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体系的自然演进--国际金融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配置_金融论文

国际货币体系的自然演进--国际金融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配置_金融论文

国际货币制度的自然演进——国际金融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配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金融论文,国际货币论文,自然论文,制度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3)05-0036-05

20世纪的最后10年是一个多变而动荡的年代。经济全球化、经济金融化、金融自由化、金融全球化迅速发展;地区性的金融危机频繁爆发,恐慌波及全球,国际货币体系为之所困扰,而现代金融理论对此难以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金融资源理论的提出,为我们观察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金融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金融资源的过度开发往往会导致金融危机。笔者认为,金融资源的过度开发是一种制度行为,国际货币制度所形成的垄断性和软约束性是金融资源过度开发的根本原因。因此,国际货币制度的演进方向是如何弱化其垄断性,增强其约束性,为国际金融资源合理开发与配置提供制度保证。

一、金融资源理论的现实意义

金融资源理论认为,金融是一种资源,金融资源具有双重性。金融是人类社会财富的索取权,是社会化的资财;金融是一种有限的战略性资源。金融资源具有双重特性:其本身是一种资源,是一种社会性战略资源,是稀缺性资源,这是它的自然属性或一般属性;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可以对其他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具有激发、推动、扩展、诱导、调节和配置功能。这是它的社会属性,是它的特殊属性。

金融资源理论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经济金融化、金融自由化、金融全球化迅速发展,特别是全球金融动荡和金融危机,愈来愈显露出金融在经济中的核心地位,金融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金融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金融资源属性的揭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方式将发生重大的变化。金融是人类社会资财的索取权,具有配置其他资源的功能。国际金融资源是对他国社会资财的索取权,拥有了国际金融资源的控制权,就可以利用它来摄取他国的财富,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因此,国际金融已经成为资源全球化配置的主要途径。

2.金融发展战略将成为各国政府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是一种有限的战略性资源,各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金融的战略地位,采用各种手段去开发、利用金融资源,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其后果会引起全球的“金融资源的竞赛”,甚至金融资源的控制战。

3.国际金融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配置成为全球经济金融稳定的重要条件。正因为金融资源的战略重要性,往往会导致被过度地开发和利用,严重地影响未来经济的发展和稳定,甚至引发金融危机;同时,金融资源具有跨地区、跨国的高度流动性,形成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甚至社会危机,东南亚危机就是典型的例证。因此,在当前经济金融化、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金融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与金融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国际货币制度和国际金融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配置

以金融资源理论的观点,国际货币制度是用以确定成员国在国际金融资源开发与配置中权利与义务、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规章和制度。其核心问题就是基础性货币资源即本位货币的确定、国际金融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约束监督与协调机制以及配置原则等。

(一)金本位制下国际金融资源的开发与配置

国际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国际货币制度,从1816年首先在英国实行,到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爆发,维持了100多年的时间,对促进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增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金本位制的货币制度下,黄金成为国际贸易中普遍接受的计价货币和支付手段,具有自然资源和货币资源的双重特性。作为自然资源,各国都具有开发的权利,只不过是在自然存量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也就是说,在金本位制下,在金融资源的开发与配置中,各国的权利与地位基本上是平等的,都能够享有金融资源开发所带来的收益,即所谓的“铸币税”。作为货币资源,其全球配置是通过贸易差额调节的途径,通过黄金的输出输入的方式来进行的。黄金货币资源的二重性,决定了金本位制下纸币的发行要受到黄金存量的制约,过度开发金融资源,输出金融资本就必须突破金本位制的束缚。因此,即使是作为世界货币体系的“核心国”,如英美国家,过度开发金融资源以控制他国资源也要以本国的黄金大量流出,引发国际收支危机为代价(钟伟,2000)。

由此可以看出,在金本位制下金融资源开发与配置是非垄断性、约束性的。也正是金本位制的这种特性,为当时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在此期间,各国经济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然而,由于黄金是一种稀有的自然资源,其分布是不均衡的,并且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黄金储备逐渐集中于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导致了黄金储备在各国间的分布不均,从而引起了贸易发展的不均衡,这是矛盾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生产力发展,国际经济交易急剧扩大,需要的货币数量增多,但由于货币资源的有限性以及金融资源开发的严格约束,金本位制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加剧。这两个方面的矛盾导致金本位制难以维持,是金本位制崩溃的根本原因。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金融资源的开发与配置

