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高海南特区对外开放水平——学习十五大报告随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南论文,五大论文,随感论文,对外开放论文,努力提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经济特区要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等方面继续走在前面,并强调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刻理解和贯彻这一重大决策,对于进一步办好海南经济特区,开创海南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准确把握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战略定位,进一步解放思想,做好扩大开放这篇文章。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经济特区的建立,是邓小平同志开放理论的伟大实践。回顾海南改革开放的历史,重新认识创办海南经济特区的意蕴和内涵,对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早在1980年7月24日, 国务院批转《海南岛问题座谈会纪要》指出:“鉴于海南岛的特殊地位,中央决定要对海南岛的经济建设给以大力支持。”(国发〔1980〕202号)1983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 于批转〈加快海南岛的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中明确指出:“加强海南的开发建设,是全党全国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于支援全国的四化建设,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南海国防,促进台湾回归,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都具有重大意义。”(中发〔1983〕11号)邓小平同志于1984年在与中央负责同志谈话强调指出:“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52页),并说:“20年的时间把海南岛的经济发展到台湾的水平,那就是很大的胜利。”他还在1987年6月12 日会见南斯拉夫客人时指出:“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239页)根据邓小平同志倡议,中央作出了设立海南省,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重大决定。国务院批转《关于海南岛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开发建设的座谈会纪要》(国发〔1988〕24号)指出,“把海南岛建设成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贯彻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措施”,“把这里的经济和文教科学技术事业尽快搞上去,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有着深远的意义。”综上所述,我认为,中央和邓小平同志关于创办海南经济特区的战略定位是:“把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以巩固南海国防,促进台湾回归,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推进国家实现四化。海南经济特区的建设应站在这一战略高度来总揽全局,抓住机遇,扩大开放,以实现邓小平同志和中央确定的战略目标。
开放是海南经济特区工作的主旋律,从一定意义上说,海南的发展战略就是开放战略。只有实行开放,才能加快发展,也只有加快发展来引导开放。海南经济特区要谋求发展,摆脱贫困和落后,就必须扩大开放。
要扩大开放,必须思想先解放。没有思想上的解放,也就不可能有成效地开放。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思想解放是开放的基础。当前海南的干部群众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疑虑和困惑,由于特区优惠政策的弱化,就认为“特区的历史使命已终结”;因海南经济特区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就预言“海南经济特区没有优势”,甚至断言“海南经济特区辉煌时期已经过去”等等。所有这些,都是特区扩大开放的思想障碍,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廓清思想困惑的必要。
海南特区的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是实行改革开放的先导,每一项改革开放成果的获取,都是先有思想的解放和思维的新突破。目前,海南特区已进入改革的攻坚和开放的再扩大阶段,必须突破传统思维方式,以全新的思想来指导改革开放。首先,思想观念上要实现“三个重大转变”,由过去依赖优惠政策发展向主要依靠创新,构筑促进发展的新型动力机制的转变;经济发展由偏向追求高速度向追求高效益转变;经济发展资金由过多依赖内资向重点吸收外资转变。其次,要增强“四个意识”,即机遇意识、竞争意识、挑战意识和忧患意识。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能否抓住机遇,历来是关系革命和建设兴衰成败的大问题”,“现在全党一定要高度自觉,牢牢抓住世纪之交的机遇,迈出新的步伐。”党的十五大指明了现代化建设的航向,这是海南特区发展的又一次良好机遇,要按照十五大报告提出的“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的要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切实抓好开放改革这一基本点,树立竞争观念,强化挑战意识,增强忧患意识,作好“大开放”这篇文章,创造新的业绩。再次是开拓进取,大胆进行特区试验性、先行性的探索。解放思想的实质就是要开拓进取。邓小平同志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72页)海南是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更要大胆开拓,勇于实践,敢于“冒”险,积极探索,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工作的判断标准,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都可以大胆利用,一切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都可以大胆吸收和借鉴,闯出适合海南经济特区实际的发展新路,实现邓小平提出的“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的遗愿。
二、准确把握海南省情定位,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第一位。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对我国国情的准确定位学习十五大精神,必须联系本省的实际,有必要对我省的基本省情作出科学的分析和准确的把握。
海南建省办特区近十年来,我省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很大的成绩。“八五”期间,全省国内生产值年平均增长17.9%,1992年赶上全国平均水平,1994年在全国排序中名列第九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7.6%实际利用外资逐年增长,累计金额60亿美元。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海南特区是在原基础差、底子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起点低,目标高,工业基础脆弱,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多,经济效益低下,交通瓶颈突出,开发资金短缺,房地产资金沉淀大,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域广,农业人口多,市场容量小,地区发展不平衡,还有4 个贫困县,47个贫困乡镇,尚有45万人口未脱贫,等等。这就是海南的省情。可以得出这样的省情定位:海南特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从这一实际出发,海南特区的政策定位,必须毫不动摇地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紧紧把握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中心,运用改革、开放两种手段。