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乡村经济振兴思想研究论文

习近平乡村经济振兴思想研究论文

习近平乡村经济振兴思想研究

王宝林,耿茂城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摘要: 推进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时代发展全局、谋划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部署,是今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考量和政策抓手。习近平乡村经济振兴思想以马恩经典学说为理论基石,在党的执政宗旨、基本路线和新发展理念的贯彻中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趣,从传统文化和农村实践中汲取丰厚的历史滋养,以此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理论支撑。此外,通过梳理把握乡村经济振兴与乡村其他各方面振兴在奠定基础前提、提供保障动力、整体协同统一的关系,深入研究习近平乡村经济振兴思想的逻辑内里,有利于为坚持以改革发展思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辅予智慧支撑和实践导向。

关键词: 习近平思想;乡村经济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

1 马恩经典学说是习近平乡村经济振兴思想的理论基石

1.1 对立统一规律是推动乡村经济振兴的源泉和动力

以源泉性和动力性的矛盾观念为认识基础,构成了阐析事物发展的辩证性规律原则。面临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最为突出的乡村困境,面对4000多万仍然挣扎在贫困线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和广大农村地区环境生态的欠账,针对农产品阶段性供给不足与供过于求的现状等农村发展突出性矛盾及现实性问题,勇担时代责任、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体制障碍的改革与完善,成为矛盾导向下的实践要求[1]。通过科学把握重点问题和主要矛盾、正确坚定问题导向和具体思维,将农村经济振兴作为农村全方位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然一环和题中之义,在脱贫攻坚中抓实抓细,实现脱贫精准、扶贫精准。针对农村贫困地区和当地人口的致贫因素以及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在产业扶持、劳务对接、转移就业和异地搬迁中重点治理、精准施策、典型引路、强化责任和监督、不搞一刀切,最终实现脱真贫、真脱贫[2];同时,针对城乡社会发展差异的复杂性和繁重性,注重规划先行,以百折不挠、久久为功的精神克服困难、主动得力。

术后半年内随访调查,观察组出现1例复发,复发率1.52%(1/66),对照组复发7例,复发率10.67%(7/66),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辩证否定观是乡村经济振兴战略创新与发展的精神实质

辩证法就是一种对现存事物存在的既现实又批判、既暂时又长远的确证,在肯定中予以否定、在变化运动中实现事物自身的扬弃与飞跃。[2]恩格斯关于《自然辩证法》中的经典论述蕴含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鲜明的思维方式,指明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理论品格。习近平乡村经济振兴战略既着眼当下又前瞻未来,是对于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部署的政策性延伸与创新性完善,是关乎新时代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的方针安排。从新农村建设的方针原则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始终坚持“发展”这一解决当前中国社会问题的“总钥匙”和“第一要务”,以“产业兴旺”带动产业环节的升级更新;在保证“生活富裕”的条件下,打造农村生态系统“宜居舒适”,更加体现人文关怀尤其是振兴“农民的现代化”;强调以“治理有效”为基托,立足基础、深入基层、扎下身子、固本溯源,切实加强基层治理有效、生产生活规范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最后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内容,以“乡风文明”作为保障,在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的活动中不断赋予乡村文明时代内涵和先进品质。

1.3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经济振兴战略的新时代课题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坚持乡村振兴的战略支撑,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又要强调立足于现代化的目标与前景。马克思基于科学实践观的新唯物主义启发着我们要重视农业实践和农业生产,要时刻重视农民主体利益,激发其农业生产创造的积极性。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使得工人成群结队地从农业地区涌入城市”,同时“工业无产阶级正是由于现代生产的作用,在大城市中围绕着巨大的生产力聚集起来”[3],恩格斯关于“工业迅速发展”的巨大社会效应的阐述将城镇化的推进放置于现代大工业迅速发展的生产力水平之上,也为农村剩余人口向劳动生产力的转移与扩大提供了社会生产基础。这种资本集聚效应会迅速在城市化的推进中弥散开来,一方面带来工业中心城市的扩张与膨胀,另一方面导致农村地区的冷落与萧索。这是对于我们当下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建设以推进城镇一体化的科学理论准备。加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起初只作为农业劳动出现”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私有制反过来成为生产的桎梏”的系列论说为我国乡村经济振兴牢牢立足于“保护耕地红线”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生产方式之上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建构力。

