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变革、劳动力挤压与失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失业理论的模型构建与解读_经济学论文

技术变革、劳动压榨与失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失业理论的模型建构与阐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经济学论文,模型论文,理论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以马克思的一些基本思想为理论基础,侧重从资本主义生产特性和阶级冲突的角度来阐释劳动就业问题,具体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大分支。宏观失业理论主要从资本主义的生产特性、经济结构变动和生产力的演进等视角来阐释马克思的产业后备军理论,代表人物有Baran(1966)、Sweezy(1966)、Baumol(1970)、Dixit(1977)等。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失业即资本主义产业后备军的扩大,是宏观比例失调、消费不足、投资过度、利润率下降等因素中的部分因素或全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微观失业理论则主要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个体行为理论作为分析工具来分析资本主义劳动市场的失衡,其代表性的理论有Stephen Marglin(1974)、Bowles(1975)和Gintis(1975、1976)等的劳动压榨模型,Edwards(1979)、Akerlf(1982)和Bulows(1986)劳动市场分割模型等。劳动压榨模型是马克思主义微观失业理论中最具影响的理论之一。这一理论模型主要以马克思经济学中的阶级冲突作为分析的理论基点,着重阐述资本家对工人支配权的实施,即阐述资本家如何运用解雇威胁来诱使工人付出更多劳动。具体而言,这类模型主要采用监督和失业成本等作为解释变量构造工人“努力函数”,来分析厂商最优化决策,即分析“单位努力”工资最小化的实现问题。一些较为精致的模型还考虑了工人活动信息不完全或存在信息获取成本时的解雇威胁问题。这些理论已开始为主流文献所接纳,并与它们相互融合、互为借鉴。

本文试图运用Sen(1963)、Marglin(1984)、Dutt(1990)等经济学家发展起来“模型构建的不同完成条件”(Alternative Closures)分析框架为分析起点建构模型,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劳动压榨和利润率下降规律等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失业理论进行梳理和阐释,以便凸显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在相关文献中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基本框架

考察一简单经济,市场上仅包括居民和厂商,折旧率为0。在产品市场上,市场的产出或作为消费或作为投资,在供求平衡的情况下可以得到如下关系式:

这里P为价格水平,w为货币工资率,r为利率。再假定全部工资收入作为基本生活消费,资本家的利润收入一部分作为储蓄,储蓄率为s,剩余的部分作为对奢侈品消费,工人不储蓄,从而可以得出社会总消费的表达式为:

PCL=wL+(1-s)rPK(3)

上列的三个式子是相关理论文献中所谓“模型构建的不同完成条件”(Alternative Closures)分析框架的三个基本方程的变形,这个框架主要由Sen(1963)、Marglin(1984)、Dutt(1990)等经济学家发展起来。在框架中进一步引进劳动节约型的技术进步。令技术参数为A,并将每单位有效劳动的产出、资本和实际工资率分别记为。我们假定a为常数,这样A的增加反映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此可将(1)、(2)、(3)式转化为:

综合(4)、(5)、(6)式可得:

再根据假定,可以得出雇佣劳动的增长率n[,d]为:

g[,A]这里为技术进步率,g[,v]为单位有效资本的变动率。(8)式则代表劳动力的动态需求曲线。该式表明,雇佣劳动的增长率与s同向变动,与ω、v及g[,A]呈反向变动。

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利润率的下降与产业后备军的不断扩大

马克思主义的宏观失业理论大多包含以下三个基本命题:(1)资本的不断积累,导致资本有机构成在不断提高;(2)工人生存工资率假定;(3)利润率存在不断下降趋势。本节则主要围绕着这三个命题进一步构建模型,对马克思的失业问题展开阐释,力图能在较大程度上涵盖西方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思想。

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资本家必然不断地进行积累,实行扩大再生产。随着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一定的劳动力可以推动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因此,资本积累的过程,就是“机器排斥工人”的过程,是产业后备军形成和扩大的过程。另一方面这段论述也说明了资本主义的技术进步是个内生的过程,即生产技术透过资本积累的扩大不断提高。

此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扩张,也是造成产业后备军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首先,城市大工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农村的扩张,摧毁了农村的自然经济,使得农村大量的劳动力不断加入到城市的无产阶级队伍中,而资本主义的竞争也使得一批破产的中小资产者也相继加入到无产阶级的行列中。

作为资本积累的后果,一是产生了日益膨胀的产业后备军,造成无产阶级的贫困化;二是在增加资产阶级财富的同时也导致了利润率的不断下降,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失业理论与危机理论是融合在一起的。

以上内容反映了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经济危机与就业变动的一个动态关系。根据上文对马克思失业理论的描述,在以上的分析框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增加以下两个方程:

方程(9)式代表的含义是,资本的积累和技术进步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资本的增长促进了技术的进步,而技术的进步又反过来加速了资本的增长。方程(10)式则是对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刻画。从现代经济学含义上,有机构成的提高,表现为资本深化的过程,即比率的不断提高。在我们的分析框架中,而a为常数,因此这里为反映有机构成的提高,我们进一步假定v的变动速率为常数τ。这样结合(8)、(9)和(10)式,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近似的马克思的劳动力动态需求曲线:

(11)式表明,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即v的增加,劳动的需求增长率将不断下降。为了讨论的方便,假定雇佣劳动供给的增长率n[,s]为关于v的常函数。现在我们可以将雇佣劳动的动态需求曲线和动态供给曲线统一到同一图中来进行分析。

图1

对于图1我们可分两种情况来讨论:

