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传统以管道快排和末端处理为主的雨洪管理思想技术的缺陷曰益凸显,雨洪管理的革新势在必行。作为近年来炙手可热的低影响发开雨洪管理措施具有更经济、更生态、更环保、更简约、可持续等多重优势,已在政府政策引领下被逐步广泛应用。然而,我国对低影响开发雨洪管理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应用于景观设计中的成功案例还较少,对应用于城市滨河绿道的相关理论研究更为缺乏。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规划设计;绿色雨水基础设施
引言
目前我国日益严峻的城市水环境问题,阻碍了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海绵城市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是实现资源协调利用和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推进节约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对传统市政管道排水模式的必要革新,是现代城市雨水综合利用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我国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将低影响开发雨洪管理技术纳入城市滨河绿道的景观规划设计,一方面可以抵抗洪涝灾害,治理河流污染,实现区域雨水有效管控,更好地发挥城市河网水系的防洪、排涝、蓄水和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稳定的功能;另一方面,在丰富景观多样性、营造良好景观效果的的同时兼具科普教育功能,同时激发了公众关注和参与的热情.此外,低影响开发雨洪管理措施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在节约灰色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成本的同时,促进了城市滨河绿道的生态发展,周边土地利用价值也大大提高。综上所述,将低影响开发雨洪管理技术应用于城市滨河绿道的景观规划设计是海绵城市建设大背景下的重要举措,是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手段,是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必然趋势。
1海绵城市理念及建设内容
海绵城市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抵抗自然灾害时,具有良好的“弹性”,降雨时渗水、滞水、蓄水、净水,需要时再将储存的雨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①保护原有生态系统;②恢复遭受破坏的水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③利用低影响开发措施构建城市生态系统。其提出使城市滨河绿道应承担更多的雨洪调蓄等生态功能[1]。
2绿道
绿道译自英文单词“Greenway”,其中“Green”表示自然存在的环境要素,“Way”表示通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绿道一直是景观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城市规划等多学科研究的热点,在国内外掀起了研究的热潮,然而对绿道的确切定义国内外尚未达成共识[2]。国外学者法伯斯(J.G.F北os.)认为绿道是具有生态功能和系统路线体系,可以满足生态、景观、娱乐、休憩、文化、审美等多重功能,并能加强社区联系、推动经济发展、拉近人与自然距离的线性空间构成的绿色通道;罗伯特(Robert)认为绿道是为车辆行驶、行人散步、动物迁徙等提供的呈线性的绿色廊道,小到林间小径,大到国家公园道都是绿道;囯内学者普遍接受的是2010年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对绿道的定义,认为绿道是沿河溪、山脊、道路等自然或人工廊道而建立的,内设观景游憩线路系统的充分联系自然生态保护区、风景及历史名胜区、城市公园和居住区等的线性绿色开敞空间。国外对绿道的研究开始的较早,发展至今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而我国绿道建设起步较晚,在2009年以前,我国对绿道的研究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直至同年珠三角绿道的成功建设,才为绿道建设实践在我国的展开拉开序幕[3]。珠三角绿道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自此也引发了国内多个省市的绿道建设热潮。如今,绿道的建设已风靡全国,因此,在多学科和多领域视角下,深入研究绿道意义重大。
3城市滨河绿道低影响开发雨洪管理的景观规划设计模式
3.1源头控制——集水景观设计
