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齐文化传承中高职教师的角色缺位问题论文_谷加恩

-----以淄博职业学院为视角

谷加恩

淄博职业学院 山东 淄博 255314

内容提要 高职教育是国家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是传承齐文化的根本途径。但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重技能、轻人文的弊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应该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但在齐文化传承中,高职教师教师却出现了角色缺位问题,具体表现为教师对传承齐文化的思想认识不足、教师传统文化以及齐文化知识素养的缺失、齐文化教育内容和方式不当。本文通过调研,认真分析了针在传承齐文化中教师角色缺位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师 齐文化 传承 角色 缺位

本文系山东省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课题(立项号:CZ1710175)阶段性成果。

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要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齐文化内容丰富,主要包括齐地考古文化、齐国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管子学、晏子学、稷下学、齐兵学、齐地风俗等。齐文化中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当代一些重要的热词如‘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以法治国’、‘廉政’、‘廉为政本’等都出自《管子》、《晏子春秋》等齐文化典籍。由于长期受到“重理轻文”传统人才观的束缚,目前高职院校在办学中就普遍存在着重专业知识轻人文素质的现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注重的是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影响社会能力的人文素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人文素质缺陷已经成为阻碍学生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一大障碍。历史与现实均证实了立业之本和做人之道同样重要,而对学生进行包括齐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生人格形成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教师担任着他人不可替代的角色。但高职教师却未能很好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存在着缺位现象。

一、高职教师的角色缺位

“角色”一词源于戏剧,是在舞台上形成并成长起来的,通常指演员在艺术舞台上所扮演的个性人物。所谓“角色缺位”,是指本组织的本职工作没有人管和不能落实,即应该干的工作没有去干或没干好。 教育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途径,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应该承担起传承齐文化的使命。然而在齐文化传承中,高职教师教师却出现了角色缺位问题,具体表现为教师对传承齐文化思想认识不到位、教师齐文化知识素养的缺失、齐文化教育内容和方式不当。本文针对在传承齐文化中教师角色缺位问题提出有效对策,以此来推动教师践行传统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

1、思想认识不到位

近年来,各高等职业院校都将“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并“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各高职院校,受学生培养模式和企业用人需求的制约,将培养重心完全放在了技能训练和专业知识积累上。反映在教师层面,多数专业教师认为,高职院校的目标就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国传统文化或是齐文化,那是文化专任教师或者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事情,甚至把传统文化教育简单粗略地等同与德育教育和课外活动。

2、齐文化知识素养的缺失

淄博是齐文化的发源地,还是清朝小说家蒲松龄的故乡,淄博职业学院坐落于齐国故都,齐风陶韵浓厚,感受与研究齐文化条件得天独厚。为更好地了解广大教师对齐文化素养的现状,笔者曾对淄博职业学院的40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范围包括了专业课程教师,人文素养课程教师,原籍既有淄博本地教师,也有山东省内外市(地)教师,既有行政处室人员,也包括专业院系教师,尽管样本范围不是很广,题目设计也不尽科学,但也大致可以反映教师们对齐文化的认知情况。见下表

表1 淄博职业学院教师齐文化认知调研统计表

通过调研发现,无论是原籍为淄博本地还是淄博市外的教师,对齐文化文献资料、齐地文化品牌、淄博齐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称了解不多;相对而言,教师们对齐文化历史名人、齐国成语故事名称、齐文化历史遗址、遗迹、文物、胜景等了解较多;同时,由于原籍为淄博市本地的教师对相对而言,对齐文化的认知较多。同时还发现,教师们对齐文化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多,精神文化方面则较为欠缺;获取齐文化相关知识主要通过教材、同事朋友相互交流获取得较多,其次是通过媒体,例如淄博本地的《淄博晚报》、《鲁中晨报》报纸、淄博地方电视频道获取;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比较薄弱,教师整体齐文化知识比较贫乏.传统文化素养有待加强。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中也很少涉及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学校没有专任教师,也没有教材。人文课程在高职院校开设没有地位,教师配备严重不足,且教师培训、提高机会少,导致知识日渐老化,文化素质日益下滑。

3、齐文化教育内容和方式不当

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齐文化,其内容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部分,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

在高职院校,齐文化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存在明显问题,一方面,课程设置边缘化。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上,越来越倾向于就业为导向,专业设置上接近市场需求,相应就弱化了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传统文化课程一再缩减甚至取消。许多高职院校将传播传统文化主阵地的《大学语文》的取消即为例证,作为地域文化的齐文化就更无立足之地。另一方面,作为选修课程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与齐文化有关的课程少之又少。

