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委书记如何树立改革创新意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县市论文,创新意识论文,书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的新形势下,一个县市能不能实现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县市委书记有没有创新的精神、创新的勇气和创新的能力。
一、头脑要充实,把改革创新意识建立在勤奋学习的基础之上。创新意识来源于勤奋的学习,依赖于领导者头脑中知识的不断注入。我们这代县市委书记大多是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具有思想解放、实践经验丰富等特点,但由于把大量精力倾注在了抓事务性工作上,系统学习的机会不是很多,再加上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的复杂形势,知识透支和落伍于时代要求的问题比较突出。县市委书记要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必须与时俱进,学习新的知识,用充实的头脑增强领导底气,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一是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客观地讲,作为一名县市委书记,不是专业的理论工作者,也不可能把主要精力用在理论研究上,但作为县域的“掌舵人”,在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复杂形势下,如果忽视理论营养的汲取,无论是政治立场、政治方向,还是发展战略、改革思路,都难免在创新“帽子”的掩盖下出现偏差甚至失误。因此,县市委书记一定要加强理论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新知识、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尽管不少县市尚未完全感受和经历这种世情的新变化,但在体制变革、产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乃至社会管理模式等方面已有所触及。县市委书记如果不掌握与时代变化相适应的科学文化新知识,就难以驾驭全局,就会为新的发展浪潮所淘汰。所以,县市委书记一定要挤出时间,广泛涉猎各个学科的新知识,当通才、做杂家,不断增强自身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三是要有开门主义的学风。县级既有独立的特性,又有其他各个层次的共性,无论是外地创造的经验,还是基层群众的实践,都可以对改革创新产生启迪作用。县市委书记要带头倡导开门主义的学风,向外地学,向国外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在借鉴中创新,在创新中超越。
二、思维要活跃,把改革创新意识贯穿于科学决策的全过程。决策是领导者的经常性行为,决策效益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思维的活跃程度。对于兼有主动性和被动性两大特点的县级来说,一把手的思维活跃与否显得尤为重要。相对于上级党委、政府而言,县级处于被动从属地位,必须同上级保持高度一致,在大方向上不能有任何偏差;相对于乡镇而言,县级又处于主动地位,应该根据本地实际独立自主地进行决策。这就需要县市委书记克服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僵化思维,在上情与下情的结合点上做文章。具体讲,一是要有敢于否定的勇气。上级政策带有全局性,各个县域却有各自的具体情况,上级政策与基层实际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个地域差。县市委书记在贯彻落实上级指示精神的过程中,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摒弃机械地奉命行事的作风,以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的勇气,做敢于否定的创新者。二是要有顺应时势的应变能力。领先一步天地宽,只争朝夕机遇多。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时代,机遇稍纵即逝,每个细微的变化都可能对区域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而上级又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对各个方面的情况都作出具体指示,政策与形势变化之间存在着一个时间差。这就需要县市委书记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敏锐地把握国内外发展趋势的细微变化,及时作出应时应势的决策。否则,一味依赖上级政策,就可能出现决策上的断档或盲区,丧失加快发展的机遇。三是要有善于细化的艺术。领导干部和基层群众之间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对上级指示精神和县域自身决策存在着一个认识差,尤其是对一个新推行的决策,基层群众接受的过程可能更长,而县级又是一个抓落实的前沿机构,容不得这个过程无限期延长。因此,县市委书记必须注重决策的可操作性,干什么,怎么干,达到什么标准,都要清晰明了。这个细化的过程,不仅能使干部和群众迅速统一思想,更重要的是能使基层选准方向,找到抓手,有利于决策的落实。
