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专谈 指导方法 训练习惯 培养能力——试谈语文学习中减轻负担的根本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学习论文,负担论文,习惯论文,能力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减负专谈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的训练,培养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从而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使其愉快地投入学习,是广大语文教师在实践中非常注重的问题。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问题作一些探讨。
第一,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形成规范化的语文知识学习过程
教学中的大量实践证明,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后,学习就主动了,效率也就高了。为此,我始终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按照“预习——听课——复习——练习”的四步学习法,进行具体指导。
1.预习指导:学生一进入高中,在了解学生学习现状的基础上,就专门进行预习指导,说明预习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方法。对原来没有预习习惯的学生,专门布置预习任务,从字词句的理解和段落层次的划分入手,并根据不同文体,指导具体的方法;对有预习习惯的学生,则相应提出较高的要求,如初步分析预习教材的重点难点,进行适当的自我练习,或适当的布置一些预习题,引导他们向深层次、高层次努力。
2.听课指导:我把指导的重点放在如何听好一节课上。一方面自己努力改进课堂教学,创设一种有吸引力的课堂气氛;一方面要求、引导学生听课时集中注意力,跟随我的讲课思路,积极思考。同时,指导学生记好课堂笔记,适当检查,根据学生笔记情况,调整讲授速度,进行速记指导,逐步提高学生速记能力。
3.复习指导:一般学生上完课,课间就会忙着做作业,结果往往把作业做完就算应付了事,而忽视了课堂知识的复习巩固。同样,不少学生也只有到期中或期末考试才想到去复习、记忆。这说明我们的学生未注意复习对增强记忆和防止遗忘的重要作用。因而,我要求学生在一天里进行两次复习,一次是在上午课后,下午上课前,先复习上午所学课程,然后再做作业;一次是下午课后先复习课堂知识,再做作业。每周或一个单元上完(二周)后,再作一次单元复习,对课堂笔记进行一次系统化整理。从而达到防止遗忘、增强记忆的效果。
4.作业指导:我在这方面的指导主要是严格要求学生按规定程序完成作业,即先复习,后做作业;先思考后解题;最后要作自我检查、自我更正;书写要求规范、工整。同时,作为教师,则重在讲评,告诉学生解题方法、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及高效解题的能力。
5.课外阅读欣赏指导:我专门制定了《高中阅读欣赏试行大纲》,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根据《语文教学大纲》和不同年级的教学目标,进行课外阅读欣赏,为他们开列了分学期的阅读欣赏书目和电影,防止学生不加选择地盲目读书、看影视;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工具书和阅读教学参考书;指导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文摘卡片等。
第二,进行学习习惯的训练,逐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科学化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光指导学习方法,而不使方法成为学生的良好习惯,科学的方法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规范、科学的语文学习过程。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习主动了,汲取知识的欲望也增强了。但如果使学习方法变成他们的学习行为方式,通过日复一日地训练,逐渐转移、内化,就可以形成独特的自学能力,从而科学地进行学习。因此,我始终把学习习惯的养成训练,贯穿在一、二年级的打基础阶段。
1.工具书使用训练:孔子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书是语文学习的“顾问”,是不见面的老师。所以我首先训练学生学会熟练地查字典、词典,告诉他们方法,督促他们养成查字典、词典的好习惯。平常教学中,一般的字、词、成语,都要求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给予解决,我适当指导他们如何辨别、选用义项。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查阅、使用各种参考资料的方法。例如,我为了训练学生在预习中养成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就要求学生在第一个学期里,根据自身财力,至少准备好《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成语词典》,并设立专门的预习本,每周抽查学生使用工具书进行预习的情况,特别是对字、词、成语的理解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达到了要求,养成了习惯,才可以免查。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预习必翻工具书的好习惯。
2.课文阅读训练:语文学习中,阅读始终是最主要的学习方法。教学生掌握阅读的一般步骤,学会读懂不同文体的文章的方法,是学习习惯中重要的一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学会先读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及注解,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主要特点、背景、作者情况和有关文化知识;然后带着课文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通读课文二遍,划分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再结合思考练习统观全文,精读有关片段。一般来说,讲读课文要求研读,课内自读的要求精读,课外自读的则是速读。而不同文体,则根据文体特点,进行不同方法的训练。如小说抓住情节、人物、典型环境来阅读理解课文;议论文抓住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来阅读理解,把握课文。
3.单项方法训练: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注重教学生掌握一些单项学习方法,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记忆、理解、分析能力。如前面提到的怎样听课、怎样阅读、怎样复习、怎样速记、怎样写作、怎样做读书笔记等。具体来说,比如为了让学生掌握概括记叙文段落大意的方法,我设计了五步训练法:①细读段落,找出并划出关键语句;②思考问题:写了什么?围绕什么?怎样去写?③分清主次:就是弄清段落中主要讲什么;④根据段意,用一句涵盖全段的话写出段落大意,然后适当增删一些字词,使语言简明、准确;⑤检验修改:将段意与原文对照,看看是否准确全面。同时,还对字数、速度提出了要求。实践证明,只要训练方法合理,形成习惯的效果也就会好。
