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研究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研究

王璐[1]2014年在《我国大型工业企业原始创新动力研究》文中提出原始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源泉,作为基础研究的核心,不仅相应知识产权或专利蕴藏着巨大的市场利益,可以使首创者在竞争中占据垄断地位,进而获得高额利润和丰厚收益;而且原始创新是其他创新活动的基础,能够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上的突破带动了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新兴产业的崛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依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发展模式将会扼制我国的竞争优势,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尤其是从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中所获得的原始创新,才能突破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创造更多的机会超越发达国家。然而,作为原始创新的主体,大型工业企业的原始创新动力严重不足,已成为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明显现象,也是阻碍我国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因此深入研究我国大型工业企业的原始创新动力问题,探求增强大型工业企业原始创新动力的有效途径,对于提升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增强综合竞争实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大型工业企业的创新状况,剖析了大型工业企业原始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其次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分析了影响我国大型工业企业原始创新的动力要素,并探讨内部动力系统与外部动力系统之间的关系;再次建立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析反映各动力要素与原始创新活动的动态作用关系,并深入分析动力要素对原始创新活动的贡献度,从而对大型工业企业的原始创新动力进行综合评价;最后针对大型工业企业原始创新动力系统要素分析,从增强大型工业企业原始创新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两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有利于强化大型工业企业原始创新动力,增强综合竞争实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孙冰[2]2003年在《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研究》文中提出知识经济初露端倪,技术创新浪潮此起彼伏,已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许多中外知名企业依靠持续的技术创新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也充分证明了技术创新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并不乐观,表层问题是技术创新效率低下,深层原因则是创新动力不足。因此,在我国已成功加入WTO、企业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的背景下,研究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探讨如何增强创新动力,不仅具有理论上的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对国内外技术创新动力理论进行认真总结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论文针对创新动力相关研究缺乏整体性的现状,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该系统由两大子系统构成,其中,企业外部创新动力子系统由市场需求拉动力、市场竞争压力、技术推力和政府政策行为支持力等动力要素构成,企业内部创新动力子系统则由企业利益驱动力、企业家精神影响力、企业文化感染力、企业激励机制催化力和企业创新能力保障力等动力要素构成,从而将所有的技术创新动力要素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运用两大着名的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论的主要观点对该系统进行研究,指明了使技术创新动力系统实现进化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了弄清各种创新动力要素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机理,论文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定义、特点和机能进行了清晰的界定之后,论文从分析企业主体和个人主体的行为目标入手,在详细阐述技术创新动力要素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运作方式进行了探讨,从而明确了各种动力要素在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运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要素之间的影响和转换机制。 鉴于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是实现定量研究的重要一环,论文以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的组成为基础和依据,在遵循既定原则的前提下,构建了包含4个层次、30项底层指标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基于格栅获取的模糊Borda数分析法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对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赋予权重,并采用主成分投影法确定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综合评价结果,由此建立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综合评价模型,为下一步的实证研究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最后,论文运用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综合评价模型对31家样本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找出了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动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剖析。进而从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提出了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对策和建议:营造公平有效的市场环境,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宏观经济政策;增强政府的信息服务功能,改善教育体制和文化环境;积极培育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家素质,弘扬企业家精神;采取多种激励形式,完善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这些对策和建议的提出,既为政府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和技术创新政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也为企业积极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有效的决策借鉴。

