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职业教育:比较、突破与对策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加快职业教育:比较、突破与对策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提速:比较、突破、举措,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举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4月8日)

一、认识和遵循职业教育基本规律,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

1.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市场波动变化有正强相关性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领域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人才,职业技术人才的规格,决定了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市场需求联系的紧密性。可以说,社会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就业市场需求的状况,直接决定了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特色和水平,所以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市场,服务经济,服务就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直接的技术支持和技能型人才支持。一些远见卓识者逐步认识到,抓职业教育就是抓就业、抓产业素质、抓发展后劲和竞争力。这从特定方面看,实质上就是职业教育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市场波动变化的巨大反作用。可见,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市场波动双方辨证发生作用与反作用,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代工业化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表明,遵循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职业教育就得到较好的发展,违背职业教育规律,职业教育就要蒙受损失。

2.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在于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服务于产业结构调整。为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和产业素质的全面提升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第二,服务于就业和再就业。面向企业在职职工开展普遍、持续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第三,服务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和农民脱贫致富,把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开发、扶贫开发和教育培训结合起来,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大面积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第四,服务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职业教育通过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一方面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加快劳力输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互动。

3.职业教育是自成体系的、独立的、有别于普通教育的教育类别

职业教育是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相对独立的教育类别。普通教育培养的是研究型、探索型和设计型人才,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技艺型、操作型人才。前者以学科为本位,后者以能力为本位。普通教育基本上是学科教育,按学科设置专业,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职业教育则基本上是职业岗位教育,按社会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强调所学知识的针对性、技能性、实用性。二者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式上存在较大区别。职业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学历文凭教育与等级证书教育并存,以等级证书教育为主;学科教育与技能教育并存,以技能教育为主;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并存,以就业教育为主的教育。从问为什么、怎么办、还有什么,转变为问会做了没有、不用的放弃学了没有,最新的学了没有。从政府财政框架下教育独立运作,转变为政府与市场结合的经济支撑框架下教育与企业、社会相结合的运作。不仅如此,职业教育自身还存在初、中、高级的不同层次,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相互衔接,整体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因而,应该通过一定的方式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贯通,最终形成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

4.职业教育内部的展开过程有自己独特的运行特点

要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教育必须贴近就业市场的客观需要;贴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职业岗位群的技术操作标准要求;贴近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操作应用性的现实;贴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现实环境的职业生涯实践和职业道德要求的现实体验。因此,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主导,构建与普通教育是完全不同的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师资要求,大力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落实“四贴近”,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转变职业教育观念。(2)转换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核心,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训和培养。(3)改变学校资源配置格局,注重对实训场所、设施设备的投入。(4)按照职业教育要求,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5)重建评价指标体系,按照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规范办学行为。

5.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深化改革,采取重大举措,在制度性设计和政策性安排上争取突破

任何小修小补,由于职业教育内在规律的作用和历史积弊,都将无法推动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二、中专、中职、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技校之间的比较

1.中专学校

中专在计划经济时期问世之始就存在以下特点:(1)培养目标是干部而不是工人,就业岗位通常就是车间技术员等干部岗位;(2)招生、 就业严格按照计划管理和分配;(3)整个教育教学过程按普通高校大专模式的压缩形式进行, 注重知识的学科性和理论性,实践性、动手能力培养与技能型人才要求相比显得较弱。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专还是培养出了大批人才,发挥了很好的技术人员摇篮的作用。近十年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计划招生制度的改革,中专学校改变原有的办学模式,按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征要求去实施教育教学改革,从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学校培养的毕业生瞄准了人才就业市场,满足了技能型人才的本质需求,满足了职业岗位群和教学实施过程尽可能的零距离接触,因而涌现出广州市交通中专、机电中专、广东石油化工中专、广东省轻工业中专等一批优质中专。这批学校近十年来全面转型,取得良好效果,很好地彰显了自己的职教特色,从而成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中坚力量。这批中专中的一部分已升格为高职院,所余下的一部分,也比一般的技工学校优秀。

