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哈佛_大学教育论文

不变的哈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哈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哈佛园里的学生宿舍。哈佛大学最好最美的建筑是图书馆、学生宿舍,而不是校长办公楼。

诗意盎然的大学

原以为哈佛一定是个特严肃、特神圣的学府,令每一个访问者肃然起敬得大气都不敢出。没想到这顶尖科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数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摇篮、将全美绝大多数最优秀高中毕业生招揽入校并吸引来130多个国家5300多名学生学者的学术殿堂,意然如此诗意盎然。

这不单单指充满诗情画意的校园,还包括哈佛周末的夜生活。哈佛校园及其周围没有夜总会,没有卡拉OK,更没有录像厅和桑拿房,有的是经常以极低价位为师生举办世界一流音乐会的剧院,向所有人免费开放的演奏爵士乐的大小教堂,连续不断的戏剧节、电影节,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频繁举行的文学作品朗诵会,在哈佛广场露天表演的现代音乐和舞蹈,安静雅致的酒吧和露天咖啡座——哈佛师生最爱去的闲谈场所。

重视诗歌是哈佛的一大特点。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哈佛就要求学生背诵诗歌,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哈佛校长鲁登斯坦说:“诗进入我们的校园,使得哈佛不仅是学术胜地,更是人性胜地。”哈佛经常聘请著名诗人作住校诗人,去年我在哈佛时,爱尔兰诗人、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希尼正在那里主持一个“诗歌工作室”。哈佛的学生不仅学术,而且浪漫,不仅有真学问,而且有真性情。诗歌朗诵会、新诗发布会、诗歌研讨会是哈佛最常见、最有影响的课外活动。《哈佛》杂志2001年第2期刊登了学生评选出的“告别哈佛前必做的100件事”,其中得票最多的事情大多富于诗意,如“在查尔斯河上或河畔迎接黎明”,“午后在古树下打个盹”,“在威克斯桥上与月光一起跳探戈”,“在哈佛园草地日光浴”……

平等的师生关系

早就听说过美国大学师生关系相当平等,但亲身感受了哈佛教授对待学生的平易近人,还是让我震撼不已。哈佛教授非常明确地指出,他们和学生的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绝非等级关系。为创造和维持这种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哈佛教授有时真可谓不惜代价。语言学院院长海因斯教授竟然在每一学年与一个班的学生一起上课学习外语,目的仅仅是——能够与学生同学般地、推心置腹地交流学习体会。去年四五月间,一些抗议学生占领了校长办公室,为了不耽误他们的学习,有的教授竟然把课堂移到校长办公室外的草地上,好让占领校长办公室的学生从窗户伸出头来听课和参加讨论。

平等的讨论,是哈佛教学最经常也是最主要的方式。在课堂上,哈佛教授的讲授主要是提供思考的线索和参照,很少直接提供答案。他们视自己为引导者、推动者和共同思考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和答案给予者。哈佛教授们早就习惯了学生尖锐直率的质疑和批判,他们最喜爱的、给分最高的都是那些敢于并有能力挑战教师的学生,许多教授甚至觉得,没有受到学生挑战的课是最沉闷无聊的课,也是最不成功的课。

哈佛的学生也习惯了这种平等相待的师生关系,这习惯又使他们敢于挑战任何权威。我曾参加过一次由学生社团主办的生态哲学讲座。当学生主持人向听众介绍站在一旁的主讲教授时,看到教授把两手插在裤袋里,马上幽了一默:“这位教授是如此的著名,以至于他一直把手放在裤兜里。”那位教授在哄堂大笑声中马上抽出手,向学生道歉。试想,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还有什么清规戒律不敢破除?还有什么权势可以阻碍他们的创新和探索?

