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新一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成人教育使命_社会流动论文

促进新一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成人教育使命_社会流动论文

成人教育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中的使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人教育论文,新生代论文,农民工论文,使命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6)19-0037-03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现状

新生代农民工也被称为“第二代农民工”或“知识民工”,是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代农民工而言的,是指出生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常年或大部分时间在城市务工、户籍却仍在农村的一个社会群体。近年来,他们已经由暂时、零散的小群体逐渐发展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新的社会群体。

总的来说,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其一,流动主体年龄较低,文化程度较高。与传统的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出现低龄化趋势,且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社会学学者王春光通过抽样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年龄最小的是16岁,25岁以下的占72.6%,30岁以下的占90%;他们平均受教育的时间达10.3年,77%的人达到初中及以上教育水平,其中还有1.3%的人具有大专学历。① 其二,从流向上看,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离土不离乡”已逐渐让位于“离土离乡又脱农”,土地逐渐留不住新生代农民工,家庭也无法拴住他们对城市的向往。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方向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且流量呈持续上升趋势。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进入沿海地区大中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占总量的62.4%,比上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其三,精神理性成为流动的重要驱动力。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之所以外出,生存并非是主要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他们是受到城市现代生活的吸引。据调查资料证明,在回答“外出务工经商的动因有哪些?”这一问题时,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选项是“羡慕城市现代生活”、“外出能够享受到现代生活”和“习惯外出生活”,而选择“赚钱、回家盖房子、娶媳妇生孩子,解决家庭温饱问题”的较少。其四,就业结构更多地偏向第二、三产业,尤其是“白领职业”。从就业趋向上来看,第一代农民工普遍将谋生作为第一目标,建筑工地是他们的聚集地。新生代农民工有着较高的外出预期,敢于“挑肥拣瘦”,目光则投向服务业、制造业、电子业等行业,不愿从事苦、脏、累、险、毒等工作。如在2006年2月由《鲁中晨报》与淄博市劳动部门主办的第四届进城务工人员专场招聘会上,许多新生代农民工不愿从事纺织、服装等职业。主要原因就在于这类行业工作环境噪声大、劳动强度大而工资一般。

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中的障碍因素分析

(一)体制性障碍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居民存在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国家对人口流动的限制不断地放宽,但对身份管理没有改变。由于户籍制度的屏蔽作用,进城的新生代农民工依然是“农民”、“外地人”、“体制外的人”和城市的弱势群体,他们在就业、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不仅如此,他们还要缴纳名目繁多的如管理费、赞助费等不合理费用,增加了流入城市的成本。就现在普遍存在的地方政府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种种限制性政策措施而言,也人为地直接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如北京市劳动局曾多次就外来人口就业的领域做出严格的规定,允许外地人从事的工种共有200个,但所有这些工种均属于蓝领职业。虽然在实际操作中,雇主们并不严格地遵守这些规定,但是总体而言,农民工还是被限定在这一类就业领域。② 在这样一种政策氛围下,新生代农民工很难按照自己的理想进行职业选择,他们在工资、福利待遇、劳动争议处理及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等方面,均无法与同行看齐。因而,新生代农民工难以实现自身在城市中的水平性或升迁性流动。

(二)观念障碍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加上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天然地具有社会资源与竞争方面的优势,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形成了“一等公民”的身份优势意识。这种心态实际上已内化成一种城市的市民性格,许多市民按照多年来演化的“刻板印象”来判断事物,将农民工视作“外来人”和“城市的二等公民”,一提起农民工就是“脏、乱、差”,缺乏文化修养,“小农意识”太浓,认为他们没有权利享受城市的优越条件,在心理上将他们视为异类,在认识上表现出偏见,从而出现了市民及城市管理者对农民工的包括职业、人格、教育、执法等诸多方面的歧视。据报道,北方某著名高校以保证校内安全为由,公然在学校大门口挂出“民工禁止入内,违者罚款”的标牌。新生代农民工虽然把融入城市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归宿,要“像城里人一样生活”。但这种传统的社会偏见,使新生代农民工在心理上有地位低劣感和受歧视感,这从社会心理上形成了无形的屏障,阻止了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与市民的认同、靠拢与适应。再加上时常受到排挤和刁难,在城市寻找自我发展的热情和信心也备受打击,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因此,“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返家”,最终会出现逆向转移(出去后再返乡)的现象。

