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阶段若干理论问题思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岸关系论文,发展阶段论文,和平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和平与发展的概念,或者说“和平发展”被正式运用到两岸关系中,应该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而“和平发展”思想的提出则是2005年之后,尤其是2008年12月后,“和平发展”成为两岸关系中与两岸关系研究界最热门的词汇。和平发展既是两岸关系中已在实践的事物,同时也是需要进一步加以思考的重大理论问题,尤其是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处于巩固、发展与深化阶段,关于和平发展的理论思考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本研究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理论为核心,探讨和平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平发展阶段划分、和平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与主要矛盾、和平发展阶段的目标、任务与动力及和平发展的主体等。
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本内涵
(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过程论”与“阶段论”
1.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为一个阶段,是与统一阶段相连贯的一个过程。即和平发展是和平统一前的一个阶段,也是和平统一前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是为和平统一累积实力、打好基础的一个阶段。郭震远认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是两岸从对抗到实现统一的过渡进程,而中国的和平统一才是最终目标。”①
2.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国家发展与统一的一个战略选择。从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看,和平发展是一个战略性的而非战术性的权宜之计,即是一个长期性的战略选择,是基于台湾岛内形势、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两岸关系发展的实际做出的战略决断,也是中国大陆和平发展战略下的正确选择,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关联,也符合当前与未来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潮流。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目标与中华民族和平发展、民族复兴的最终实现都要求两岸最终实现和平统一,而要和平统一必须经过和平发展这个过程。
3.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一个政策作为与正确选择。和平发展阶段的核心任务是为和平统一打基础,以“和平”为阶段性目标,以“发展”为阶段性的主要措施。对此,台湾学者周育仁也认识到:“在两岸关系发展上,目前大陆和平发展的做法,目标当然是要实现统一,所以大陆是以和平发展的手段来实现统一,这对大陆来讲是很清楚的一个策略目标②。”
4.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甚至可能反复的过程。和平发展阶段是中国走向完全统一的必经阶段,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过渡性,同时具有长期性的特点。
首先,将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所以,需要一定的时间,恐怕不是三、五年就能够实现或者解决的事情。因为既然要和平统一,就需要累积资本与实力,就需要争取台湾民心,从而决定了这一工作的艰巨性与长期性。同时,和平发展阶段的重要任务是“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这样历史性的任务,决定了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阶段绝不是一个短期的概念,而是一个比较长的阶段甚至是相当长的时期。当然,到底有多长、需要多长时间,应该取决于两岸共同努力的进程与成果及周边环境和条件。“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为两岸由对抗走向和平统一的过渡阶段,必将是一个较长的曲折进程。”③因为要“使两岸的经济、文化环境逐渐趋同,向一体化方向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利益攸关的命运共同体”,④这将是一个漫长的、也是艰难的发展与融合的过程,但却是两岸走向和平统一必经的一个过程,是奠定未来和平统一的物质基础与思想基础及精神基础的过程。要在“漫长的共同发展进程中,培塑两岸的共同认同,构建台湾民众新的国族认同,为未来中国的统一奠定坚实的思想和观念基础。”⑤
其次,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如果要真正地实现和平统一,而不是武力统一,就必须放弃“速战速决”的想法,就要为实现和平统一做各种各样的充分的准备,需要保持足够的信心与耐心,“客观认识和把握台湾各种政治和社会力量,脚踏实地积累两岸和平统一所需要的台湾民众心理转变和维护两岸和平统一的力量。”⑥因为“两岸关系,牵扯的不仅是两岸分离60余年来的相互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更牵扯到100余年前中华民族被迫割地赔款、台湾人民沦为亡国奴的屈辱史,牵扯到国共90年来的恩怨历程,牵扯到两岸数十年来社会制度以及发展模式之间的竞争,还牵扯到太平洋两岸的国际政治博弈和中西两种发展模式、生活方式甚至是东西方思维模式之间的较量与竞争。”⑦因此,不要追求两岸关系的表象热闹,而是深化两岸关系的底层,扎扎实实地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并为未来两岸关系的大发展排除障碍,积蓄能量。
