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儿佝偻病发病相关因素调查分析及临床诊疗效果论文_杜秀霞

浅析小儿佝偻病发病相关因素调查分析及临床诊疗效果论文_杜秀霞

哈尔滨市香坊区人民医院 15003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儿佝偻病发病相关因素及临床诊疗疗效。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12月-2017年12月210例小儿佝偻病患儿,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甲、乙、丙三组,每组各70例,甲组给予维生素D3口服治疗,乙组给予维生素D3肌肉注射治疗,丙组给予鱼肝油、维生素AD滴剂口服治疗,以发放问卷的方式,调查、分析其发病相关因素,对不同因素与佝偻发病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采用各不相同药物予以治疗,观察患儿治疗效果。结果:小儿佝偻病发病与性别、年龄、喂养方式、居住环境以及家属健康情况有密切关系;维生素D3肌肉注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而维生素D3口服以及鱼肝油、维生素AD滴剂口服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8.6%、82.9%,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不同药物治疗后,各组患儿各项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乙组患儿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其他两组(P<0.05);治疗后,乙组患儿各项指标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维生素D3肌肉注射对小儿佝偻病具有确切疗效,对小儿佝偻病的预防除了要强调药物预防之外,还应结合喂养、环境及父母健康状况等因素。

关键词:小儿佝偻病;发病相关因素;临床诊疗

Objective: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related factors and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ickets in children.Methods: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was to select 210 children with rickets in December -2017 December 2015.The clinical dat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According to the random digital table method,group A,B and C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B and C three,70 cases in each group.Group A was given vitamin D3 oral treatment,group B gave vitamin D3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therapy,C group C Take the oral treatment of cod liver oil and vitamin AD,in order to make a questionnaire,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related factors,compa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factors and rickets,use different drugs to treat them,and observe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children.Results:the incidence of rickets in children was closely related to sex,age,feeding mode,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e health of family member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vitamin D3 injection was 100%,while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vitamin D3 oral administration and cod liver oil and vitamin AD drops was 78.6% and 82.9%,and the three groups were different.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after the use of different drugs,the indicators in all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group B improved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other two groups(P<0.05).After treatment,the indicators of group B children were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wo groups,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the use of vitamin D3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rickets in children.In addition to the prevention of rickets,the prevention of rickets in children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factors such as feeding,environment and parents' health.

[Keywords]children rickets;pathogenesis related factors;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佝偻病属小儿普遍多发的营养不良性病症,是由于缺乏维生素D而造成骨骼发育不良,继而诱发该病症。虽然自80年代起,国家便强化了婴儿食品中维生素D的含量,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工业化的兴起,近年来,小儿佝偻病的发病率有了显著上升[1]。本次研究以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210例小儿佝偻病患者为对象,探究该病症的发病因素及临床诊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诊治的210例小儿患者,均经确诊为小儿佝偻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甲组、乙组、丙组,每组各70例。甲组中男30例,女40例,年龄0~3岁,平均(1.5±0.5)岁;乙组中男34例,女36例,年龄0~3岁,平均(1.6±0.5)岁;丙组中男35例,女35例,年龄0~3岁,平均(1.4±0.6)岁,三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向患者发放笔者所在医院自制问卷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喂养方式等一般资料;孕次、孕周、产次及分娩方式等;家属健康状况;居住环境。

1.2.2 实验室检查 取患儿外周静脉血,检测血钙、血磷、血清25(OH)D3以及碱性磷酸酶等指标。

1.2.3 治疗方法 210例小儿佝偻病患者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甲组70例予以维生素D3口服,乙组70例予以维生素D3肌肉注射,丙组70例予以鱼肝油与维生素AD滴剂口服。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患儿临床症状消失,血钙、血磷、血清25(OH)D3以及碱性磷酸酶皆恢复正常,行X线片检查表明钙预备带增厚;有效:患儿临床症状有所减轻或消失,血钙、血磷、血清25(OH)D3以及碱性磷酸酶皆接近正常,行X线片检查,表明有修复效果;无效:患儿临床症状并无改善,血钙、血磷、血清25(OH)D3以及碱性磷酸酶各项指标并未恢复[2]。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小儿佝偻病与喂养方式、居住环境以及家属健康情况的关系

小儿佝偻病发病与喂养方式、居住环境以及家属健康情况有密切关系,乙组患儿中大部分采用母乳方式喂养,居住在平房,家属无慢性病史,发病率明显较低,与甲组和丙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同药物治疗效果分析