(三)自身素质障碍

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流动中具有优势,但其自身素质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些缺陷是阻碍他们合理流动的直接因素。具体而言,(1)职业期望值过高。在职业定位太高的情况下,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观容易出现偏差,一味追求就业岗位既好且收入又高。因而,他们选择工作岗位时十分挑剔,徘徊在就业“大门”之外,“高不成低不就”,处于两难境地。由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往往导致“自愿性失业”或回流。(2)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尽管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较第一代有了很大提高,但主要局限于普通教育,由于普通教育中存在着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他们所受劳动技能方面的教育较少,劳动素养偏低,对新兴技术的掌握几乎是空白,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素质不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问题十分突出,在就业市场上极易处于劣势。(3)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得到了来自父辈、祖父辈的关爱甚至宠爱,并且大都是没有务农经历或务农时间较短。对于长时间在生产线上进行单调枯燥的重复操作,他们既缺乏思想准备,也缺乏身体耐受力。有关专家分析认为,新生代农民工除了呈现出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的“三高一低”新特点外,还有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是“吃苦耐劳形象褪色”。(4)道德素养较低。同父辈相比,新生代农民工还缺乏职业责任意识和诚实守信的精神。有记者在北京、济南、福州等地就农民工问题对企业进行调查时,企业都普遍反映,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敬业精神差”,“不想着自己怎么给企业创造价值,光看企业能不能满足他的要求。而且他们流动性太强,有时公司出钱出力培训,前脚培训完后脚就走,不好管理。”因此,许多企业都明确表示宁愿雇佣第一代农民工,也不愿雇佣新生代农民工。

三、成人教育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中的使命

(一)促进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提高人们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认识

成人教育具有上层建筑的属性,因而,它的政治功能也是相当明显的。这一功能表现为传播一定的政治观念、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成人教育要充分发挥其政治功能,利用其教育领域的开放性和社会性的优势,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现有的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实现公民的国民待遇平等和自由流动,减少户籍的“先赋”制约因素,强调根据人们的后天活动的“自致因素”来确定其社会地位的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就业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按照市场经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原则,取消对城市农民工就业的各种歧视性规定,赋予他们与城市市民同等的权利,逐步形成城乡劳动者自主择业、平等就业的制度,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符合农民工需要的包括重大工伤事故和医疗保障、基本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同时通过在具体的成人教育中适当开设一些与新生代农民工有关的课程,在成人教学课堂中适当渗透有关新生代农民工的知识,使城市居民不仅认识到农民工对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和作用,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和“城市建设的主力军”;而且更应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中既年轻又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精英分子”,在“促进城镇化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中更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转变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看法,消除对他们的歧视,在心理上认可、包容、接纳他们,在行动上正确对待他们,使他们真正溶入城市社会。

(二)加强思想教育,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没有思想的变革就没有其他变革。思想的变革是发生于思想结构本身中的革命。”③ 择业观是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的主体认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某些行为意向,也是影响他们顺利选择工作和实现社会流动的前提性因素。“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需要一种新的思维方式”。④ 成人教育应首先注重做好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降低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期望值,使其更新观念,树立科学合理的择业观。科学合理的择业观是新生代农民工顺利就业的关键,它包括正确的自我评价和恰当的职业评价。在新生代农民工走向就业市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之际,能否把自我的位置摆正,顺应形势,在竞争中赢得适合自己的职业角色,总是首先决定于新生代农民工能否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恰当的职业评价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到理想的职业角色,避免职业选择中的随意性与盲目性。新生代农民工只有调整好心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才能找到符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工作岗位,从而实现合理流动。