第三,将是一个可能出现反复的过程。根据台湾《天下》杂志2009年3月的调查,2008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以来,台湾岛内主张统一的比例在持续下降,主张“独立”的支持度有所上升,大多数台湾民众依然倾向于“维持现状”。应该承认,台湾社会中的这一倾向是客观存在的。需要注意的是其中的原因,一方面,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阶段刚刚开展时间不长有关,另一方面应该与马英九提出的“不统、不独、不武”、“三不”政策有关。“三不”政策是马英九处理两岸关系政策的基本方针,也是马英九有别于陈水扁当局“台独”政策的基本核心,但作为政治领导人,公然主张“不统”,当然不利于台湾岛内统一主张和力量的上升与发展。
(二)两岸关系中“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1.和平与发展是一对辩证的关系。没有和平,也就难以发展,同样,没有发展的和平,也是虚弱的和平,没有根基的和平。
2.和平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没有和平就难以发展,和平是实现两岸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基本前提,失去和平,不仅难以继续进行经济等各方面的建设,而且曾经获得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成果都可能毁于一旦。
3.发展是和平的保证与利基。没有发展,和平也难以持久。发展是和平解决两岸问题的关键,是重要、有效地解决两岸问题的路径,也是促进两岸和平的重要基础。
4.要想和平解决台湾问题,需要解放思想。要想解决台湾问题,首先需要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要以发展的眼光突破种种传统教条的束缚,避免僵化的认识与保守的思维。中国大陆提出的“和平统一”政策之所以获得两岸民众及国际社会的普遍肯定而富有生命力,最根本的要因在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蕴含了和平发展的新理念”,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反映了世界各国和人民对和平与发展的普遍追求⑧。
(三)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的关系
1.和平发展是和平统一的必由之路与根本途径。即和平发展是和平统一所必要的准备阶段。因为以和平的方式统一,决定了统一过程的漫长,需要累积基础,创造条件,并非一蹴而就,和平统一政策的实现当然需要历经和平发展阶段的准备才能达成目标。
2.和平发展是以和平统一为最终目标。和平发展是和平统一目标原则的策略发展,是“和平统一基本方针在现阶段和未来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的具体体现与实现”⑨,如果“和平统一”是基本的国策,“和平发展”则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战略是为目标所服务的。正如台湾岛内统派人士所言:“坚持中国统一的意志不能动摇”,“坚持民族复兴的信心不能改变”,“谁也不能动摇我们坚持中国统一的钢铁意志,谁也不能改变我们坚持民族复兴至死不渝的信心。”⑩
3.和平发展理论与和平统一理论有关联,也有区别。两者都是两岸关系中的理论问题,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都需要巩固两岸双方共同的政治基础——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两者不同点在于和平发展理论是关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时期的有关理论问题,包括和平发展内涵、概念、功能与任务等,和平统一理论是实现国家和平统一的理论武器,是关于和平统一问题的理论思想。
4.和平协议与统一协议间的关系问题。和平协议是规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时期的法律文件,统一协议则是规范两岸最终和平统一的法律文件,目的不同,基础也应该有所差别。所以,考虑到和平发展阶段的特殊情况,和平协议是否一定需要以一个中国为原则、以一个中国原则为基础,是否可以以不违背一个中国原则为基础,只要在相关条文中体现一个中国原则就可以,都是值得思考的方向。
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阶段划分
(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可以分几个阶段
和平发展可以划分为初级、中级及高级等若干阶段。不仅和平发展是两岸最终走向统一的一个阶段,而且和平发展阶段内部也可以划分成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有阶段性的分期发展思维,“台湾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客观上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需要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准备才能造成一个不得不最后解决的破竹之势。”(11)从而,对和平发展时期再进行若干阶段的划分,也是十分必要的。“江八点”提出先结束敌对状态,对两岸关系未来进行规划,就是对台工作的“阶段论”的首次提出。因此,可以将和平发展划分为初级、中级及高级等若干不同的发展阶段。
(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各阶段的彼此衔接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一个很长的进程,这一进程中必然包含若干个不同的阶段,各阶段的内涵不同,任务不同,目标也不一,但却是紧密衔接。对此需要认识与把握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内涵与特点,给予不同的处理,包括把握节奏、循序渐进也是推进两岸关系持续、稳定发展所必需的。
(三)两岸和平发展已由“快速发展”进入“平稳发展”阶段
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的“快速发展”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时期的第一个时期,2011年后步入第二个阶段即“平稳发展”时期,或者称之为“巩固与深化阶段”,“在两岸签订ECFA以后,随着对ECFA的落实、完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正进入一个新阶段”(12)。
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与主要矛盾
(一)和平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2008年以后才出现的新生事物,事物的形态、发展演变规律与基本特征尚未完全形成,处于动态建构之中。不过,目前阶段已有以下特征:
1.和平发展速度快、变化大。和平发展五年来,两岸关系呈现了诸多新的变化与格局,主要表现为:一是和平发展框架经济支柱的建立,ECFA的签署使两岸经济合作的正常化、规范化与制度化初步实现,并逐渐显现两岸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经济效益。二是两岸“三通”特别是海运、空运的全面实现,这是两岸关系正常化与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三是两岸两会协商的恢复与制度化,两会领导人会谈迄今举办了9次,签署了19项有利于两岸民众的协议,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保证。四是两岸文化、教育及社会交往、人员往来等各方面交流的涌现,两岸大交流局面的形成。五是两岸执政当局之间基本的政治互信的建立与巩固,两岸坚持了“九二共识”与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六是大陆综合实力持续上升并推动积极、有效的对台湾人民的“让利”政策。七是马英九团队持续推动两岸和平与和解的政策。八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在持续改善,美国与日本等国际社会乐见与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九是两岸和平发展开始对台湾民意产生一定的正面影响,台湾民众普遍感到台湾经济发展不能离开大陆,“有你真好”,民进党“逢中必反”做法遭遇困难,面临调整其两岸政策的压力,即使是一开始反对两岸签署ECFA的蔡英文及民进党人士也不得不表示不再反对两岸经济合作,两岸和平发展对台湾政局与社会产生了一定程度积极影响。总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程度、深度与广度在普及与深化,和平发展成为两岸民众的共同追求。
2.和平发展效果的外溢性尚不够深刻。随着两岸交流、和平、发展成为台湾民众的基本需求,两岸关系已经是台湾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最大的外部因素,是制约与影响台湾发展的最大环境所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对台湾的政局与社会、经济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两岸关系因素在台湾社会中的分量有所加重,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台湾社会所产生的关联度尚不紧密,尤其与选举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尚不全面与深刻,基本呈现“两岸是两岸”、“台湾选举是选举”的“两张皮”现象。主要原因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红利”对台湾政局影响的有限性,由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只有五年的时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红利”的体现还有待进一步扩大与提升。
3.政治与经济要素的密不可分性。一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相当重要,即两岸双方执政当局都承认“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两会协商、对话与签署协议的必要条件,也是五年来两岸经济合作与文教交流及人员往来等大交流局面出现的基础。二是政治与经济这两大因素从来都是彼此影响与彼此制约的。从根本上讲,目前两岸和平与发展使两岸民众与执政当局从陈水扁执政八年的痛苦教训中,总结吸取了经验,认识到了和平的可贵,体会到坚持“九二共识”的重要性,从而切实地落实为政策。三是在两岸关系中,固然有台方一直坚持的“政经分离”路线,大陆方面也曾经提出“不以政治分歧影响两岸之间的经济合作”,然而,政治与经济要素事实上是难以完全分离的,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一定会影响到两岸间政治关系,而两岸在政治上的分歧事实上一直在影响着两岸间的经济合作甚至交流。台湾前“陆委会”主委张京育就指出:“事实上,两岸经贸关系之所以能够增进,跟政治关系某种程度的稳定,是有关联的;如果没有政治方面基本的互信,我相信这段时间经贸关系的开展,也会困难重重。”而“两岸经贸、文化、社会关系持续开展跟制度化之后,必然也会影响双方政治关系的互动。”(13)
4.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脆弱性。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态势的相对不确定性。五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态势一直在持续演进,和平与发展的红利在逐渐地显现,但和平发展尚未成为不可逆转趋势。这是因为:一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尚未完全制度化,和平发展局面的制度性框架与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两岸签署了ECFA,实现了经济合作制度化,但政治对话、和平协议等政治议题尚未展开,两岸关系中结构性问题与矛盾还没有谈到,更不用说得到解决或是有所处理,两岸在文化与思想观念上存在较大差异。二是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台湾政局变化存在不确定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环境因素相当重要,既包括国际环境也包括台湾内部环境,美国、日本等乐见与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因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使台湾因素在亚太国家与地区彼此关系中敏感性大大降低,但台湾内部政治因素、台湾政局变动因素事实上存在变数,尤其是四年一次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所面临的台湾内部环境存在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不同的选举结果会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出现不同发展前景。三是台湾蓝绿两大阵营的严重对立性与彼此在两岸政策上存在着本质差异性。蓝绿之间的矛盾是制约与决定台湾政局发展的主要矛盾,一方面蓝绿阵营大体上势均力敌,另一方面蓝绿阵营两岸政策明显不同,马英九承认“九二共识”,从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而以苏贞昌为代表的民进党,对“九二共识”采取不存在、不承认、不接受的立场,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障碍,会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