2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乡村经济振兴思想的价值旨趣

2.1 党的执政宗旨和初心是乡村经济振兴战略的生动表达

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必然、人民呼唤。中国共产党栉风沐雨、一路走来,毅然肩负起争取独立和解放、谋求自由和幸福的使命勋业,以不辱人民之期盼、不负初心之殷切,牢记使命、厚植优势、谋定战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追求依然激越着新时代的民心。在这个高奏凯歌的时代,把关乎人民利益的事业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党治国理政一切政策、体制、安排、考量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不忘初心,带领中国人民大踏步迈进新时代、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的新飞跃,针对当前农村发展的迫切问题,作出了一系列关乎乡村经济振兴的顶层论断。他在山东调研考察时强调:“三农问题始终是贯穿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基本问题”;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号召“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以及“必须切实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4]等论述都生动地表明习近平的民生观。中国共产党在经济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的战略部署都呈现出执政理念的本色与担当,实现乡村经济振兴,要以民生领域为集中抓手,就是维系农民福祉与利益的全面振兴,是属于全体人民的振兴,是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畸形发展样态的迫切选择;实现乡村经济振兴,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基础后盾,是政治经济学人本要义的中国化实践,是经济建设领域发挥党的执政优势我国制度优势、提升党的领导水平的可靠路径,有利于激发农村群众努力过上好日子的期待、劲头和激情。

2.2 党的基本路线是乡村经济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与部署

习近平乡村经济振兴思想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性、关键性理论指引和原则总结,正确把握并处理好经济振兴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之间的关系是深入实施乡村经济振兴战略、实现乡村全面发展的科学保障。这有利于统合各项领域振兴的环节和方面,进而坚定农村振兴的战略定力以顺利推进“三农”发展工作,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2.3 新发展理念是实施乡村经济振兴战略的民生关怀与导向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粗放式的开发利用,资源过快消耗和急剧恶化的生态环境,不仅严重制约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还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潜在的威胁。为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上了日程。基于此,本文以生态环境文明建设为基本理念,对生态功能下的农村土地规划模式进行了研究,以通过合理的土地规划模式突出生态优先的目的,以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和提高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最终目的。本文阐述了农村的划分类型,分析了平地式生态网络、山地式生态网络和丘陵式生态网络的构建,提出了生态功能下农村土地规划模式,并按生态压力指数分为生态低敏感区、生态中敏感区和生态高敏感区,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规划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3 传统文化及农村实践是习近平乡村振兴思想的历史渊源

3.1 中华优秀的农业文化是乡村经济振兴战略的民族特色

“双十一”的逻辑简单来讲就是促销。大学生普遍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购买能力相对不足,都喜欢“便宜货”。电商通过“五折出售”、“满减红包”等促销活动大幅度降低购买成本,以提供给大学生性价比高的产品,自然促使大学生产生消费动机。也即电商在大学生没有不满意因素的基础上提供给了大学生购买的主要满意因素,让更多的大学生买得起东西,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购买能力。

3.2 习近平的知青岁月是乡村经济振兴战略的实践特色

基于上述两点的分析,乡村经济振兴与乡村“五大振兴”战略之间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构成乡村全面振兴的统一整体,须臾不可片面化、割解化、主观化、教条化来理解。它们之间形成基础实力、业态动力、人才智力、文化滋养力、环境承载力和组织建构力这样“六力”统合协调又互补支撑的发展空间格局,使乡村全面振兴借助六大合力跨障碍、补短板、调结构、促改革、化矛盾。乡村经济振兴以经济和物质生产水平为基础,强调乡村经济发展和乡村社会整体性的跃升来增强基础实力;产业振兴是农村产业结构优化互补、农业生产新业态的培养与成长,强调基于“产业-生产-经营”一体协同的现代农业体系来催生壮大业态动力;人才振兴通过不断培养专业现代农业领军人才鼓励农业项目推进与研发,不断强化科技支撑破解发展难题,实现人才智力资源的充分涌流;文化振兴通过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铸就“精神长城”和“道德净土”不断培育文化滋养力;生态振兴通过强化乡村的固有特色与优势,着力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的统一生态体系不断厚植环境承载力;组织振兴坚持村民自治、农村法治和乡风德治,以党建促振兴、以政治建设促社会建设,有力发挥组织建构力来促进农村千家万户安居乐业、发展致富,最终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和全面振兴的目标。

