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中校本教研模式的实践研究_校本教研论文

课堂观察校本教研模式的实践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本论文,课堂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已成为当前教学研究的共识,教师专业发展也成必然。课堂观察是一种新的听评课范式,课堂观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它基于合作的研究理念、量化的技术方法和严密的科学程序,这是其走进校本教研的内驱力。

一、课堂观察的基本思想,

(一)课堂观察的含义

课堂观察是通过特定的观察程序和观察记录工具收集、分析课堂教学信息,并对课堂教学进行评判和建议,以实现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方持续合作的课堂研究方式。它是一种专业的学习,一种合作研究课堂的方式。

(二)课堂观察的框架

课堂观察框架(见表1):4个维度、20个视角和68个观察点。为教师理解课堂提供支持,也为教师选择观察点、选择(开发)观察工具提供了参照体系。

表中的“维度”是对课堂的一级解构指标。其理论依据是,学生和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课程是将这两个主体联系起来的纽带,师生围绕课程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会产生特定的文化。其实践依据是,听评课中需要追问的四个核心问题:学生学得怎么样?教师教得怎么样?课程(教材)处理得怎么样?课堂感受怎么样?因此,课堂观察中我们要关注的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

表中的“视角”和“观察点”是对课堂的二级和三级解构指标。按照“尊重规律、避轻就重和紧扣课改”的原则,“视角”呈现了每个“维度”在当前教育教学环境下最为重要的要素,按照“基于课堂、紧扣课标、抓住关键、可观察、可记录和可推论”的原则,选取了在当前课堂教学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作为“视角”下的“观察点”。并以举例的方式和问题的形式呈现“观察点”,以期引领教师理解和思考课堂。

(三)课堂观察的程序

课堂观察是一个多方持续合作研究的共同体。组建合作体的初衷是基于课堂的丰富性与复杂性,避免课堂观察行动的简单重复与“不合而作”,而要保障合作体的正常运转,就必须依靠一定的程序,以保证其专业性。

1.课前会议。课前会议的目的:让合作体的成员明白,观察什么——观察者带着明确目标进入课堂;怎么观察——观察者做好必要的准备走进教室;同伴将观察什么——观察者之间/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知己知彼,有的放矢。

课前会议的程序:第一步,教师说课,主要陈述:(1)本课的内容主题是什么?在该课程中的关系与地位情况?(2)介绍本班学生的情况,包括学优生与学困生的座位分布。(3)你想让学生明白什么?重难点是什么?你准备如何解决?(4)介绍本课的大致结构,包括创新点与困惑。(5)你将如何、何时知道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内容?第二步,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并确定观察点。

课前会议的时间:至少在课中观察的前一天举行,时间约15min。

2.课中观察。课中观察指观察者进入课堂,选择合适的位置,依照事先的计划观察、记录所需信息。

3.课后会议。课后会议目的:让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根据观察结果进行探讨、分析和总结,达成共识,制订后续行动跟进方案。

课后会议程序:第一步,被观察者简要地进行课后反思。主要围绕下列问题展开:(1)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达成了吗?(2)谈谈各种教学行为的有效性。(3)谈谈有无偏离自己的教学设计。第二步,观察者报告观察结果。报告时应遵循简明扼要、基于证据、即时回应和避免重复四个原则。第三步,形成几点结论和行为改进的具体建议,会议结束时,合作体讨论跟进观察的方案。

课后会议的时间:课中观察后立即举行,时间约1h。

二、课堂观察的实践研究

课堂观察按照“培训—实践—总结—培训”的模式进行。

(一)课堂观察基础知识的培训

组织课堂观察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培训,可以通过讲座式和互动式两种研修方式。

培训的主要内容:一是,关于“什么是课堂观察”的知识,与此相关的问题有:(1)何为课堂观察?它的理念是什么?(2)为何要构建课堂观察框架?维度、视角和观察点是如何构建的?课堂观察框架有什么作用?(3)为何要建立课堂观察的程序?(4)何为课前(课后)会议的程序和内容?需要多少时间?要达到什么目的?二是,关于“怎样开展课堂观察”的知识,与此相关的问题有:(1)课堂观察的操作流程是什么?(2)怎样利用课堂观察框架确立观察点?(3)观察时为何要使用观察量表?何时、怎样开发?(4)课中观察应注意什么问题?(5)怎样处理观察数据?如何由数据得出观察结果?如何根据结果进行推论?(6)为什么要组建课堂观察的合作体?(7)如何撰写观察报告?如何撰写课堂观察课例?

