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贯彻十八大精神的修订说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新论文,人教版论文,思想品德论文,九年级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我们对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作了相应的修订和完善。下面就修订情况略作说明。
一、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旗帜就是形象,旗帜就是力量。旗帜问题是大会主题强调的四个核心问题之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牢牢把握我国发展进步的正确方向。为了突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一重要内容,我们将第三课“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中的“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这一目的内容改为:
在九十多年的艰辛探索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中国人民,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相关链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旗帜就是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以上修改后的内容可以看出,这一目主要明确了以下几点。一是明确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伟大旗帜很不容易。九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经历成功、失败、再成功这样反复探索过程才找到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意愿和期盼,凝聚着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奋斗和牺牲,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和实践,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二是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力量和巨大理论威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大大改变了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面貌,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三是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是随着改革开放实践不断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升华的过程。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明确界定,创造性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范畴。十八大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的新的概括,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指导。四是明确应该如何做,那就是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否则,我们已经取得的一切成就都会化为泡影,更谈不上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在高举旗帜这一点上,应该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任何时候都要自觉坚持我们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
二、明确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认清中国的国情,始终是认清其他一切问题根本依据。那么,今天我国的基本的国情是什么?对这个问题,要全面地看、历史地看、辩证地看。
一方面,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十八大报告用“三个大台阶”、“两个时期”对此作了高度概括:“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
另一方面,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排在世界第90位左右,部分群众的生活比较困难,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相当严重,人口基数还在上升、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人口总体素质不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巨大压力,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
综合起来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这就是说,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只能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能从这样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不能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下的某些错误论点出发。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涵、基本特点、起止时间、主要矛盾、国家的根本任务等问题,原有的教材作了比较充分的说明。此次修改一是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二是明确“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三是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讲基本国情必然要讲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据此,教材进一步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就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偏离‘一个中心’,也不偏废‘两个基本点’。”
三、明确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十二大确立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五大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七大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发展为五位一体。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深化认识的重要成果,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据此,教材以“相关链接”的形式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再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体现了实践发展与理论创新的有机统一。”
同时,有针对性地丰富了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一目明确指出:“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一些地区的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就指明了我国以前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二是删除了原教材中对我国生态环境总体形势所作判断的一段话:“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经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这是因为:事实上,目前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加剧,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相当突出,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因环境污染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居高不下,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迫使我们必须作出选择:是关爱、保护环境还是肆意破坏、走向自我毁灭。毫无疑问,我们应该增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共同建设美丽中国。”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自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明确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深刻揭示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理。这一理论自觉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使国家空前活跃,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的潮流,而且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能够发展中国、造福人民、振兴中华。展望未来,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引导中国人民乘风破浪、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最根本的就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总任务是由一个个分任务构成的。要实现总任务,就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分任务。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的意愿和客观历史条件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并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为之奋斗。十五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十八大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要求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据此,教材明确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凸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线索。在讲到“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时,明确指出:“让我们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二是在“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一框中明确了“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发展目标是对“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的具体化。三是在“我们的共同理想”一框中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以“相关链接”的方式指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的要求。”
五、明确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十八大专门作了重要论述。十八大强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根据以上关于文化建设的精神和原有教材的内容,修订后的教材主要明确以下几点。一是在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导语中强调:“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根,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我们责无旁贷、使命光荣!”二是在“灿烂的中华文化”一框中,进一步明确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同时进一步凸显中华文化之伟力:“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三是明确指出:“中华传统美德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结合时代和实践的要求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青年一代肩负的光荣使命!”四是凸显民族精神的力量,指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五是增加了“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不断发扬光大”这一重要观点,鼓励青年学生“共同谱写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