李猛[3]2007年在《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主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当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问题日益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自主创新,并影响到整个经济社会的进步。不解决创新的动力问题,自主创新就无法进行下去。然而,并非所有企业都必须进行自主创新,对于小型企业来说,利用引进的外部技术可以节省大量的费用和时间,短期内就可以瓜分市场份额,实现利润的增长。那么,到底需要怎样的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水平?如何才能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水平?本文将从不同的维度展开对企业的自主创新动力的研究。在对国内外技术创新动力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论文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分析了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并建立了企业自主创新动力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并进而构建了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供求模型。通过对动力供求均衡模型进行分析,得出外生机制才是实现均衡的合理路径的结论,并指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存在两个薄弱环节,一是动力需求居高不下且需求量增长迅速,二是动力供给水平低下且供给量增长缓慢。基于此,本文分别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给出增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的对策:从企业角度,企业应弘扬企业家精神,培养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采取多种激励方式,完善企业内部激励制度,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提高技术有效供给,增强科技推进力;从政府角度,应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大对高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注重建立高科技企业合理有效的竞争机制,加速资本市场的激活,调整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固全社会创新文化的根基,大力加强政府的信息服务职能。

李金勇, 范巧[4]2015年在《基于超额利润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技术创新动力的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等相关理论进行回顾和综述。在此基础上,从超额利润的视角,论证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来自于创新产品预期利润率与现有产品利润率的差额。遵循投入产出原则,从收益和成本出发,对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提出一些可行的政策和措施。