2.中职

中职在农村基层叫职业高中。目前,中职在每县都至少有一所,存在多种办学形式。他们中有的按统一规范办学,有的与乡镇学校的综合高中合作,有的高中以后分流办学。这些学校大部分从普通学校转制而来,因而在校长教育理念、师资队伍、设施设备、专业建设等方面,与职业教育本质特征要求相比,显得比较薄弱。由于缺乏投入,相当多的中职学校难以举办高设备投入阶段要求的第二产业相关专业,多是举办财务、旅游、文秘、计算机应用、农村实用技术、医护等投入少、产出快,在特定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有较大社会需求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相关专业,这其中也涌现出一批很不错的学校。直至近几年,有部分办得好的学校通过自身的积累发展,及时向第二产业专业方向转型,成为职中里面又一批可与优秀技工学校比美的优质中职学校,在就业市场中声誉鹊起。总的来看,这类型学校多年的发展,为逐步提高我省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和高中的毛入学率,为我省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初级和中级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满足,为教育类别结构和区域结构的均衡化发展做出了自己不可替代的贡献。无视这种贡献的态度,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由于这类型学校的存在和发展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基础,使高中阶段教育的加快发展,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目标也得到广泛实现,它们承担着从整体上提高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的历史重任,因而现在还不可能大面积削减,这就使得非常有限的职业教育投入难以照顾到这么大的建设面。正因为这样,这类型学校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和经费投入上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需求存在较大距离,教育过程的职业教育特色不够鲜明。

3.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农村成人文化学校是在一个特点的历史时期涌现出来的职业技术学校,大量涌现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达到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些学校在全面完成对青壮年的“扫盲”任务、实施农村第一产业初级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构建农村培训网络等任务过程中发挥了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一些设置在城市的文化技术学校在城市化加快发展,产业调整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及时实现了专业转型,瞄准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使自身有了新的发展。但是,随着城市化发展、职教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升级、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镇教办被撤销,使这些学校生存的工作依托缺失),农村成人文化学校基本处于凋零状态,城市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则往往被转型为各种职业技术学校。可以说,在现有的职业教育体制下,所剩不多的这类型学校集中体现在培养上的功能已历史性的完成,培训性的功能突出了起来。

4.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创建,并随着新中国工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教育类别。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广东省第二产业的迅猛发展,质量提升,广东省的技工教育获得了跨越式发展,为广东省第二产业培养了大批技能型人才。由于这类学校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办学方向和产业依托,所以,它顺应了广东省制造业大省建设的客观现实需要,学校发展受到了就业市场的积极响应。从技工学校发展历史来看,它的办学理念更加切近于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虽然它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仍有欠缺,学生持续发展能力和转岗能力较弱,但动手实践能力却较强。近年来,整体规模较少的技工学校实施了比中专、中职、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大得多的高强度投入。据统计,2002年到2005年,省财政共安排中等职业教育专项资金81020万元,其中用于教育部门的642所中等职业学校专项资金29020万元, 用于劳动部门191所技工学校专项资金52000万元。技工学校加快发展的结果,客观上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决策人和舆论错误地认为“中等职业教育即技工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就是技工学校”、“技能型人才就是第二产业的初、中、高级人才”,并由此导致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整体资源配置时的失衡现象。

三、职业技术学院与技师学院之间的比较

1.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技术学院是近年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大量涌现的新类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这些学校迅速发展,成为职业教育的生力军,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一方面,职业技术院校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规模,丰富了高等教育的类别,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选择的需要,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又使中国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平台。但是,从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自身角度看,它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新生类别,出生很快,涌现很多,投入很少,指导很不足,所以,按职业教育要求看还有如下不足:一是在办学理念上,按普通教育专科压缩式办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产业依托,因而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培养的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够强,不能培养出完全符合这一学习阶段目标要求的高级工。而且,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管理理念又往往推动着职业教育学校争走专科教育升本科教育,本科教育升研究生教育的一条与普通高等教育同构化的道路,而不安心于职业教育。二是在办学模式上,由于资金匮缺,基本缺乏实训场所,设施设备不足,偏重于学科教学,实训教育难以落实,职业教育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工学交替模式很难实施;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职业岗位群的零距离接触和生产实践体验难以实施。三是在专业建设上,按现有师资力量开设专业,与产业市场需求变化提出的人才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脱节。四是在师资队伍上,职称评聘和激励机制都与普通教育类似,职业教育特色不鲜明,极大挫伤了技能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实操型教师自觉到生产第一线去实习、锻炼、培训的积极性,更无法引导普通学校毕业生充任的技师往“双师型”方向发展。可以说,当前职业技术学院还没有从整体上摆脱与普通高等教育同构化的道路,没有完全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办学,学院的发展因而受到严重制约。

