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与外贸多元化_市场经济论文

论市场经济与外贸多元化_市场经济论文

论市场经济与对外贸易多元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外贸易论文,市场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必须实现从一元化思维模式到多元化思维模式的转变。本文探讨了市场化与多元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具体分析了在对外贸易领域里实现贸易主体、贸易内容、贸易市场的多元化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本文认为,多元化对一元化的取代,并不只是外延上的扩展,而是一种层次上的深化、结构上的优化和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纵观十几年经济改革发展的历史,从根本上说,就是从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我国的对外贸易事业也经历了从形式到内容的深刻变化,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不断加强。这个在实践上不断推进的过程,表现在对外贸易工作的指导思想,就是一个从一元化思维模式到多元化思维模式的转变过程。

一、市场化与多元化的关系

市场化与多元化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国家有效的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体制。它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竞争性的市场关系中,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二是所有企业和个人具有从事生产经营所应拥有的全部自主权,自主经营,自担风险;三是政府与企业之间不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政府只能通过财政、税收、金融政策等经济手段来实施经济的宏观管理;四是具有完备的经济法规,保证经济运行的法制化、规范化;五是在国际交往中遵守通行的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从市场经济的上述诸特征中我们可以看到: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每个企业和个人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必然就存在着不同的利益主体(或市场主体),从而存在着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进行的是一种自由公平的竞争,这种竞争在统一的市场体系下,通过公平规范的法律保障得以实现。因此,企业只能凭借其实力强于对方才能取胜,竞争的后果,必然是打破了地区、行业、部门的限制。对某一个具体的生产或经营部门而言,便形成了多元化的竞争主体。从另一个角度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国家的某些特殊产业外,每一产业部门都应允许不同的市场主体进行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应逐步取消部门、行业和地区之间的封锁和保护,取消特权。再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营利性的经济组织,都是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作为目标。从企业发展的规模和进程看,多元化经营策略是对单一化经营策略的一种超越,它更能够减少风险,发挥整体效益,因而它是一种更有竞争性的经营策略。当然,一般而言,在企业发展初期,这种策略是难以采用的。综上所述,实现思维模式的转变,坚持多元化的方针,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吴仪部长在《90年代中国外经贸战略国际研讨会》上系统论述了发展我国对外贸易事业的90年代的“大经贸战略”,其基本内容包括:90年代我国对外贸易必须实行以进出口贸易为基础,商品、资金、技术、劳务使用与交流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外经贸、生产、科技、金融等部门共同参与;逐步实现以亚太市场为重点、以周边市场为支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理分布的市场结构;进一步拓展对外经贸的深度和广度,形成对内对外全方位、多领域、多渠道的开放格局,加快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奠定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基本格局等。在这个战略构想中,已经明确地包含了贯彻多元化思想发展我国对外贸易事业的基本思路。它具体表现在实现贸易主体、贸易内容、贸易市场等的多元化上。

二、贸易主体的多元化

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我们没有认识到对外贸易对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视对外贸易只是一种互通有无、调剂余缺、解决国内供求不平衡的手段,反对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从而,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外贸实行高度垄断,对外贸易实行独家经营,其它部门无权参与。对外贸易主体就是少数的国家外贸专业公司。在这种垄断经营下,产生的问题很多,一是客观上助长了少数国家外贸专业公司的特权思想、官商行为;二是由于国家对外贸实行统收统支,统负盈亏,使外贸企业缺乏追求效益的动力机制,经营成本逐年上升,国家财政负担大;三是限制了公平竞争,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制约了对外贸易的发展。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展开,从1979年开始,我国以下放外贸经营权为突破口,国家逐步向地方和部门以及大中型生产企业,下放了进出口经营权,一大批地方综合性外贸公司、工贸公司、大中型生产企业等都直接走向了国际市场,参与对外贸易。还有,“三资”企业也成为一种重要的贸易主体。这样,在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了由外贸专业公司、地方综合性外贸公司、工贸公司、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和“三资”企业等组成的多元化的对外贸易主体。据统计,我国目前有对外贸易经营权的外贸企业有5000多家,有外贸经营权的生产企业2000多家,加上科研院所等共8300多家,另外,所有的外商投资企业都有外贸经营权。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外贸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各种贸易主体之间的竞争将会日趋激烈。一方面,外贸专业公司只有走实业化、集团化、综合化的道路,才能克服纯贸易型的局限,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获得外贸经营权的生产企业由于其在资金、技术、货源等方面的优势,必然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据有关资料介绍首都钢铁公司已成为横跨15个行业、22个省市,拥有钢铁、矿业、电子、机械、建筑、航运、贸易、金融等9大公司,105家大中型厂矿、27家境内合资企业和18家海外企业及经营网点, 职工人数达18万人的特大型的跨国经营企业集团。该公司1981年开始自营出口,1991年出口达2亿美元,1993年达5亿美元,预计1995年出口额可达10亿美元,潜力巨大。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目前对外贸经营权仍然实行许可制或审批制。这是基于我国外贸发展的现状,为了使外贸经营具有规模效益和有序运作而制定的。但是,用行政审批的办法而赋予企业外贸经营权,是与国际贸易中通行的自由贸易规则相违背的,解决不了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企分开的问题。它限制了公平竞争,影响了企业的效益。事实上,它也已成为我国复关谈判和参与国际多边贸易活动的一个障碍。按现代市场经济的观点,企业的外贸经营权应是天赋的。一个企业是否从事对外贸易应由其自身的经营能力和经济效益决定的。随着我国市场体制的发育成熟、贸易立法的健全、企业经营机制的完善,必将会由许可制转变为登记制,即放开外贸经营权。当然,放开外贸经营权涉及面广,应以做好整体的配套改革为保证。而且不可能一步到位,应坚持积极稳妥有步骤的原则,逐步放开。