表2 淄博职业学院2016-2017年度公共选修课开设情况统计表

从以上表中可以看出,齐文化课程的开设情况很不乐观,齐文化选修课历学期开设比例极低,按照每门次授课学生100人计算,每学期授课学生约在600人左右。况且,因为是选修课,学生往往不重视,授课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同时,在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有限。文化传承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例如,历史古籍、古迹、文物、遗址等,这些载体即是学校可以利用的资源。淄博市文化底蕴丰厚,文物古迹浩繁,被誉为宏大的“地下博物馆”,是山东省乃至全国久负盛名的文物大市。但这些现成的资源却因种种无法加以利用,授课只能依靠讲授、多媒体等,由于学生没有到实地考察,授课效果一般。自然,学生很难说对齐文化有什么深切感受。

二、应对教师角色缺位的建议

1、高校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投入

加强齐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大众化教育是提高全民历史意识,弘扬齐文化精髓的重要举措,也是高等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应从两方面来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一是积极为大学生组织和参加有关齐文化的活动提供独立的场所和设施;并采取措施组织和鼓励学生参观考察齐景公殉马馆、齐国历史博物馆、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管仲纪念馆、周村古商城等齐文化遗址、遗迹;二是学校应组织制定系统、完善、适合职业院校特点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评价标准等,便于教师们制定授课计划和进行教学设计;三是应该鼓励有条件的教师积极开设关于齐文化的选修课,并在授课费用方面给予一定程度的倾斜;四是积极引进、聘请校外齐文化研究专家、学者来校授课或讲座。条件允许的话,设立类似于“×××讲堂”或者“×××讲坛”,定期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讲座。

2、建立专兼结合、兼职为主的教师队伍

由于高职院校片面理解“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 ”这一高职教育指导思想,而直接将办学定位于培养熟练技术工人教育,将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边缘化;同时由于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各高职院校对公共基础课以再压缩,对传统文化课程直接设置为选修课程,甚至有的学校由于没有专门师资,没有专门教材,连传统文化选修课也不开,至于开设齐文化这类地域文化性质的课程就更不可能。

为统筹全校齐文化研究与教学工作,应设立固定的专职齐文化科室,设置一定编制的教师作为齐文化专任教师,负责日常教学与管理,并统筹校内外兼职教师相关工作。当然,受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影响,加之学生身心条件的制约,以及受学校编制、经费的影响,专任教师不可能很多。更重要的是,必须充分挖掘、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建立一支稳定、高效的兼职教师队伍。目前,高职院校教师中有许多具备文、史、哲专业学科背景,这些都是进行齐文化研究、教学的宝贵资源,只是不少教师因各种原因而“不务正业”。如果对这些教师充分利用,势必极大促进齐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工作。

3、加强“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双高的教师队伍建设

由于高职院校存在重专业、轻素质,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尤其是在一些理工科专业为主的院校内,教授专业课程的教师普遍具有高学历、高技能,教授人文类课程的高素质、高文化的教师却严重不足。高素质教师的缺失,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

《管子•权修》中说道:“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拥有了好的老师,才能有好的教育,因此必须建设一支献身齐文化研究与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身处教学一线,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教师“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学生齐文化教育的质量。但目前个别高职院校已经沦为“岗前培训机构” ,学生人文教育尤其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力度不大,已是严重缺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教师应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教师的人品、道德、修养、风范对学生起着示范、引导、感化、熏陶的作用,其影响往往延续一个人的终生。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对身负传承齐文化重任的教师而言,身教更胜于言传,对学生而言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应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作为传承齐文化的教育者,应该具有广博的学识,博学多才,即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结论: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古齐大地孕育了大批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成果。作为教师,必须对齐文化的名篇巨著,文化名人,风土人情,民间习俗等有着较高的领悟能力,对齐文化研究上追求精益求精。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授、调查研究、讲座、座谈交流等形式,并结合目前社会实际和学生现实状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进行正确引导,使齐文化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对高职院校学生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在这种氛围下生活的学生势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齐文化的滋养,成为国家需要的具备高技能和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建设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 让齐文化与鲁文化“比翼双飞”[N].联合日报.2016-01-28.

2、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李燕,2014(0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乏现状及原因探析[J].知识经济,吴英杰,赵红梅,2015(20).

3、齐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N].光明日报.宣兆琦 王雁.1999-03-19.

4、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教师角色缺位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当代教师教育, 张家雯 ,楼世洲,2016(04).

5、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与对策[J].文教资料. 沙聪颖 张兰.2009(02).

6、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论文作者:谷加恩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8

标签:;  ;  ;  ;  ;  ;  ;  ;  

试述齐文化传承中高职教师的角色缺位问题论文_谷加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