2.技师学院

技师学院是近年来,在技工学校基础上快速发展涌现的以培养和培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技工教育机构。技工学校的学生毕业以后,往往能通过技工教育的独立系列,通过技工教育的遴选机制升向技师学院学习和培训,在这一学习阶段,由于办学目标明确,实训场所设备达标,师资队伍也能按照技能型人才标准来配备,而且由于连续多年一以贯之的技能教育的深化培养及训练,因而通常能够培养出高级技能型人才。连续五年的技能培训是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技师学院在教育的连贯性上显示出来的巨大优势正是职业技术学院在这一方面显示出来的巨大局限性。但是,技师学院一直没有纳入国民高等教育体系,这对于培养既有高级劳动技能又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双栖型人才极为不利。我们认为,这两种类别的学校各有优势,各具局限性,为了更好地整合教育资源,更好地构建职业教育的完善体系,更好地适应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带来的人才市场需求的新变化,应该按职业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厘定新尺度,将两种类型学校放在一个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管理的工作平台上去,良性竞争,共同健康发展。

四、突破与举措

1.转变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发挥行业自主性,建立职业教育互动机制,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从上述不同类别的学校比较可以看出,一些学校特别是中职学校、职业技术学院并没有完全按照职业教育规律办学,突出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存在与普通教育同构的现象,职业教育特色不鲜明。相反,技工学校虽然文化素养教育薄弱,但由于有了产业依托,仍一枝独秀。为此,要对职业教育的管理理念、模式、方法进行全面反思,牢固树立和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使之走出与普通教育同构的陷阱。这就需要在整体上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其中重要的是要发挥行业自主性,建立职业教育互动机制。如果没有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良性互动,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就难以实现。职业教育是为各行业和企业服务并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而了解各行业和企业的需求是人才培养的依据,可以说,人才规格标准的制定、专业设置、职业技能和职业品质的培养、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学生就业等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都离不开行业作用的发挥,因此行业的参与是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和保障。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之所以发达,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良性互动。但是,我国的职业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并不是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而自然长成的,行业协会也不成熟。广东省的市场经济还不很发达,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自主性并不高。因此,应分两步做工作:第一步,尽快由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一起,负责人才需求预测、行业能力标准的制定、与企业的联系合作、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和资格认证颁发、支持课程方案、配套教材的编写等工作。第二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行业协会走向成熟时,由行业协会独立运作,承担其应有的职责。有了各行业的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才有依靠,才能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设计和更新教学内容,推进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

2.改革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突破体制分割,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