(二)和平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
两岸间日益增长的和平发展态势与台湾民众中“台湾主体意识”同步发展是和平发展时期两岸关系中的主要矛盾。
1.两岸间和平发展态势与“台湾主体意识”矛盾将贯穿和平发展阶段始终。马英九执政后,两岸关系呈现和平发展基本态势,这一态势在可预见未来还将不断地增长,这是由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基本格局、发展动因与时代潮流、国际环境所决定的。但同时也需要看到,由于李登辉十二年当政所推动的“台湾国家化”运动与民进党执政八年所塑造的“台湾主体性”意识,在台湾社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气候,马英九上台后以“中华民国”为主要符号的“台湾主体性”意识不仅持续存在,而且在继续发展,从而与和平发展态势构成两岸和平发展新阶段中的主要矛盾,并在相当长时期内存在。美国学者叶望辉(Stephen J.Yates)认为:“尽管两岸在经济上的互动快速扩张,但台湾在政治上发生许多快速而重大的变化,导致两岸的分歧日益严重。”(14)
2.和平发展态势与“台湾主体意识”间矛盾在近期表现的问题,则是日益增长的和平发展态势与这态势短期内难以满足台湾民众要求经济“马上好”间的矛盾。马英九上台后两岸间的政治关系有较大改进,但由于国际经济危机影响,台湾经济却无法随两岸政治关系缓和同步好转。而台湾一般民众都是“功利主义者”,尤其是民进党许多支持者是经济上的弱势者,对“三通”的效果宁愿相信绿营说法,也就是所谓台湾经济会更衰败,失业会更严重,对“三通”自然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因此,两岸和平发展的态势与台湾经济不能“马上好”间的落差须引起充分注意,要让台湾民众尽快享受到两岸间和平发展的“红利”。此外,台湾经济对大陆越依赖,台湾民众忧虑可能越大,甚至包括蓝营群众也是如此,这就是因为“台湾主体意识”在其中产生作用,甚至出现两岸间经济联系越紧密,两岸民众间认同越疏远的现象,即经济与认同的“分离化”现象。
3.统“独”矛盾不再是两岸关系中主要矛盾的发展态势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利,但对两岸最终统一也有不利影响。由于“台独”在台湾政治斗争中“工具”性质下降,岛内与两岸间统“独”矛盾已不再是主要矛盾。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下,统“独”矛盾淡化虽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建立,但从长远看,却未必一定有利于统一,因为统“独”矛盾淡化也有利于“台湾事实上独立”地位这样的意识的巩固。
4.台湾社会两条路线纷争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产生一定影响。目前台湾社会中存在两条发展路线的争论,一是主张两岸和解的路线,以马英九团队为代表,主张以“中华民族整体的利益为依归,寻求与大陆和解,两岸共荣共存的‘民族路线’”,另一条是主张两岸对立的路线,基本上以民进党为代表,“继续冷战时期的旧思维,依附美、日与中国抗衡的‘买办路线’”,(15)这是冷战的遗绪,但其影响不可小视。
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阶段的目标、任务与动力
(一)和平发展阶段的目标
1.目标包括阶段性目标与最终目标及彼此关系问题,也就是“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的关系问题,应该是一个辩证与促进的关系。
2.和平发展阶段的初级目标。和平发展阶段的基本目标是把握和平发展方向,深化和平发展内容,巩固和平发展的成果,体现和平发展的效益。需要看到的是,自2008年以来的五年中,两岸关系所取得的进展与各项成就,远远地超过过去六十年的总和。但也存在若干问题,包括“台湾民众对于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政治认同和民族认同并未提升,而所谓‘台湾主体意识’却在政客和民粹主义的推动下不断膨胀”。(16)
3.和平发展的终极目标。和平发展阶段的最终目标是要由和平发展过渡到和平统一,因此,检验和平发展方向是否正确,并不在于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是否马上产生有利于和平统一的立竿见影的作用,而是是否与和平统一的大方向不相违背、不背道而驰。
(二)和平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
维护、巩固与发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格局、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框架应是当前与未来一段时期内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要任务。通过抓住机遇,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格局的形成,使之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持久化、稳定化与两岸交流交往制度化、机制化,应该是努力的方向与目标。
1.巩固基础。一是巩固两岸双方均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防止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的反复;二是反“台独”斗争仍然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要反对与遏制“台独”势力可能的反扑;三是要强化反对分裂国家的政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化与长期化。在面对金融海啸与经济危机时,台湾政局是否稳定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的决定因素,因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建立的岛内基础是认同“九二共识”的政党的执政,所以,认同“九二共识”,反对分裂国家的政党执政也是两岸和平发展机遇期的重要组成部分。
2.搭建框架。搭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化的框架,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机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既需要经济交流与合作的机制化,也需要两岸文化与两岸人员往来的密切化,还需要推动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化。