金本位制崩溃以后,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出现了极其混乱和动荡的局面,使资本主义世界的贸易和货币金融联系都发生了困难。因此,如何建立一个相对统一和稳定的国际货币体制就成为资本主义各国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早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各国就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开始酝酿战后的国际货币金融秩序的重建,美国和英国分别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即“怀特计划”和“凯恩斯”计划。1944年,44个国家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召开会议,成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由于当时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战争财,拥有世界上80%的黄金,因此,美国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战胜了英国,美元取得了等同于黄金的特殊地位。

从形式上看,除了美国之外,布雷顿森林体系与金本位制基本上是相似的,但实际上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金本位制下,黄金是唯一的国际储备货币,而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和黄金共同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增加国际贸易的支付手段和国际储备,有利于缓解金本位制中货币资源有限性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但布雷顿森林体系从其产生开始,就存在着严重的缺陷:(1)美元等同于黄金,成为独一无二的国际货币,美国又拥有美元的发行权,可以利用自己发行的美元纸币作为对外支付的手段,以及实现对他国资源的索取。(2)金本位制是在各国拥有一定数量的黄金的前提条件下实行的,而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在黄金分布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实行的。这就意味着黄金无法自由流动,金融资源具有高度的垄断性。(3)在金本位制下,每个成员国纸币的发行受到严格的约束;而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纸币的发行不受限制。(4)美国的各类金融资源的开发主体完全享有用美元兑换黄金的权利,而其他成员国只有其中央银行才享有这个兑换权。因此,在金融资源开发中,美国与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处于严重的不平等地位。总之,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金融资源开发与配置的权利是高度垄断的,地位是严重不平等的,约束机制是非常不公平和不均衡的。

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金本位制中货币资源有限性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因此在其运行期间世界经济稳定增长,但其所固有的矛盾也不断地暴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为恢复经济而需要从美国大量地进口商品,需要大量的美元进行支付,各国政府大量地积累美元,因此产生了“美元荒”问题。为了解决美元的短缺,1948年,马歇尔计划以及后来的大规模的援外与货款计划,导致美元的大量输出。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相继爆发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使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连年扩大。由于美国的特殊地位,可以利用美元的发行来抵补其国际收支逆差,结果美元的输出连年增加。据特立芬的统计,仅仅1970年一年的时间里,美国为抵补逆差输出了约141亿美元。大量美元输出,一方面使美国获得了大量的“铸币税”,另一方面使美元的供给从“美元荒”转变为“美元灾”,美元危机频繁爆发,最终导致布雷顿体系崩溃。

(三)牙买加体系下国际金融资源的开发与配置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国际货币秩序进入了无序状态。在IMF的建议下,1976年1月20个国家的代表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达成了协议,称为“牙买加协议”。其主要内容是汇率安排多样化,黄金非货币化,扩大SDR的作用,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等。牙买加体系是在保留和加强了基金组织的前提下,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种改革,它彻底废除了黄金对货币发行的限制;浮动汇率合法化,储备货币多元化,改变了布雷顿体系下美元独霸天下的局面。

牙买加体系的缺陷在于:(1)黄金的非货币化,使国际储备货币发行的约束完全消失,货币由传统的实体财富变成了一种抽象的价值符号,使货币的过度创造失去了约束机制,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空间。(2)从理论上讲,牙买加体系虽然进一步减弱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中美元的控制和垄断性,但美元仍然居于主要地位,享受着向其他国家征收“铸币税”的特权。(3)不仅丧失了金本位制下自动的约束机制,而且没有形成IMF对国际清偿力增长的全面控制。(4)浮动汇率又加剧了国际金融的动荡性。