吴庆松[5]2011年在《基于心理资本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源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加入WTO后,改变了中国企业运行和管理的外部环境;生产要素的国际化、企业经营一体化的趋势,使得中国企业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人才外流的压力、被国外先进技术和产品淘汰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中国企业在竞争中遭遇困境是不能避免的,而解决竞争困境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那么,企业如何进行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着力点在哪里,或者说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动力源在哪里,如何去培育企业技术创新核心动力源?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回答上述问题。从技术、市场、资源瓶颈的角度探索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曾为研究主流。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注重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角度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问题进行探索,学者证明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支持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来源于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与社会关系的观点。但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只是促使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富士康事件也说明低成本、高回报的人力资本盛宴已经结束,企业的长足稳定与发展创新已不能靠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主要内容,强健员工的心理肌肉、提升心理资本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随着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兴起,心理资本作为“个体一般积极性的核心心理要素,它超出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并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投资和开发而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的理念日益为业界所接受。学者们旗帜鲜明的提出了技术创新动力大小、技术创新绩效体现关键在于企业员工所具有的心理资本水平。本研究正是基于此种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心理资本角度探讨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源问题。本研究初步设想:心理资本代表员工所具有的积极的心理资源,是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根本来源。由于技术创新需要员工之间的合作,必然在员工之间存在知识、信息、认同等方面的交换,这种交换实质就是员工心理资本的交换,因此,信任必然在员工交换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再者,人的行为与环境是密切相关的,故而组织创新氛围也会对员工技术创新产生影响。为了证明提出的设想,本研究第2章对心理资本的相关研究、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相关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研究、组织信任的相关研究、组织创新氛围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述评,然后在第3章中将心理资本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进行了比较,并借助社会交换理论、西美尔信任理论、马斯洛需要理论,探讨了心理资本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作用机理与作用机制,并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实质就是在信任的基础上企业员工心理资本水平的体现,心理资本水平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水平,提出了基于心理资本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源概念模型。概念模型提出后,本研究第4章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样本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别探讨了心理资本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心理资本与组织信任之间的关系以及组织信任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初步验证了以组织信任为中介的心理资本作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为了完善提出的概念模型,在本研究的第5章进一步对组织创新创新氛围在模型中的调节作用进行了阐述。通过第4、5章的阐述后,形成了基于心理资本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源完整模型,即员工心理资本对企业技术创绩效产生直接的影响,组织信任在员工心理资本作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组织创新氛围对员工心理资本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通过本研究的理论与实证探索,得出如下结论:理论分析结论: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直接来源是企业技术战略,心理资本成为企业获取技术创新的核心动力来源之一。心理资本通过自我效能、希望、乐观、韧性等四个主要要素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产生作用;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源模型应用的关键是心理资本得到有效开发。实证研究结论:员工心理资本水平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产生正向的影响;组织信任对员工心理资本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组织创新氛围对员工心理资本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本研究将心理资本理论引入技术创新领域,拓展心理资本理论的应用范围,发展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研究领域。本研究构建基于心理资本的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源模型,为心理资本应用于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李海萍[6]2004年在《企业绿色持续创新的动力、能力与效益转换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企业唯有提升竞争力,适应变化,驾驭变化,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而创新是企业获取竞争力的源泉。因此,企业持续创新是企业持续获得竞争优势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企业保持其持续竞争优势,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资源和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企业能否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对企业的生存至为重要,甚至有了“一票否决权”。因此,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可持续发展时代,只有绿色持续创新才是企业在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的可靠源泉和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道路。 这里,企业绿色持续创新是指企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不断地推出、实施旨在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绿色创新(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并作一定扩展,含绿色产品、工艺、原材料、市场、组织、制度、管理创新及其内部扩散)项目,并不断实现创新经济效益的过程。 基于此,企业绿色持续创新与发展成为当今企业界、理论界和各级政府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本论文针对这一开拓性的课题,对企业绿色持续创新机制中至为重要的叁个问题:动力、能力及效益转换机制,进行了专门的探讨。上述叁个问题,也构成了本论文的重点部分:企业绿色持续创新的动力研究、企业绿色持续创新的能力分析、企业绿色持续创新的效益转换机制。 在企业绿色持续创新的动力研究部分,作者提出了企业绿色持续创新的绿色技术推动、绿色市场需求、政府绿色政策、企业家绿色持续创新精神以及企业绿色文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企业绿色持续创新动力模型,以表明各动力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尤其突出了企业家绿色持续创新精神的主导地位。鉴于此,作者建立了企业家绿色持续创新动力模型,以分析在企业绿色持续创新活动中,企业家绿色持续创新精神发挥绿色持续创新动力作用的条件和途径。 在企业绿色持续创新的能力分析部分,作者根据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成果,界定了企业绿色持续创新能力的定义及特点;并从企业绿色持续创新能力的实质—现代企业核心能力的核心入手,解决了两个有关企业绿色持续创新能力的关键问题:一是企业绿色持续创新能力的分解。具体的包括:企业家绿色持续创新能力、绿色创新持续管理能力、绿色创新文化强度、绿色技术开发能砚明班工大一砚士研究生.位伯文摘耍力、绿色市场研发能力、绿色产出能力;二是企业绿色持续创新能力的评价. 在企业绿色持续创新的效益转换机制研究部分,根据我国企业绿色创新实践,指出了企业绿色持续创新效益的特殊性,并对企业绿色持续创新效益转换机制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和讨论.在此基础上,结合典型企业绿色创新的成功实践,分别以政府和企业为转换主体重点提出了八种效益转换途径:(l)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2)绿色经济制度:(3) BOT与TOT;(4)企业绿色形象力;(5)从节能、降耗、回收污染排放物中的有用物质来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6)绿色质量管理;(7)生态工业园;(8)虚拟制造. 论文的每个重点部分都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论述。通过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再结合企业的实际运作进行分析,以便对问题进行全面的把握,得出的结论不会与实际脱钩,从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推广应用,指导企业的实践。 本论文选题取自导师向刚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一“企业绿色持续创新与发展的模式与机制研究”(项目编号:70262002),力图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企业持续创新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建立起较系统的理论框架.一方面丰富和发展创新理论,另一方面理论结合实际,为企业实施绿色持续创新提供理论依据,推动企业的绿色持续创新与发展,同时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郭欢[7]2015年在《企业技术创新利益驱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已成为企业竞争的主导内容,创新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许多中外知名企业依靠持续的技术创新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也充分证明了技术创新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并不乐观,企业技术创新驱动力严重不足。技术创新是一种以实现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活动,利益是驱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力量和根本动力,这一点得到了广大学者的认同。但是,鲜有学者直接从利益的角度出发研究企业利益驱动机制。在此背景下,笔者结合技术创新理论、创新动力理论等对企业技术创新利益驱动机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分析了我国技术创新现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分析出企业技术创新驱动力不足是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2)在阐述企业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获利规律的基础上,从企业内部、外部两个维度对利益驱动机制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3)基于期望理论在技术创新领域的应用,引入企业创新投入和收益保障系数,构建企业技术创新利益驱动力函数模型。(4)构建企业技术创新利益驱动机制模型,深入分析了其作用机理和运行机制。模型指出利益驱动机制的构成要素通过影响驱动力函数的四参数进而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利益驱动力。(5)利用企业利益驱动机制模型对华工科技有限公司的利益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得出该企业在相关领域有较强的利益驱动力的结论。本文期望通过对企业技术创新利益驱动机制的研究,为如何着手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构建企业技术利益驱动力函数和驱动机制模型加强企业的对此的认知,为其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有效的决策借鉴。