我省的职业教育分属教育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和其他行业部门管理,职业教育的整体协调性不强。一是在投入上无法集中财力,统筹安排。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主管部门不同,投入体制不同,导致财政投入不同,收费标准不同,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也不统一;二是在管理上无法统一要求,导致同属中等职业教育的技工学校、中专学校、职业中学设置标准和评估标准不统一,招生政策不统一,毕业生的升学、就业待遇也不相同。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成果互不相通和互认。这种管理体制和管理状况不利于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利用。基于此,考虑广东省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目前应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加大统筹力度, 突破体制分割,理顺机制关系,提高管理效能可有两个改革方案供选择:一是成立专门的职业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分散在各政府职能部门旗下的职业教育机构,以便加强对全省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二是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健全职业教育议事协调机制。(2)统一学校设置标准。中等职业教育要按照国务院2002年决定,把四种类型的学校统一称为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统一的设置标准。高等职业教育中,要正确处理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教育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关系,将技师学院纳入国民高等教育体系,培养出既有高级文化素养又有高级劳动技能的人才。为此,要修订职业学院设置标准,重选评估专家队伍,建立新的评估准入机制,引导和规范办学。同时引入社会评价机制,定期公布重要办学指标和数据,加强社会监督力度,提高教学质量,规范办学行为,使职业教育走向健康、有序、高效的轨道。(3)统一各类学校公平分担社会责任的钢性要求。当前,要完成“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2010年高中阶段教育要基本普及,即全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0%以上,中等职业教育每年的招生量应递增12~14%,为此,教育系统的中职学校发展战略在投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下,仍不得不坚持“做大做强”的选择。但技工学校的发展则在投入增长较快的情况下,坚持着“做强做大”的选择。这种差异,显然需要政府强有力的协调,否则,各自分担社会责任不公平,只会影响到职教体系的和谐共进、同舟共济以及社会就业发展目标任务的完成。(4)统一资源配置和财政资金的投入。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建设标准和培养成本的科学核算以及办学规模,一视同仁地分配中等职业教育资源。(5)建立公平统一的招生机制, 打破部门封锁和地区壁垒。统一编制招生代码,建立“学生自主择校,学校择优录取”的公平、公正、公开的招生平台,保证生源的合理流动。(6)改革教师聘任机制和评价机制,规范教师队伍建设。评聘职业教育教师,除学历要求外,必须要有一定年限的职业工作经历,特别要注重当前的职业岗位技能。职业技能熟练但学历达不到要求者,可以到任后由校方出资去读成人教育学历。要求在职教师定期去企业进行技术实践,同时有计划的聘任企业的熟练人员为兼职教师。大部分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的用师准则是大量使用兼职教师,收集科技信息、采用科技成果,使学习者掌握实际生产中的最新技术手段。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人事编制管理、职称评聘管理以及分配制度管理等三个方面大力度的配套改革,使之满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

3.实行中高职联动,建立和完善初、中、高级职业教育衔接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

现在的高等职业教育是通过高考制度来选拔学生的,而当前的高考制度从本质上说是为普通教育服务的,因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选拔缺乏针对性和适应性。按照高考选拔制度,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要专业对口地进一步学习高级技能那是相当艰难的。因为中等职业教育学生40%的学时用于技能学习,30%的学时用于专业技术知识学习,只有30%的时间用于基础文化学科知识学习,而高考是以学科知识学习为考试基础的,这就必然造成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升学困难。当然,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就业教育,但是产业升级需要高级技能型人才,这是中等教育学习基础、时间、培养目标所不能胜任的。高级工必须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而如果没有坚实的中等职业教育为基础,高级工的培养目标在高等职业教育的阶段里也不能实现。同时,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人们的就业升学选择更多地瞄准高端就业岗位和高端人才市场,与此相适应,应该允许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继续深造,这不仅有利于畅通中高职联动渠道,完善职教体系,而且能够通过高等职业教育的拉动,很好地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扩大教育规模,从而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更为重要的,只有实现中高职贯通,才能培养出高级技能型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据调查,广东省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级技能型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2004年,全省培养的技能人才中,初级工290.56万人,中级工257.64万人,高技能人才27.51万人,三者比例为50.5:44.7:4.8。广州市在“十五”期间每年缺口1.49万高级技师、技师和9.42万高级技工。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级技能型人才更为匮乏。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主要是就业,只有18%左右的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学院学习,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和一些诸如美术、艺术、医护、数控加工技术等特殊专业。这部分学生进入高职以后,在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实训培养等方面都衔接不畅,这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降低了培养效率,造成了教学管理上的困难,而且,也不利于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相反,技工学校在中级工和高级工的培养衔接上,用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来衔接,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全国多次高级工技能大赛,技师学院获得较好成绩完全得益于此。因而,目前中高职联动已成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之一。为此,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改变高职自成体系、独善其身的格局,应在专业建设上有联动关系的学校建设网络,积极构建统一、开放、公平的招生就业服务平台、开放、共享、互通的信息化平台、职业教育质量监督评估平台、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平台、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五大平台,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我认为,江苏省三年前大胆突破《高教法》的局限,建立“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全面整合优质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发挥骨干专业示范作用,构建中高等职网络联动格局,既迅速拉动了中职办学规模扩张,推动了工科骨干专业壮大,还形成了中高等互动,加快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提高的好势头,这是很值得我省大胆学习的。而且我还认为,当前广东省的中高职教育都存在着技工教育系列和教育系统的职业教育系列,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客观需求;中等职业教育在当前应该实行严控升格,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的战略;高等职业教育应该采取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提高高职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能力的战略,切不可盲目升格扩张,发展战略错位。

