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的雏形分析_新能源论文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雏形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雏形论文,战略性论文,中国论文,新兴产业论文,空间布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4)03-0014-08

       一、问题的提出

       2010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要用20年左右的时间,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车这七大产业,目标是使国家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局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业,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2012年7月,国务院又发布《“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具体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部署各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主要任务、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中央层面的系列决策有力推动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各省市区纷纷依据自身的资源优势、产业特色提出了适合本省市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项目和增长计划。几年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方兴未艾之势。

       目前,国家和地区的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或专项,如高性能集成电路工程、宽带中国工程、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工程、信息惠民工程、云计算物联网重大工程、基因药物和疫苗创新发展工程、生物育种发展工程、支线飞机与通用航空重大创新工程、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创新发展工程、轨道交通装备及关键部件创新发展工程、大型飞机科技重大专项、北斗导航等科技重大专项、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等,已推开实施或即将推开实施。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如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中国节能环保集团、中国第一汽车集团、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也凭借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展技术攻关,占领相关产业的制高点,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现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项目建设已经铺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源已呈集聚之势,重点产品生产基地已初现雏形。

       随之而来的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格局究竟怎样?这种空间布局呈什么特征?是否有其合理性?今后的发展和布局应注意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应引起政府部门重视,也值得专家关注。现在,一些学者已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韦福雷等[1]以中国30个省市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为基础,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方法对中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其中新能源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的趋同化现象最突出,基于这种认识他们提出了促进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周晶[2]参照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标准,利用2010年工业和服务业数据,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地区分布进行了分析,发现东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较大,行业优势明显;中西部在发展规模和程度上均相当,其中西部略好于中部;东北规模最小,发展也相对滞后。宾建成[3]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特点和趋势,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必将改变世界经济增长的轨迹和旧有格局,中国已经具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要素和条件,应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抓好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工作,以争夺未来世界经济和产业的主导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国内颇具影响力的现代咨询机构赛迪顾问公司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各省市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推出了大型国有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战略和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地图白皮书,这些研究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布局均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本文将勾勒中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雏形,分析这种空间分布的特色,据此提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产业的空间分布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细化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来经济持续增长起关键作用的先导性产业,其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事关一国的经济命脉和产业安全。为配合“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满足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析测算,国家统计局比照《国家行业分类标准》于2012年6月推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类。根据这一标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7大类,含30个中类,102个小类,对应311个国民经济行业类别。

       第一大类节能环保产业包括4个中类:高效节能产业、先进环保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节能环保综合管理服务,含环境资源通用设备制造、环境资源专用设备制造、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科学研究等21个小类;第二大类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包括3个中类: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电子核心基础产业、高端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含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服务、通信传输基础设备制造、高端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制造、高端软件开发等10个小类;第三大类生物产业包括4个中类:生物制品制造产业、生物工程设备制造产业、生物技术应用产业、生物研究与服务,含生物药品制造、生物医疗设备制造、农业生物技术应用、生物科学研究、生物技术推广服务等17个小类;第四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包括5个中类:航空装备产业、卫星及应用产业、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含航空器装备制造、卫星装备制造、卫星应用技术设备、铁路高端装备制造、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智能测控装备制造、重大成套设备制造等12个小类;第五大类新能源产业包括6个中类:核电产业、风能产业、太阳能产业、生物质能及其他新能源产业、智能电网产业、新能源产业工程及研究技术服务,含核燃料加工、风能设备制造、太阳能设备制造、生物质能及其他新能源设备制造、新能源产业工程施工等14个小类;第六大类新材料产业包括5个中类:先进结构材料产业、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前沿新材料产业、新材料研究与技术服务,含新型功能涂层材料制造、特种玻璃制造、高纯金属材料制造、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制造、纳米材料、新材料研究服务等18个小类;第七大类新能源汽车包括3个中类:新能源整车制造、新能源汽车装置配件制造、新能源汽车相关设施及服务,含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发电机及发电机组制造、供能装置制造、新能源汽车电动机制造等10个小类。国家统计局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类还提供了每一行业所对应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这是目前进行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分析的主要依据,本文关于行业、企业、项目等的布局研究等均以此为准。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主要体现为生产企业的分布,其中领军企业的所在地域至为关键。领军企业是一个行业中劳动生产率、经济总量、技术水平、发展态势、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均具有领先地位的企业,是一个行业发展的标杆。在全球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大潮下,领军企业更体现出特殊的战略意义。大量事实表明,世界上一些重要产业都是由少数跨国公司或寡头垄断企业所把控。这些企业掌握着重要产品的核心生产技术,决定着行业的技术规则,控制着行业的定价权,引领着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现代产业发展的事实深刻表明,没有在全球同业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企业,就不可能有行业发展的领先地位。基于此,按照国家统计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我们对2012年以来各省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大型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项目进行了梳理(如表1所示),该表较明晰地反映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地域上所呈现的基本格局。

