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础产业理论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理论论文,基础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内外文献讨论基础设施问题多,讨论基础产业问题较少[1-10]。从表1可以看到,关于“基础设施”的概念很不统一,有“社会先行资本”、“社会间接资本”、“基础结构”、“基础部门”等几种不同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也不尽相同。但是国内外采用比较多的是“基础设施”这个概念,如世界银行、中国国家统计局等。而基础设施比较一致的内涵是指公共设施。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重视对产业政策问题的研究,与此同时也对基础产业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中国社科院《中国产业政策研究》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基础产业”概念,它包括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等部门,还包括农业[8]。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基础产业建设资金筹集”课题组提出基础产业包括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国家统计局提出了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概念[10],见表1。
一、基础产业概念、内涵和外延
近年来,基础产业问题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人重视。然而关于基础产业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关系等等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还很少[9],有必要在先前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一)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概念
由文献可知,产业(industry)是指生产事业①,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英文中产业还特指工业,所以英文名词中产业和工业没有差别,都是industry一词。设施(installation)是指为某种需要而建立的机构、系统、组织、建筑等②,一般指公共设施,包括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7]。基础(basis,basic)是指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③。
根据上述“产业”、“设施”和“基础”的概念,作者提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概念如下:
基础产业是指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起根基性作用的产业。换句话说,基础产业是指为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打基础的产业。
基础设施是指为满足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基本需要而建立的公共设施。
(二)基础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关系
1.基础产业与第一产业农业的关系
农业生产的产品是人类生存需要的基础物质产品,没有农业,人类就无法生存和发展。继原始社会之后,农业社会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个社会经济形态,它是工业社会发展的基础,这是客观规律。农业是为人类社会生存提供生活必需的物质产品,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轻工业原材料的产业,它属于基础产业的范畴。特别是中国有13亿人口,解决13亿人温饱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而农业是解决温饱问题的根本,所以农业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是基础。由此可见,中国农业理所当然是重要的基础产业。从理论上讲,有的国家可能因为没有发展农业的条件,农产品完全依赖进口,本国不存在农业,因此就谈不上农业是基础产业。但这是极个别的情况。
2.基础产业与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关系
人类生存和生活不仅需要有农产品,还需要有人为人类自己提供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即使在非常落后的农业社会里也不能没有人运输产品、存储产品、保管产品和交换产品,也不能没有人进行相互联系交换讯息,也不能没有人管理和保卫自己的土地和家园。总之,生产非物质产品的“服务”劳动与生产物质产品的“生产”劳动同时存在,同等重要,没有“服务”劳动就没有“生产”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服务”劳动是“生产”劳动的基础。
人类社会最早的劳动并不是生产性质的劳动,而是服务性质的劳动。也可以说,人类社会是依靠服务劳动起家的。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原始社会人类最早依靠天然生长的食物,如野菜、野果、野生动物等,通过采集、捕捉、狩猎、运输、储藏、保管、交换等等服务性质的劳动获得这些物品,维持自己的生命,繁殖新的生命,这就是渔猎经济社会,这个时期,“基础产业”是原始服务业。