三、贸易内容的多元化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国际分工的日渐深入,国际贸易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和发展。已经由过去单一的以货物交换为主的贸易形态,逐步形成了包括国际商品贸易、国际投资、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服务贸易等为内容的多元化的格局。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20世纪中后期是高科技迅速发展的时期,各国都提高本国产品的技术含量,以期在国际贸易中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据有关资料统计,科学技术作为商品进行国际贸易的额度正与日俱增,从60年代中期的2亿美元,到70年代中期的110亿美元,平均不到5 年翻一番。据预测,到本世纪末,世界技术贸易额将超过5000亿美元。其中,高技术贸易将以更大的幅度增长,成为国际经济贸易的主要推动力量。再者,服务贸易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8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贸易年均增长5%,商品贸易年均增长3.7%。1992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已突破1万亿美元。国际旅游业是服务贸易中的重要产业,1993 年国际旅游人数已达5亿,旅游收入达3240亿美元。 综观当今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大趋势,我们看到,商品贸易、技术贸易、服务贸易正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反观我国的贸易状况,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在整个贸易构成中的比重还比较低,发展的步子较慢。例如,我国1994年的旅游外汇收入虽已达到73亿美元,比1993年增长了56%,但比起美国一年达770 亿美元还有很大差距。再者,就商品贸易而言,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虽然在改善出口商品品种单一、提高制成品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等方面有较大进展,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与世界市场对商品的需求结构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出口商品结构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优化。据有关研究表明,从国际市场看,机械及运输设备大约占总需求的35%左右,但我国此类产品的出口占我国总出口的比例不到10%。而轻纺产品、服装、鞋类及其它一些半成品的出口比重却达40~60%。因此,就宏观而言,我们应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确立多元化格局,并将引进先进技术、促进产业升级和发展服务贸易作为重点和主攻方向。国家应通过产业政策的适度倾斜,走“以质取胜”的集约化经营战略,调整商品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所占份额,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优化贸易结构,发挥“组合贸易”功能,以求达到整个国家外贸效益的最大化。就微观而言,对于某一个企业,也应该避免出口产品的单一化。因为,一方面,如果出口企业过份依赖某一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然面临较大的风险。尤其是那些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影响较大的产业,市场需求就更加不稳定,风险就更大。另一方面,某一出口产品随着生产的增加和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其投资收益率在越过某一峰点后呈递减趋势。因此,对某一企业而言,实现其出口产品的多元化并优化出口产品的结构,通过在不同的市场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就能够分散投资风险,提高整体的投资收益,以求达到利润的极大化。

四、贸易市场的多元化

从经济上讲,世界经济区域化、次区域化的趋势正在不断加强,而这种趋势的加强和发展,必将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产生重大的影响。区域化、次区域化经济集团的建立,一方面是由于在集团内部经济边界和贸易壁垒的取消,促进了集团内商品的流动和贸易的发展,提高了区域内部国家之间的外贸依存度,使集团内部贸易的增长速度高于与集团外国家贸易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对内部的开放是以对外的封闭为前提的。由于区域集团是以一个整体来考虑每一个成员的利益,必须加强了区域集团贸易的封闭性和对外的排斥性,使贸易由国家壁垒发展到区域集团壁垒,贸易保护主义扩大。如果我国的贸易市场过份依赖某一经济集团或经济区域,显然十分被动和风险很大。只有实行市场多元化,才能分散贸易对象,降低风险,争取主动。从政治上讲,8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苏联东欧事件以后,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大国,自然就成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众矢之的。如果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过多依赖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也必然会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上的冲突导致较大的风险和较多的摩擦。事实上,1991年初我国提出市场多元化战略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但是,必须看到,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的市场多元化战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从统计数字看,1990年我国对香港、 日本、 欧共体和美国的出口总额为465亿美元,占当年出口总额621亿美元的74.87%。到1994年,我国对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总额为899.7亿美元,占当年出口总额的1210 亿美元的74.36%,五年里,二者比例变化很小。再者,1990年, 我国对美国出口额为52亿美元,占当年出口总额的8.34%,到1994年,我国对美出口额为215亿美元,占当年出口额的17.77%,五年里增加了9.4 个百分点。分析我国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效果不显著的原因,主要在于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或利益主体,其行为根本上是通过利益来驱动的,市场化推进的过程,也就是企业的利益驱动机制确立和强化,行政驱动机制不断弱化的过程,因此,行政指示的办法并不能奏效。我们应当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制定新的政策措施,运用经济手段,积极鼓励开拓新的市场,努力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并使之取得实质性进展。当然,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并不意味着把世界市场的各个地区、部分等同看待,而应该是使我国贸易市场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形成合理分布,不过分偏重一方。首先,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对世界各类市场,尤其是我国外贸比较薄弱的市场(如拉美、澳新等)的调查研究,提高信息质量,为外贸决策服务。其次,国家应当运用价格、税收、关税、信贷等经济手段,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切实措施,鼓励开拓新市场的企业和个人,把开拓新市场作为一项考核企业和个人的重要指标。再次,提高产品质量,推行国际质量标准,使我国出口产品更易为国际消费者所接受。

标签:;  ;  ;  ;  ;  

论市场经济与外贸多元化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