因此,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方面西方主要国家为取得国际货币的主控权开始推行货币国际化,从而形成了国际货币的美元、日元、马克“三足鼎立”的局面;另一方面,随着金融自由化,主要国家商业银行提供的国际清偿力急剧增加,不仅提供传统的贸易融资,而且提供越来越多的国际收支贷款。结果接受商业贷款的发展中国家积累了大量的外债,却未能改善经济结构,不得不以举债还债,导致持续20年之久的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此外,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加速了金融创新,创造大量的“准货币”(例如信用卡)来增加经济体系中的货币量,特别是衍生商品的创造更加迅猛。70年代初,美国流到海外的3000亿美元成为不受任何约束的国际金融资本的种子,反复贷出,再加上美国近20年赤字美元的输出和日元、马克、英镑等多种货币的输出,国际游资的规模急剧膨胀,成为导致20世纪90年代金融危机的主要根源。

三、金融全球化、国际货币制度和国际金融资源合理开发与配置

(一)金融全球化为国际金融资本全球化配置奠定了物质基础

大多数学者把金融全球化的表现形式归纳为:对外投资的自由化、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跨国化、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各国金融政策趋于协调化。从金融全球化的表现形式来看,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为金融资本的全球化配置奠定了物质基础。

金融机构是金融资本的载体,金融业务是金融资本的表现形式,对外投资是金融资本实现其全球化配置的手段。投资自由化为金融资本的全球化配置扫清了障碍,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跨国化是金融资本全球化配置的首要条件,金融市场一体化是其实现最佳配置的必然要求,政策的协调化是金融资本全球化配置的必然结果。因此,金融全球化实质上是金融资本以跨国金融机构为载体,以金融工具的形式,依靠国际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在全球范围寻求其最佳配置的必然结果。金融全球化为金融资本的全球化配置创造了条件。

正是由于金融全球化所创造的客观物质条件,金融资本的全球化发展迅速,呈现出以下特征:

1.规模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资本的规模扩张,无论从总量上还是从速度上都已经远远地脱离了世界贸易和世界总产出当年实物指标的增长,呈现出日益加大的趋势。从国际金融市场的融资规模来看,20世纪70年代,国际债券的融资年均增幅为15%左右,而到90年代年均增幅上升到23.5%左右;发达国家证券资本的年均流入流出量4~5年就翻一番。

2.证券化。从金融资本的输出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前,无论是规模,还是市场占有率方面,国际银团贷款居于主导地位,而国际证券融资的规模很小。80年代以后,各国放松了国际证券投资的限制,国际证券融资迅速发展并超过了国际银团贷款,成为国际筹资的主要方式。

3.机构化。如前所述,20世纪80年代,国际商业银行是国际金融资本的主要开发主体。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助基金、共同基金、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等种类繁多的非银行金融中介超过了银行金融中介,成为国际金融资本的主要开发主体和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主要机构投资者。例如,1995年美国非银行金融机构所持有的金融资产的比重则由42.3%上升到62.2%,超过了银行金融机构。1995年,美国由非银行金融机构管理的资产总额达到11.5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59%),而同期美国银行体系的总资产仅为5万亿美元。(注:自钦先.论金融可持续发展[N].金融时报,1998-06-07.)

(二)国际金融资源全球化配置给现行国际货币制度带来了挑战

1.面对强大的机构投资者,IMF的干预功能名存实亡。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以互助基金、共同基金、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等种类繁多的非银行金融中介成为国际金融资本的主要开发主体,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主要机构投资者。这些机构投资者的资产迅速膨胀。例如从1990年到1995年,美国机构投资者的资产总额增长了70%。其中,保险公司增长了50%,养老基金增长了65%,投资公司增长了135%。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共同基金所积累的财富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到1998年4月,美国共同基金管理的资产超过了5万亿美元,高于美国所有银行资产的总额。目前,美国最大的机构投资者的资产超过9000亿美元。它们依靠其拥有或控制的金融资本,通过操纵新兴金融中心或冲击一国的货币,造成汇率和股市的剧烈波动,进而引发金融危机。而面对这些机构投资者,IMF所有成员国的外汇储备总额显得微不足道,根本无法对市场进行干预。