3.充实内涵。充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内涵,充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经济基础、思想基础、文化基础与人员往来等社会基础,需要用两岸“大交流”的途径来推动与充实。两岸经济合作协议的主要目标与基本内容是推动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西班牙加利西亚国际文献研究所主任胡里奥·里奥斯认为两岸“经济接近的过程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相互依赖,削弱台北的谈判能力,为‘事实统一’创造条件。但这一氛围有助于远离发生冲突的可能性,迫使北京关注岛内对统一的社会感受。”“不管怎样,北京的首要目标是加强台湾政治对国民党的选择,因为这样可以远离‘台独’的危险。如果马英九从2012年起连任,双方在此期间谈判一项和平协议的可能性是目前推动双方接近的动力基础。”(17)
4.扩大认同。扩大与提升两岸民众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同认同、两岸共同的价值观的认同、两岸思想文化上的共同认同等。
5.培育和谐。重视两岸关系中“和谐”的重要性,台湾学者杨开煌提出和平协议应该以“和谐”为基础,“和谐”比“和平”对两岸更有利(18)。且不论和平协议是否需要“和谐”,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确实需要和谐。
(三)抓住和平发展阶段的历史性机遇
1.对两岸关系中出现的机遇与挑战要有正确的认识与把握。看不到两岸关系中出现的新机遇,只看到两岸关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是悲观主义者,有可能丧失机遇。只看到机遇,对问题与挑战视而不见是盲目乐观主义者,有可能一厢情愿。看到机遇是为了抓住机遇,正视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机遇来之不易,机遇稍纵即逝,机遇需要倍加珍惜,两岸“和平之树”需要呵护。如何避免与解决两岸关系中的问题,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抓住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从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向纵深发展应是当务之急。
2.两岸关系的机遇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机遇。和平发展的机遇并非就是和平统一的机遇,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两者有关联,但不能完全画等号。要抓住和平发展的机遇,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从而为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奠定基础,但决不可超越目前两岸关系实际现状,急功近利。
3.务实、前瞻地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务实是指优先推动与解决两岸关系中民众关心、与民众利益攸关的事项,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前瞻是指对未来四年、八年甚至更长期的两岸发展的未来要有适当的规划,立足当下,谋划长远。
4.“先经济后政治”、“先易后难”的做法与策略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能是无限期的,否则会丧失历史性的机遇,两岸双方对“机遇期”的认识应该有一定程度的紧迫感。
(四)和平发展的动力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需要累积发展的动力,鉴于两岸关系事实上是两岸人民之间的关系,人民是两岸关系的主体,因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动力的添加、再造与累积都离不开人民的拥护与支持,从而让两岸民众享受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红利”便至关重要,同时也需要让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能够平稳、有序地推进,从而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五、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体
2009年6月23日时任国台办主任的王毅访问美国时的谈话中提出了“三个共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要由为此付出心血和努力的两岸同胞共同享有,和平发展的局面需要两岸同胞共同维护,和平发展的未来要靠两岸同胞共同开创”。王毅的三个“共同说”,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在对台政策中的集中表现与具体体现,而且充分展示了中国大陆对台政策中深切的“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一贯理念。三个“共同说”也是在深刻概述与总结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形势特点及展望未来一段时间内两岸关系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所提出的针对性意见。
(一)两岸关系的主体是两岸同胞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人民,只有两岸人民,才是海峡两岸关系的真正主体。中国大陆对台政策中的“民本性”,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在对台政策中的具体表现,而且赋予了“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更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平统一与和平发展需要台湾民意的支持,中共十六大报告就提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突出强调“以民为本”理念,始终以台湾民众需求和情感为重,深耕民意,争取台湾同胞民心的转变,从而达到两岸合力发展。胡锦涛在参与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台湾代表团讨论时说,“我们提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就是要表明,中国是两岸同胞的中国,是我们的共同家园。”2005年3月胡锦涛在“四点意见”中明确指出,“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我们将进一步陆续出台解决台湾同胞关心的问题、维护台湾同胞正当权益的政策措施。”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核心理念是坚持以民为本,坚持以两岸民众为主体,确立两岸关系的民本化与两岸民心至上化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连战时再次表示:“维护好台湾同胞权益,发展好台湾同胞福祉,是大陆方面多次作出的公开宣示”,也是新一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郑重承诺”。(19)
