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德育模式对高校党员道德建设机制建设的启示_道德教育论文

国外德育模式对高校党员道德建设机制建设的启示_道德教育论文

国外德育模式对构建高校党员道德建设机制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道德建设论文,党员论文,启示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75(2009)01-019-03

十八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西方国家的道德生活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现象,许多教育家、心理学家对此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形成了多种流派。其中虽然不无偏颇之处,但有一些观点和方法是比较深刻、合理的,本文先作一简单介绍。

一、道德教育的主要模式

国外道德教育的模式很多,但其中影响较大、流传较广、可行性较强的主要有三种模式。

1.近代“理论教育”模式

近代教育中比较系统地论述道德教育观点并对后世影响较大者莫过于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是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也是传统“理论教育”模式的奠基人。他从形而上学实在论哲学、观念心理学、五种道德伦理观的基本理论出发,强调每个人都应有“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与报偿”五种永恒的美德,这是“巩固世界秩序”、“维持现存社会”的永恒真理和道德标准。个人行为应“受制于内心的判断”,服从“绝对善的观念”,如果破坏社会“规范”、“生活秩序”,则要给予“应受的惩罚”。基于上述教育观点,他认为儿童生来就有“盲目冲动的种子”,必须采取强制性手段,因此惩罚性威胁是道德教育的第一手段。这样的道德教育观点,经过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英国伦理学家斯宾塞等人的丰富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一种“理论教育”的模式。这种模式把一些具体的、相对固定的道德规则和美德灌输给教育对象,通过训练、榜样、惩罚等方法巩固和强化灌输的效果。传统“理论教育”模式具有系统性、强制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它的长久的生命力。但是,这种模式也具有缺乏情感因素和个体自主性等致命弱点,因此人们对它的批评和改革一直都没有停止过。

2.现代“自我教育”模式

现代“自我教育”模式是由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等人共同创立的。他们所走过的是一条力图摒弃灌输、重在发展青少年的自主性和道德能力的道德教育之路。他们认为一个人在道德发展过程中,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是统一的,因而道德判断水平和道德行为也是基本一致的,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道德判断能力。柯尔伯格经过长期的实践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教育必须根据青少年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循循善诱地促进他们的道德发展。而要达到此目的,则必须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广泛开展各种道德教育活动,以使青少年从内心去认识、评判行为的好坏,主动取得道德进步。他认为道德教育应运用一种不从事灌输思想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按照发展的自然方向去刺激其思想并使其向着每个个体潜力以内的目的前进。并且,柯尔伯格还批判了传统道德教育用机械的方法进行德育。

3.当代“新德育”模式

近年来美国的弗里肯纳、英国的威尔逊、以及原苏联的一些著名教育家认为,近代的“理论教育”模式和现代的“自我教育”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点,但又都不是最理想的模式。因此,他们从道德教育目的论出发去探讨和研究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他们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固然是要维持正常的社会道德秩序,但同时也要使实现这种秩序的个体在道德上获得自主性。所以,道德教育既包括传授某些规则和美德,又包括发展其理论性和自主性。这样道德教育的整个过程便由两个阶段构成:第一阶段主要通过非理性的方法,比如提供范例向青少年传授一些具体的道德规则和原理;第二阶段要借助他们的理性和推理能力实现道德上的自主。这种“新德育”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吸取了前两种模式之长。既注意传授道德规则,形成相应的道德认识,又注意广泛联系社会生活,使儿童在现实道德生活中增强辨析能力,发展自主意识。主要围绕做人的道理和为人处事的准则,从心理、生理、医学、社会学等各种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并紧扣青少年政治、社会生活的主题,教育他们适应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总之,“新德育”模式综合了前两种模式之长,形成了自己开放型、多渠道的特点。