(二)课堂观察技术的实践

课堂观察是团队分工合作行动,因此,课堂观察的实践,就涉及个体和合作体两个方面的技术实践。

1.个体的技术实践。在一次课堂观察中,观察者的观察流程大致可以概括为:确立观察点—开发观察工具—进入课中观察—做出推论建议—撰写观察报告。

(1)确立观察点。课堂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要求观察者进入课堂前,要明确观察目标,聚焦课堂中的某些问题/现象/行为。确立观察点的依据是课堂观察框架,从中寻找“我”感兴趣的问题,或被观察者的要求,或合作体的共同目标。遵循可观察、可记录和可解释的原则,才能实现观察目的。例如,“探究精神是怎样培养的?”和“探究能力是怎样培养的?”这两个观察点,后者的可观察性、可记录性和课后的推论更具可操作性。

(2)开发观察工具。观察前将观察点转化为可以操作的观察量表,在表中列出观察点分解后的要素。根据可观察、记录、解释和抓大放小的原则筛选,如表2。

观察量表的开发流程是:观察者研究分析观察点的构成要素—观察者设计初稿—教研组研讨—观察者定稿。量表具有“此人此表”的个人特色,具有“此情此景此课”的针对性。

(3)进入课中观察。应注意的问题,一是观察者应提前进入教室,与学生进行适当交流,以便对该班的学习和教学情况有所了解。二是根据观察点的性质、观察量表的特点和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观察位置,以方便获取信息、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教学为原则。

(4)做出推论建议。该环节有三个步骤。第一,信息处理,课堂中获得的信息,可能很多,也可能不足,还可能要与同伴互通有无。因此,采用适当的技术对观察信息进行处理,是得到结果的前提。第二,结果分析,建立分析框架,采用适当的分析工具分析观察结果。第三,适当推论,这是一个专业判断的过程,所谓“适当”,是指推论时要基于“此情此景此人此课”,基于“证据和同理心(互换思考)”,基于“成功之处、个人特色和存在的问题”。

(5)撰写观察报告。因时间限制,课后会议上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思考、探讨并不充分,而课后会议结束后撰写课堂观察报告,就能起到督促双方深度思考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再形成合作体课堂观察的完整课例,全景式反应观察的过程和结果,积累第一手教研资料。

2.教研组的技术实践。教研组的课堂观察实践活动,一般都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尝试阶段。

主要目的:理解课堂观察的理念和技术,学会利用观察框架,熟悉课前会议和课后会议的流程及规范说课。课堂观察员基于自己的兴趣,从观察框架中寻找。观察量表基本来源于各种媒体。此阶段明显带有传统听评课的特征。

主要问题:一是只管自己的观察点,不会由点及面地整体把握课堂,对课堂的感觉是零星和片面的;二是对观察量表蕴含的理论、设计思路和意图不明了,观察和记录较困难,对相关信息难以合理地解释和推论;三是期待中的合作没有出现,课后会议中各成员的汇报交流与传统的听评课并无二致;四是在规定时间内课前说课说不完,课后反思说不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和表述不清;五是不会基于观察信息进行推论,推论比较片面;六是撰写的观察报告与传统的听课评语差异很小。

主要进步:一是听评课有了更多的研究意识。二是重视听评课的技术。譬如,有意识地收集和研究观察量表,评课时开始重视证据。三是课前说课和课后反思比较集中和规范。四是听课者在课堂上的观察比较有针对性,课后会议出现了全组成员都能说也都想说的景象,激烈的争论时常出现,教研氛围浓厚。

(2)发展阶段。

面对出现的问题,可以从观察量表、课前说课、课后反思和课后推论进行突破。观察量表从课前开发(选择)到课中记录再到课后分析,贯穿于课堂观察的始终。它会迫使观察者明确观察目的,促使观察者对观察内容和教学设计进行深入研究,促进观察者找到观察信息通向教学建议的桥梁。

实施策略:一是发挥教研组的集体智慧,加大研究成熟量表的力度,争取能为“我”所用;二是对成熟的量表进行适度改造,加入“我”的元素。对被观察者的课前说课和课后反思,进行反复训练,务求理解前述8个问题(课前5个,课后3个)的含义,并规定表达的方式和时间。对观察者的课后汇报作出规定,若不能基于“观察信息—观察结果—观察建议”汇报,将被警告或取消发言。