4.学习方法交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而且在不断地强化训练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但是,也还需要加强同学间的交流、切磋。为此,我与班主任一起,经常组织学习方法好的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方法和体会,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自己在讲课过程中,也结合不同课文、不同文体、不同课型的讲授,适当向学生推荐若干名人的学习方法,供学习们参考,使他们的学习习惯在不断地训练、修正中,得以养成、提高,从而为他们能独立地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提供一把“金钥匙”。
第三,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逐步形成较全面的语文学习能力,也就是自学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切真知灼见都是积极思考的结果。而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则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减轻过重课业负担的关键,其实也就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使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叶老说:“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熟练为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进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地自己去探索。”这是叶老语文教学思想的核心,语文单元教学正是体现了叶老这一教育思想。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训练,正是一种被动的知识学习过程,要使学生能动地去学习语文知识,就必须加强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语文学习能力才是有效的,才算完成了语文老师应尽的职责。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养成他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上,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努力:
1.启动意识:在单元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能力的各个方面介绍给学生,把教学要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告诉学生,使学生明白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把这种能力的养成意识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时时提醒、点拨学生。比如,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就一定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教师只当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以启发学生思考意识,调动他们的思考积极性,促进学生思考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2.思考训练:思考的基本训练是具体事物的抽象化和抽象概念的形象化,每一堂课,其实都是这两个过程的互相交替和渗透,这也可以说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例如带学生去欣赏大自然,让学生从中概括出“美在何处”,并用文字加以形象的描述、表达,这就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某种主题的过程。同样,写命题作文,也就是要求学生以具体事例来阐释并赋予形象的表征,即在脑海中映现出有关的画面、数据、事例,然后再用文字表现出来。这个基本功不过关,那么更高的要求,如阅读分析中的灵活性、创造性,写作的新颖性、独特性等,就不过是空谈而已。因此,每一堂课,每一个单元,我都精心设置各种思考题、讨论题,把学生分成4—6人的讨论组,由小组长组织讨论,然后分组归纳阐述自己的意见,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这种思考能力的训练,不但活跃了语文课堂学习气氛,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比较联系:做比较、找联系,是训练思考能力、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又一方面。人们认识事物大体上离不开纵和横两个方面。“横”就是作比较,辨异同,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区别同一事物和其他事物的质的不同。像每一个单元的教学,就都存在着这个问题。虽然文体、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着“质”的不同,无论是中心思想、语言形式、表现手段,都各有千秋,只有通过比较,才能辨别。“纵”,就是找出联系,弄清脉络,使个别的阶段性知识,在时间上、空间上纳入整个语文知识的体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而且主干清晰,枝蔓有序,使学生感到整个高中的语文教学过程像是沿着知识的阶梯,一步一步地向顶峰攀登。这纵横两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是天天都有。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进行这种作比较、辨异同、找联系、清脉络的训练,激发学生自己去不断地归纳、整理语文知识,从一个单元到一册书,帮助学生把知识前勾后连,串成一个知识体系,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更牢固地掌握整个语文知识系统。
4.创设机会:就是给学生创造提高语文能力的机会,并设置一定的条件。在一个班里,由于素质和训练等多方面的因素制约,学生的思考能力是有差异的,语文水平也参差不齐,有时还很悬殊。差的应注意基本语文学习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好的则应该加大难度,着重培养语文学习中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冒尖”。因此,我在教学的一系列环节上,如课堂提问、布置作业、选择考题等方面,都对两类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而又以后一类学生带动前一类学生为主。如学完古代小说单元后,我先给全班学生提供不同文体、不同角度、不同立意、不同标题的示范,以《失街亭》为例,写读后感,分别以马谡、诸葛亮为角度,从六个方面立意,拟出六个题目;思想评论,以评马谡、评诸葛亮为角度,从五个方面确定评点(立意),拟出五个题目;文艺评论,从思想内涵、人物塑造、艺术手法三个方面立意,确定评点,拟出三个题目。然后,我就布置学生按照范例,选一篇小说为对象,确定评点,拟定立意,写出标题。前一类学生,拟一种文体即可,而后一类学生则要求拟三类文体,拟好后,再互相交流,看谁拟的多,拟的好。这样,就起到了互相带动、互相促进的作用。
实践证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以教会学生会学习为突破口,教给学生学习各类文章的主要方法,并通过各种途径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提高,这是语文学科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切实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智力发达、能高效率地独立学习并具有较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从而适应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