二、当代德育模式的若干特点

国外德育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纷繁复杂,各具特色,但比较有共性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协调统一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教育作用。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认为,青少年学生在学校一般都没有实际接触社会事物,他们的社会生活一般都较贫乏,因此通过社会教育向青少年学生灌输特定的政治思想、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常常能收到学校教育所不能出现的效果。为了协调、组织好社会道德教育,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建立了从上到下的一整套领导管理机构,对青少年教育问题进行规划管理,并开展综合性研究。

第二,尊重个性。在西方社会,无论是现代教育还是当代教育,都把培养有个性的人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存在主义社会学家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罗杰斯、罗素等人认为,教育目标不是培养知识渊博的人,而是培养具有独立判断、独立个性的人,为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特别重视灵感、直觉、意志等非理性心理状态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自我教育法”应该成为道德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在他们阐述的理论中,确立了“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和为了集体而进行教育”的原则,并创造出既是总的统一的方法,又使每一个人能发挥自己的特点、保持自己个性的一整套“平行影响”的方法:心理相融法和心理适应法、心理平衡法和心理愉悦法、心灵震撼法和心理内省法。

第三,注重德育心理研究,讲求德育方法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多样性。在国外德育理论中,影响最大、最切实际的首推德育心理理论。原因主要有:一是德育心理研究主要以科学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为基础,从中总结、探寻出德育过程中带有规律性的结论;二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德育方法具有很大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个体的道德品质是经社会学习和活动而形成的,通过学习社会的行为规范,并在社交生活的应用中巩固和发展。但不同的是,班杜拉认为,学生的道德社会学习有三种形式:①抗拒诱惑。道德是自我控制的心理过程,可抑制自己的欲望、冲动,使行为符合社会规范。②强化控制。道德是由于赏罚的强化作用而形成的习惯,社会对模范地遵守道德的人给予奖赏即正强化,对违反道德的给予惩罚即负强化。③模仿学习。模仿是由注意、记忆、重复、动机强化等步骤构成的。教育者必须提供模范的行为模式,使儿童一开始就把注意引向我们所希望的方面。然后通过说理引导和适当奖惩来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强化和调节的能力。

总之,丰富的道德教育实践滋养众多的道德教育理论,众多的道德教育理论又指导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实践,这就是国外道德教育模式多样化、综合化的根本所在。学习借鉴国外道德教育模式的最新理论成果,对于构建我国高校党员道德建设机制具有多方面的启示。

三、国外德育模式对构建高校党员道德建设机制的启示

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否则,我们自己在精神上解除了武装,还怎么能教育青年,还怎么能领导国家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在这里,邓小平同志把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问题,提高到了我们党是否有资格领导国家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个重要地位。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共产党员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和紧迫性,摆正党员道德建设的位置,把党员道德建设放在全社会道德建设的首位来抓,是提高广大党员道德水平的现实要求,也是推进全社会道德建设的中心环节。高校是我们党领导的一种社会基层组织,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系统。在这个系统里面,青年党员占据较大比例,青年党员是党的事业的接班人。因此,高校党员的道德建设关乎全党道德建设的大局,是全党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

推进高校党员道德教育机制建设,不仅要立足国情,更有必要借鉴国外的多项理论成果。正如上文所述,国外的德育模式以其丰富性、科学性、有效性为我们打开了理论视野,提供可供学习借鉴的理论资源。下面,结合构建高校党员道德建设机制的实际,谈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运用多种激励途径,建立高校党员道德建设激励机制。激励包括目标激励,行为激励,榜样激励,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等等。目标激励就是要对照高校党员道德建设的目标,联系本单位实际,制定出具体的目标;要努力创造实现目标的氛围,在全体党员中掀起学道德、守道德的氛围。行为激励就是通过外界的刺激引发人们满足某种需要的强烈的动机,进而有朝着自觉期望目标积极努力的目标行为。高校党员对于自身德性修养大都具有较高的期望,因此,就要积极引导党员将个人的需要与学校或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将个人的“自觉期望”目标纳入学校和国家的大目标中来,将个人的动机变成实现学校和国家目标的动力,在实现学校或国家大目标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自觉期望”目标。具体说来,要制定出奖惩措施,把党员道德建设纳入年终考核工作中,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单位评先评优的依据。榜样激励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大力开展优秀党员的评选工作,在评选过程中把道德建设作为一项内容加入到党员民主评议当中,对经民主评议推荐出的优秀党员,要加大宣传力度,不仅要有荣誉,而且还应有相应的物质奖励,为全体党员树立良好的榜样,以此来带动全体党员道德水平的提高。总之,就是要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手段,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从而建立起符合高校实际的党员道德建设激励机制。