4 科学把握乡村经济振兴与乡村“五大振兴”的关系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我国发展经济、提升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的必然路线遵循。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生产水平和技术能力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飞猛进,在大国竞争的国际舞台上日益崭露头角赢得普遍尊重和掌声,这一切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发展成就归因于我国一贯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优动能上提振经济活力与效力。乡村经济振兴战略的落实是基于农村体制改革窗口下的谋划,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福祉、维系农村贫困人口发展权益的针对性举措,是经济建设在农村地区的具体规划与部署。面对新时代我国广大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运筹帷幄,以乡村经济振兴为突破口,发挥其管根本、跟长远、管大局的战略作用,极大释放农村生产活力和创新潜力[5]。实施乡村经济振兴,将增进农民发展福祉、实现广大农民的全面发展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原则,通过保障建立农村土地登记确权制度,让每一位农民都吃上“定心丸”;通过农业种粮补贴以及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使每一位农民都感受到安全感、获得感;通过开展农村厕所卫生革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推进,体察百姓冷暖安危,使广大农民能生活在宜居的环境、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吃到干净的食物。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习近平乡村经济振兴思想的提出与凝练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继承与发展,是关于农村建设与发展理论的中国化表达,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济困纾难、改善民生,小康之家、和谐社会是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文属性的内在理念。优秀的传统文化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凝练着最独特的精神标识,寄托着最深沉的文化情怀,[7]中华传统文明的思想智慧为乡村振兴思想的形成注入了宝贵的思想血液。从“农者,民之本也”到“民以食为天”的重农传统,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民本思想,从“天道酬勤,日新月异”到“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的笃定坚实风貌,都折射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智慧与魅力,更映射出习近平实施乡村经济振兴战略的历史继承和民族内涵。为此,习近平多次强调“只有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落实关乎民生安全、粮食安全等国家安全的战略原则,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等一系列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利益的论断。

4.1 乡村经济振兴是乡村“五大振兴”战略的坚实基础

乡村经济振兴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以治国理政的担当精神引领时代,以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精准谋划,针对我国农村发展普遍面临的复杂严峻之形势、繁缛艰巨之任务、交织叠加之矛盾、隐忧未堪之风险,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以十三五战略规划为遵循,以实现最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为价值目标所作出的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举措部署,是经济建设在农村地区的针对性展开和继续,是农村发展矛盾的现实出发点。乡村“五大振兴”战略是着眼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乡村全民振兴,重在关键、新在全面。“五大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各领域、各环节、各层次、各方面、各角度的把握与推进,是顺利推进乡村经济振兴的科学构建。只有乡村经济建设搞好了,农业农村生产关系效率提高了,才能为乡村的产业升级兴旺提供丰富的经济技术基础;为乡村凝聚智力资源和破解人才瓶颈,提供可靠的经济资金前提;为兴盛农村文化、营造文明乡风及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建设环境美丽宜居的新农村,实现生态振兴提供坚定的经济实力保障;为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农村村民自治的实践以扩大村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组织振兴提供充分的物资供给补充保障。

乡村“五大振兴”战略契合了到2050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架构起乡村经济发展、科学动力、文化繁荣、环境优化和党的领导强化的整体思路,契合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坚持以产业振兴为重点,强调质量兴农,以特色农业、共享农业、科技农业 巩固发展夯实农村生产力、优化生产关系、调优农村产业结构和发展动能,鼓励资本下乡并积极开展规模经营,为乡村经济振兴保驾护航。人才振兴方面,培养建立农村人才队伍体系,“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造就更多乡土人才”[9],尤其是在决胜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期更要把“扶智”、“扶志”结合起来,使他们更好地为乡村经济振兴谋划献智服务;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部分,人才的支撑更会加快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而乡村乡情乡风建设和道德文明素养的提升也会对经济振兴予以强大的精神活力和不竭的内生动力。同样,以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宜居建设为关键的生态振兴,通过发展绿色农业加强农村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将农村美与农业兴、农民富更好地结合起来;以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的组织振兴致力于构建巩固的基层党组织,通过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氛围为乡村经济振兴提供了内部发展的稳定平台和政治组织保证。

