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邻国经济合作的地理条件_高原山地气候论文

中国与邻国经济合作的地理条件_高原山地气候论文

中国与邻国经济合作的地理条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邻国论文,经济合作论文,中国论文,地理论文,条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287 (1999)05—0028—04

从地理学角度研究,地缘基础是制约和推动我国与邻国实行经济合作的重要条件。由于地理位置的邻近性,某些国家、地区必然在自然条件、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及消费特点等若干方面存在相似性。同时,也会因为各相邻国家或地区之间在海域、陆地、气候、河湖、生物、资源集聚以及生产发展水平等方面的相对差异,而产生明显的经济互补性。中国与其邻国之间的合作,实际上就是各自以其经济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充分利用互为地邻的地缘基础,积极开展相互之间的贸易往来、市场沟通、合作开发、文化交流等[1]。因此, 它作为区域经济合作的一种类型或形式,其产生与发展,明显地受各种地理条件的影响。在此,仅对推动和促进中国与邻国经济合作的主要有利地理条件予以说明。

一 海上交通方便

从海陆分布看,中国是一个海域辽阔的国家。大陆的东面和南面,是太平洋西部的边缘海。从整个亚洲大陆边缘的海岸特征来看,这里被一系列深海沟所包围,具有极复杂的海岸线外形,由一些岛弧和边缘海形成大陆东缘“双重”海岸。中国海岸线长达1.8万多公里, 便是这种“双重”海岸的组成部分。在漫长的海岸线上,分布着70多个大中小城市,整个沿海区包括辽宁、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等11省、市、自治区。面积占全国的14.2%,人口约占全国的30%。

从全球的地理位置看,我国沿海地区处于大西洋欧洲到美洲国际航运的中部,航运条件十分优越。其北部地段的中心城市天津、大连等位于太平洋海运航线的中枢位置;中部地区的上海处于往返于北美西海岸和日本、中国、东南亚之间的世界环航线路的焦点位置;南部地区的广州、泉州、杭州、厦门自古就是我国对外贸易重要港口。当今时代,随着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这些沿海中心城市,更是沟通国内外经济联系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的要冲和各种生产要素集散的枢纽。目前,从上海、大连、秦皇岛、广州、湛江等港口出发的航线,向西航行,经新加坡可通南亚、西亚和欧洲;向南航行可经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达大洋洲;向东航行,经日本可达美国、加拿大;向北航行可通往朝鲜、韩国等,特别是西行线,由我国各海港南下出南海,经马六甲海峡,西渡印度洋能与印度以及巴基斯坦等陆上邻国的港口联系,可以克服和弥补这些邻国由于与我国西南地区交界处是高原、山地而阻碍交通运输所带来的经济交往的困难和不足。

