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促进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中应用的战略与政策_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论文

我国促进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中应用的战略与政策_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论文

中国在政府管理中促进信息技术应用的战略与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技术论文,中国论文,战略论文,政策论文,政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联合国发展支持和管理服务部确定的这次国际会议的主题,对发展中国家加快经济增长和增强国际竞争力,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先进信息技术在政府和公共管理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并将促进企业和事业单位以及家庭和个人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潮,全面推动信息化的发展。现在,我结合中国的情况,讲以下几个问题:

80年代中国在政府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的发展

1984年9月,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提出“开发信息资源, 服务四化建设”的重要方针。在该方针的指导下,中国各界人士认识到信息化是历史的使命,1986年末聚会北京,提出要为推进中国信息化而奋斗。

1981—1985年的“六五”期间,中国把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从原来的国防、科研为主转向以经济、管理为主,贯彻了“抓应用,促发展”的方针,对改造传统产业、改变数据处理和业务管理的手工方式:取得了进展和效益。

1986—1990年的“七五”期间,中国进入政府管理计算机化的大发展阶段,开始了邮电通信管理、银行业务管理、国家经济信息、统计自动化等十多个信息系统的建设。

中国在政府经济管理方面信息系统的建设,可用国家经济信息系统为例来说明。国务院于1986年批准该系统的设计任务书。为了统一领导还组成了由一位国务委员主持的国家经济信息系统领导小组,并成立了国家信息中心。经过5年的建设和发展,至1990年, 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的主系统就建成了30个省级信息中心,250个中心城市级信息中心,1500个县级信息中心,共拥有大中小型计算机142台,微机5500台,以及一支达万人的专业队伍。该系统在为宏观经济管理服务,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信息导向以及信息系统技术支持方面,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90年代中国以“三金”工程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方面的发展及其前景

1993—1994年,从美国开始的信息高速公路浪潮席卷全世界,并且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中国十分关注世界上这一信息化潮流的新趋势。国家主席江泽民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我国结合本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及时地着重强调要努力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鉴于这个目的,于1993年底成立了由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任主席的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不久前又重组改名为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当前,中国已通过了第一个跨世纪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以及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到了应有的高度。

(一)以“三金”工程为代表的“金字”系列工程的启动与实施。

1993年3—6月,中国政府高层领导人相继提出和部署了“金桥”、“金卡”、“金关”工程的建设。1994年2月和6月,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先后研究了上述“三金”工程的组织实施问题。

“金桥”工程即国家公用经济信息网工程,到2010年,将建成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即中国的信息高速公路。

“金卡”工程即电子货币工程,要推广卡基(Card—based )支付手段,为金融电子化和流通现代化服务。

“金关”工程即外贸专用网工程,要完成电子数据交换(EDI)系 统的推广,逐步做到与国际接轨。

上述“三金”工程的关系是:“金卡”和“金关”工程是“金桥”工程通信网络的应用,“金桥”工程则是前两个工程及其他“金”字系列应用工程(如“金税”即增值税专用发票计算机稽核系统工程、“金宏”即国民经济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工程等)通信联网的基础。

(二)信息资源网的建设与CEInet的开通,以及同国际Internet联网后对国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国家信息中心倡议在建设信息通信网的同时,要加紧信息资源网(好比组织车队和货源)的建设,并制订了国家经济信息资源网建设纲要。

这方面的一个实例,就是今年2月开通的中国经济信息网即CEInet 。CEInet不仅为政府机关服务,同时还为企业、团体、家庭服务。

1994年春,中国正式引入国际Internet网络。在Internet网中,有大量的国外信息资源,包括政策信息、市场信息、金融信息、科技信息等等,可供我们去发掘、整理和共享,是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型。

中国在政府信息系统和网络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

近十多年来,中国在建设政府信息系统和网络的实践中,积累了若干经验,其中主要的有:

1.从实际出发,与国情国力相结合,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采取适当超前的发展战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信息系统和网络。中国的信息化水平大约比发达国家落后二、三十年必须利用后发效应进行追赶,但不能脱离现实,使信息化发展过分超前。

2.高层领导的重视、支持,正确的信息产业政策,以及强有力的推进体制。继邓小平1984年强调“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之后,中国的党政高层领导人士江泽民、李鹏等,对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化以及它们对振兴中国经济的重大作用,有一系列明确的指示,并亲自提出要建设某些国家级信息网络工程。中国在政府信息系统和网络的建设中,采取“第一把手”原则,组成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实施机构,加以积极推进和具体落实。

3.要有统一规划和总体设计,以及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

4.需求导向,用户驱动,努力提高用户的素质。这是决定任何信息系统和网络的成败或兴衰的一个主要因素。

5.政府的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要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管理的信息流要同业务流相统一和结合。

6.加强人员培训和优化人员结构。

7.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除上述经验外,中国在政府信息系统和网络的建设中,也有些教训。主要教训有:

1.重硬轻软,即偏重信息设备的采购和添置而忽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重建设轻维护,即对信息系统的一次性投入有钱,而经常性维护没钱,建成后难以正常运行。不少数据库建设时耗资巨大,而启用后维护更新乏力,逐渐成了“死库”、“空库”,发挥不出预期的作用。

3.各自独立的信息系统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与合作联网

结论和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国在政府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采取了正确的战略和政策,使政府信息系统和网络的建设,出现了两次高潮,一次在80年代中期,以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及其相互结合为特征,另一次在90年代上半期,以信息基础设施电脑信息网络的建设以及国际联网为特征。尽管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使政府在宏观决策、宏观调控和日常管理中提高了水平、改进了方式和增进了效率,其经济效益尤其是社会效益也是明显的。同时,中国在这方面还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并吸取了不少可贵的教训。今后我们的任务是:在全球信息化的大潮流中,勇于迎接挑战,善于抓住机遇,利用信息技术(包括电脑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改进政府管理(包括其他公共管理),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期深化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和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即增长方式),全面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能力,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的水平和质量服务。

在这个会议上,我们对联合国的发展支持和管理服务部、开发计划署提出以下建议:

1.在这次“政府和公共管理先进信息技术”国际会议成功召开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发展中国家在政府管理应用信息技术这一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同时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共同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成效和政府管理的水平。

2.在联合国发展支持和管理服务部的资助和支持下,设置国际性的“信息论坛”和支持该论坛的基金,每两年开一次会,交流信息,讨论和解决各国在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共同性的重大紧迫问题。

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通过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从1979年至1991年曾与中国合作,援助了390个新技术开发和人才交流项目, 对中国推广新技术和加快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其中同信息与信息技术有关的项目只有9项。 这种情况很不适应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建议在90年代后半期以至下世纪初,增加信息技术开发和信息人才交流的项目。这方面有很多具体的项目可供备选,诸如“全球信息基础设施技术跟踪——在中国的示范”、“信息法制国际比较——中国信息法制的框架体系”、“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以中国为案例”等等。这类项目的立项可与中国正在实施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相配合,还可为发展中国家探索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道路创造条件。

标签:;  ;  ;  ;  ;  ;  ;  ;  ;  

我国促进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中应用的战略与政策_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