(二)两岸和平发展成果由两岸同胞共有与共享
因为两岸关系的主体是两岸同胞,两岸同胞就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人,尤其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是由两岸同胞共同为之付出了心血与努力所达成,当然理应由两岸同胞共同拥有与共同享受,这是两岸关系的特性——“共同性”特征所决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仅是大陆同胞的,也不仅是台湾同胞的,而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正是两岸同胞十多年共同的反分裂、反“台独”,特别是在2000年至2008年八年中共同反对陈水扁当局的“法理台独”,两岸同胞才迎来了2008年5月以来的和平发展的崭新局面,两岸“三通”、共同打击犯罪、ECFA等19项协议渐次签署并展现出关心台湾同胞实际的利益所在,两岸同胞特别是台湾同胞享有了两岸和平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的和平“红利”。
(三)两岸和平发展局面要由两岸同胞共同维护
既需要两岸同胞共同维护既有局面,也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努力开创两岸和平发展的美好未来。因为,两岸关系的跌宕起伏越来越与两岸每位同胞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越来越与广大同胞的安居乐业有关,而两岸同胞才是决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前途的主力。从上述三个“共同说”的主张可以看出,大陆对两岸关系的思维已由“以我为主的主从关系”进入“和衷共济的伙伴关系”,更重视民本与民主原则(20)。2013年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会见萧万长一行时提出:“希望两岸同胞团结合作,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他说:“两岸同胞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就是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21)
总之,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需要理论创新的支持。因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不断地丰富与完善理论,包括和平发展的内涵、特点、任务,和平发展时期两岸之间的政治定位与两岸在国际社会的互动规则等,都需要通过理论的创新来为和平发展增添理论支撑;要构建、充实与完善和平发展阶段的理论内核,包括和平发展观、时代观、利益观、大安全观与共同责任观及两岸稳定发展观;要探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动力与源泉,两岸双赢、地区共赢、人民多赢是基本的要求,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两岸民意的支持、国际社会的肯定,要确立两岸关系的“和谐化”、“和平化”观念。
①郭震远:《共同努力,行稳致远》,香港《中国评论》,2011年1月号,第10页。
②《思想者论坛——未来一年“马政府”大陆政策的走向与挑战》,香港《中国评论》,2011年3月号,第70页。
③郭震远:《增进两岸互信,深化和平发展》,香港《中国评论》,2010年11月号,第22页。
④社论:《把握发展方向,深化和平发展》,香港《中国评论》,2011年1月号,第1页。
⑤社论:《把握发展方向,深化和平发展》,第1页。
⑥萧元恺:《台湾问题:政治解决策论》,香港三联书店,2010年7月,第53页。
⑦社论:《把握发展方向,深化和平发展》,第1页。
⑧黄仁伟等:《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48页。
⑨郑保国:《大陆对台“和平发展”政策的内涵、目标与挑战》,香港《中国评论》,2011年7月号,第28页。
⑩社论:《完成国家统一,实现民族复兴》,台湾《海峡评论》,2011年1月号,第1页。
(11)乐美真:《关于台湾工作的战略思考》,华东师范大学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上海海峡两岸法学研究中心、法律系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10月29日—11月2日,第44页。
(12)郭震远:《共同努力,行稳致远》,第9页。
(13)《思想者论坛——两岸政治与经济关系展望》,香港《中国评论》,2011年2月号,第71页。
(14)《分析美国在两岸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游盈隆主编:《近20年两岸关系的发展与变迁》,联经出版事业公司经销,2008年3月。
(15)吴建国:《台湾必须发展两岸政策的新思维》,香港《中国评论》,2011年5月号,第12页。
(16)社论:《把握发展方向,深化和平发展》,第1页。
(17)胡里奥·里奥斯:《21世纪的中国》,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2010年7月26日,见《参考资料》,2010年8月23日,第3页。
(18)刘晓霞:《杨开煌提一国一府一特区》,台湾《旺报》,2012年4月7日,A3。
(19)《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2月26日,第1-3版。
(20)郭震远:《共同努力,行稳致远》,第10页。
(21)新华社2013年4月8日北京电。
标签:两岸关系论文; 和平与发展论文; 台湾经济论文; 两岸经济论文; 台湾论文; 两岸政治论文; 马英九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