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特征性心电图的表现分析论文_刘婷婷

刘婷婷

虎林市中医医院 158400

【摘 要】目的:分析研究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特征以及临床表现观察。方法:选取2014年09月到2015年09月的22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2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腔内电生理检查、心电图参数、超声心动图等临床资料。结果:22例患者中19例患者出现心悸和胸闷,8例患者同时伴随晕厥,1例患者有家族性猝死史。通过心电图显示8例患者显示Epsibn波,22例患者右胸导联QRS波大于等于110ms,在22例患者中出现T波倒置的患者有10例,12例患者出现S波升支时间大于等于55ms,13例患者出现室壁阻滞,15例患者显示持续性或者是非持续性心动过速。结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一般多发于青年男性,属于造成晕厥、室壁运动异常以及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因素,Epsilon波、右胸导联QRS波大于等于110ms和T波倒置、室性心律失常作为具有特征性心电图变化,S波升支时间延长、室壁阻滞、患者右胸导联S波升支时间大于等于55ms对此病的诊断相对有所帮助,通过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实行心动过速的成功几率比较低。

【关键词】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特征性心电图;表现;分析

【中图分类号】R54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4-150-01

引言: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是一种罕见遗传性心肌病,以右室心肌细胞逐渐被脂肪和纤维组织代替,造成右心室壁变薄,心室腔扩大为特征。患者以心律失常表现为主,包括室早、持续性和非持续性的室速。病变可累及双侧心室,导致心功能不全,占年轻患者猝死原因的20%,是运动员和35岁以下年轻人心脏猝死的主要病因之一。虽然1994年提出了诊断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诊断标准,但是对于大多数病例来说,缺乏诊断的金标准,特别对于早期未有结构改变患者诊断率较低。心电图通过观察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心肌细胞电活动改变,有助于提高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诊断准确性。

一、资料和方法

(一)基本资料

选取2014年09月到2015年09月的22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2例患者中男18例,女4例,患者的年龄在12~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12.6岁,患者的首发症状年龄在6~63岁之间,平均为33±13.9岁。22例患者19例患者出现心悸和胸闷,8例患者同时伴随晕厥,1例患者有家族性猝死史。

(二)方法

将22例患者窦性心律进行常规同步12导联扫描,之后对结果进行放大打印,对各个参数给予测量,将精确度升高到1ms。测量的参数以及方法见表1。每一个导联进行测量3个周期之后取其平均值。

(三)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其中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2例患者19例患者出现心悸和胸闷,8例患者同时伴随晕厥,1例患者有家族性猝死史。通过心电图显示8例患者显示Epsibn波,22例患者右胸导联QRS波大于等于110ms,在22例患者中出现T波倒置的患者有10例,12例患者出现S波升支时间大于等于55ms,13例患者出现室壁阻滞,15例患者显示持续性或者是非持续性心动过速。

三、讨论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一般多发于青年男性,属于造成晕厥、室壁运动异常以及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因素。影像学检查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诊断中起到非常主要的作用,通过超声心动图能够观察患者各个房室内径的大小以及区域性室壁瘤的情况。本组研究中大概有75%的患者出现右室区域室壁瘤,心肌变薄,一般集中发生在游离壁和心尖部。因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属于一类发展性疾病,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导致新发的致心律失常病灶。通过对本组所选的22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22例患者中19例患者出现心悸和胸闷,8例患者同时伴随晕厥,1例患者有家族性猝死史。

通过心电图显示8例患者显示Epsibn波,22例患者右胸导联QRS波大于等于110ms,在22例患者中出现T波倒置的患者有10例,12例患者出现S波升支时间大于等于55ms,13例患者出现室壁阻滞,15例患者显示持续性或者是非持续性心动过速。综上所述,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一般多发于青年男性,容易造成晕厥、室壁运动异常以及室性心律失常。Epsilon波、右胸导联QRS波大于等于110ms和T波倒置、室性心律失常作为具有特征性心电图变化,S波升支时间延长、室壁阻滞属于有力的辅助诊断标准。针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治疗方式以及效果现在还不是很满意,ICD属于预防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猝死的有效方法,由于心理、社会以及经济等方面因素,其应用水平还需要提高。

结语:总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是一种遗传性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其心性猝死的风险增高。桥粒和非桥粒基因突变都会导致逐渐性心肌丧失和脂肪或纤维脂肪替代,病变主要累及右心室。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发展在早期是个隐匿的过程。众多研究显示,绝大多数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都表现有心电图异常。心电图变化在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之前就可以出现。善于识别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特征性心电图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并可用于家族中的受累成员的筛查。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心电图不可取代其他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诊断手段。

参考文献:

[1]浦介麟,王洪涛,刘同库,等.31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临床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35(01):224-226.

[2]杨春梅,黄峻,单其俊,等.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和家系随访[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29(08):478-481.

论文作者:刘婷婷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1

标签:;  ;  ;  ;  ;  ;  ;  ;  

导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特征性心电图的表现分析论文_刘婷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