2.金融全球化形成了金融资本的全面控制与垄断。国际货币制度的发展历程表明,发达国家一直控制国际货币的主控权,同时也一直处于金融资源开发的优势地位。因此,发达国家的以非银行金融中介为主的机构投资者也因此在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获得了迅猛发展,其所控制的金融资本也主要集中于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发达国家,从而形成了国际金融资本的控制与垄断。1995年,机构投资者占GDP的比重列前十名的国家全部为发达国家,它们依次是卢森堡(2132.8%)、美国(170.8%)、英国(162.3%)、荷兰(158.4%)、瑞士(150.5%)、瑞典(114.8%)、加拿大(87.9%)、日本(84.5%)、澳大利亚(75.9%)、法国(75.3%),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不能跻身其中。因此,形成了发达国家对国际金融格局的全面控制与垄断。

四、货币区域化:国际金融资源合理开发与配置的自然演进

如前所述,国际货币制度的核心问题是货币资源的主控权和金融资源合理开发的约束机制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也是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到现行的牙买加体系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与危机的根源。金融全球化发展所导致的20世纪90年代的全球金融危机更加暴露出这一问题的尖锐性、严重性。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弱化国际金融资源主控权,建立起金融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的约束机制,以限制国际金融资本的过度开发。货币区域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上述两个方面的矛盾,成为国际金融资源合理开发与配置的演进趋势。

区域货币是货币联盟的交易支付所共同使用的单一货币。而货币联盟是指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的若干主权国家之上建立起超国家的共同机构,由该机构行使各成员国共同的货币事务的权利和职能。货币联盟的主要宗旨是推行货币一体化,当其货币一体化达到很高的程度时,联盟内部成立共同的中央银行,发行单一的货币。各个成员国的货币主权让渡给共同的中央银行,就货币关系而言,对货币联盟内部各成员国在货币联盟中被看作是一个国家实体中的州或地区,对外区域货币联盟的各成员国作为一个整体,其汇率保持浮动。

从理论上讲,在以区域货币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国际金融将形成区域金融集团为主体的格局,相对而言更有利于国际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开发。(1)货币区域化使得货币不再以国家经济为微观基础,而以呈现出超国家的区域经济作为微观基础,货币具有更高的信用。(2)相对于以国家货币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而言,货币区域化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以来国际金融主控权的垄断性,金融资源的主控权由少数超级大国垄断过渡到区域集团内成员国共同分享,使原来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居于弱势地位的成员国也同样享有金融资源开发的主控权。(3)国际铸币税和全球的福利递增也不再由单个国家所独享,而过渡到由各个区域内的成员国共同分割。(4)金融资源过度开发受到双重约束。各国金融资源的开发将受到区域集团之间以及区域集团内部各个成员国的严格约束和制衡。(5)以区域货币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将会引起国际金融资源的重组,有利于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货币区域化是货币联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是金融资源合理开发与配置的自然演进。同时,金融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配置也是区域货币稳定的保障。金融资源追求其最佳配置的内在要求将会推动国际货币从垄断走向充分地竞争,货币区域化是国际货币垄断与竞争的产物。

欧洲货币体系从产生到1999年欧元的诞生,历经20多年的曲折发展,其运行机制逐步臻于完善,尽管欧元的运行不会一帆风顺,但作为历史上的第一个区域货币,欧元已经成为挑战美元的国际货币,在货币区域化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它必将会推动其他区域的货币一体化,如北美的美元化和亚洲的货币合作,加速国际货币区域化的进程。

五、结论

金融是一种资源,是有限性和稀缺性资源,也是战略性的资源。金融资源具有双重特性:其本身是一种资源,又是一种可以对其他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具有激发、推动、扩展、诱导、调节和配置功能的资源。金融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金融资源的过度开发往往会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货币制度所造成的金融资源开发的垄断性、无约束性是金融资源的过度开发的主要原因。因此,国际货币制度的核心问题是货币资源的主控权和金融资源合理开发的约束机制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这也是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到现行的牙买加体系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与危机的根源。金融全球化发展所导致的20世纪90年代的全球金融危机更加暴露出这一问题的尖锐性、严重性。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弱化国际金融资源主控权,建立起金融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的约束机制,以限制国际金融资本的过度开发。货币区域化是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上述两个方面的矛盾,有利于国际金融资源合理开发与配置。

[收稿日期]2003-06-28

标签:;  ;  ;  ;  ;  ;  ;  ;  ;  ;  ;  ;  ;  ;  ;  

国际货币体系的自然演进--国际金融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配置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