要坚持用“三个有利于”的评判标准进行大胆的改革,寻求有新的突破。对国有企业的改革,要按照十五大提出的“一切反映社会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大胆利用”的要求,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实现形式,充分发挥政府导向和市场配置的作用。要把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紧密结合,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紧密结合,“抓大放小”,以股份制形式改组和改造现有国有大中型企业,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拍卖、兼并等一切有利于搞活企业的形式进行改造。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变管理为服务,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经济运行机制。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育和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并制造使其健康发展的外部条件和营造其发展的良好氛围,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要大力发展技术、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市场,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着力提高特区经济的整体水平。
加大开放力度,推动特区生产力的发展。对外开放工作要两手抓,一手抓巩固,一手抓提高,要开拓新的引资渠道、引资方式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领域、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防止盲目、重复引进。参与国际间经济竞争和合作,发展外向型经济,改革外贸体制,优化出口结构,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注重进出口贸易的质量和效益。
三、把握海南经济特区工作主题,拓宽工作思路,转变思维定势,推进特区建设事业。
开放是海南特区工作的永恒主题。海南经济特区工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放程度的高低。要拓宽开放的思路,转变思维定势。我认为,海南特区建设的路数,应当定位为“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要着眼于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海南的一切工作都应当围绕开放这一主题来开展。
新的形势,需要有新的战略眼光,必须采取新的对外开放战略。这种开放战略的核心, 就是不断提高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江泽民同志于1996年3月6日在参加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海南代表团讨论时,强调提出,海南要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既然把门打开,就不能关门,要继续搞好开放开发。海南是一个经济特区,应该更上一层楼,无非是要开放开发搞得更好。要提高海南经济特区的对外开放水平,重点应放在“四个着眼点”上:
一是着眼于洋浦的开发,以洋浦带动海南经济的发展。洋浦的开发,是海南开放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海南开放开发的“窗口”和“晴雨表”。洋浦经过近几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已达到了具备大开放、大开发的条件。要以引进投资项目来推动洋浦的开发,以洋浦的开发带动全省经济的发展。鉴此,要加大洋浦招商的力度,争取引进一批大项目,真正把洋浦建设成为海南对外开放的基地。
二是着眼于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效益。质与量是辩证的统一。引进外资,兴办外资企业,不要只单纯追求量的扩大,更要注重质的提高。要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优化利用外资结构为目标,加强投资导向,鼓励外资投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对投资总额大、科技含金量高、影响我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的,要在市场准入、资源共享等方面为外资企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要努力开拓两个市场,积极利用两种资源,讲求质量和效益。
三是着眼于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建立具有海南特色的产业结构,海南必须发挥资源优势,立足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推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升级,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寻求市场与资源的最佳配置,产生最佳效益,要着重做好“海”、“南”、“岛”、“特”的文章。“海”就是要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向海洋要效益。要大力发展海洋捕捞业和海水养殖业,要注意发展海洋产品的生产加工,开发利用海洋油气资源,形成强大的海洋产业。“南”就是海南地处祖国最南端,处于温热带气候带,是个得天独厚的大温室,要发挥热带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度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把海南建成全国热带瓜果蔬菜、经济作物商品和南繁制种基地,并做好热带高效农业的运销加工服务工作,增加农民实际收入。“岛”就是海南是个海岛。风光旖丽,气候宜人,是度假旅游的最佳地方。要利用这一资源,发展以热带海岛风光为主要特色的旅游业。要优化配置旅游资源,加强旅游产品、旅游项目的开发,加强监管。办好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开发区,努力把海南建成影响大、吸引力强的热带海岛度假休闲旅游胜地。“特”就是海南岛是特区,有特区的优惠政策和体制优势,特别是海南广大干部群众经过十年的特区建设洗礼,溢发出的特区观念、特区意识和特区精神,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应该说,这也是一种资源。要充分挖掘这种资源的潜力,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寻求特区优势与这一资源优势的最佳结合点,就可发挥“人心齐,泰山移”的最高效能。
四是着眼于改善和优化对外开放的投资环境和条件。扩大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投资环境与条件的改善和优化。开放的实质,就是环境的利用。因此,扩大开放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近几年来,海南特区在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方面下了大功夫,投资环境和条件日趋完善。但是行政效率方面还不尽如人意,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还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交通的“瓶颈”效应还制约着海南经济的发展。必须下决心加以改善。要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与扩大开放相适应的合理、有效的体制和机制,提高行政效率,为开放提供优质、高效、规范、便捷的服务。同时,要进一步改善对外的硬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改革开放的瓶颈问题。
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是海南特区广大群众经过奋斗得出的共识。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开取,真抓实干,海南就会“好好发展起来”,实现“很大的胜利”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