主要问题:一是量表还难以做到为“我”所用,时有捉襟见肘之感;二是依然没有实现全程合作的愿景;三是观察报告难以全面反映观察的目的、方法、途径、结果和推论。

主要进步:一是课前自觉地小范围合作。二是课前说课和课后反思进步明显,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观察者的课后汇报能从证据出发,由点及面作整体分析。三是持续跟进研究的能力得到提升。

(3)熟练阶段。

针对发展阶段的问题,突破的关键在于自主开发观察量表。第一,全程合作研究。由于落实“观察者初稿—教研组审议—观察者定稿”的量表开发流程,保证了合作从课前会议开始;由于不同观察者的量表可能要合作观察、记录,课堂上不同观察者的位置选择、记录方式和关注点都有合作的要求;课后的信息整理、分析和建议构成了相互支撑的体系。第二,主题研究。量表的自主开发,使我们有能力针对一堂课的创新/困惑、教学思想/策略/行为、个人的教学/风格诊断等设计出一个较为完整的观察研究体系。第三,形成自由民主、科学严谨的教研文化。量表是根据研究目的、内容、观察者特征和观察条件设计出来的,整个观察过程都会形成头脑风暴,都会见仁见智,每个人都会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努力寻找课堂证据,引经据典。第四,观察报告和课例的体例因研究脉络的清晰而得以规范和创新。

三、课堂观察研究与实践的体会及展望

课堂观察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校本教研文化产生的影响如何,我们的体验和故事或许会带来诸多启发。

(一)开展课堂观察的体会

1.促进学生的学习。我们实施课堂观察以来,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授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绩,历年高考及其他统考成绩均名列同类学校第一。虽无法直接证明学生学业的进步完全是实施课堂观察的结果,但一定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我校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每学期的评价结果显示,进行课堂观察研究与实践的教师受欢迎的程度均较高,其中“课上得好,作业少”是最大的肯定。

2.提升校本教研的质量。课堂观察促进教师教学思想与教学策略的成熟,有助于教师深刻地分析课堂教学现象,获取可能转化为教学策略的关键证据,使教师的分析和交流在比较专业的水平上进行。课堂观察使参加教研的教师有比较明确的、可操作的参与点,课前会议与课后会议是有效教研的关键。课堂观察是聚焦课堂的重要形式,是深入研究有效教学的重要载体,可促进教学的改进。

3.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课堂观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新视角,我们完全可以将教学、教研和培训融为一体,将教师的职业生涯转变成专业发展的坚实平台。课堂观察,创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合作机制,是教师专业成长机制的创新。

4.营造合作的教研文化。合作是课堂观察的元素,当课堂观察成为教研活动的常态时,合作也就成为教师专业生活的常态,成为学术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正因为在课堂观察中采取真诚的合作姿态以及因为课堂观察而生长起来的合作文化,课堂教学才能不断改进,教师专业才能持续发展。课堂观察活动的分工无形中增加了更多研究的“眼睛”与“耳朵”,通过“双赢”,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合作,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二)对课堂观察的展望

作为一种专业的研究方式,课堂观察理论和实践仍需不断探索。

1.开展课堂观察的学科应用研究。观察量表是课堂观察的技术核心,围绕观察工具的开发和使用,教科研活动贯穿于课堂观察的始终。若能基于学科的课堂观察框架,开发每个观察点的观察量表,最终形成覆盖观察框架和高中生物模块知识的观察量表体系,这将为教师探讨学科教学的表现性标准和评价标准提供极大的支撑,对新课程的实施大有裨益。

2.寻求专业模型的常态开展与简洁坚持。实践中,最大的困难是时间不足。寻求专业模型的常态开展与简洁坚持,是课堂观察持续开展的关键。现在看来,可能缩短时间的环节有:课前会议、量表开发和撰写观察报告,若能将课前会议与集体备课、量表开发与主题研究、观察报告与教学随笔在课堂观察的范式中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课堂观察将在现实境况下更有力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课堂观察的研究与实践要持续走向深入,需要广大同仁更多的合作。

标签:;  ;  

课堂观察中校本教研模式的实践研究_校本教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