由此可见,人类服务性劳动早于生产性劳动,服务性劳动在任何社会都是必须的,客观存在的,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现代服务性劳动相比,所不同的是,原来是一个人、一家人,又是服务劳动又是生产劳动,没有进行专门分工。后来农业生产劳动从人类的服务性劳动中分工出去了,发展成为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牧业的生产劳动,各种各样服务劳动也不断从人类自己的生活服务劳动中分工出来,发展成为运输、储藏、保管、买卖、邮递、看病、教书、识字等等不同专业的服务劳动。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生产分工和服务分工越来越细,生产技术和服务技术越来越进步,生产管理和服务管理越来越先进,生产经济和服务经济越来越发达,这是现代产业和古代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古代服务业的最大区别。但是,无论现代和古代,与第一产业的基础性重要性相比,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基础性重要性并不逊色。
我们知道,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生产的物质产品都有两种,一种是最终产品,一种是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可以被居民和社会消费,中间产品不能被居民和社会消费,只能被最终产品工业④消费。对于居民和社会来说,最终产品是最重要的。对于最终产品产业来说,中间产品产业⑤是最重要的,是基础,因为没有中间产品产业就没有最终产品产业。但是,无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都必须通过第三产业服务业才能被居民、社会和生产消费。在现代社会里,第三产业(服务业)不仅为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提供基本服务,同时为第三产业本身提供基本服务。由此可见,第三产业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第三产业自身发展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第三产业就没有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也没有第三产业自身。
作者认为,第三产业服务业完全符合上述“基础产业”概念的内涵要求,因此,与第一产业农业一样理应属于基础产业。
3.基础产业与第二产业建筑业的关系
建筑业本质上是一个加工工业,它以建筑材料为原材料进行加工生产各种各样建筑物。基础设施与建筑业关系密切,没有建筑业就没有基础设施,但是建筑业不等于基础设施,不等于服务业,不等于基础产业,所以建筑业不是基础产业。
4.基础产业与第二产业工业的关系
从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历史看,服务业和农业是整个人类社会最早存在和发展的两个基础产业。工业是继服务业和农业以后发展起来的重要产业。应该说,人类社会有了服务业和农业以后,才有工业,没有服务业和农业,就没有工业。服务业和农业是工业发展的基础产业。
按照我国国家统计局的规定,工业有轻工业和重工业两大类。
轻工业是指主要提供生活消费品和制作手工工具的工业。按其所使用的原料不同,又可分为两大类:(1)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是指直接或间接以农产品为基本原料的轻工业。主要包括食品制造、饮料制造、烟草加工、纺织、缝纫、皮革和毛皮制作、造纸以及印刷等工业;(2)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是指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主要包括文教体育用品、化学药品制造、合成纤维制造、日用化学制品、日用玻璃制品、日用金属制品、手工工具制造、医疗器械制造、文化和办公用机械制造等工业⑥。
重工业是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生产资料的工业。按其生产性质和产品用途,可以分为三类:(1)采掘(伐)工业,是指对自然资源进行开采的工业。包括森林采伐、石油开采、煤炭开采、金属矿开采、非金属矿开采等工业;(2)原材料工业,是指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基本材料、动力和燃料的工业。包括金属冶炼及加工、炼焦及焦炭、化学、化工原料、水泥、人造板以及电力、石油和煤炭加工等工业;(3)加工工业,是指对工业原材料进行再加工制造的工业。包括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机械设备制造工业、金属结构、水泥制品等工业,以及为农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等工业。根据上述划分原则,修理业中以重工业产品为修理作业对象的划为重工业,反之划为轻工业⑦。
在国家统计局对重工业的上述规定中,把采掘(伐)业列为第二产业,又叫做工业和制造业,从理论上分析并不十分合理。因为工业社会依靠机器采掘(伐)出来的产品与原始社会依靠手工采集、捕捉、狩猎的产品性质完全一样,都是自然生成的物质产品,不是人工生产的物质产品。因此,它们的劳动本质也完全一样,都不是生产性质劳动,而是服务性质劳动。由于工业是人工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是制造业,而采掘(伐)业明显不是人工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不是制造业,它是原材料制造工业的基础,应该列为第一产业,属于基础产业的范畴。为此,国外把采掘(伐)业与农业并列为第一产业,这是有道理的。综上所述,重工业中实际上只有能源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工业两大类。能源原材料工业是加工工业、最终产品工业的基础,没有能源工业和基本原材料工业就没有其它工业,所以把能源原材料工业叫做基础工业。除了基础工业以外,所有轻重工业都不属于基础产业范畴。
作者认为,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中只有重工业中的采掘(伐)工业和能源原材料工业符合上述“基础产业”概念的内涵要求,因此,与第三产业服务业和第一产业农业一样理应属于基础产业。
5.基础产业与基础设施的关系
