而为特色学校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生长土壤。

(二)加强家庭、学校、社会在特色学校创建中的合作协调

如果说政府的政策指导和实践支持是特色学校的生长土壤,那么加强学校、家庭、社区的密切合作、协调共赢,创造良好的氛围则是特色学校发展必不可少的养料。英国的相关调查发现,就学校而言,合作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广泛的课程、增加了额外的课程学习和实践应用机会、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就企业而言,合作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促进广告宣传、丰富企业员工的工作经验;就社区而言,当地成年人获得了更多服务和额外学习的机会,同时也带动了当地资源和餐饮住宿业的发展。因此在我国特色学校创建中,有必要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合作。当然合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渐进和缓慢发展的过程,首先要做的是结合实际情况,识别并认同合作对彼此所能产生的潜在利益;基于此再对合作方式、合作内容进行合理安排,诸如考虑学校的特色、企业和社区的需求、合作方案的可行性等,从而确保合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收稿日期]2011-07-08

标签:;  ;  ;  ;  

基于政府政策的英国特色学校发展及其启示_绩效改进计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