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启示_大学论文

日本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启示_大学论文

日本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制度改革论文,高校招生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日本是吸取了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国家之一,了解并认清日本高校招生制度的基本结构,对像日本一样成绩考试占高校招生主导地位的中国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主题词 日本 招生制度 启示

日本是亚洲最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也是目前亚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日本的经济发达与教育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日本不断地发展教育、改革教育,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制度。而作为衔接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大学招生制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改革。本文拟对日本大学招生制度的发展和改革进行探索,并提出所得到的一些启示。日本是吸收了我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国家之一,了解并认清日本大学招生制度的基本结构,对像日本一样成绩考试占大学招生主导地位的中国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日本大学招生考试制度的历史发展及改革

通过入学考试评定学业成绩是日本自现代教育发端以来之实施的传统招生办法。而现行的考试制度,也是过去考试制度演变和改进的结果。

19世纪70年代,日本实行“明治维新”之后,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现代教育制度也逐渐形成,1886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帝国大学令》。随着近代高教机构的产生,开始有了大学的招生制度,订立了较为明确的招生标准。根据明治政府制定的新的学制,于1877年建立了东京大学后,第二年又附设了预科,作为高等教育的预备教育机构。1918年日本政府颁布的《大学令》明确规定,凡毕业于大学预科及具有高等学力者方能升入大学本科。将大学预科确定为升大学的“必经之路”。当时,日本的高教机构原则上必须在招生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招收任何申请入学者。因此,当时的高考,是以学科考试为中心进行的。读完预科的学生,是否再行考试,视情况而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教育制度有了很大的变化,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特别是高中与大学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高考制度也随着变化。1947年,实行的是一种“学术智力测验”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1963年,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审议高等教育改革问题时,把改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作为改善高等教育的重点,并建议建立专门办事机构统管高考问题。为了改善国立大学招生工作,文部省从1967年起,拨发一部分大学研究经费并且在各国立大学设立研究委员会专门研究大学招生问题。

1971年,国立大学协会组织特别委员会,着手改革全国高考制度。同年12月,中央教育审议会通过了《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综合扩充整顿的基本施策》中提出了“统一学力考试”方案作为新的高考制度。日本国立大学通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和召开多次专门会议,反复研讨了高考制度改革方案,决定采用“分两个阶段考核考生”的新高考办法。为了实施这一方案,于1977年成立了全国的“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为取得经验,对198所国立和公立大学的6万应届高中毕业生进行了高考试点。1978年,又把全国的国立和公立大学分成几大片,进行较大规模的试点,并取得了有益的经验。经过充分的酝酿和周密的准备工作,于1979年开始,对全国国立和公立大学实施“分两个阶段考核学生”的新高考制度。

新的高考制度,在日本实施以来,效果较好。在主管高考工作的“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的努力下,这一高考制度已逐步完善和定型,并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承认。

二、日本现行的大学招生制度

在日本,招生权主要属于各高等学校。这是自现代教育发端以来的一个多世纪内形成的传统。日本的高等教育机构在社会上的学术声望是有差别的。招生方法及录取办法也各有千秋,尽管它们拥有招生的很大自主权,但并不等于在招生上有绝对自由。如上所述,日本的大学招生考试必须遵循文部省一年一度的“大学入学考试准则”,大学入学考试分两个阶段进行。

1.共同学力第一次考试 这是一次全国性的统考,报考全国各国立或公立4年制大学的学生,均需参加这种考试。此次统考的目的是考核学生在高中阶段基本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根据文部省制定的《高中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高中所学各科必修课的范围内,由“大学入学考试中心”命题委员会命题。又由于应届高中毕业生和往届的高中毕业生都可以参加考试,所以这次考试又叫做“全国共同学力第一次考试”。

全国第一次统考的报名工作在前一年的10月份进行。每个考生可填写两个志愿学校。考试日期一般定在第二年一月中旬的周六和周日两天。在统考结束后第二天全国各大报纸刊登各科考题的标准答案,考生可以自我对照评分。统考的成绩,不通知本人,只向各大学通知考生的平均分和标准差数。每年报考的全国考生很多,故采用计算机进行评卷,十天后公布全国高考统计,包括考生总人数、全国平均成绩、最高分、最低分和缺考人数。考生于统考结束10天后向志愿学校提出第二次考试申请书,接到志愿学校的通知后,在三月份接受第二次考试。