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服务业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基础设施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是服务业提供服务“产品”必须的基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有两大类:社会基础设施和经济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包括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政府管理等社会服务设施。经济基础设施包括供排水、供气、供电、公路、铁路、机场、港口、通讯、邮政、运输、邮电、国内贸易、国际贸易、旅游和金融等经济服务设施。必须指出,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服务业不能完全等同,两者有所区别。首先,按照生产要素六元理论[11],服务业必须同时同地具备六个生产要素,即从事服务的人员“人力”;服务的基础设施等“资产力”;服务用的能源原材料“物力”;服务需要的土地等“自然力”;服务需要的人流物流“运力”和服务需要的时间“时力”。缺少任何一个生产要素,就不能为生产和生活进行服务。基础设施是服务业“资产力”一个生产要素,虽然这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但不是服务业全部生产要素;其次,由于基础设施一个生产要素不能为生产和生活进行服务,所以没有产出,没有经济效益,而服务业具备全部生产要素,所以有产出,有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基础设施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是服务业提供服务“产品”必须的基本物质条件,但不等于服务业本身,也不等于基础产业本身。这是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两者最大的区别。现在有人把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统称为基础产业,虽然也有一些道理。但是应该指出,基础产业的概念可以包含基础设施的概念,然而基础设施的概念无法包含基础产业的概念,两者性质完全不同。
作者认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概念、内涵和外延都不完全相同,因此不能采用现有西方的基础设施英文名词Infrastructure来代表“基础产业”,而应该采用新的英文名词“Basic Industry来代表“基础产业”。
(三)基础产业新概念
作者在前面已经提出“基础产业是指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起根基性作用的产业”新概念。具体地说,“基础产业是生产农产品、服务产品和基础工业产品的产业群体”。基础产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基础产业是指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包括基础设施在内)。广义基础产业指除了第一产业农业、第三产业服务业(包括基础设施在内)之外,还包括第二产业中的基础工业。
本研究提出的基础产业创新概念有以下特点:一是符合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历史规律;二是能包容中外学者提出的不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三是与现行国际上三次产业的概念吻合,有利于统计数据获得与定量研究;四是符合中国实际情况,中国一直把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实践证明完全正确;五是理清了与基础设施的关系。
图1是基础产业示意图。从图1中可以看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居民社会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基础设施和服务业之间的相互关系。
图1 基础产业示意图
(1)第一产业(农业)整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如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无论是生产最终产品,还是生产中间产品,均属于基础产业范畴。
(2)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整体中只有重工业中的采掘(伐)工业和原材料工业是基础工业,属于基础产业范畴。图1中用斜线表示基础工业。第二产业中的轻工业全部、重工业中加工工业以及建筑业都不属于基础产业范畴。
(3)第三产业(服务业)整体是基础产业。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不能等同,因为基础设施只是服务业的重要物质条件,不能把它叫做基础产业,但它包含在基础产业服务业里面是应该的。图1中为了与第一、二产业生产物质产品有所区别起见,所以第三产业产品用虚线,不用实线表示。
表2是基础产业范围表。从表中可以看到狭义基础产业包括第一产业农业4个行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12个行业,广义基础产业除了包括狭义基础产业以外,还包括第二产业基础工业13个行业。
二、基础产业特性
(一)基础需求特性决定基础产业特性
作者认为,基础产业所要满足的需求,具有以下4个特性:
1.基础性。无论农业的基础产业也好,服务业的基础产业也好,基础工业也好,都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而这种需要具有基础性质。
2.大众性。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是大众的需要,不是少数人的需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共需要。
3.分散性。由于社会大众居住的分散性和社会生产分布的分散性决定了大众生活消费需要和加工工业生产消费需要的分散性。
4.规模性。需要的大众性相应产生需要的规模性。特别是人口众多的中国,社会大众和生产的基本需要更具有很大的规模性。
为了适应上述的4个需求特性,基础产业必然具有相应的4个产业特性:
1.先行性。满足基础需要的产业必须先行。
2.公共性。满足大众需要和满足广大基础工业需要的产业天然具有公共性和社会性。
3.网络性。满足广大的、大众的、分散需要的产业必然具有网络性。
4.规模性。满足大规模需要的产业应该是大规模的产业。
(二)基础产业固有基本特性
1.先行性