(三)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

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促使他们真正实现水平性流动和升迁性流动的前提性条件。实践证明,经过专门培训,拥有一技之长的新生代农民工比未经过专门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更容易找到工作、适应工作,经济收入也相对较高。此外,受过专业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因被迫或失业而回流的比例也明显低于未受过专业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回流比例。成人教育要把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新农民工的职业技能素养作为重点。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举办各种形式的专业技术、技能知识和文化培训班,有效地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目标,结合城市就业岗位准入制度的逐步建立,坚持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使新生代农民工在参加完成职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和培训后,就能获得相关的就业资格证书,直接进入就业岗位。此外,函授教育、夜大学、自学考试、现代远程教育等也是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合理流动的有效方式。函授教育将自学、面授与辅导答疑等有机结合,以及夜大学利用晚上和周末上课的教育方式,较好地解决了新生代农民工突出的工学矛盾,符合其工作和流动需求而受到欢迎。自学考试具有灵活性强、花费少、信誉高等优势;现代远程教育借助于计算机网络,使新生代农民工足不出户就能学到有关知识和技能。因此也都成为新生代农民工进修的重要方式。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不同需求和流动性、职业及时间的多变性的特点,实行学分制,以成人中等、高等教育为主,大力发展以上诸种形式的成人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学历层次;切实注重优化新生代农民工的知识结构,提高其能力素养,增强他们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四)开展伦理道德、法制法纪、生活等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素养

正如上文所述,新生代农民工人文素养的欠缺是阻碍其流动的重要因素。成人教育要注重新生代农民工的勤劳、诚信等传统思想教育,提高其道德修养,使他们能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增强职业责任意识,正确对待“跳槽”问题;开展普法教育,重点普及《民法通则》、《劳动法》、《合同法》等,让他们掌握一些法律常识,明了有关劳动、安全生产、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法规,知晓自己应当享受的权益,提高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增强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此外,新生代农民工要真正融入城市,不仅需要更高的技能,更需要现代意识。但新生代农民工流入城市后,他们在长期农村生活环境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社会见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与城市文化还有很多不相融之处,甚至会与城市社会规范发生碰撞和冲突,产生一系列问题。为此,还要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公民权利义务、城市生活常识和规则等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使他们内化城市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全面提高文化素养,顺利完成从农民工到“城市人”的转化。如目前常州、宁波等许多城市通过举办新市民学校、新农民工之家等形式,为新生代农民工开设法律和治安教育、计划生育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城市生活适应”的课程,使他们尽快地融入社区,适应城市社会的要求,效果十分显著。

(五)加强与政府、企业、学校及社区的合作,共同开展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流动的数量和规模乃历史上少见,涉及范围广,决定了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成人教育只有加强与政府、企业、学校及社区的联系与合作,才能众志成城,达到良好的效果。政府应把农民工培训作为一种制度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切实落实《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关于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的通知》;统筹规划和协调,积极筹集培训资金,增加经费投入;鼓励学校、社会团体或个人开办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班,保证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低门槛和高质量;制定法律法规或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要求使用新生代农民工已达到一定数量的企业和单位,必须对他们的全面素质进行综合培训等等。企业作为对新生代农民工实施教育培训的主阵地,要端正思想,勇于承担主体责任,采取自行举办、联合办学或委托专业学校等形式,组织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流入本单位的新生代农民工不仅进行岗前培训,而且注重职后“充电”,保证培训的长期有效性。成人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和普通高校要积极利用其师资和设施等资源优势,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的不同需求和流动特点,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既可以开展函授、广播电视大学、自学考试等学历教育,也可以开展岗位培训、再就业培训等非学历教育;既可以开展全脱产培训,也可以开展半脱产培训、全业余培训等。社区是连接新生代农民工与社会的桥梁与纽带,是社会的“具体而微”,也是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重要载体和基地。要充分发挥其整合功能,通过开展社区活动、举办培训学校等形式,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岗前培训、转岗培训或职业资格认证教育,突出实用技能培养,使新生代农民工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增加参与竞争的砝码,促进其顺利就业和合理流动。

注释:

①王春光.新生代的农村流动人口对基本公民权的渴求[J].民主与科学,2001(1).

②李强.户籍分层与农民工的社会地位[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8).

③[法]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7.

④施良方.教育学文集·国际教育展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86.

标签:;  ;  ;  ;  

促进新一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成人教育使命_社会流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