维生素D3肌肉注射的治疗总有效率达100%,而维生素D3口服以及鱼肝油、维生素AD滴剂口服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8.6%、82.9%,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同治疗方法患儿血钙、血磷、血清25(OH)D3以及碱性磷酸酶的变化采用不同药物治疗后,各组患儿各项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且乙组患儿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其他两组(P<0.05);且治疗后,乙组患儿各项指标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佝偻病属我国婴幼儿的常见营养性不良病症,在南方地区,年龄不低于1岁的婴幼儿佝偻病发病率在20%~30%,而北方地区由于日照时间较短,因此患病率可能更高一些,一般来说会达到20%~45%[3]。佝偻病属直接危害到儿童健康的最常见疾病,且发病率较高,其既属于营养缺乏性病症,又是代谢性病症,直接制约到我国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虽然佝偻病很少会直接危害到患儿生命,但是一旦发生显著症状,则会直接造成患儿机体抵抗力下降,另外,如果不能尽早实现对小儿佝偻病的诊断、预防,久而久之使骨骼畸形,还会引发其他病症,一旦症状显著,由于机体抵抗能力已经下降、免疫功能不高,会直接诱发伴有肺炎、腹泻、贫血等诸多病症[4]。因此,加强对小儿佝偻病的宣教及预防工作刻不容缓。

佝偻病的发生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临床上在此过程中的表现一般有夜惊、多汗、烦躁不安等症状,于X线片结果中可见,有临时钙化带重现、增宽以及密度加厚[5]。另外,由于小儿佝偻病患儿骨钙化不足,使其BALP活性增加,这些也都被认定为是小儿佝偻病的较关键特异指标。与患儿体征及一些辅助检查相结合,想要做到对佝偻病的诊断并没有多大困难,而做好预防工作才是更为重要[6]。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小儿佝偻病的发生与性别、年龄、喂养方式、居住环境以及家庭成员健康情况有着紧密联系,且婴儿于1岁内的患病率较高。且已有研究表明,户外活动、光照的婴儿发病率要明显低于不进行或少进行户外活动、光照的婴儿,这是由于若充足接受日光照射,可产生内源性维生素D供应,由此,晒太阳及加强户外活动,是预防小儿佝偻病的有效举措[7]。

另外,有学者认为,小儿佝偻病的发生与感染与慢性疾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关系,因此在治疗感染性病症的同时一定要积极治疗佝偻病[8]。由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到,母乳喂养小儿与人工以及混合喂养的小儿相比,佝偻病发病率低;就血清钙、磷及ALP各项指标来说,仅仅只能将人体近期维生素D3的营养水平反应出来,无法做到反应人体长期钙营养状况,不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因此BALP测定应称之为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指标。

对使用钙剂及维生素D的患儿存在明确疗效评价指标,可有效避免上述诸多药物的滥用,由于BALP对佝偻病有较高的诊断敏感性,加之具有方便、快捷、特异性强等应用优点,与佝偻病诊断标准相结合,有促进早期发现、诊断,进行有目的性的治疗,有效避免钙、维生素中毒。

就本次研究结果来看,维生素D3肌肉注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而维生素D3口服以及鱼肝油、维生素AD滴剂口服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8.6%、82.9%;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不同的药物治疗后,各组患儿各项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且乙组患儿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其他两组(P<0.05);且治疗后,乙组患儿各项指标与其他两组比较,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结来说,采用维生素D3肌肉注射对小儿佝偻病具有确切疗效,对小儿佝偻病的预防除了要强调药物预防之外,还应结合喂养、环境及父母健康状况等因素。

参考文献:

[1]詹志晖,欧立平,黄楚君,等.小儿佝偻病发病相关因素调查分析及临床疗效研究[J].吉林医学,2012,33(11):2329-2330.

[2]王学荣.小儿佝偻病与贫血及营养不良之间的关系探析[J].医药前沿,2014,17(32):164-165.

[3]赵俊玲.小儿佝偻病与贫血及营养不良之间的关系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5(31):117-118.

[4]刘晓光.120例小儿佝偻病的预防及治疗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4):126-127.

[5]崔煜环,薛均来,胡亮,等.浅谈小儿佝偻病的预防[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5):188-189.

[6]梁荣梅.本地区小儿佝偻病发病情况及防治措施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2,7(20):94.

[7]刘亚莉,张苏,秦桂琼,等.小儿佝偻病与营养不良关系的调查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4,21(9):1108-1109.

[8]段淑红.小儿佝偻病与贫血的发病情况及防控措施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19):10-11.

论文作者:杜秀霞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4

标签:;  ;  ;  ;  ;  ;  ;  ;  

浅析小儿佝偻病发病相关因素调查分析及临床诊疗效果论文_杜秀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