4.2 乡村“五大振兴”战略为乡村经济振兴提供全方位保障

本项目最大难点在于工艺方案的确定。原水水质复杂,铁、锰、色度、嗅味、氨氮、CODMn等多指标超标,可直接借鉴的工艺方案较少。经对多种工艺进行组合遴选,通过一年中试验研究,对工艺方案进行验证,最终确定前置高锰酸钾氧化与铁、锰的催化氧化、生物活性炭过滤相结合的工艺方案,用高锰酸钾氧化代替臭氧氧化,使用射流曝气的方式提高水质的含氧量,该工艺方案有效弥补了传统工艺运行初期处理效果差,应对水质波动的能力不足等缺点。

4.3 乡村经济振兴与乡村“五大振兴”战略是整体统一的

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乡村经济振兴战略的出台与实施,是基于他青年时期在农村地区和基层群众中成长、体验、历练的结果,是扎根基层、深入农村、体察民情的现实积累和经验总结,为新时代乡村经济振兴的深入提供了充足的行动调研和考察准备,具有鲜明而科学的实践特色。自1969年始,习近平作为下乡知青到陕西延川县的梁家河村插队,在这7年的青春岁月中,他与黄土地为伴,与当地的农村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结下了深厚情谊[8]。那种高原上的百姓“信天游”精神滋养了青年时期习近平的成长,这种黄土情结和农民情怀深深影响了他的一生。正是这段时期扎根农村和辛苦劳作的亲身实践,使得习近平真正看到了农村经济最为真实的一面,是他真正了解了中国农村、中国农民和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贫困危机。这种忧患与担当成为他今后夙夜在公、务实为民的人生追求。此外,在习近平的任职工作经历中,他先后历任河北正定县、福建省厦门市和宁德区以及浙江省的省市级领导职务,在此期间他经常深入农村第一线,对生活困难的农村地区群众送去关怀,着力思考并探索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和扶贫致富新路子。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乡村经济振兴的价值导向,也为新发展理念奠定了民生认同的价值关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眼于农村社会发展美好未来之希冀与当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之现实,以实现共同富裕和共同发展为导向,[6]在农村这个大有可为的天地里抢抓机遇、狠抓落实。依据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从总要求来看,重点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坚持质量兴农,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创新化水平,加快建设创新型农业强国,这是突出的创新原则的实践;此外,通过构建农村产业发展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健全农业进出口贸易政策体系,强化“一带一路”在农业领域的积极作用,这是深刻的开放原则的体现;从目标任务来看,基于重要策略,推进决定性进展,最终实现全面振兴的三阶段安排以及推进农村产业的融合,坚持战略思维和历史思维来统筹大局,把握阶段性、突出发展性、尊重联系性、实现彻底性,这是鲜明的协调原则的落实;从基本原则来看,把握生态宜居的立场,秉持“两山论”的理念,让老百姓在青山绿水中创建幸福家园,这是必要的绿色原则的导向;从战略目标的规划以及具体原则的落实落细上看,乡村治理的基层基础的构建,营造淳朴民风、发展乡村文化,保障农村教育事业和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等各环节和各方面,随时随地倾听农村群众呼声、回应乡村群众重大关切,尤其是牵挂困难群众的冷暖安危,切实提高农村人口发展福利并增进农民获得感,这是最彻底最真实最朴实的共享原则的民生关怀。

5 以改革发展思维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面对新时代新矛盾新任务,面对实现共同富裕的人民立场和价值本质,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集中力量解决实际发展过程中突出性挑战和关键性障碍,要以改革发展的思维奏响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集结号,以科学解放的观念探索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路径,以新时代思想为科学指导,扎实推进乡村经济振兴的战略目标[10]

5.1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是把握现实又放眼远量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亿万农民群众的发展需求,放眼远量、坚定信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1]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依循、原则导向和时代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从乡村经济振兴的战略基础出发为农村农业农民的全面发展扬帆护航,坚持党的领导和农村基层党委的工作统筹,不断增强政治统摄力、发展凝聚力和原则定力,不断谋划乡村全面振兴的未来发展大局,真实展现农民参与、农民尽力、农民享有的时代风采,真实兑现“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的时代宣言,真实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时代伟业、科学优势和战略机遇,奏响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集结号。

