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元述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第二中学 四川 内江 641200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4-031-01
在一节习题课上,学生做了2017年广安中考数学第25题:
如图,已知AB是⊙O的直径,弦CD与直径AB相交于点F。点E在⊙O外,作直线AE,且∠EAC=∠D。
(1)求证:直线AE是⊙O的切线。
(2)若∠BAC=30°,BC=4,,,求的长。
对于这道题的第(2)问,学生出现了以下两种解答:
解法一:连结BD。∵在Rt△A BC中,BC=4,∠BAC=30°,∴AB=8。
又∵,
∴。
∵∠BAD=∠BCD, ∠AFD=∠CFB,∴△AFD∽△CFB。
∴,即。
∴AF=5。 ∴BF=AB-AF=8-5=3。
解法二:连结BD。 ∵在Rt△A BC中,BC=4,∠BAC=30°,∴AC=,AB=8。
又∵在Rt△A BD中,,
∴。
∴。∵∠BDC=∠BAC, ∠BFD=∠CFA,∴△BFD∽△CFA。
∴,即。∴。
同一道题居然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我认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于是,我把两种解答展示给学生,问道:为什么用不同的方法,会得到不同的答案?错在哪里呢?大家又仔细演算了一遍,解答过程没有任何问题。突然,一个学生提出:难道是题错了?我对这位同学敢于质疑的精神给予了鼓励和赞扬,并因势利导问道:如果是题错了,那又错在哪里呢?同学们又开始了思考、演算、讨论。经过一番思考后,一位同学发言了:本题的条件是自相矛盾的,由∠BAC=30°,BC=4,可求得点C到AB的距离是,而,但,也就是CF比点C到AB的距离还小,这怎么可能呢?我对他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接着,又一位同学说:我去掉条件∠BAC=30°也能解答,只不过得到的答案和刚才的两个答案又不相同。接着,我让他展示了自己的解答。
解答非常完美!我对第二位同学的发言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通过同学们的积极思考和发言,疑惑终于被解开了:原来这个题多了一个条件,而这个多出来的条件又和其它条件自相矛盾,才导致了用不同的方法,就会得到不同的计算结果。 中考题居然也有错!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同学们在老师的引领下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不断的提出和解决问题,展现出了很高的创新思维品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学生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勇于质疑、敢于创新,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工作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造性地提出问题。
不盲从,不迷信,有主见,不固执,是一个人良好的自信心的体现。这种独立人格的形成与思维的批判性的成熟是同步的。正确的质疑是思维的批判性的外在表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敢于质疑的意识,诱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要大胆质疑,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权威,敢于否定前人,敢于打破“课本不会出错”,“中考题不会出错”这样的思维禁锢,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勇于提出问题是一种可贵的探索求知精神,也是创造的萌芽。
二、教师要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倡导平等的师生关系。
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意识,教师首先必须改变观念,打破“师道尊严”的格局,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讨问题,支持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求异思维,给学生个体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教师要善于发现和肯定学生独特的思路和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重新思考、分析,找出原结论的缺陷与不足,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批判,并及时进行正确、灵活的评价、反馈。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引领学生善于向老师和同学质疑,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而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其价值,并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三、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示范引导。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能够提出自己的意见,能够对于教材、教辅等学习资料和日常错误提出质疑,并引导学生纠正这些错误,对于已经解决的问题思考更优策略等等。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对权威的质疑,教师平时也要接受学生的质疑,这将有效激发学生批判性的思考,从而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师生平等对话。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敢想敢问,寻找漏洞,挑战传统,提出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新看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自然能得到提高。要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不可能一蹴而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就一定会不断提高。
论文作者:隆元述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6
标签:批判性论文; 自己的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思维论文; 数学论文; 思维能力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