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阶段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路径
张 宇,胡 军,孙晓萱
(江苏省人民医院 创伤骨科,江苏 南京 210029)
摘 要: 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不同国家、种族、群体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愈加频繁,中外医学交流也属于跨文化交流的范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和医学领域实力的增强,未来的医学临床人才不仅应具有优秀的岗位胜任力,还应当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这样才能在对外交往中实现有效的交流,才能在国际医疗合作中掌握主动。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确立之前,医学院校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局限于依赖院校教育阶段,远远不能满足未来实际工作的需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确立将院校教育和毕业后的教育有机地衔接起来,使得在规范化培训阶段继续和强化住院医师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成为可能。文章对在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阶段继续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困境和解决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
跨文化交流“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议题,而医学的跨文化交流更是在全球化、多元化和城镇化背景下,必须面对的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课题。“跨文化交流”一词来源于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T.Hall)的经典名著《无声的语言》,原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后来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1]。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下,可以将跨文化交流分为三个交流层次,即在人际交流、组织建立和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交流。随着中外医学交流的不断深入,交流层次的不断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成为医生必备的职业素养之一。医学的高度专业性决定了共同的专业知识体系和通用的专业语言能力是中外医学交流与合作顺利开展的基本要素,但如果缺乏必要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是仍然无法开展有效的交流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尤指透过专业的语言和知识,尊重、理解和共情不同的社会文化,包括价值观、生活习俗、社会规则、饮食偏好、诊治标准等。因此,为了满足未来中外医学交流合作发展的需要,在医学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须重视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一、提高临床医学人才跨文化交流能力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国家医学发展的趋势。国内外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的学者对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构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其基本成分也是构成一个人人格和人性的要素,所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其实就是对人的全面教育,这与大学通识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一致的。正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所指出的,大学要实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通识教育已经成为院校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现在,跨文化课程也成为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领域之一,对初步养成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临床医疗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主要依赖院校通识教育培养临床医学人才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⑭⑮爱新觉罗·弘历:《御制盘山千尺雪记》,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考》卷一一五《京畿》,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903、1903 页。
2.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我国已确立了要建立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要求培养的临床医学人才要具备合格的岗位胜任力。而随着我国医学领域对外交往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扩大,国内优质医疗和医学教育资源吸引的国外患者和求学者逐年增长,每年还有大量的医生进入国外医院和研究机构求学,还有很多专家进入国际医学学术组织任职或参与国际医疗合作,这就对未来的临床医学人才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实现临床医疗人才的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紧密衔接的背景下,亟须在毕业后教育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继续开展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教育。
二、影响规培阶段住院医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养成的因素
1.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是人们受不同文化背景、知识结构、社会与工作环境及习惯等影响而形成的行为习惯或思维程序。人的行为活动受思维方式的指导,而个体的思维方式又具有惯性和稳定性,因此在跨文化交往中思维方式的差异可以造成交往的障碍,具体表现为思维模式和逻辑方式方面的差异造成交往中不同语言方式、语言习惯、请求策略的撞击。东方文化中,思想的表达常通过含蓄迂回的方式进行,而西方文化中则采用更直接的表达方式。辩证性、形象性思维方式是东方文化的特点,而西方文化的特点则是逻辑性和抽象性。由于思想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在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交际常采用“暗示性策略”,即使用意会性的语言工具曲折地表达请求。而西方人受较强逻辑性思维的影响,常采用“直陈策略”来表达请求。在西方人看来,东方人提出请求时语言含蓄、晦涩,空话冗词过多,致使无法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
3.重视跨文化交流中的非言语交际。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是跨文化交流的两种形式。有研究表明,语言行为在交流中传达的信息仅占30%左右。而包括体态、表情、手势、动作、会话距离等方面的非语言行为可占整个交际过程的70%以上。为了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率,规培医生应当重视非语言交际应用。例如,国外的足科医生在给患者进行体格检查时会与患者相向而坐,使双方的视线相平,还会把患者的足部放在自己的膝部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这些身体语言使患者感受到双方是平等的,还会使患者身体和心理上处于放松的状态,并通过观察医生细致入微的诊查活动增加对医生的信任。所以,在接触其他文化背景的患者时,规培医生应当注意非语言交际方式的调整,通过更多地使用微笑和亲切的肢体语言等方式来消除对方的疑虑,从而建立彼此的信任。还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非语言行为传递的信息可能是截然相反的。在一种文化中的一种礼貌的行为会被视为失礼;在另一种文化中一种得体的暗示会被理解为冒犯或恶意的行为。
三、规培阶段住院医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路径