二 陆路交通位置适宜

从沟通我国东西面的海上和内陆邻国之间的陆路交通来讲,直接或间接联系着我国与邻国交通线网的新、老亚欧大陆桥,可在我国与周边邻国之间、邻国与邻国之间以及各邻国同其它亚欧大陆或亚太地区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中,发挥巨大的作用。(1)西伯利亚大铁路, 又称西伯利亚大陆桥运输线,东起俄罗斯远东日本海沿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经哈巴罗夫斯克、赤塔、伊尔库次克、新西伯利亚,再经哈萨克北部的比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然后抵达莫斯科,全长930公里, 全线基本是电气化复线铁路。它是世界上最长的大陆桥运输线,目前经西伯利亚大陆桥,往返于欧亚两洲的主要干线有多条,是连接亚洲东部国家和欧洲各国及西亚铁路网的运输大动脉,全线可分为东段与西段。其中与东段相连接的铁路干线可包括:符拉迪沃斯托克—清津港—咸兴—平壤铁路;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赤塔铁路;广州—长沙—武汉—郑州—石家庄—北京—乌兰巴托—乌兰乌德铁路;苏维埃港—共青城—乌斯季库特—泰谢特—斯维尔德洛夫斯克铁路(第二西伯利亚大铁路)。由于我国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有铁路相通,并可与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联系,所以在发展与内陆邻国乃至欧洲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中,可利用西伯利亚大陆桥的有利条件。(2)新亚欧大陆桥,也称第二亚欧大陆桥, 已于1992年12月1日正式运营。这条大陆桥将我国陇海铁路、 兰新铁路和北疆铁路连接在一起。它东起江苏的连云港,西到新疆的阿拉山口,在我国境内达4100多公里,横贯我国的江苏、河南、陕西、甘肃、新疆等5个省和自治区。 新亚欧大陆桥运输线穿过我国新疆西北的阿拉山口之后,进入哈萨克,在阿斗卡与该国家的铁路相接,并沿着哈萨克南部铁路干线,经德鲁日巴,可通往中亚、欧俄、德国、荷兰的铁路,这样不仅使中亚国家便于同我国加强联系,而且也使他们利用新亚欧大陆桥的有利交通条件出连云港通太平洋,加强同亚太地区的贸易往来。据分析,新亚欧大陆桥具备特有的地理环境和运输条件,较之原来的亚欧大陆桥有着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比西伯利亚大陆桥优越,港口多无封冻期;运输距离也大为缩短,例如从太平洋西岸港口到白俄罗斯与波兰交界处的布列斯特站,其距离就比西伯利亚大陆桥约要近1000公里。由此可见,新亚欧大陆桥及其地域分布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通位置,无论对于促进我国国内经济发展,还是对增强我国同各邻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将使闻名遐迩的古“丝绸之路”重放光彩。

三 地形有利于经济交往

从中国邻国在整个亚洲大陆所分布的空间地域来看,它们和中国的地形类型及其组合结构都是亚洲地形的组成部分。在地形特征与地质构造上,它们与中国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异。概而言之,中国邻国地形在整体上可具备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1.地形类型复杂 以高原、山地和平原地形占绝对优势。其中高原和山地约占邻国面积的60%,平原约占邻国面积的30%。高原、山地、平原和丘陵等地形相间与交错分布也是中国邻国地形的一个显著特点。

2.地势类型多样 大部分邻国的地势相对于亚洲中南部高耸地形,多表现为向外围海洋方向倾斜。从亚洲地形整体上看,中南部多崇山峻岭和高原。地处我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盘踞于中国、阿富汗、塔吉克斯斯坦、吉尔吉斯坦、蒙古等国家领域内的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阿尔泰山山脉、蒙古高原等,它们可连成一片构成亚洲地形的最为高耸的部分,而我国的大部分邻国的地势则相对低下,并多为按照中低山地,低矮高原或台地、丘陵和平原的演变趋势,向着外围海洋逐渐降低。这一特征除了在我国地势上表现为自西向东呈阶梯状向海洋倾斜之外,许多邻国也具有同样的地形分布趋势。北部的蒙古与俄罗斯两国境内从蒙古高原到中西伯利亚高原、最后到北西伯利亚低地的地形变化、以及南亚与东南亚地形从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与云贵高原向印度洋与太平洋海域方面的递降过程,都是由于受了整个亚洲中南部高大山地、高原地形制约的结果。