基础产业要比其他所有产业先行发展。农业是解决人类温饱问题的根本,人要生活,社会要存在,必须首先发展农业,所以,农业要先行。通常人们把交通能源看作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提出“交通要先行,能源要先行”,这是有道理的。任何国家和地方如果没有交通运输服务、没有能源供应服务,那么这个国家和地方就无法发展经济。但是,在现代社会,如果没有邮政、通讯、商业、金融、教育、文化、卫生、政府管理等各种各样配套的服务业,民众生活和经济发展都无法进行。所以作为基础产业的服务业必须先行。基础设施是服务业最基本的物质保证,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自然具有先行性。工业共有40个行业,但是加工行业都不属于基础行业,只有生产原材料的行业才是基础行业。因此,原材料工业属于基础产业。原材料工业也必须先行。
2.公共性
公共性也可以叫做大众性。公共性是指基础产业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大众和众多生产行业。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发展的影响量大面广,也说明基础产业的重要性,因此它是需要政府支持和应该得到政府支持的产业。基础产业农业和服务业都是面向全社会大众,满足全社会的生活生产需要。基础工业是为加工工业提供“粮食”,满足全社会加工工业生产的公共需要。
3.网络性
结点是两条和两条以上路线的交汇点,网络是由两个和两个以上互相联系的结点组成,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能形成网络,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在网络中任何结点之间都互相连通[12]。
图2 网络示意图
由于基础产品生产点的分布地域覆盖全社会,社会大众消费点(指生活消费)和加工工业消费(指生产消费)点的分布地域也覆盖全社会,基础产业生产和基础产业消费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是多点多方向多路线的相互联系,因此,必然要形成生产-流通-消费网络。基础产业的网络性质是由人和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需求本身的网络性质所决定。
由此可见,基础产业的网络性质并不决定于这个产业的技术特性和经济特性,而是决定于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性。上面已经说过,任何社会任何国家的大众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都具有网络的特性,所以为满足这个网络性需要的基础产业就必须有网络的特性,否则就不能满足大众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不同的是在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里这个网络之间的联系方式是落后的,而工业社会和现代社会这种网络联系方式是先进的。不能说只有现在的基础产业才具有网络性质,而过去的基础产业就没有网络性质。
4.规模性
产业的公共性,决定了产业的规模性。大众的需要就是大规模的需要,特别是人口众多的中国,基本需要的数量都是很大的,满足大规模需要的产业应该是有规模经济效益的产业。所以,基础产业具有规模性。
(三)基础产业非固有基本特性
1.垄断性和竞争性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政府直接管理国民经济,可以说是国家垄断的经济,垄断性不仅包括基础产业,也包括非基础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企业自主经营。从理论上说,所有企业不应该存在垄断性质,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留下的基础产业,有的可以完全改变为竞争性产业,比如农业、一些服务业和原材料工业。有的则不能很快完全改变为竞争性产业,比如铁路、航空、电力、银行、供水、供气、文化、教育、卫生等行业。这是由这些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市场经济的缺陷决定的。但需要指出的是垄断性和竞争性并不是基础产业的固有特性,所谓“自然垄断产业”的说法实际上缺乏理论依据。应该说,垄断不垄断不是一个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经济现象,理论上不存在自然垄断产业。产业的垄断和竞争主要看政府的政策是不是允许垄断和竞争,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不允许有私有制,不允许自由竞争,一切按照国家计划执行,所以形成国家的垄断经济,没有竞争经济。在当今市场经济时期,不仅有市场竞争,如果政府不限制经济垄断,反对经济垄断,那么经济垄断现象也会产生和发展,发达国家长期以来一直反对经济垄断,就是这个道理。总之,垄断性和“自然垄断性”并不是基础产业的固有特性。
2.公益性和外部性
说到公益性和外部性,也不是基础产业的固有特性。任何一个企业无论生产什么产品,供应什么产品,除了要考虑自己内部的经济效益以外,都要考虑社会和大众的利益,如环境保护,社会安全和大众健康,等等。所不同的只是基础产业和非基础产业的公益性和外部性的程度有大有小而已。资产专用性也不是基础产业的专利,几乎所有设施和设备都有自己专门的用途。
3.管制性
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无论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无论是基础产业,还是非基础产业,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管制性都是需要的,不能缺少的。社会和大众需要有政府进行科学的宏观管理,进行管制,这是古今中外历史所证明的真理。所以,管制性并不是基础产业的固有特性。
三、基础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服务业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产业
基础产品概念。所谓基础产品是指由基础产业所生产提供的产品。基础产品有两种,一种是有形的物质产品,一种是无形的服务产品。
物质产品与服务产品不同,物质产品可以储存,可以流动,不仅在国内流动,也可以在国际间流动。如果本国不能生产供应,可以依靠外国生产供应。服务产品不能储存,它在完成服务的同时就全部被消耗。比如,电话局在你通话时为你提供电话服务,在服务时消耗电话服务产品,通话完毕就服务完毕,电话服务产品就全部消耗;电力供应服务在使用电力时进行服务,不使用电力时就停止服务;医生看病时为病人提供服务,医生看病完毕就停止服务,医生看病服务这个无形“产品”是病人带不走的,只有有形物质产品(如药品)病人可以带走。由此可见,服务产品既不能储存也不能流动,必须即需即用,这是服务产品与物质产品的最大区别。