第二,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建立高校党员道德建设监督机制。要加强监督机制,对党员道德建设实行全民监督,并公布党员道德监督电话,对举报电话内容一经查实的将做出严肃处理,并追究主管单位的责任,组成“齐抓共管”的社会教育和监督网络。认真执行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切实保障批评监督权。既要教育督促党员按照党章规定履行应尽的义务,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道德堕落现象作斗争,又要保障党员行使党章赋予的各项权利,严肃查处侵犯党员权利、压制党内民主的行为。组织党员开展各项主题活动,如扶贫济困、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群众对党员进行监督和民主测评,在全社会形成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形成合力,切实把党员的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加强党员道德建设既要教育,也要法律、政策和纪律约束制度。要把道德建设和法律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对违反党纪的“八耻”行为要加大查处力度。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制度,为党员干部道德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第三,深入开展党员道德实践活动,建立高校党员道德建设实践机制。提高党员道德修养,必须做到教育与实践相结合。道德是人肯定、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对道德的追求,使每个人在实现对自身的肯定,满足自己最深刻的道德要求,使精神世界更加丰富的同时,达到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群体的相互沟通与彼此肯定的关系。如果只具备道德原则、道德知识,而并没有付诸于现实生活,那么,道德只能是某种储藏的材料,而毫无现实的人生意义。所以要实现道德的操作,实现道德的人生价值,就要让主体进行践履。实践不仅可以使高校党员获得新的道德,而且是实现原有道德知识和道德原则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举行形式多样的庆祝纪念活动,增强高校党员对祖国、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要激励各基层党组织积极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党组织生活,尊重每个党员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增强党员的主体意识。党组织生活只有体现出每个党员的主体意愿和能动作用,才能使党员得到充分的互动教育,产生思想共鸣,从而激发出内在的德性欲求。

第四,尊重党员主体性与创造性,建立高校党员道德建设自我教育机制。自我教育是党员道德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党员道德建设的目的的实现归根结底取决于内因。因此,高校党员道德建设,应努力形成党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导向的机制。自我教育的基础是自省。自省的目的是进一步端正方向,发扬优势,克服不足,而不是自我消沉。自我教育的主体是自警,就是对自身情感行为的警示告诫和调控,是人的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其相应的行为反映,是人的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行为影响极大。自我教育的动力是自励,就是通过一定的活动方式,对自己进行勉励和鞭策,使自己不断进步。自我教育机制建设有赖于开展一系列的党员道德教育活动。活动要注意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和趣味性的统一,要有意识地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穿于各项活动中,要防止单纯娱乐、忽视思想性的倾向,同时活动要体现知识性,能提供大量的知识信息,使参加者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活动要注意满足党员的合理需要,活动的作用只有内化为党员的需要,才能转化为效果,因此一定要根据党员的需要和动机、生理和心理等特点开展活动。活动的形式要有艺术性,要体现崇高的美和人生的哲理,活动的进程可以是有序的或即兴的,信息交流可以是单项的或多项的,使广大党员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娱悦,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总之,在加强高校党员道德建设中,必须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民,带领广大群众在伟大的社会实践中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标签:;  ;  ;  ;  ;  

国外德育模式对高校党员道德建设机制建设的启示_道德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