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不可持续性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持续性论文,我国农业论文,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和目标
可持续性发展是既强调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强调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核心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使资源与环境能满足世世代代人的需要。早在50年代,人类就已开始这种努力。80年代以来,各国围绕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政府政策、技术体系、经济策略。
农业,是人类生产活动最早的门类,也是对自然环境依赖最多的部门,而且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都有赖于农业的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子系统,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它应该是:通过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采取某种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微生物、动植物、水等自然资源,以确保当代人对农产品需求得到满足的农业发展战略。1988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理事会将可持续发展农业概括为:一种不造成环境退化、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社会上能接受的农业。1991年9月联合国农业组织第63 届大会确定了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三个基本目标:(1 )积极增加粮食生产,确保食物安全;(2)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消除农村贫困现象;(3)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应该是:以合理利用、保护、改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核心,以粮食生产为主体,增加粮食生产能力,从根本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以大农业为依托,农林牧渔各业综合协调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农业发展中不可持续性因素分析
可持续发展问题之所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毫无疑问是由于可持续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现实的和可预见的困难,不可持续性因素越来越突出。这种挑战、困难有自然的,也有社会的。在我国,无不与贫脊的资源、资源利用中的浪费、环境的退化和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众多联系在一起。
(一)我国农业不可持续性因素在资源、环境方面的表现
1.第一人口大国——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生态的好坏、资源的多寡无不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需求为标准进行评判的。没有人,生态无所谓好坏,资源无所谓多寡。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有一个适应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人类要发展必须有一定量的资源。多项科学研究表明, 我国自然资源所允许的最适宜人口承载量是8亿人,最大承载量是15—17亿人。中国自结束战乱,进入和平年代后,人口开始进入超常规增长的历史阶段。1952年全国人口5.7亿,1997 年已达12.4亿。70年代后期以来,尽管我国实施了世界上少有的人口控制措施,但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生育人口基数庞大,仍无法阻挡到21世纪30年代人口总规模突破16亿,达到自然资源所允许的最大承载量。人类自身种群的繁衍不能超越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点。在中国,人口对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始终是一个巨大的压力。
养活16亿人口,必须既要保护好现有的自然资源,又要治理好水土流失,扼制土地沙漠化,增加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从这点而言,在中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对全人类的巨大贡献,具有世界意义。
2.耕地——农业部门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最让人担忧的问题。我国耕地面积究竟有多少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为14.24亿亩,全国土壤普查数为21.7亿亩, 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量算的结果是21.1亿亩。不管多少,相对中国人口而言,还是太少了。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18亩,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在现代化过程中,城市发展、 工业用地与农业争地的现象不可避免。 自1957年以来的40多年间,我国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累计净减少3亿亩, 这个趋势还将继续下去。与此相伴的是人口增长惯性不已。 到21 世纪30年代人口突破16亿时,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还能有多少呢?
