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活动课程设计的原则_活动课程论文

论语文活动课程设计的原则_活动课程论文

试谈语文活动课程设计的原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设计论文,语文论文,原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重新修订,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春的气息。其中语文活动课程的设置,是对语文课程体系的重大突破,是素质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大纲中的体现。但是,语文活动课程,作为新的课程类型,应该如何设计教学方案?这是语文教学界的新课题,有待人们深入研究。

活动课程的思想,最早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杜威提出。杜威的目的是以问题为中心,师生共同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的单一化倾向。按杜威的理论,只涉及一门学科知识的课程已经算不得活动课程。然而,新修订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突破了杜威的理论框架的禁锢,提出了语文这个单学科的活动课程概念,这应该是一个创举。我们现在设计语文活动课程的方案,不必要再囿于杜威理论的雷池,但是,对杜威理论的合理因素,还应该予以肯定继承。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考虑到杜威理论的合理因素,我们认为,语文活动课程的方案设计大致应遵循以下七条原则:

一、“活”“动”性原则

语文活动课程设计既要注意“活”,又要注意“动”。

语文活动课程在形式上要“活”。具体地说:①以课堂为主阵地,但也可以走出课堂,如调查市场,走访劳模,参观人文景观,检查城镇标牌规范用字情况,搞街头演讲,到法庭旁听……②上课形式灵活多样。可以以某个问题为中心,由学生组织实施教学方案。如辩论会、知识竞赛、新闻发布会。可以以教师为中心,对生活中的某些语文现象进行剖析,或者以讲座形式,介绍一些贴近生活的热门的文学、语言知识。可以教师抛“砖”以引学生之“玉”,可以放手让学生编筐,最后老师收口。③可以采用孔子茶馆式的教学方法;也可以采用常规的课堂教学方式;甚至师生角色可以互换。如学生为师,生问师答,可以师生一起“活动”。如限时作文、作诗、师生共作,然后师生互评等等。

动,要求师生双边活动到位。当然,这种动,不仅要求手动、口动、更要求“脑动”。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在获取知识信息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动”还要求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要难易得当。问题应如同桃子,让学生跳一下可以摘到。那种没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尽管一问一答,热热闹闹,也算不得“动”,因为学生无须动脑就可以解决那些不成问题的“问题”。如果设计问题过难,学生思而不得其解,思维积极性受到压抑,无法解决,最后还得由教师越俎代庖,这也算不上“动”。反之,教师就某个问题作必要的点拨,讲得生动有趣,震聋发聩,学生听了或茅塞顿开,或于心中戚戚焉感受深刻,悟出新知,这也可以视为动。

二、综合性原则

虽然语文活动课程中的“语文”二字,已限定它不能如杜威提倡的传统活动课程那样,每节课都做到多学科内容交叉,但是,要尽量挖掘语文与其它学科交叉的内容。例如,我们设计教学内容时,选取材料时,可以顾及历史、政治、军事等内容的语文材料。即使是语文方面材料,我们也应该注重文学、文化与语言基础知识的综合。即使是某一方面的专题知识,我们也可以多角度综合分析。这样做,可以适当地体现出活动课程的综合性、交叉性、渗透性的特色。

三、课程性原则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人把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等同起来。认为说说笑笑,跑跑跳跳就是活动课程,这是大谬不然的。活动课程不排除课堂外的阵地,但是,它作为列入教学计划的课程不能放弃课堂这个主阵地。其实,活动课程的创始人杜威又何尝放弃过课堂这个教学阵地,它所说的活动课程中心是教授内容方法的改革,而不是教学场所的转移。作为语文活动课程,应该牢牢占领课堂这个阵地,我们在设计语文活动课程方案时,应该有课堂意识,一个活动方案的内容一般应该控制于一节课(45分钟)之内。

四、长效性原则

目前的语文教学模式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一篇篇课文和知识短文被肢解为零碎的“考点”,变为应试的敲门砖。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其特点被歪曲,学生局限于咬文嚼字,语文的综合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譬如作文吧,它是展示人们语文综合能力的最佳形式。可惜的是,考场上得高分的大学生们,写作能力却低下得令人担忧。作为语文活动课程,它是语文教改的产物,是素质教育思想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语文活动课程方案的设计,应该有大语文观,把《语文学习》的封面题词——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座右铭,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注重学生语文视野的拓宽。笔者领导的课题组自编一套语文活动课程教材,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例如《谐音与生活》一课,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鹿”谐音“禄”,《背影》中“橘”谐音“局”作为引子,引导学生谈生活中的谐音现象。课堂实践证明,设计的问题贴近生活,学生熟悉,有话可说。同时,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味出生活情趣。另外,还使学生在“活动”课程中打消了对语文的神秘感,增强了语文学习的兴趣。

五、知识性原则

任何一门课程,都要让学生获得一定量的知识。学生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奢谈能力的培养,犹如搞建筑不打基础,于沙上建塔一样,其后果可想而知。当然,语文活动课程给予学生的知识,要以“鲜活”为主。比方说时文赏读,又如广告词的撰写,讽刺诗的创作等,都具有鲜活性。

当然,语文活动课的知识积累不仅仅指纯语文知识,如语法、修辞、文化常识方面的积累,还应该从“大语文”角度着眼,从人文学科的角度,注重与语文相关的生活积累。难以想像,一个缺少生活积累,仅凭熟背了文章、诗歌的作法的人能写出好文章来!历史上不少人,熟读诗书,但缺少生活积累,虽然文字技巧纯熟,但难成佳构,流传不广。反之,刘邦、项羽之辈,虽然对诗歌作法之类不甚了解,但是由于生活积累深厚,感悟深切,偶而口占一诗,便能成为千古佳作。刘邦的《大风歌》、项羽的《垓下歌》便是明证。

六、趣味性原则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教材内容的趣味性不可忽视。中国是有四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人们的语文实践,留下来大量具有趣味性的语文资料,这给我们进行语文活动课程教材的设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只要我们肯下功夫,是不难编出具有趣味性的语文活动课程教材的。举个例子说吧:我们如果以“仿拟诗会”为题设计教学方案,我们就可以为学生提供鲁迅、陈毅、毛泽东等人的仿拟诗作。这些诗作立意新颖,或风趣幽默,或讽刺辛辣,学生听了(见了)会兴趣盎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来个仿拟诗竞赛,学生自然会十分踊跃,全身心投入。如能借助投影仪把学生的诗作发表出来,让大家评析,就会把同学们的热情推向高潮。

七、创造性原则

创造,是教学的高标,我们从事语文教学活动,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语文活动课程方案的设计,要注重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创设思想碰撞的机会,使学生思想在碰撞中产生创造性的火花。语文活动课程方案设计还应引导学生自觉地探索发现,而不应只让学生接受现成的结论。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在思想上冲破传统结论的牢笼。倘能做到这些,学生的创造力何愁提不高?

标签:;  ;  

论语文活动课程设计的原则_活动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