5.2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是社会主义发展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努力赢得主动,发展抓住关键,当代中国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的问题;而发展的首要性和关键性问题在农村。通过涉险滩、攻隘口扎实推进农村体制改革,调整我国广大农村与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规范机制,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处理好农村经济建设环节中“三降一去一补”的任务,始终响应人民感召、遵循价值引领、实践行动自觉。通过完善农村土地保护制度、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关系、放活土地承包经营,使公有性质得以坚守、耕地红线得以维护、农民利益得以实现,不断激活农民生产发展热情,使每一位乡村农民在发展上得到真实惠、在生活上得到真改善、在权益上得到真保障,让农村改革为农民所定、为农民所行、为农民所益,切实实现以农民群众为中心的“三农”协同发展。

式中, ρp为弹丸密度;ρt为靶板密度;m,n为待定系数,一般m约为1/3,n约为2/3。坑深与弹径之比随速度的变化关系,如图4所示。从图4可以看出,曲线在速度大于3 km·s-1超高速碰撞区域内,各种弹-靶组合的Ic/rp大致按up的2/3次幂规律增长。只是在低弹速撞击区域,这种关系才不成立。

5.3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是新时代发展基础与发展动力的统一

方向决定道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道路自信的坚定坚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是构建现代化农村市场体系的科学之路,是实现农民群众在农村地区共建幸福家园、共享幸福生活的美好之路,是深入总结发展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理论的实践之路,是建设美丽乡村、决胜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为下好乡村振兴这盘大棋提供了理念遵循和方向指南。乡村振兴在实践基础上首先强调着眼于农村现代化的改革,必须勇于改革、推进改革、深化改革,同时也强调着眼于农民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必须善于谋划发展、贯彻发展、实现发展,重视发展的阶段性与现实性的继续。以农村社会经济规划、政治体制、文化法律和生活习俗的突出特点来表达民生理念和现实所需;这种发展的现实指向又着眼于广大乡村农民的根本利益,[13]将科学发展、改革深化、创新驱动、法治乡村和党的领导结合起来为乡村全面振兴指引了正确方向和精准着力点。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党建, 2017(11): 15-34.

[2]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12.

[3]恩格斯.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导言[M]//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402.

[4]人民日报评论员. 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N]. 人民日报, 2013-12-26(01).

[5]韩俊. 2018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新旗帜管全面管长远[J]. 国土资源, 2018(2): 6-11.

[6]张涛, 赵磊. 城乡发展一体化: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路径[J]. 农村经济, 2017(10): 24-29.

[7]黄承伟. 习近平扶贫思想论纲[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 54-64.

[8]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7.

[9]中央一号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18-02-04(01).

[10]汪立峰. 准确把握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N]. 光明日报, 2018-05-10(06).

[11]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二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N]. 人民日报,2018-01-01(02).

[12]人民日报社论. 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N]. 人民日报,2017-12-30(02).

Research on Xi Jinping's Thought of Rural Economic Revitalization

WANG Bao-lin, GENG Mao-cheng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401, China

Abstract: The solid promo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 national deployment that takes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of Xi Jinping as the core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pla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t is also the strategic consideration and policy grasp to promote the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Xi Jinping's thought of rural economic revitalization is based on the classical theory of Marxism. It shows the peoplecentered value and interest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arty's ruling purpose, basic line and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draws rich historical nourishment from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rural practice, so as to be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addition, delving the logic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f rural economic revitalization, which by combing and grasp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economic revitaliz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laying the foundation premise, providing guarantee motive force and overall coordination and unity, is helpful to provide thinking support and practice oriented for sticking to the view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nd taking the road of Socialist Rural Revita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Xi Jinping's thought; rural economic revitalization;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6875(2019)02-0089-05

来稿日期: 2018-08-26

DOI: 10.13937/j.cnki.hbdzdxxb.2019.02.017

作者简介: 王宝林(1976—),女,河南南阳人,博士,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责任编辑:吴 星)

标签:;  ;  ;  ;  

习近平乡村经济振兴思想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