另外,还必须看到,我国耕地质量也不容乐观。表现在:第一,高产田少,仅有5亿亩,占耕地总量的四分之一。第二,土壤沙化。 全国现有沙化土地5亿亩,并且平均每年以225万亩的速度扩展。第三,土壤盐碱化。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不配套,灌溉技术落后,多为大水漫灌,且有灌无排,盐碱和次生盐碱耕地面积达1亿亩。第四,水土流失。 面积超过6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 长江流域和南方丘陵地区。第五,耕地污染。一方面来自农业本身,农业生产中过分施用农药、化肥、农膜等化学物质,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理化性状退化,地力衰减;另一方面来自外部,工业化进程中,环保意识淡薄,工业“三废”大量排放,生活垃圾不经处理堆放,严重损害了耕地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全国受“三废”污染的土地面积约1亿亩。 酸雨对江南农业生产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危害的面积达4000万亩。
3.水资源——农业生产的命脉,危机日益严重。有三个特点:第一,总量多,人均少。我国水资源绝对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人均水平太低。我国水资源总量约2810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只有2400 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居世界第109位,被列为世界13 个贫水国家之一。第二,南多北少,分布不均。 长江以南地区, 拥有全国54%的人口,30%的耕地,水资源占到80%,人均水资源3487立方米,亩均水资源4317立方米。在长江以北地区,集中了全国46 %的人口, 70%的耕地,而水资源仅占20%,人均水资源770立方米, 相当于江南地区的22%,亩均水资源470立方米,相当于江南地区的11%。第三, 水资源危机日益严重。目前全国农村有7000万人、6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3亿亩耕地受干旱威胁。旱涝灾害烈度加强,范围扩大, 频率密度加快。第四,水污染加剧。全国年废水排放量达400亿立方米,70 %左右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入江河,全国70%的河流不同程度受到污染。
4.森林——农业发展的屏障,十分脆弱。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3.9%,世界平均水平约为23.3%,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60%, 居世界第122位。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发达国家森林覆盖率已达到60—80%。我国人均林地面积仅1.8亩,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5%, 人均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尽管多年来政府十分重视林地保护,专门颁布了《森林法》,实施“三化”防护林工程和长江等重要流域生态保护林建设,森林面积也有所扩大,但是,作为农业生产发展屏障的森林资源仍然十分脆弱。
5.草地——牧业的基本生产资料,资源日趋衰退。我国草地资源有60亿亩,居世界第2位,但人均不足5亩,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70%的草地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草地面积占一半,草场质量差。另外,由于过度放牧,盲目开垦,草场退化严重,退化面积已达13亿亩,且每年以3000—4000万亩的规模在扩大。草地载畜量低,产出水平不高。
(二)阻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人为社会因素
1.经济发展落后。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现象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贫困、经济落后又是一大障碍。在贫困困扰之下,人们只能为满足自身生存最基本的条件而忙碌,没有多余的能力去顾及资源保护和生态维护。消耗前人留下的现成资源是维持生存最便捷的手段。从世界范围来看,地力衰减、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对资源的掠夺式利用、环境恶化等,欠发达国家都甚于发达国家。
经济落后也极大地制约了技术的推广利用,使农业资源利用粗放低效,加剧了农业资源短缺的矛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以色列地处沙漠干旱地区,人均水资源仅400立方米, 仅相当于我国的17%、世界平均水平4%,由于农业节水技术的应用,使40 %的耕地可以灌溉,水果、蔬菜、花卉等产量都很高,还可大量出口欧洲,年创汇13亿美元,创造了世界近代农业的奇迹。而我国普遍采用的大水漫灌、串灌方式,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仅有30—50%。
2.技术落后和技术利用失当。生产技术总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创新的。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机械、电力等现代工业技术的确是一次技术革命,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这些技术远不能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当我们为扩大耕地面积,使用现代机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时,也从根本上破坏了农业生产所依赖的自然屏障;当我们为抗旱增产,使用电力设备无限制开采地下水时,带来了水位下降,土面沉降,耕地渍生盐碱化;当我们为增温保墒和延长作物生长期,生产反季节作物丰富人们餐桌,而大量使用塑料薄膜时,也造成了土地污染和再度耕作障碍;当我们为提高单产量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时,也产生了土壤养分失调、土壤板结、有益天敌的消亡,生物群体的破坏等。无节制地使用“负效应”大的技术手段,最终会极大地破坏资源和生态环境,引起农产品品质下降,造成农业发展的不可持续。正确地运用现代技术,则可以改善资源条件,提高资源质量和利用效率。技术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资源不足,实现高技术投入、低资源消耗、高产出、高效率,求得持续发展。
3、制度安排上的缺陷。从政府管理部门来看, 农业资源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能交叉,在统计、规划、管理方面更多地从各自需要出发,彼此之间缺乏协调。多部门从不同侧面管理同一资源,有利争着管,无利便相互推诿,造成资源破坏严重。对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有一定的限制。