3.地形结构具有独特性 中国邻国的地形结构受制于亚洲的地形分布,而陆上邻国的山脉结构成群成带、海上邻国有一系列岛弧带分布,便成了它们在地形结构方面的整体性特性。

根据上述中国邻国地形、地势及其主要分布特征,可看到这些邻国与中国的国界线上的地形及其分布情况。在中国的东北部边境,主要分布着与朝鲜相关的一些山地、高原。中国境内的长白山脉,东北-西南走向,一般海拔约2000米,该高原上的将军峰海拔2749米;这里有鸭绿江与图们江两条界河,分别向西南注入黄海和向东注入日本海。虽然高原、山地是主要地形,但并没有对中、朝两国交往形成巨大屏障。同时,我国与俄罗斯之间多以河流交界,主要有乌苏里江与黑龙江,它们的流经之地多为平原,也有利于两国发展边境贸易和广泛的经济合作。在我国北方与蒙古接壤的边境线上,绝大部分国界经过广袤无垠的蒙古高原的表面,草原、半荒漠、荒漠分布广泛,虽然地广人稀,不少地方颇为荒凉,然而,总的看来,由于两国交界处没有高耸山地横亘其间,这对于两国人民的相互交往与友好合作的发展也有利。这里有我国的集二铁路,可通往蒙古、俄罗斯,并与西伯利亚铁路接轨。我国西北边境地带,分别为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西段等高大山系所盘踞,但是由于有些山地走向与边境线呈正相交,其横向谷地(相对于边境线)可形成交通要道,故而也有利于国内与俄罗斯、哈萨克以及其它中亚国经济交往。我国兰新铁路向西延伸通往哈萨克,就是从著名的阿拉山口经过的。此外,新疆西北部到哈萨克的一些公路(如塔城—乌尔贾尔,霍城—潘菲洛夫)也是利用有利的山谷地形而开通的。在我国西南部云南、广西与中南半岛一些邻国的交界地带,由于这里的地势北高南低,山川南北纵走,相间排列,所以,极有利于我国同中南半岛邻国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之间共同发展公路、铁路以及内河航运等交通事业,以此带动中国与邻国的经济合作。

四 资源丰富多样

由于中国与各邻国在地理位置、地形、地质构造、气候、水文、动植物、土壤等方面的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十分复杂,因此,其矿、林、牧、农等资源种类繁多,蕴藏量丰富。但是,由于各种资源无论品种,还是储藏量,在地区分布上表现为明显的不平衡,因此,中国各邻国的矿、林、牧、农等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可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区域资源类型。现列举其中几个典型的类型加以说明。

1.日本、韩国森林(水产)贫矿型 日本与韩国是西太平洋的群岛—半岛国家,位于亚热带与温带季风气候区,海洋性特点都很显著。地形多为山地,平原面积不大。两国在资源方面的共同点主要是,由于森林面积广,其覆盖率也大,日本森林面积约占67%;韩国森林面积占全国比重大。同时两国沿海水域的海洋动植物资源也很丰富。但两国的矿产资源都很缺乏,不同程度依赖于国外。日本除煤、锌有一定储量外,石油、天然气、铁、铜、锌、铅等矿藏都很贫乏,其中铝、镍、磷等矿藏几乎没有开采价值,100%需要进口;韩国矿产资源也很少, 虽已发现矿物280多种,但其中有开采经济价值的只有50多种,其中铁、 无烟煤、铅锌、钨等矿藏有一定开采价值,可储量不大。

2.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区森林多矿型 该资源型在地域上指俄罗斯亚洲部分,主要地形为低平原、高原与山地,气候冬严寒、夏短促,沼泽地与永久冻土分布广。植被类型以亚寒带针叶林占优势,森林资源极为丰富,由于地质条件的作用,这里的矿产资源以种类多、储量大而著称。主要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煤、金、铜、锡、钨、钼、金刚石、镍、钴、铂等。煤炭储量达5.3万亿吨,占全国煤炭总储量的3/4; 西伯利亚平原既是全国最大的石油与天然气储集区,也是世界第二大油气产地。特别是与我国东北地区接壤的远东区,其森林面积达2.57亿公顷,木材蓄积量为223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同类统计总量的32.5%与26.5%;金、锡、金刚石、铁、钨、锑、铝等矿藏也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已勘探煤田的储量可占全国的39%;沿海萨哈林岛北部及近海大陆架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也具有重大开采价值。不过,由于该资源类型区的气候等地理环境条件恶劣,人烟稀少,有些地方开发很晚,目前对各种自然资源尚未进行大规模开采和利用,因此,这里实行国际性联合开发的潜力很大。