综上所述,以基础设施为基础的服务业与其它基础产业相比,它的基础产业地位和作用更为重要。基础产业的产品如本国无法提供,不能满足大众和社会发展需要,还可从国外进口。而以基础设施为基础的服务业产品如果本国不提供,不能满足大众和社会发展需要,就完全没有办法从国外进口。因此,每个国家都必须高度重视服务业的发展,重视本国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要重视经济生产服务业,重视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也要重视社会生活服务业,重视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这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
(二)不同社会形态下基础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1.原始社会基础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在农业社会以前的原始社会,人类生存最主要是依靠服务性质的劳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服务业。原始社会是一元经济结构的社会。服务业是原始社会的基础产业,也是唯一的产业。
2.农业社会基础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在农业社会,由于人类的服务劳动与农业生产劳动、生活活动没有分离,服务劳动依附于农业生产劳动、生活活动,服务劳动只作为农业生产劳动、生活活动的辅助部分,因此服务业的基础产业地位不明显。在农业社会里最突出的是农业生产劳动,农业就是最重要的基础产业,占有很大比重。服务业的基础产业地位虽然有所下降,但是,服务业还是很重要的基础产业。所以,农业社会是农业和服务业二元经济结构的社会。
3.工业社会基础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在工业社会里,除了服务业和农业以外,增加了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因而出现了三次产业的概念。
三次产业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它是世界上较为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是指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⑧。
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行业,二是服务行业。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流通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业,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种植、林、牧和渔服务业,交通运输辅助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行业,包括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业等。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行业,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以及军队、警察等⑨。
由此可见,工业社会是三元经济结构的社会。第一产业(农业、国外把采掘(伐)业与农业并列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是现代社会的三大产业。其中,第三产业服务业和第一产业农业毫无疑问是基础产业,第二产业中只有基础工业属于基础产业范畴。在工业社会里,由于第二产业的发展,整个国民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很大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农业的比重下降,工业的比重快速上升,服务业的比重也不断增加。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基础工业是工业社会国民经济的三大基础产业。
对于所有社会,第三产业服务业都是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产业。上面已经说过,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靠第三产业服务业起家的,不是靠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起家的。不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服务业的首先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这个基础产业越来越发展,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已经成为最大的产业,而且服务业的行业越来越多,服务业的水平越来越高,科技文教卫生服务业越来越发达,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要求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提供更多更好的物质产品,所以带动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不断发展,形成良性经济循环。
对于不同社会,基础产业的发展重点有所不同。在原始社会里百分之百是服务业,服务业是原始社会的基础产业,也是唯一的产业。农业社会,农业成为基础产业发展的重点,农业的基础产业地位和作用非常突出。到了工业社会,基础工业成为基础产业发展的重点,农业基础产业地位和作用下降,基础工业作为基础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就越来越突出。到了工业化后期,服务业又成为基础产业发展的重点。服务业的基础产业地位和作用就越来越突出。
4.知识社会基础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在知识经济社会,服务业作为基础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然会更加强大和重要。特别是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但是,农业和基础工业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基础产业。
