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_李恒

下肢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_李恒

定西市人民医院 甘肃定西 743000

【摘 要】目的 探讨下肢静脉血栓介入治疗,分析其疗效与影响因素。材料和方法 5 9 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均经血管超声及造影证实,其中血栓位于髂静脉 2 3 例,股静脉 2 9 例,腘静脉 7 例。结果 5 7 例(9 6 . 6 %)成功进行了溶栓治疗,2 例患者溶栓失败后行外科切开取栓,5 1 例(8 9 . 5 %)临床症状 2 周内明显改善及消失。溶栓治疗半年后超声随访血管通畅率 8 6 %。结论 下肢血管介入治疗方法直接、有效,至于长期疗效仍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关键词】血栓;介入治疗;疗效;影响因素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传统治疗方法主要为内科保守治疗与外科手术取栓。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微创介入治疗已成为临床发展方向。我们从2006年9月至2015年6月对59例下肢静脉内血栓采用插管溶栓治疗,取得了初步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从2006年9月至2015年6月间共收治5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其中男性37例,女性 22例,年龄 36~75岁,平均56. 9 岁,所有患者均行血管造影证实。主要临床症状均有慢性长期下肢水肿和瘀血等。血栓主要位于髂静脉,股静脉,腘国静脉节段。13例下肢静脉血栓溶栓治疗前放置了下腔静脉滤器。穿刺部位均采用健侧股静脉或上肢肱静脉、患侧腘静脉穿刺成功后置管溶栓。

1.2所有患者插管成功后,均采用生理盐水50ml加入50万 U 尿激酶通过导管内直接对血栓进行溶栓,时间 20~30min,术毕保留导管继续尿激酶 100~150万Ud用微量泵持续5~7天,间断推注造影剂至全段开通,持续 48h仍未溶开者即停,可改用静脉滴注,及皮下注射肝素钠 5000u12h交替用药继续治疗,7d后均改用口服华法林钠 2.5mgd及改善微循环的药物3~6个月,并积极治疗基础病。

2 结果

57例(96.6%)成功进行了溶栓治疗,2 例患者溶栓失败后行外科切开取栓,51例(89.5%)临床症状 2周内明显改善及消失,溶栓治疗半年后血管超生随访通畅率86%。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讨论

下肢血管内血栓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主要是继发于心脏病、糖尿病、脉管炎及手术后长期卧床等因素。其发病率近年来持续上升,与之相应的治疗方法也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改进,从而保证了在对患者损伤,尽可能小的前提下取得血栓性疾病的最佳疗效[1-3]。经导管溶栓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溶栓效果,其溶栓过程是将导管插入血栓,用微量泵持续推注尿激酶,使局部维持较高的药物浓度,血栓将得以迅速溶解,能较好地保存患肢近端深静脉瓣膜,减少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发生,其次,尽量多的血栓溶解使更多侧枝开放,改善静脉回流,降低静脉压,缓解胀疼和水肿症状,有利于恢复肌肉泵功能,可有效降低溶栓剂用量以减少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4]。目前,血栓的早期诊断与介入临床综合治疗仍是血栓治疗的有效手段,只有明显改善或纠正血栓形成的环境,才能防止继发性栓塞的发生[5]。

本研究对 59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采用置管的方法,即先将导管头端置于血栓远心端,团注 50 万 U 尿激酶直接对血栓进行溶栓,然后保留导管每天继续尿激酶 100~150 万 Ud,一般行5~7d 拔管,间断推注造影剂至全段开通,持续 72h仍未溶开者即停,可改用静脉滴注,及皮下注射肝素钠 5000u12h交替用药继续治疗,7d后改用口服华法林钠 2.5mgd及改善微循环的药物3~6 个月,并积极治疗基础病。造影示位置较高(股髂段)、血栓较长(>10cm)的静脉血栓,我们一般不作下腔静脉滤器植入。一是为了预防下腔静脉滤器在溶栓后易带来血栓的麻烦,二是为了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目前,国内有文献报道,下腔静脉滤器的置入临床上存在着适应症掌握不恰当的倾向,适应症掌握过严,使肺栓塞发生率较高,适应症掌握过松,又使滤器导致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我们研究认为对于位置较高、较长的血栓,腔管完全阻塞者溶栓时血栓一般不易脱落。对于血栓较短着也可先用球囊导管扩张后再溶栓。57例(96.6%)成功进行了溶栓治疗,2例患者溶栓失败后行外科切开取栓,51例(89.5%)临床症状2周内明显改善及消失,溶栓治疗半年后血管超生随访通畅率86%。

关于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因素较多,我们研究认为,对于血栓的早期诊断、选择合适的微创手段、积极的溶栓治疗、出院后坚持口服华法林钠片及改善微循环的药物,而且还应积极治疗基础病,是预防血管再狭窄的主要因素。

总之,经皮穿刺导管下肢静脉血栓溶栓治疗是一种直接、安全、积极、有效的微创方法,至于长期疗效仍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Greenberg RK,Ouriel K,Srivastava S,et al. Mechanical versus chemical thrombolysis:an in vitro differentiation of thrombolytic mechanisms. JVIR,2000,11(2 Pt 1):199-203.

[2]Valji K. Evolving Strategies for thrombolytic therapy of vascular occlusion. JVIR,2000,11(4):411-415.

[3]Semba CP,Murphy TP,Bakal CW,et al. Thrombolytic with use of alteplase(rt-PTA)in 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review of the clinical literature. JVIR,2000,11(2 Pt 1):149-152.

[4]Peter A,Kenneth O. Invasive approaches treatment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Circulation,2004,110(9):127-134.

[5]李茂全,张庆,夏文龙,等. 慢性血管内血栓物理性治疗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22(11):948-951.

论文作者:李恒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7月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5

标签:;  ;  ;  ;  ;  ;  ;  ;  

下肢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_李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