第一次统考的科目共有5科7门,一是国文;二是社会,从伦理与社会、政治经济学、历史、地理等科中任选2门;三是数学、四是理科,要从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科中任选2门;五是外语,从英文、德文、法文中任选1门。评分标准以1000分为满分。

全国统一考试允许为具有正当理由不能参加考试和因病缺考者进行补考。补考日期是统一考试后的下一个周六和周日。因病缺考需补考者,必须有公立医院的诊断证明信。补考地点由大学入学考试中心另行通知。

日本还为残疾应考生设特殊考场。这些残疾应届生必须事先向所报考的大学讲明自己的健康状况。特殊考场为残疾考生特设有盲文试卷、手语翻译和使用扩大镜、助听器等等。

2.各大学的“第二次考试” “第二次考试”是由各大学自行拟题、自行考试。考试方式也由各大学自行决定。这次考试的目的主要是测定考生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学习能力,了解考生对所报考学校和专业的特殊要求所具备的能力。考试的内容由各大学根据各自的专业要求和专业特点自行确定,主要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技能、学术方向等方面的内容。考试方法也较为灵活,或笔试,或口试,写小论文或实际操作等,由学校根据考试的具体内容和要求,灵活掌握。

日本的大学主要根据其主持的入学考试录取学生,但也对统考成绩进行综合考虑,即根据学科的特殊要求,合理确定两次考试成绩的比率进行合计,全面的衡量学生。录取的分数及比率则决定了各大学的等级,这种等级既符合高校的利益和意愿,同时也反映了大学的社会声望及地位,每所大学按照自身的等级水平录取获得相应考分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由于每所大学的考试内容、招生方法、录取分数等是互不相同的,他们都可以自己确定有关入学的标准。因此,都各自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招生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声望。

3.推荐入学制度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的一些大学先后实行了推荐入学制度。这个制度是根据1967年《大学入学者选拔实施要项》而制订的。1968年,有13所大学开始实行。以后,实施这个制度的大学逐年增多。目前,已有28所国立大学3所公立大学以及65所私立大学采取了这种推荐入学制度。

采取推荐形式,免去入学考试进入大学深造的有两种,一是凭高中校长的推荐,二是某科目经考核确系成绩优异者。被推荐的考生,原则上要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即“全国共同学力第一次考试”。按照这个推荐制度,参加统一考试的国立和公立大学在招生名额中,留出一定数量名额作为推荐名额,由中学进行推荐。这种推荐制度,对名牌大学来说,容易保证得到优秀人才。对二、三流的大学来说,由于有的没有参加统一考试,通过推荐的办法来吸引中学生,如此,能防止和减少新生的缺额,是保证完成招生计划的一种手段。很明显,选择性低的大学推荐的比例较大,因为它们处在等级结构的底层,在招生上面临生源不足等问题,须用“推荐”的方法来弥补。另一方面,那些一流的大学仍然主要依靠学习成绩考试这一种手段及方法录取,“推荐”只适用于具有某种特长的特优生,或照顾少量边远地区的青年入学而已。“推荐”的形式在部分中流以下的大学中尤为显著,末流高中的毕业生大多通过“推荐”的形式被一般大学录取。可见,在日本国内,“推荐”的形式对于不同等级的大学,意义是不同的。

由于日本青少年大约95%进高中接受教育,且绝大多数能获得毕业证书。而不同高中的新生主要决定于不同新生在初中时学业成绩及入学分数而进入的,其结果使高中阶段形成了按照学生学业成绩、水平决定学校类别的等级结构,因而高中的升学率也显示出等级差别。大学的新生主要来自那些招收“高能力”的中、上流高中,因此,日本的大学考试实质上是建立在高中入学考试的基础上的。中、上等高中实施的教育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升学备考。

4.日本私立大学的招生制度 日本私立大学考试招生办法,各不一样。有的私立大学,以参加全国统考的办法,来选拔自己的新生;有不少私立大学,采取中学推荐入学的办法来录取新生;也有的私立大学,仍然按照自己学校确立的招生办法来录取新生。

由于日本私立大学的比例较大,而且越来越多,在高等学校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他们的招生办法,与国立大学和公立大学又不一样,因为私立大学要从新生报名费中积资做为大学的一笔收入,故很难归到全国统考办法中去。因此,可以说日本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在全国是存在差异性的。

三、日本大学招生制度的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实行了大学自治原则,大学招生考试各自独立实施,从而形成了以大学招生考试为核心的考试制度。1979年日本大学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后的主要特征是:

1.大学单独录取 日本的大学招生考试必须遵循文部省一年一度的“大学入学考试准则”,考生必须参加由“大学入学考试中心”命题委员会命题的全国统一考试,经统考合格者再向志愿学校提出申请参加志愿学校的入学考试,经第二次考试合格的学生可被志愿学校录取。在日本,实行大学单独录取,大学单独行使录取新生的权利,充分享有录取新生的自主权。这种做法能够较好地体现所设置的专业对考生的某些特殊要求,更多地考虑考生对专业的适应性。对个别有特长的学生或个别特殊的专业,大学可灵活采取各种特殊措施。这样可使招生录取工作更具有活力,更富有生气,也能促进大学之间必要的竞争,调动大学办学的积极性,同时也便于大学同中学的联系和沟通,充分发挥大学招生的积极性。

2.招生办法多样化 在日本,大学招生办法是多种多样的,国立和公立的大学主要是通过高考来进行招生录取学生的,除此以外,还辅以推荐制,以期减少对入学考试的依赖性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特长。通过高考渠道来录取新生的大学,多数还留出一定的名额,通过中学校长的推荐来录取优秀中学生,或录取在某一科目考核时成绩特别优异的具有某种特长的学生。私立大学则按自己的考试方法来录取新生,也有采取考试与推荐相结合的办法来录取新生。

3.重视中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和重视学生能力的考察 日本的青少年大约95%进入高中受教育,他们绝大多数都能获得毕业证书。由于日本大多数青少年都可以接受高中教育,因而所有的高中毕业生都致力于获取接受高等教育的资格。而且几乎有一半以上的人可以如愿以偿。但是,忽容置疑,每个高中毕业生的学习水平是有差异的,如何把新生的选拔建立在更加可靠的基础上,如何科学地选拔具有深造可能的中学生以及具有特殊专长的可造之才进入大学深造,这些问题,日本人是相当重视的。因此,日本大学招生首先采取的办法是考生除了必须参加统考之外,还要参加各大学单独举行的第二次考核,主要目的在于避免一次考试定终身,争取全面衡量考生的综合学力水平,其次,在大学录取新生时,比较重视参考考生中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因此,一般都要求中学提供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和操行,以及健康情况等。

4.加强集中管理,开展大学招生考试的研究 在日本,为了统一组织国立和公立大学的入学考试事宜,文部省于1977年成立了全国的“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从1979年开始,对全国国立和公立大学实施“分两个阶段考核学生”的新招生统考制度。新高考制度的改革,经过了长达十年的调查研究,在全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试点,取得了有益的经验,这是日本大量实践和高考理论研究的结晶。新的高考制度实施以后,效果较好,这一高考制度已逐步完善和定型。

四、启示与借鉴

在对日本招生制度改革与发展的探讨中,我们深感中日两国虽然社会制度不同,国情迥异,然而,由于日本受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深厚影响,且两国在发展本国高等教育事业中面临着很多共同的课题,因此,日本改革大学招生制度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经验,对我们启示颇多,可资借鉴。

1.艰苦探索和改革,确立适合自己国情的大学招生制度。 日本现行大学招生制度的确立,经历了艰苦探索和改革的历程。从战后的1947年开始,日本各大学基本实行了类似我国曾经实行的考试、复试和档案(调查书)审查相结合的招生形式。但由于许多高中将大量时间和力量用以对付升大学考试,造成学生实际学力的下降,大学和高中双方对此表示极大的不满,1955年这种高考制度终于划上句号,终止实行。

1955年至1965年期间,日本实行了由各大学进行一次性考试录取的办法,虽然减少了复试等繁琐复杂的工作,但又产生学生过分集中报考名牌大学的问题。由于名牌大学录取名额的限制,第二流和第三流的大学的考生又很少,结果出现了一部分大学新生生源不足,而大量成绩优秀的学生却被名牌大学拒于门外的现象。从1963年到1979年的十几年中,日本大学的招生考试,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引起社会和学校的强烈反应和关注。经过多方努力和探讨,于1979年终于确立以举行第一次统考和第二次考试相结合为主的分两个阶段进行考试的招生考试制度。这种考试制度的逐渐确立,是继承明治时代以来国立学校考试传统的必然结果。明治以来,日本在考试问题上,一贯以严格著称,公正出题,公正评卷,防止舞弊行为,确保考生正当权益。这些,尤其在小论文及论述试题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同时致力采用处于世界性发展趋势的客观试题。正是这些一贯坚持的优秀传统和世界性的先进经验为日本构建适合本国国情招生考试制度提供可贵的借鉴。