我曾问过在哈佛语言学院任教的瓦西博士:难道哈佛的教授真的不要“师道尊严”吗?他告诉我,哈佛的教授也是人,也喜欢被人尊敬崇拜,但他们的职业道德要求他们,必须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必须孜孜以求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挑战权威,必须满怀热情地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并引导多种观点交锋。他们懂得,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平等、轻松和无拘无束的课堂氛围,才能最大限度地邀发学生的独立创造和思想探索。这样做,不仅是增进学生个人思想和学识的必需,也是促使国家和民族不断反思过去、质疑现在、求新求变、充满活力的必需。

严格的学风

哈佛大学对学风的要求,严格得近乎苛刻。

每一个新生入学时拿到的《哈佛学习生活指南》,都在非常显著的地方,用加大加粗的字体并套色印上了这样两段话:

独立思想是美国学界的最高价值。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以最严肃的态度反对把他人的著作或者观点化为己有——即所谓剽窃。每一个这样做的学生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直至被从大学驱逐出去。

当你在准备任何类型的学术论文——包括口头发言稿、平时作业、考试论文等时,你必须明确地指出:你文章中有哪些观点是从别人的著作或任何形式的文字材料上移入或借鉴而来的。

这两段文字给了我极大的触动。我意识到学术规范的建立应当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学术规范的教育应当从一个人刚刚走进学院或学术领域就开始。抄袭、剽窃、改头换面地移植,是哈佛教学、研究和学习的大忌。学生所受到的最严厉的惩罚,不是因迟到旷课、夜不归宿甚至打架斗殴、损坏公物,而是学习上抄袭剽窃。真可谓以学为本、以学为主。

哈佛教授对学生论文的要求是:不仅所有观点必须建立在扎扎实实的、穷尽性的搜集、分析、比较、研究现有文献之基础上,而且必须经得起上下文乃至整个语境的检验,对所有与自己观点有出入、有矛盾的文本细节和他人研究成果,必须穷尽性地做出解释。在引用他人研究成果方面,哈佛教授则要求:所引文献必须是与自己的研究密切相关不可或缺的;作为主要依据的文献必须是规范化学术研究的产物,如果必要还应当证明该文献的科学性和可信性;引用前必须对文献做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引用时要对所引文献做简要评述,并彻底杜绝引用只言片语的恶习。

大学的定位

刚到哈佛不久就发现,哈佛乃至所有美国大学,也面对着与中国大学同样的定位问题。新兴产业的飞速发展导致社会需求急速变化,而新的社会需求又很快反应在对大学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上。大学普遍感受到了巨大的社会压力。面对这种压力,是无原则地、目光短浅地一味适应社会眼前的需求,向可以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应用学科全面倾斜,大幅度增加应用性课程,迅速发展“短线”专业,大力鼓励在校学生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创业”;还是坚持那些已经被长期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教育原则,防止片面强调大学教育对当前社会、特别是当前经济社会的适应,保持大学相对独立的教学、研究、学习及其与社会既不太远又不太近的适当距离?哈佛的做法显然是后者。

校长鲁登斯坦有一句经常被他的美国同行引用的名言:“社会变化得越快,大学这场变化相对少、思想观念相对独立的领地就越有价值。”大学绝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和适应当前社会需求而设立的,大学还有它更为重要的任务。它要传授的是一代又一代学生终其一生都需要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知识和方法,它要探求人类最有普遍意义和恒久价值的真理和学理,它更多地关注“应当怎样”和理想境界,而不是实际的操作和现实的妥协方案。正因为如此,大学有时就是要像一座“象牙塔”,就是要与现实社会、特别是不够理想的乃至异化的现实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凯兰更为强调地指出,没有这种距离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坚持真理。布罗纳则对哈佛以人文精神为本的教育传统做了如下概括:“学生一进来,就对他们说,‘听着,你们到这里,不是来发财的。你们到这儿来,为的是思考、并学会思考!’”

密密匝匝的常春藤爬满哈佛足球场的围墙。这是哈佛校园里最壮观的一处常春藤墙。看到它,你不难理解为什么哈佛堪称常春藤大学之首。

蜿蜒流过哈佛校园的查尔斯河与悠闲嬉戏于河上的天鹅。

培养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是哈佛大学的第一教育原则。早在100多年前,哈佛的著名毕业生、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就说过:“就培植自主与独立思想的苗床而言,除了哈佛大学,无出其右者。哈佛的环境不只允许、而且鼓励人们从自己的特立独行中寻求乐趣。相反,如果有朝一日哈佛想把她的孩子塑造成单一固定的性格,那将是哈佛的末日。”哈佛的经验令人思考:假如大学的教学完全受社会现实的那一双双“看不见的手”指挥,那么,在急剧变化的社会最需要的这块领地里,还能有真正的真理探索和理想追寻吗?

标签:;  ;  

同样的哈佛_大学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