1.改进思维方式。在院校教育阶段的通识教育中,医学生对西方思维方式的了解仍然是肤浅和直观的,还不能满足跨文化交流的实际需要。与医学生相比,参加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生(规培医生)在毕业后的教育阶段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显著增加。但也应当认识到不同文化间的差异,避免坚持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对待文化交流中的问题。为了让对方清晰地领会谈话的主旨应当尽量采用直线性、逻辑性和抽象性的思维来组织语言。在进行讨论或提出请求时应当先提出观点或请求,再陈述情况、列举细节。这样,有助于我们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跨越障碍,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
以工学交替为切入点,以培养职业发展能力为目标,根据数控技术专业领域和合作企业职业能力的要求,辅以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与企业共同开发符合职业能力要求的课程,突出专业素养、工作能力和社会素质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开发思路如下:
2.克服“文化休克”现象。住院医生规培期间的英语学习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来克服“文化休克”的现象。具体方法包括:吃透教材、归纳比较,从理性上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认识;扩大外语阅读的范围,在专业外文资料范围之外增加人文领域文学作品的阅读,例如阅读英美文学作品、英语报刊等,充分利用国外经典的医疗题材影视作品,这些医疗剧具有极高的专业性,具有很强的带入感,可以根据其中大量近乎真实的医疗情景去体会中外医疗环境中的文化差异。在技术层面上,应当在学习中努力了解英美语言的地域文化特点,注重学习委婉语的掩盖和美化功能,创造机会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面对面”交流。
2.“文化休克”现象。“文化休克”现象是指人们在交流中倾向于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做出不正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交流障碍。“文化休克”现象的产生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对交流对象的文化背景了解不够,头脑中形成目的文化的刻板影响,对习得的语言技能缺乏现实实践,等等。
4.提高规范化培训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和文化素养。在院校教育阶段,外语教师通过文化导入的方式帮助医学生习得语言能力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语言的社会文化性知识的输入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规范化培训的临床轮转阶段,临床科室教师或导师普遍缺乏文化渗透的意识和能力。尽管部分教职人员有在国外长时间工作学习的经历和较好的外语应用能力,但由于缺乏专门的训练,无力承担教授临床知识技能和系统介绍中外医学领域文化差异的双重工作。
1.3 观察指标 局部脑氧饱和度rSO2:记录时间点包括T1(麻醉诱导开始前)、T2(麻醉诱导后5 min)、T3(CPB开始)、T4(停循环开始5 min)、T5(下半身恢复循环即刻)、T6(CPB结束)。记录术后辅助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术毕至出院时间、各系统并发症情况及病死率等。
针对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阶段的学生,优秀的教师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有重点地进行国外文化知识导入,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尊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患者的文化习俗,进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Hall·E·T.Beyond Culture M.New York:Double day,1976:85-105.
The Training Path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in Standardized Training Stage of Resident Doctors
ZHANG Yu,HU Jun,SUN Xiao-xuan
(Department of Trauma Orthopaedics,Jiangsu Province Hospital,Nanjing,Jiangsu 210029,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integration,cross-cultural exchanges among different countries,races and group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frequent,and medic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also belong to the category of cross-cultural exchanges.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the growth of medical strength,the future medical clinical talents should not only have excellent post competence,but also have goo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so as to achiev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exchanges and master the initiative in international medical cooperation.Bef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standardized training system for residents,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s limited to the educational stag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hich was far from being 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practical work in the future.The establishment of standardized training system for residents makes it possible to link up college education and post-graduation education organically,and to continue and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resi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in the stage of standardized training.This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he necessity,predicament and solutions of continu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e standardized training stage of residents.
Key words: standardized training for resident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bility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19)50-0113-03
收稿日期: 2019-07-19
课题项目: 2017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课题(2017JSJG184);2017年南京医科大学教育研究课题(ZD2017014,QN201714);江苏省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品牌建设专项(JX10216005)
作者简介: 张宇,医学博士,主治医师,江苏省人民医院创伤骨科;胡军,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江苏省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孙晓萱,医学博士,主治医师,江苏省人民医院创伤骨科。
标签: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论文; 跨文化交流论文; 能力培养论文; 江苏省人民医院创伤骨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