从农业资源立法体系来看,以自然资源各个要素为主体分别立法的模式,难以适应农业资源的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单项立法又多与政府的管理部门一一对应,掺杂着部门权力和利益,往往造成执法中纠纷不断,法律条款难以落实,影响了法律的严肃性,降低了法律的效能。
从社会组织形式上看,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增加了农民许多不合理负担。暂且不论面向农民众多不合法的乱收费、乱摊派,在合法负担中,民兵训练费、计划生育费、乡村两级办学、乡村道路建设、优抚等与“城里人”就存在很大差别。市民没有此类负担,而农民缴纳了各项农业税收后还必须负担。
从农业经营体制上看,以农户为主体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制度下,全国2.2亿个农户,户平经营的耕地仅有6.7亩。如此“超小型”的经济规模,难以让农民走上富裕之路。
从价格体系看,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存在,降低了农业部门的比较利益,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城乡差别进一步拉大。青壮年农民和高素质的农民转向城市,转向二、三产业,实际务农的劳动力多数文化低、素质差,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基础不稳。
三、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对策
(一)全社会要增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忧患意识。我国并不富饶的资源承受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始终是民族富强之路的一大制约因素。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节约保护资源,既很紧迫,又是必须永久坚持的策略。应该将资源的保护和节约提升到国策的高度来认识,将保护节约资源和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并列为我国的三大基本国策。
(二)政府应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更多地实施有效干预。市场条件下,市场的主体其经济活动追求的目标是利益,更突出地表现为追求自身利益、眼前利益、现实利益,过度利用资源,技术利用“失当”而破坏环境,都是为了争取更多的产出,付出尽可能少的自身代价。可持续性所要求的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在没有外界约束下,往往脱离经营者的努力范围,而被自然地超越。经营者的利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往往错位,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主要体现在为经营者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上,而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对经营者的约束力,主要来自法律的调整和社会舆论的压力。政府在对经营者利益引导、行为控制上要发挥关键作用。
(三)完善人口政策。继续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缓解人口对需求、资源、环境的压力;狠抓农村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人口转移,扩大农民经营规模。
(四)推动农业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中国将来的农业,最终要靠生物工程,靠尖端技术解决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靠现代科学技术来支撑。一要加大科研投入;二要针对中国资源、环境的特点,确定科技发展方向和技术结构;三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使政府行为和市场利益更好地协调,使技术创新者、推广者、应用者都能有内在动力。要制定更多的激励、保护政策。在推动技术应用中,应在农业领域实施国家强制性技术措施。如近海伏季休渔、25度以上坡地禁止耕种等禁止措施;秸杆还田、坡地顺坡耕作改横坡耕作等必须措施;节水灌溉、配方施肥、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等提倡措施。这些措施可以以政府令的形式颁布,成熟一项颁布一项,鲜明具体地表明政府的立场,逐步淘汰对资源环境破坏性大的生产手段。
(五)多手段加大农业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第一,完善资源法规建设,用法律来规范人们对资源的利用行为。加强综合性法律对单项立法间的协调。第二,建立全国性资源监测信息系统,观测资源消长动态,监督资源利用行为,防止对资源的破坏性利用。第三,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大力减少“三废”污染。
(六)顺应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按照平等互利原则,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研究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国际经济合作的政策策略。第一,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发展本国经济;第二,在环保领域与发达国家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第三,关系国计民生的主要农产品要立足本国资源,坚持自给为主。从保护稀缺资源、防止资源过度利用的角度增加某些农产品的进口,更多地利用国际资源补偿国内资源,以补偿求保护;第四,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
(七)制定更多的有利于农业的政策和措施。第一,充分认识农业是受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弱质产业,加大政府对农业的保护力度;第二,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逐步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第三,加快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第四,逐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数额和比重,提高基建投资占国家基建投资的比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大江大河的治理,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农业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中国水资源论文; 三农论文; 因素分析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农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