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给中国咨询业正确的“主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咨询业论文,正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2月13日,一些专家在中国咨询业发展论坛暨中国科技咨询协会第一届年会上指出,国内政策咨询、市场咨询、技术咨询、投资咨询的市场空间很大,但本土咨询机构的服务水平却跟不上市场发展速度。随着外资的进入,中国咨询业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外资纷纷登陆
“我们在中国的发展战略非常明确:其一,拓展客户,目标锁定那些真正想成为国际大公司的中国企业;其二,建立一个由最优秀人才组成的团队。”12月8日晚,国际咨询业第二巨头———波士顿咨询公司总裁卡尔斯特恩在北大国际MBA讲台上如是说。
“目前,波士顿公司的1/3客户是跨国公司,一半是中国的优秀民营企业,其次是中国的国有企业。”卡尔斯特恩介绍,波士顿咨询公司在华分公司的员工近100人,2005年将增加至200人。
对此,有业内人士称,国外咨询业强兵压境,相形见绌的国内咨询业如临大敌。
目前在中国的海外咨询公司足有上百家,国际上最著名的咨询公司如麦肯锡、科尔尼、BCG、罗兰贝格、德勤等皆已在中国登陆。
稍加分析不难看出,国外咨询公司进入中国的另一原因是他们的客户早就进入了中国。
IBM业务咨询暨系统整合服务部中国区总裁孙锡铭先生说,IBM是全球最大的财务及管理咨询公司,目前已赢回了70%普华永道咨询部门去年失去的客户。IBM企业咨询业务的年收入估计在150亿美元以上,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约800个分支机构。全球排名前列的美孚公司、沃尔玛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等都是普华永道的长期客户。目前IBM在中国的业务不断扩大,该公司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香港均设有代表处。
与IBM的情况有些类似的是从安达信剥离出来的埃森哲公司拥有全球《财富》100强中的91%的企业客户。惠普、柯达、康柏、西门子、中国银行、中国电信、上海贝尔等公司均已成为其客户。
但是,自从麦肯锡“败走”实达的事件见诸报端后,许多人对国外咨询服务公司抱有这样的观点:洋咨询的服务不易与中国本土环境结合。
中企工易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显君博士认为,“洋咨询”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收费。某国际著名顾问公司为南方一生产企业进行内部提升改造,收费1200万元,提交了300页报告,平均每页报告价值4万元。同一家顾问公司为国内一家保险公司提供服务,收费高达1亿元人民币!连一些本土的咨询从业者都抱怨说:“管理咨询业的定价一直给人没谱的感觉。”
二是超现实。所出具的报告更多的是中看不中用。“洋咨询”的通病是用国外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套中国企业,而忽略管理学的一个基本定律:成功的管理是不能成功移植的。因为每一个企业都有他自己的文化和实情。
三是概念游戏。“洋咨询”通常以新的概念组合来提高其身价,使得本来整体水平不高的中国企业管理成了“丈二和尚”。而管理的概念或范畴是理解管理精髓、进行管理实践的必要手段。
四是不管实施,不考虑后果。“洋咨询”多数很是“绅士”,为企业咨询先大讲一通调查表格,过后一份报告拿出,收了企业的钱一走了之,后事如何不管不问,而咨询报告的最终目的是要实施的。
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从技术、人才、观念等方面综合考虑,本土咨询企业与国际水平有5~10年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同时也是发展的空间所在。很多咨询界人士都认为加入世贸组织能促使中国咨询业质的飞跃,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市场化程度高了,企业必须真正面对各方面的竞争,因此对咨询的需求将大幅增加。而国际咨询公司的进入,更多专业人士的回国,都会促进这个行业发展。
国内企业难成气候