      

       表1列出的省份是准备或已经进行某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发展的地区,以及领军企业和重要企业所在的地区。对表1的分析解读如下:(1)节能环保产业是在国民经济系统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产品开发、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商业流通等的活动。目前,这些行业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地区、东部沿海经济区和南部沿海经济区。(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包括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等在内的高技术产业群,其中的重点是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新兴通讯业务以及国民经济行业信息化。这些产业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和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内陆的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以及地处大西南的四川、重庆也集聚了部分资源。(3)生物产业主要是生物制药,是利用生物活体来生产药物的科学技术,有时特指利用转基因动植物活体作为生物反应器来生产药物。生物制药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是1970年代初伴随着DNA重组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而诞生的。30多年来,生物制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医疗业、制药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活。目前,生物产业主要集聚在科技人才密集、经济发达的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4)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为整个制造业的现代化提供先进技术装备保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的行业,其技术密集度和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处于支柱和主导地位。其分布比较广泛,主要集聚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和大西南地区。(5)新能源也被称为非常规能源,指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如可再生能源、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其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较大,主要分布在大西北地区、大西南地区、东北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6)新材料是指新近发展的一些比传统材料具有更为优异性能的材料,包括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纳米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生态环境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智能材料、新型建筑及化工新材料等。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大西北地区、大西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7)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目前这些产业主要分布在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和西南地区。

       三、骨干企业与项目的空间布局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归根结底体现在骨干企业和投资项目的发展上,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布局进行描述后,可进一步讨论骨干企业和投资项目的布局。由于中国还没有专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体系,官方也没有系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数据库,故目前所有的研究都只能借助专业统计数据的剥离或专门的统计调查。据此,我们依据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依托产业数据代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分布状况(如表2所示)。

      

      

       这里的骨干企业是《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大中型企业,其产量大、产值高,在行业生产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根据表2,我们计算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的集中度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表示规模最大的前几个地区(或企业)的行业集中度;

表示第i个地区(或企业)的产值(或产量)等;n为产业内产值最大的前几个地区(企业)数;N为产业内的地区(或企业)总数,一般情况下,通常n=4,代表了产业内规模最大的前4家企业的集中度。

越大,说明这一行业的集中度越高,市场竞争越趋向于垄断;反之,集中度越低,市场竞争越趋向于竞争。由表2计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集中度指标如表3所示。

      

       表3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的集中度状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理近年新投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及生产基地的地域分布(如表4所示)。

      

       表4基本反映了近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产基地(或园区)和重大投资项目的分布情况。值得说明的是,因为篇幅所限,表中所列的仅是一些影响较大的项目和基地(或园区),并不是全部项目和基地(或园区)。综合前文产业、生产基地(或园区)以及投资项目集聚的计算和分析,可以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情况图示如下(如图1所示)。

       图1显示,目前中国的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分布较为广泛,大部分省市区都有发展这些产业的基础和规划,而新能源汽车、生物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由于受技术、人才条件的限制,主要集聚在少数经济较为发达或比较优势较为明显的省市区,该图初步揭示了当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布的基本格局。

      

       图1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图

       四、布局的特征与路径思考

       (一)布局的特征

       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空间分布上已初显格局,这种格局表现出以下特征:

       1.技术、人才、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决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布局。从现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布的雏形看,有些产业主要是以技术、人才和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形成集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而有些产业则是靠资源环境形成集聚,如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等。这表明一个地区现代制造业的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有着重大影响。现在,东部地区由于技术、人才优势,集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较多;西部地区由于资金、人才等的相对薄弱,集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较少,且主要是资源型新兴产业;而中部地区则呈现出了技术、资源混合型的集聚特征。

       2.大型国有企业和领军企业主导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从现有格局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主要由大型国有企业或行业中的领军企业主导。由于技术、人才、资金以及政策方面的优势,大型国有企业的影响力大,资源组合能力强,故其基本左右了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和布局。哪里有大型企业,哪个地域的大型国有企业多,哪个地区就形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本质上体现为大型国有企业的空间布局和大型国有企业的战略实施。

       3.经济发达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布差异较小,欠发达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布差异较大。以目前的格局看,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产业基础较好,资金实力雄厚,人才集中,产业布局相对均衡,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均有程度不同的集聚;而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由于受原有经济基础、人才、资金、地方产业规划等的影响,新兴产业分布出现较大的差异性,产业分布较为狭窄,多为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新能源产业、生物制药产业等。

       (二)路径思考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分布已初现格局,必须认识到这仅仅是布局的一个雏形,随着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大型国有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逐步实施,这种格局稳态会被渐次打破,形成新形态的产业空间格局。所以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布局,要高度关注这种布局过程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在中央政府的统筹下主导布局的过程。具体路径如下:

       路径一:理性看待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合理性,警惕空间布局的动态变化,在中央政府的统筹下进行宏观一盘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大布局。

       产业的空间布局是产业资源和劳动要素在一国或一个较大地域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静态上,它是生产行业、劳动要素等在空间上的分布态势和地域上的组合;动态上则是各行业部门和各企业为选择最佳区位优势而进行的生产资源、劳动要素在空间地域上的流动、转移和配置。

       德国著名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er)最早提出了工业最优区位理论,他认为,对产业布局起决定作用的是运输费用,生产企业应选择在运费最低的地区。市场学派则主张,最低的生产成本并不能带来最大的利润,市场因素对劳动产品的价格影响十分重要,产业布局要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地域。“中心地理论”的创始人德国地理学家瓦尔特·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则说:城市是市场的中心,企业生产和流通的空间布局,要考虑以城市为中心的由多数市场所构成的网络体系。目前,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空间布局,是一种产业集聚现象,基本上按地区先天优势自然形成,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合理性。

       产业的集聚是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的一种经济现象。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很早就注意到产业集聚这一经济现象,并据此提出了“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两个重要概念。由于地域资源开发、基础设施、生产设施以及配套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受规模经济内在要求的驱动,必然会引发不同层级规模的生产相同或相似产品的企业连片集中布局。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这种布局状况正是这种状态的集中表现。哪里的技术、人才、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优越,哪里就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既体现了韦伯的区位理论,也体现了市场学派的认识,还验证了克里斯塔勒的观点。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的分布符合产业布局的自然规律,是一种必然状态,故而有其合理性。

       然而,随着产业集聚的推进和集聚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会加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的要求也会日渐紧迫,当集聚超过一定的合理规模时,规模效益就会呈现递减趋势,比较劣势的产业会向周围有接受能力的地区实行产业转移。因此,必须注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是一种运动,是一个过程,目前的布局只是一种布局中的静止态,很快这种静止态就会被打破,要追踪这种布局的动态变化。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是经济全球化、世界产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背景下中央政府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对地区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无疑是一个大好契机,因而备受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的重视和关注。但是,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发展规划自觉不自觉地会受地区利益或企业利益所驱动,在政策和资源竞争中,势必会导致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这种情况下,单靠市场的调节力量达到产业格局的优化合理是远远不够的。空间布局过程中要强调市场的作用,但绝不能忽视政府的引导,必须要在中央政府的统筹下进行宏观一盘棋的空间大布局。

       路径二:正视大型国有企业的影响力,防止国有企业的行政垄断,避免重复建设和市场力量作用下的过度竞争。

       现在,中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上是按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在进行产业集聚,一段时期后,产业集聚的共性弊端会显露,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现象,不可避免。因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初显端倪时,中央政府和行业协会要建立配套的约束政策,设置较规范、较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特别是对新兴产业的生产基地或园区,要设立门槛,有序发展。要尊重市场规律,规避市场风险,警惕新兴产业项目在不同地区的重复建设,防止生产资源的过度投入和浪费,有效避免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潜在的产能过剩。