日本现行大学的招生考试制度有许多好处。其优点之一是统一的第一次学力考试试题质量高,能够考查出考生对高中阶段各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再配以各大学单独举行的第二次考查,能够全面地衡量出考生的综合学力水平;其优点之二是大学统一进行高考,打破了从前大分级的现象,大学之间具有了平等的地位;优点之三是避免高考出难、偏、怪题,促进中学教学的正常化,维护中学教学大纲,使得中学生能全面掌握好中学阶段的基础知识;统考与第二次考核的综合选拔人才的方式,比一次考试选拔考生来得灵活、准确,这是其优点之四。日本大学招生制度改革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

但是,第一次统考也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批评。人们指出它有如下三个弊端:第一,客观考试容易使教育划一化,削弱了高中生自主的、创造性的思考和学习能力;第二,应考机会减少,报考国立大学的机会只有一次,使考生往往违背自己的志愿与能力倾向而选择录取可能性较高的大学;第三,在一月份举行一次性考试,给高中教育以不利的影响,妨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在批评第一次统考的同时,第二次考试的缺失也受到责难。人们指出各大学的第二次考试不能充分有效地评价学生的“深厚学力”和“人格”。虽有一些国立大学和私立大学正在努力改进第二次考试,创造出小论文、口试、推荐入学、特别招生等方法,但是大部分大学第二次考试制度十分不健全。一些大学把第二次考试作为包袱,往往应付了事;而另外一些大学则将第二次考试看得过重。以上现象的存在,给高考成绩的评定带来了某种程度的混乱。于是,从1987年起在各大学单独举行的第二次考试制度上进行新的改革,有的大学采取分两次考试,两次录取的办法,让第一次考得不理想的考生有第二次参加考试的机会;有的大学则采取两次考试一次录取的办法,使参加两次考试的学生有机会按照好的成绩进行录取;有的大学允许学生除了参加本校的考试外,还可以参加其他不同考试方式的大学的考试。新改革的考试制度,无论是那种方式,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克服“一刀切”的现象,增加考生考试机会,让考生把不同的特长发挥出来。

中国是儒家文化的故乡,对选才问题一贯比较重视。为了客观的选拔人才,中国自隋唐至明清都实行了科举考试,由于科举制的长期实施,使中国形成了注重统一考试的传统。到了50年代初期,高校招生考试步入统一考试的轨道,这种统考制度经过不断的改革发展,一直延续至今。中国的统考制度与日本的高校入学考试形式相类似,这两种相类似的统考制度都显示了一定的优点,既节省人力物力,减少考生的报考费用,又可排除一些人为的干扰,收到公平竞争之效,也符合以儒家文化为本的国家的国情。

但是,同日本相比较,我国各大学都按照全国统考所划定的分数线录取学生,缺少按照大学的个性、专业的适应性和特殊性来录取新生的自主权。

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招生制度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不断变革,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的招生制度是十全十美的。我们在批评招生制度的某些弊端时,不能全盘否定它的优点和长处。不能在“泼掉盆里的洗澡水时,把盆里的婴儿也倒掉”。

2.克服学历社会给教育带来的弊端,淡化高考的竞争性,变应试教育为人格教育和能力教育。 本世纪20年代以后,日本迅速走向“学历社会”,究其原因,一是日本是一个非常尊重学识的儒教国家,人才和教育普遍受到社会的重视;二是日本是一个后发赶超型的发达国家,特别强调以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的原则。学校成为智能测验机构,学生一旦考上名牌大学,就罩上“优秀者”的光环,毕业后就能得到社会的优先录用。社会上一些企业以高工资、高待遇为条件到名牌大学预定录用毕业生。

学历社会给教育带来很大的负效应。一方面,大大降低了大学教育自身的学术价值,使大学成为分配职业的机构。另一方面,对高中学生构成巨大的精神压力,他们在沉重背负与惶恐不安中进入“考试地狱”,参与“考试竞争”。在偏重学历的风气影响下,各高中为了提高升学率,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把高中教育的重点偏向大学入学备考,大搞对准某大学的攻坚战,模拟该大学的入学考试。高中下边又有一批小行星式的初中和小学,许多私立高中附加给初中的条件是,只招收“高能力”的学生,整个中等教育阶段的教育课程由6年减少为5年,剩下1年留作升学备考。这种思想在公立高中的学习课堂里也占有相当市场。更为严重的是,为升大学而学习的风气对整个初中教育也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各级学校追求升学率,为提高自身的声望而大搞提高升学率战役,使学生整天泡在题海中。从而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校内出现了暴力、恶作剧、自杀等“教育荒废”现象,被称为学生“心灵的荒废”。