3.中亚内陆牧、矿型 另在中亚的内陆邻国可包括蒙古、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等。它们地处内陆,地形多为高原、山地、丘陵,还有少数为平原,气候多属温带大陆性类型,自然景观以温带草原、半荒漠与荒漠为主。这些国家牲畜业发达,骆驼、马、牛、羊等牲畜资源丰富。蒙古全国牲畜总头数可达2550万头;哈萨克每年可提供屠宰牲畜肉类指标达150万吨,奶类550万吨、羊毛12万吨;吉尔吉斯的细毛羊和半细毛羊的饲养业也很发达。由于这些国家多处在亚洲中部山地、高原北侧储油带,与中亚锡尔河、阿姆河与费尔干纳盆地储油构造区相关联,哈萨克、吉尔吉斯等国都是石油、天然气储量较多的国家。同时,这些国家又多位于古生代的旧褶皱山地与高原区,由于当时地壳运动十分强烈,形成了多种有色金属、稀有金属、黑色金属与煤矿等。蒙古已探明的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产达80多种,其中250个煤田藏量约500亿吨,萤石储量约800万吨,银7000吨,国内拥有世界十大铜矿之一、 亚洲第一的额尔登特铜矿。哈萨克与吉尔吉斯煤炭资源丰富;塔吉克、吉尔吉斯与哈萨克都是亚洲的铅、锌、汞等有色金属矿的重要出产国;哈萨克的银、钨、钒、钡等的蕴藏也在亚洲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4.南亚古老高原农矿型南亚的印度德干高原,是由前寒武纪印度板块的地质构造基础演化而成的古老高原,在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与社会经济因素的配合下,形成了多种类型的矿产与农林资源。首先,这里是世界上著名的铅土、煤、云母、铬铁、锰矿产地,其储量均在世界与亚洲占有重要地位。其次,农作物品种多,该地区是世界重要棉花产地之一,其种植面积占世界23%,此外,稻米、甘蔗、茶叶、黄麻等作物的生产也著名于全世界。

5.东南亚热带作物、林、矿型 主要指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的一些与中国相毗邻的国家资源分布类型。这里拥有世界上最大锡矿带;在农业生产上为世界上最大热带作物产地。就其整个东南亚地区而言,矿产资源以锡与石油最为重要,锡总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60%以上。其热带经济作物中的橡胶、椰子、金鸡纳霜、蕉麻、胡椒的产量均居世界绝对优势。柚木、紫檀、乌木等名贵木材也盛产于此地。由此,便形成了东南亚诸邻国与中国进行经济合作的独特资源优势。

五 国际河流众多

据有关专家统计,我国的国际河流主要有15条,其数目仅次于俄罗斯和阿根廷,与智利并列,居世界第三位。分布范围沿我国边境线按反时针方向依次是:鸭绿江、图们江、绥芬河、黑龙江、额尔齐斯河——鄂毕河、伊犁河、塔里木河、印度河、恒河、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伊洛瓦底江、怒江——萨尔温江、澜沧江——湄公河、元江——红河和珠江。另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河流。这些国际性河流,成为我国与相关邻国实行经济合作的联系纽带。特别是中国的国际河流的流域范围都在边疆,多为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区。有些则是中国与邻国的界河,其中黑龙江为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河,鸭绿江与图们江是中国与朝鲜的界河。这些国际河流,是中国与邻国进行交往的重要通道,对增进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有着重要意义。例如,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中国云南省的澜沧江下游有良好的通航条件,已开通188公里内河航运, 流出中国边境后,可通行1000吨级轮船,然后注入南海,有东方多瑙河之称誉,是中国发展与东南亚国家友好贸易往来的潜在优越条件。

收稿日期:1999—03—06

标签:;  ;  ;  ;  ;  ;  

中国与邻国经济合作的地理条件_高原山地气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