三、视野要开阔,把改革创新意识调整到以市场为取向的轨道上来。县级对战略决策的制定、自身优劣势的认识、生产要素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仍局限于县域狭小的圈子里。这种传统的视野已经或正在受到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开放新形势的严峻挑战。首先是市场发展空间无限性的挑战。传统的县域经济一般都是从发挥本地优势起步的,有着明显的自我封闭、自给自足的特征。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市场界限更加模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开放的市场新格局。如果仍然固守于县域资源、县域市场这个阵地打堡垒战,忽视了打“引进来,走出去”的运动战、游击战,不仅难以开辟新的生存发展空间,即使是曾经赖以生存的县域根据地也会被对手所占领。其次是经济成分多样化的挑战。随着国家所有制结构调整政策的出台,民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以强劲的活力登上了发展的舞台。它们虽然给县域公有制经济造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但无疑也使区域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得到了快速推进。因此,谁能在所有制结构调整上抢占先机、有所作为,谁就能争得加快发展的主动权。再次是人才配置社会化的挑战。市场发展空间的无限性和所有制结构的多样化,为有本事、高素质的人才的流动创造了条件,人才向待遇高、生活条件好的大中城市集聚已成为一种趋势,这使得县级在人才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综上所述,县级要谋得更大更快的发展,县市委书记必须跳出县域小圈子的限制,放宽视野,牢固树立“地域空间有限,市场发展空间无限”、“所有制结构一变,发展活力无限”、“人才配置一调,发展动力无限”的创新意识,靠创新实现改革开放的新突破。我市正是由于把这三种创新意识融入到了县域发展的实践之中,从而实现了经济由区域化向国际化的转变,资本结构由一元化向多元化的转变,人才配置由“近亲繁殖”向“内外嫁接”的转变,使整个县域发展活力大增。
四、境界要高,把改革创新意识定位在执政为民的目标之上。改革创新是一场革命,是对既有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必然会受到传统势力的抵制,特别是县级,绝大多数干部带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推行改革创新时面临的亲情、宗族、血缘等因素的制约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县市委书记思想境界的高低显得尤为重要,而境界的高低说到底就是能不能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权力观,真正做到心为民想、身为民行、权为民用、利为民谋,以公心、公正以及坚忍的意志提高自身的社会公信力,为改革创新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公心是激发群众创新能力的关键。只有大公无私,谋划全局,才能把蕴藏在群众中的创新意识发掘出来。公正是营造改革创新环境的基础。不能搞多重标准,否则,很可能有失公允,诱发不稳定因素,增加改革创新的成本。坚忍的意志是领导者所具有的能使群众理解支持改革创新的人格魅力。改革创新就是创造性地破坏,就是要打破旧有的平衡,必然有部分干部群众不理解不配合,有时甚至会出现对抗的情绪。县市委书记必须具有坚忍不拔的恒心和忍辱负重的度量,只要是对大局有利的事情,即使有人暂时不理解,也要坚持下去,决不能半途而废。
五、胸襟要宽广,把改革创新意识融入到齐心协力谋发展的氛围之中。就县级所处的这个层次而言,既系着上面千条线,又连着基层万民情,要使上下两个层次协调一致,本身的常规性工作量就很大,如果再开展一些突破陈规陋习、整合既得利益的创造性工作,其压力和麻烦更是可想而知,这就要求县市委书记既要具备海纳百川的胸怀,还要学会总揽全局的协调艺术,把众力众智凝聚到齐心协力搞好改革开放的创新氛围之中,重点要协调好个体与群体、集权与分权、条条与块块三个关系。个体与群体,即县市委书记个人与常委班子成员的关系。县市委书记一定要摆正自己的角色,认清自己是“班长”而不是家长,是领导枢纽而不是领导中心,要工作高人一筹而不能地位高人一等,模范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集权与分权,即常委班子与县级其他领导班子的关系。几个班子对常委班子的创新决策,有一个从了解到接受再到落实的过程,如果这期间认识不统一,势必会影响决策的落实。所以,县市委书记要注意协调好各个班子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几大班子在县域工作大局中的支撑作用。条条与块块,即垂直部门与县级部门之间的关系。实行条条管理的垂直部门是国家利益在地方的代言人,县级部门是地方利益的创造者。由于工作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县级部门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与条条管理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碰撞。县市委书记要善于找准地方与条条管理工作同向的结合点,建立“地方服从条条管理,条条服务地方发展”的合作关系,实现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的整合统一。
头脑充实、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境界高和胸襟宽广是县市委书记树立改革创新意识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时代进步、形势发展对新时期县市委书记提出的新要求。县市委书记只有与时俱进地增强自身素质,才能不断提高进行改革开放的创新能力和驾驭县域发展大局的领导水平,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