为此,学校和社会的有识之士一再发出“铲除学历社会弊端”、“改革招生考试制度”的呼声。他们指出:激烈的考试竞争和偏重偏差值的出路指导等教育状况,在理应培养人、形成人的基础的重要阶段,成为阻碍青少年身心健全成长的主要原因。在智育方面,不重视发展学生的自我判断和自我思考能力,偏重以死记硬背为中心的书本知识的学习。他们认为:学校教育必须尊重青少年的人格,立足于重视个性发展的原则,重视培养宽广的心胸、自由自律与公共精神等丰富的品性,发展青少年的个性和能力倾向,培养青少年的学习热情、创造能力和判断能力。

历史的现象,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我国的高中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使升学考试出现了异化的现象,把以促进学生智力、能力充分发展为目的的考试,变成用分数奴役学生的工具。“考什么,教什么”成为中学的教育模式,以牺牲发展学生全面素质为代价,培养了那种无助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应试能力。随着新世纪的逼近,时代要求我们的教育为未来的世界培养新型的人才。走向素质教育,这是21世纪对教育的呼唤,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当前,我国的中学正在进行一场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革命,人们正在努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这同日本加强学生人格和能力的素质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

3.克服“严进宽出”的弊病,进行“宽进严出”的试验 日本和我国的高等教育有一个共同的倾向是,大学入学选拔严格,而进入大学后升级、毕业较为容易。日本正在努力纠正这种现状,进一步充实大学教育,同时严格进行入学后的学业评价,履行大学的教育责任。在这一前提下,根据大学的自主性,广开大学入学之门。这就是所谓的“宽进严出”。

日本的教育社会学家认为,持续至今的学历社会的改革,应将改革的焦点置于大学的入口。放宽入口处就是:(1)在大学招生中,要重视学力测验分数,同时必须多方面地评价一个人,使选拔的方法和标准更加多样化、多元化;(2)放宽大学入学资格,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向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并为搞活后期中等教育,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开辟多种渠道。要实现这些目标,在可能的范围内,打开多样化的、广阔的高等教育之门,是基本的、必备的条件。因此,尽量放宽大学入学对象的范围,就成为紧要的课题。从这一观点出发,对学习年限三年以上的高等专修学校毕业生及其它教育培训设施的毕业生,采取适当方略,开辟大学升学的渠道;通过改善考试方法和扩大推荐生入学等,对招收高中职业科毕业生进大学给予特殊考虑。目前大学入学考试的改革将全国的统一考试改为由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负责,考试形式多样化,以满足多种类型考生的需要。这样做,对淡化高考的竞争有一定效果,但是入学标准的大幅度放宽,也不能不导致学生基础的薄弱和教育质量的问题。

我国对高等学校的招生和培养是否实行“宽进严出”还存在理论之争。但实际上,这样的实践已在进行中。首先,招生方式多样化,在改革统一考试的同时,逐渐扩大推荐生的比例。还有对有实践经验的农村青年报考农业院校,实行单独的文化考试。其次,扩大招生对象的范围,比如,优秀高等专科应届生和相当于高等专科文化程度的在职干部、社会青年可通过插班考试进入本科学习。对有实践经验和发明创造的在职干部和社会青年放宽了报考大学的年龄限制等等。“严出”也逐步在高校中进行,如加强教育督导与评估,加强教学过程的规范化,部分高校开始实行考教分离,加强毕业文凭发放的控制等等。同“严进宽出”相比较,“宽进严出”更有利于克服高考竞争的弊端,有利于学生致力提高个体素质,发挥自己的特长,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还有可能从根本上将目前盛行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因此,尽管当前“宽进严出”还不完善,还有某些缺失,未为社会普遍所认同,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和终身教育大体系的构建,“宽进严出”将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明智选择。

Revelation from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Japan's

collegiate enrollment system

Zeng Zhong

(Teaching Affairs Ofhce,Shantou University,515063)

Abstract Japan is among those countries that have drawnmuch from traditonal Chinese culture.It is,therefore,of greatimportance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generalframework of Japan's collegiate enrollment system for China,acountry in which achievement test plays a dominant role in her collegiate entrance exam,to find references to this subject.

Subject terms Japan enrollment system revelation

标签:;  ;  ;  ;  ;  ;  ;  

日本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启示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