源头控制以控制雨水径流量和源头降低污染物作为目标。城市滨河绿道中水体直接消纳雨水,集水景观设计可忽略;绿地、地面铺装、建筑屋顶承接雨水,是雨水径流的产地,应重点设计。①营造多种绿地景观。尽量保护天然绿地,打造自然野趣之美;人工绿地可根据地形条件和景观需求,结合微地形、下凹绿地、台地的创建,减缓径流流速,引导雨水先流进绿地渗蓄、净化后再排出溢流口;也可结合雨水花园等生物滞留设施营造景观,并注意衔接场地竖向和排水设计;在适宜位置可设置渗透塘,作为低洼绿地入渗、蓄存雨水,营造特色集水景观。②地面采用透水铺装。铺装多用透水材料,促进雨水自由下渗,如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透水砖、植草砖、鹅卵石、碎石等,并合理搭配材料形式及色彩,使铺装兼具集水、渗水、景观效果[4]。③打造生态绿色屋顶。屋顶绿化可减少屋面径流和污染负荷,雨水经渗透、蒸发等过程涵养屋顶绿植。建筑多采用屋顶花园、屋顶菜园、墙体绿化等,推广绿色屋顶的应用,促进立体海绵的竖向发展。
3.2末端调蓄——汇水景观设计
末端调蓄指雨水经源头控制、中途传输后,在进入受纳水体前的终极渗滞、净化过程,以及被末端受纳后的净化过程。综合运用湿塘、雨水湿地、滨水缓冲带、生态浮岛等调蓄设施,储存、净化雨水的同时,横向扩张河道蓄洪范围,增强雨洪调蓄能力;并注重修复和改造岸坡,打造生态驳岸,维护生物多样性。①建造生态湿塘。湿塘在储存、净化雨水径流,促进雨水下渗的同时,可扩宽河道防洪界面,减轻河道防洪压力。经储存、净化的雨水可作为卫生管理与景观设施用水,提高了雨水利用率。此外,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湿塘兼具科普教育功能。②营造雨水湿地。雨水湿地可削减径流量、控制径流污染、抵抗洪涝灾害、改善生态环境,且常和湿塘一同建设,需共同考虑其调蓄容积,其面积要大于湿塘总面积的10%,以提高雨水受纳和水质净化能力[5]。其植被应选择耐水淹、耐盐碱、抗逆性强、根系发达、净化能力强的乡土物种。③打造滨水缓冲带(如下图所示)。滨水缓冲带为水陆交错区由乔、灌、草组成的植被复合群落及岸堤中砾石、土壤等共同形成的生态景观带。植被及起伏的地形可减缓径流流速、拦截污染物、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并营造良好的生态栖息环境。④建造生态浮岛。将喜水植物种植于高分子材料载体上(设在河道水面上),通过植物根部吸附水中的氮、磷污染物,达到水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治理兼顾的目的,同时营造良好的景观效果。⑤修复和改造岸坡[6]。将渠化河道恢复成自然弯曲状态;将钢筋水泥岸堤,改造为河漫滩;驳岸采用生态砖、生态袋、自然缓坡入水、卵石缓坡、石笼、木桩等生态驳岸,并注重植物的合理配置;通过串通流域水系和修复滨河生境打造针对区域水文系统的绿色海绵综合体。
结语
在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将低影响开发雨洪管理技术与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规划设计相结合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小青龙滨河绿道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分析,发现运用海绵城市相关理论,从源头控制、中途传输、末端调蓄三个阶段依次递进对城市滨河绿道进行集水、输水、汇水景观设计,可实现从源头到末端的雨洪管控,不仅可修复城市水文循环、构建区域绿色雨洪网络体系、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同时可提升城市景观面貌、创建休闲游憩场所和科普教育基地,为切实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47-180.
[2]俞孔坚,李迪华,潮洛蒙.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J].规划师,2001,17(6):9-13.
[3]高晓琴,姜姜,张金池.生态河道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1):103-106.
[4]郑天柱,周建仁,王超.污染河道的生态修复机理研究[J].环境科学,2002,(S1):115-117.
[5]余岚.声屏障声学特性及其城市道路交通降噪效果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06):129-130.
[6]王宗侠,段渊古.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探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0,(01):32-34.
论文作者:王伟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8
标签:滨河论文; 雨水论文; 城市论文; 景观论文; 生态论文; 海绵论文; 径流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