(1)当v≤v[,e]时,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率大于劳动力供给的增长率,出现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此时工资水平将上升,使得需求的增长率下降,最后与劳动的供给增长率曲线重合,达到供求平衡,实现充分就业。这种情况只可能出现在前资本主义阶段,或者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2)当v>v[,e]时,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率小于劳动力供给的增长率,出现失业并呈累积增长趋势,形成了日益膨胀的产业后备军。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使得工人仅能获得生存工资。但另一方面,工人工资也不能低于生存工资,否则就不能满足劳动力再生产的需要。因此单位有效劳动的实际工资具有向下刚性,即不能通过有效劳动实际工资率的下降来调节劳动市场的供求失衡,表现为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率在v>v[,e]时开始向下方倾斜,此时劳动力的需求增长率小于劳动力供给的增长率,出现失业。并随着资本的加速积累,劳动供求缺口不断扩大,造成失业增长率的速率增长(其中f代表总劳动力的就业比例)。最后只有通过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来强制性恢复均衡。

在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中的利润率下降是引发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在我们的分析框架中利润率将表示为:

(12)是从(5)式转化而来。该式表明,由于资本的加速增长,每单位有效劳动的资本v不断增加,从而导致利润率r不断下降。

如果考虑折旧δ,真实利润率r′则为。那么,单位有效劳动资本v的不断增加,导致利润率将最终下降到不能弥补折旧的损失,从而出现“资本过剩”的经济危机。当利润率下降到一定水平以后,资本的贬值将使得单位有效劳动资本即值下降,从而促使利润率逐步回升,投资增加,劳动需求也随之增加,经济开始复苏。不过,“在生产条件扩大,市场扩大以及生产力提高的情况下,同样的恶性循环将再次发生。”

三、阶级冲突、劳动压榨与劳工市场的失衡

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微观失业理论接受了马克思的一些基本思想,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经济中的“政治”(主要表现为资本家对工人的支配权(Power))概念。他们认为正是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这种“政治”的作用,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中两种竞争形式,即资本家销售产品之间的竞争与工人寻找工作之间的竞争这两种竞争之间的非对称性,从而导致劳工市场长期不能出清。这种思想突出反映在劳动压榨等理论相关文献中。其代表性模型有Bowles模型(1985)、Rebitzer模型(1987 and 1989b)等。

这类模型在分析资本主义的劳动就业问题时,采用的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通过构造生产函数,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对市场均衡条件的求解来分析劳动市场的失衡。这类模型的一个特征是在模型中引进了“工人努力”、“监督”等变量。下面我们将运用以上分析框架对这类模型作一简单阐释。

按照劳动压榨模型思想,可假定工人的努力参数为e,并满足:

根据努力函数的假定,基本框架中的劳动L须用eL来代替。不难发现,这种调整并不会引起劳动需求增长率的变化,即(11)式的劳动需求曲线不会发生改变。不过,劳动压榨模型是一个静态模型,考虑的是某个时点的劳工市场状态,(11)式的劳动需求曲线反映的是在某一特定资本有机构成时点上,劳动需求的增长率与有效工资之间的关系。再假设劳动供给增长为仍为外生变量,那么市场的出清工资率为,这里τ、v、β、s皆为常数。

另一方面,根据假定(引进有效劳动后的单位有效劳动产出)及(9)式可得出马克思的投入产出之间的生产关系式:

因此,这个利润最大化问题可转化为求的最小化问题。这个结构与新凯恩斯主义的效率工资模型是基本相同的。但劳动压榨模型对单位努力工资最小化的分析与主流文献的效率工资模型存在很大的区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利润不是资本作为稀缺资源投入的一种竞争性收入报酬,而是对产出的一种直接扣除,因此不能用新古典主义的边际产出作为劳动和资本的报酬,从而不能用一阶求导来分析单位努力工资的最小化问题。

下面我们运用Bowles分析思路对劳动市场不能出清作一个简单说明。Bowles认为,市场出清条件是,在厂商所提供的监督资源与工人所选择的努力既定的情况下,利润最大化厂商所提供的工资和监督资源,将使得工人认为在从事工作与放弃工作之间的选择是无区别的,即工人失去工作的成本为零。那么在我们的框架中则意味着ω[,c]=0,即有出清工资ω=ω[,h]。为了与前面内容相对应,不妨假设等于

另一方面,如果劳动市场能够出清,还意味着厂商选择ω[,c]=0也是最优的。但是在我们的分析框架中,当ω[,c]→0,有h[,ξ]→0,这意味着当ω[,c]=0时,任何监督的边际增加,不能带来工人努力边际上的增加。但这个结论与资本主义经济事实是不相符的。

结语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宏观失业理论继承了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和产业后备军理论,着重从生产技术结构演进和资本主义制度局限性上来探寻资本主义失业原因;而西方主流文献对失业问题的考察仅停留在流通领域,回避了对资本主义制度局限性的揭露。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宏观失业理论与西方主流文献相比更具全局观和洞察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微观失业理论的劳动压榨模型从微观个体行为出发,运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分析工具来阐释马克思的失业理论。这些理论较大特点是引进“努力”和“压榨”等概念作为分析基点,与主流文献的“效率工资”或“努力管理”(如Stiglizer(1978)效率工资模型)极为相似。而这些理论与主流文献的区别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微观失业理论强调了阶级冲突对劳动就业的决定作用,认为只要存在劳动雇佣关系、存在资本对劳动的剥削,资本主义的失业就不可避免。可见这一理论体现出一定的真知灼见。

标签:;  ;  ;  ;  ;  ;  ;  ;  ;  ;  ;  ;  ;  

技术变革、劳动力挤压与失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失业理论的模型构建与解读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