       要鼓励民营资本的发展,防止国有企业的行政垄断。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大多都是垄断企业,且这种垄断不是自然垄断,而是行政垄断。大型国有企业的行政垄断,是行政权力形成的垄断[4],是企业利用政府的政策、法规和公共权力所形成的垄断,体现为行政权力对行业或企业形成的过度干预和保护。这种干预和保护使这些国有企业在国内基本没有竞争对手。行政垄断使企业形成了维持稳定市场和保守技术的惰性和惯性,削弱了其创新进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挤压了拥有先进或新型技术且对其主导地位构成威胁的民营企业。由于排斥市场竞争,新的竞争者无法进入市场,有些新兴产品价格会居高不下,服务质量难以提高,致使企业经营效率低下。同时,大型国有企业的行业垄断也容易造成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企业的经营目标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被锁定为本行业、本部门、本集团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这种垄断无疑是保护了国有企业的落后,抑制了市场的张力和活力,助长了国家资源的浪费,有悖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则。因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布局过程中,必须破除藩篱,强调竞争,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推动民营企业的发展,形成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良性竞争的局面。

       2010年5月,国务院曾发布过《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特别指出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必须借鉴国际新兴产业发展经验,重视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在鼓励大型国有企业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活动、技术革新的同时,为中小企业,特别是有良好前景的民营企业创造宽松的投融资环境。要激励民营企业发挥创新积极性,引导民营企业找准适合自己发展的生长点,以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灵活多变的经营机制,抓住有利时机,参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竞争和空间布局。

       路径三:实行优势互补策略,注重产业的适时转移,形成中西部错层、非均衡发展的格局。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格局是动态的,是变化着的,要注意适度时期的适度产业转移,保持空间布局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标准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的生产效率,最大限度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保证国家的政治经济安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生产劳动必须在十分广阔的地域上进行分工协作,各地区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形成专门化的产业部门,形成规模优势,保证企业的最大生产效率。现代产业的发展历史显示,产业的空间发展过程总是先在某一地域集聚,然后再向其他地域扩展,低级阶段通常表现为集中发展的极核发展形态,高级阶段则表现出缩小地域间经济差距的整面发展形态。一个国家在进行产业布局时应该以产业空间发展的自然规律为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正处于这一阶段),到高级阶段时,则应关注地域间经济差距的缩小,任何时候生产效率和可持续的协调发展都是产业布局所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产业布局是国之大事,必须考虑政治国防安全,政治国防安全是优于经济利益的最高准则。据此标准,政府要通过科学适时的产业转移,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

       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产业布局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资源转移到其他区域,即一个或多个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移动。产业转移对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区域间经济关系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故而影响着部分企业的战略决策。地域间的产业级差、地域间的生产要素异动、地域间的产业利益差以及产业竞争环境等是发生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而地域经济结构的变迁、生产要素供给结构的变迁、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等则是产业转移的动力因素。由于市场的不完善性、社会制度的约束以及交易成本的增加,生产要素的成本不断提高,产业转移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必然现象。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现有布局是中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下的必然选择,是经济规律和市场法则的自然体现。但是,产品的市场需求结构是变化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也会发生变动,固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会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必须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过程中考虑未来的市场变化和经济格局变化,在中央政府的把控下,引导产业的有序转移,实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宏观布局。

       政府对产业布局和产业转移的影响有两种方式:一是以某种激励或补贴形式直接进行布局;二是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引导。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这种影响作用。地方政府的法规、政策要有利于地区长远利益。地方政府要做好前期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谋划重点突破领域;要实行资源互补和行业领先策略,立足企业核心优势,实施有差异的错位发展;要通过市场细分、市场定位、区域定位等,发展优势产业。要通过差异化竞争,适时进行产业转移,形成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空间上的科学布局。

标签:;  ;  ;  ;  ;  ;  ;  ;  ;  ;  ;  ;  ;  ;  ;  ;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的雏形分析_新能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