由此可见,不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基础产业的发展重点有所不同,基础产业的外延也有所不同。
(三)经济全球化对基础产业地位和作用的影响
上面已经说明,经济全球化对于服务业基础产业的发展地位和作用几乎没有影响,但是,对于农业和基础工业的发展会有较大的影响。由于农产品、工业原材料都可以从国外得到供应,所以对本国这些基础产业的重要程度就有影响。比如,日本以技术立国,主要发展高科技产业,基础产品不依靠本国供应,依靠外国供应,因此日本传统的基础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已经不像过去那样重要。研究认为,经济全球化除了对服务业的发展地位和作用几乎没有影响以外,对每个国家基础产业农业和基础工业的地位和作用都有影响,但是对各个国家的影响不完全相同。
如果一个国家的能源原材料⑩基础产品生产不足,供应不足,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可以依靠外贸进口解决本国供应不足的问题,但是这里就有供应安全不安全的问题。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人口小国和人口大国由于对基础产品的需求量大不相同,因此依靠外贸进口解决供应不足问题遇到的难度也不同。一般来说,人口小国对基础产品需求量没有人口大国需求量多,依靠外贸进口解决比较容易一些,存在的供应不安全问题也要少一些。但是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对基础产品需求量很大,如果完全依赖国外供应就存在很大的供应不安全问题。经济发达国家已经是工业化的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相对来说并不十分重要,农业在全国GDP中只占很小比重(3%~5%),所以经济发达国家的学者就没有把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应是这个缘故。然而,中国与经济发达国家不同,一是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农业在全国GDP中也占不小比重,二是全国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必须依靠自己的农业生产来解决。所以把农业看作国民经济中一个最重要的基础产业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四、加强基础产业科学研究的必要性
(一)基础产业的确定标准问题
从上面对基础产业的概念、地位、作用及其发展历史所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可以认为基础产业的确定标准有两个:一是这个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这是定性的标准;二是这个产业的经济数量在全国经济发展总数量中所占的比重大小,这是定量的标准。
研究认为,定性的标准比定量的标准更重要。比如,农业是解决整个人类生存问题的基础产业,无论哪个社会没有农业农产品的生产供应,这个社会就无法生存下去,所以从世界范围内整个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来看,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的地位和作用永远不会变。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农业的经济数量比重不断下降,比如发达国家第一产业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一般不到5%,而在农业国家这个比重至少在50%以上,相差10倍。所以,不能完全根据经济数量的比重来判断基础产业的重要性,但是不能说定量的标准不重要。
(二)基础产业的科学研究问题
基础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对每个国家的不同情况是不一样的。但是基础产业服务业的地位和作用对每个国家都是一样重要的。有的国家基础产业农业很发达,有的国家基础工业很发达,有的国家没有自己的基础工业,有的国家没有自己的基础农业,但不能说国民经济发展就一定很好,也不能说国民经济发展就一定不好。
对于中国来说,基础产业的重要性是经过实践得出的结论。事实充分证明,中国与外国不同,中国如果没有自己发达的基础产业,国家就不可能强大,人民生活就不可能小康。或许有的国家只研究基础设施问题,不研究基础产业问题,只重视基础设施问题,不重视基础产业问题,但是中国必须重视基础产业问题,必须重视基础产业问题的研究,在中国基础产业研究是一门新的学科,需要给以应有的重视。中国在基础产业领域有大量的实践和理论问题需要解决,所以加强基础产业的科学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注释:
①金山词霸词典。
②金山词霸词典。
③金山词霸词典。
④“最终产品工业”是指生产最终产品的工业。如生产制造汽车、房子、电脑、食物、衣服、文具、药品等等的工业。
⑤“中间产品产业”是指生产中间产品的产业。如生产制造轻重工业所需要的能源原材料的产业,它们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组成部分。生产轻工业原料农产品粮食、棉花、油料等第一产业属于中间产品产业范畴,生产钢材、水泥、化肥、煤炭、电力等第二产业属于中间产品产业范畴。同样的产品凡是进入生产领域消费的都属于中间产品,凡是进入居民社会领域消费的都属于最终产品。
⑥《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
⑦《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
⑧国家统计局网站。
⑨国家统计局网站。
⑩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规定,能源包括在原材料工业里面,所以有时不特别说明能源原材料工业,只说原材料工业也就包含能源工业在内。
标签:工业生产论文; 产品概念论文; 行业性质论文; 市场垄断论文; 服务经济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 第一产业论文; 第二产业论文; 建筑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