4.解放思想,创新机制,保障资源配置的高效、公平、合理

(1)职业教育要全方位开放,为全社会服务。当前,应打破部门利益观念, 向全社会开放现有职业教育资源的公共性,从而将其公开、实现职业教育资源高效利用。“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扶贫项目落实、水库移民的转业性安置等,都可以而且应该利用现有职业教育资源,不必要另起炉灶,建立新的培训体系。

(2)职业教育要着眼于关口前移教育,从源头上保障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历史性的任务,是全民族素质提高的基础,是产业素质提高的内在要求,是国家人才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对新增劳动力、富余劳动力和转移转业劳动力,必须加以职业教育和培训。但是,从人的成长规律来看,从培养人才数量的多寡来看,从中国“扫盲”的成功经验来看,职业教育要着眼于关口前移,即义务教育后尽可能大幅度开展职业教育,让新增劳动力通过职业教育成长为技能型人才,这比让没有接受过技能教育的人再来实行转业劳动力的培训,效率要更高,而职业教育培训功能的发挥也就更充分。所以,政府与其不断投入去抓培训,不如“釜底抽薪”,首先抓好新增劳动力的职业教育,这是广东“扫盲”工作所证明了的好的经验。基于此,很有必要强调支持职业就业发展的三大制度:即就业准入制度、就业预备制度和劳动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的落实。当前,特别需要加强劳动执法,将就业准入制度和就业预备制度落到实处。

(3)改变职业教育重培养、轻培训的观念和做法, 形成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重培养,轻培训是我国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制约了职业教育整体功能的发挥。为此,要借鉴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制订出统一的供全国或全省培训机构使用的涵盖所有行业的培训包。培训包一部分是国家认证的主体材料,另一部分是由教育培训机构制定的支持材料。其中国家认证的三部分内容中最主要的也是培训包最主要的内容,即是能力标准的制定,应明确规定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上岗人员应具备的文化知识、技能和职业品质的标准要求。能力标准的制定赋予了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以能力为本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由行业引领、为行业服务的重要标志。这项工作不抓起来,根据外国的经验和我国现实的教训看,所说的重视培训,基本上是低效率、低质量、低实效性和低持续性的。这样的所谓培训必然流于形势,这种情况在当前的培训中相当普遍。

(4)实施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机制和教育券扶贫制度, 改变政府资源配置模式,解决资源区域性结构失衡问题。在“阳光工程”“职教扶贫”和“退伍军人培训工程”等安排上,应体现“教育资源公平配置”和“受培训者自愿自主选择”的原则,采用“教育券”的形式,实施“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办法来实施。广东区域间职业教育发展很不平衡。一方面,珠三角地区人口占全省的28%,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占全省的73%,东西两翼山区人口占全省的72%,而中等职业技术在校生仅占27%。全省省级以上的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32所,70%在珠三角地区。 形成了发达地区办学条件好而生源不足并存,欠发达地区生源充裕而办学条件不足并存的矛盾,这对矛盾造成的突出后果就是既有资源的浪费和大量技能型人才的缺乏。为此,要加大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帮扶力度,鼓励和支持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学校招收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入学,省财政设立专款,以教育券的形式,对招生学校进行补助。通过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对口支援等形式,充分发挥珠三角地区重点职业学校的龙头、骨干和辐射作用,既使优质资源得到充分、合理、高效利用,也有利于实现区域资源的公平。

标签:;  ;  ;  ;  ;  ;  ;  

加快职业教育:比较、突破与对策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