在中国本土哪家咨询公司做得最大?汉普管理咨询公司总裁张后启的讲话充满了火药味,“也许没有一家企业会承认有家公司是最大的,但是国外咨询公司大部分都会承认,因为中国有一家本土公司对他们在中国业务的发展已经造成了比较大的冲击或者挑战。”张后启说的这家公司分明就是他自己执掌的汉普管理咨询公司。
张后启的自负似乎有着足够的理由,他说,最近汉普参加一个招标,这个案子选国际上六家公司,这六家公司一看汉普不在里面非常高兴,因为机会已经出现了。汉普从2002年到2003年每一个案子都是在和国际公司争夺,而且80%都是汉普拿下了。
张后启不无感慨地说,作为汉普来讲,定位在高端咨询上,机会是一定不会丢失的,除非有些企业看不起中国的公司。
汉普在中国有300个职业咨询顾问,有100多件的著名成功案例,也有业务收入上的规模,到目前为止,从国外的咨询业来看,做战略的有麦肯锡、波士顿等等,做管理咨询的都是国际五大会计公司分离出的国际五大咨询公司,现在还有IBM和惠普分离出来咨询部。这几家汉普都碰撞过,他们应该知道汉普的实力如何。
作为北大纵横的掌门人王璞,对国内战略咨询业领军人物这个角色显然有些当仁不让。
在咨询企业很难量化的成绩单中,王璞拿出了几个沉甸甸的数据:公司上百名员工中,大多数都是MBA;2003年合同金额已达数千万元;给上百家企业做过咨询服务;客户大多在国内500强之列;10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在国内咨询企业中很难找到;客户的满意度在90%以上。有业内人士分析说,就像谁是中国最富的人一样没有答案,咨询企业的真正“老大”或许从未显山露水。一位资深的咨询界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中国的咨询业全是“小诊所”,离国外的“大医院”差之甚远。
在国外咨询巨头强兵压境的局势下,像一汽、宝钢、中石化和商业银行这些“大单”,国内咨询企业是无从染指的,这些企业更看重国外咨询机构的品牌、经验、全球视野以及一整套的企业业务流程的解决方案。
谁给咨询业划道
2003年12月7日~9日,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与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主办的
第二届中国咨询高峰会上,“如何给中国管理咨询业一个正确的‘主张’”成为与会者讨论的重要议题之一。
据统计,全国咨询业营业额已从1996年的21.85亿元增长到2002年的302亿元,6年间增长了13.8倍,超过了同期中国快速增长的电信产业。与2002年全球1140亿美元的咨询市场相比,中国占全球市场的3.19%。
但是,中国的咨询企业很少有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知识积累的,也很少拥有自己的企业信息数据库或者咨询案例数据库,基本不是主动的做研究,以备随时
清华大学的王以华教授介绍说,在中国拥有十五年以上经验的咨询专家非常少。一些咨询机构只有十几年的历史,而更多的可能就是两三年。跟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国际咨询企业相比,我们只能算是小学生、初中生。
与较发达国家比,中国没有一个对咨询业管理的统一机构,各项法规制度不健全,没有咨询师和咨询机构认证的标准和机构,必然导致咨询市场的混乱。什么人都能在这个行业上指手画脚,必然导致“洋咨询”漫天要价。许多咨询公司三两个人,聘请一些无事不做、无事不顾、颇具影响的专家组成虚拟的顾问团,所从事的业务仅仅是花样翻新的培训,这些公司不能算作咨询公司,纯粹是一个培训公司。咨询公司内部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没有自己的咨询模式,随意性很大,是个游击队,而不是能打硬仗的正规军。
ICMCI的李嘉乐预测,到2011年庞大的咨询业网络才会逐渐形成。中国惠普公司副总裁王小维认为,随着市场的发展,咨询业一定要实现外包。外包就是做自己擅长的,不擅长的包给同类去做。中国的市场很大,市场除了竞争,重要的还是合作。
涉及到中国咨询公司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成伟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翼生认为,随着国外公司的本土化,国外先进理论的进入,中国咨询公司第一阶段就是要学习国外先进理念,重要的是与企业合作,国外的理论可以用来启发思路。因为企业与咨询公司目前都不成熟,所以在中国做咨询公司需要双方配合才能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