王海燕[8]2011年在《企业创新动力研究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创新动力一直是创新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该研究领域的主要学术观点,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应关注的研究重点。

朱晓明[9]2004年在《重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立足重庆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实际,从政府、市场和企业叁个角度指出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政府对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不够;技术供给未能充分满足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由市场竞争引致的技术创新的外在压力不足;某些行业处于卖方市场,缺乏由市场需求引致的技术创新诱导力;企业规模较小,经济技术实力弱,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不足;龙头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和激励措施等。 根据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现状,借鉴产业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对技术创新动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有:产业技术政策、农业科研体制、技术创新的社会服务体系、龙头企业的市场结构、企业领导者的创新精神、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企业文化中的创新精神等影响因素。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增强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以下几条对策:一是加快制定和实施促进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产业技术政策;二是制定产业组织政策,合理调整市场结构;叁是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服务体系;四是改革农业科研管理体制,促进技术研发与生产的紧密结合;五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对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规划与管理;六是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 根据以上几方面的研究,本论文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有:政府在促进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主要通过提供政策支持、社会服务体系、促进技术的有效供给等引导和推动龙头企业技术创新;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拉动力主要包括由市场竞争引致的竞争压力和由市场需求引致的技术创新的诱导力,市场拉动力不足是其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企业领导者和企业文化中创新精神的缺失和不足以及企业经济技术实力的限制降低了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驱动力;政府应制定完善的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直接或间接推动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产业技术政策为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发展方向和标准,规划技术结构,促进资源向龙头企业技术创新领域投入,产业组织政策则通过合理调整市场结构,来鼓励适度的市场竞争和反对垄断,从而增强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拉动力;龙头企业应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管理和企业创新文化的建设,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 本论文在以上几方面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几条政策建议:一是加快制定和实施促进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二是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服务体系;叁是改革农业科研管理体制,促进技术研发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四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规划与管理。

柴丽俊[10]2009年在《山东省产业技术创新动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研究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为立足点,分析区域创新体系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影响以及山东省技术创新现状,提出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丰富和合理配置区域资源、营造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环境、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动力的提升等,从而增强山东省产业技术创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我国大型工业企业原始创新动力研究[D]. 王璐.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4

[2].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研究[D]. 孙冰.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3

[3].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研究[D]. 李猛.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2007

[4]. 基于超额利润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研究[J]. 李金勇, 范巧.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5]. 基于心理资本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源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 吴庆松. 中南大学. 2011

[6]. 企业绿色持续创新的动力、能力与效益转换机制的研究[D]. 李海萍. 昆明理工大学. 2004

[7]. 企业技术创新利益驱动机制研究[D]. 郭欢. 北京交通大学. 2015

[8]. 企业创新动力研究述评[J]. 王海燕. 科学管理研究. 2011

[9]. 重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研究[D]. 朱晓明. 西南农业大学. 2004

[10]. 山东省产业技术创新动力研究[J]. 柴丽俊.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标签:;  ;  ;  ;  ;  ;  ;  ;  ;  ;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