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中西部地区论文,形势论文,生态环境保护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中西部地区生态问题
1.1 生态破坏十分突出
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再加之一些地区重开发、轻保护和掠夺式地开发资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植被破坏、土地退化严重。由于过度和不合理开发利用,中西部草地资源退化加剧。根据全国农业区划办公室利用卫星遥感对黑龙江、甘肃、内蒙和新疆等四省(区)54个县调查,1986~1996年间,为扩种粮食,共开垦草地117.2万km[2]、开荒76.94万km[2],由于风蚀沙化,现有近一半新垦耕地被撂荒。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已达45万km[2]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30余年增加了56%。全国荒漠化土地大部分集中在中西部;荒漠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农牧交错区、黄河源头区,80年代以来荒漠化速率由每年的3.9%增加到20%。 严重的植被破坏和土地退化,给一些地区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在西北地区沙尘暴呈加剧趋势。
——水生态严重失调。中西部地区许多地方出现河流断流和湖泊萎缩、咸化、干涸。1997年黄河断流达226d,断流河段700km; 新疆艾比湖水面从50年代的1200km[2]萎缩成现在的500余km[2]; 青藏高原的湖泊有30%以上干化成盐湖或干盐湖。在一些内陆河流域,由于水资源利用失调,导致沙进人退,绿洲和绿色长廊面临消失。在内蒙古阿拉善盟,由于中上游大量引水灌溉,黑河来水量锐减,导致居延海干涸,荒漠化加剧,出现2万多“生态难民”。
——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中西部地区生物资源十分丰富,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和过度开采捕猎,野生动植物种群正急剧减少,有的已经灭绝或正面临灭绝。
1991年国家环保局做的“中国典型生态区生态破坏经济损失分析研究”表明,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76亿, 中部地区达215亿元。
1.2 污染防治任务艰巨
中西部地区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程度,都大大低于东部地区,但局部地区如黑龙江、吉林、山西等地的煤烟型污染比较严重。以长沙为中心的华中酸雨区逐年加重。中西部酸雨问题比东部严重。从总体上看,中西部地区废水排放量虽低于东部地区,但西部地区水源缺乏,处大江大河中上游,所以中西部地区水环境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1.3 繁重的脱贫任务加大了资源环境保护难度
我国贫困人口大多数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等自然生态环境恶劣和脆弱的地区,多处在大江大河的上游,林木稀少、交通不便、偏远闭塞、生产、生活条件都比较差,产业产品结构单一,当地人民群众接受文化教育的条件有限,使这些地区的发展面临发展经济、脱贫解困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挑战。
2 中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中西部地区要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林牧业和资源加工业,开发能源和矿产资源,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提高加工深度,将资源优势逐步转为经济优势”。“十五”期间,国家将实施“西部发展战略”,大力开发中西部地区的能源和资源。如果不能有效实行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矿产资源的开发可能对中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形成新的生态破坏。
要保持中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实施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制定有利于资源和生态保护的经济与投资政策,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文化素质。同时严格开发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要处理好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提高中西部地区各级政府、部门、企业领导和广大人群中的环保意识,自觉执行各项环境保护政策、法规。
目前,国家环保总局已编制完成《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力争能尽快得到国务院的批准并开始实施,这对中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对中西部地区的环境保护主要采取如下对策。
(1)要采取分类指导、分区推进的战略, 推进中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是对特殊生态功能区实施抢救性保护,通过在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的重要地带建立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严禁导致生态功能继续退化的人为活动(如过牧、垦殖),严格控制人口或移民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加紧对重要生态系统实行限期恢复重建;二是对重点资源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实施强制性保护,严格禁止造成不可逆转的区域性和长期性生态破坏的自然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对于其他的自然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应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法规;三是对生态良好地区实施积极性保护,继续开展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和推广工作,树立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榜样。
(2)大力加强中部地区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中部的北片及北西片地区高耗能、重污染的格局与地表水环境资源偏少甚至缺乏很不协调。晋中北、关中、黄河沿岸、松花江沿岸地区地表水污染严重。南片地区尽管地表水环境资源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但由于地处过渡地带,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长期以来因资源过渡利用,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问题严重,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因此,一方面应进一步开发电力、有色金属、非金属等工业资源,强化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基地的建设。二方面要以京广、京九铁路为纵贯南北的主轴,发挥综合运输的优势;以长江中游水能开发为先导,以三峡水电建设为契机,促进长江产业密集带的开发和建设;以能源、原材料、农副产品开发与加工为突破口,重点加强以山西煤化工基地为中心的综合开发基地建设。
(3)以节约为本,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中西部地区大部分地方缺水,而且不少地方因缺水严重制约经济发展,也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存。所以,研究中西部经济发展的问题,必须研究水资源的解决途径。据国际经验,美国的水资源从80年代开始,总用水量以及人均用水量都呈逐年减少趋势。6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的日本,工业用水于70年代末、农业用水于80年代初,分别达到零增长和负增长。这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从我国的用水状态来看,节水的潜力很大。我国农业灌溉长期沿用大水漫灌,浪费严重。据大致计算,现有灌溉用水量超过作物合理灌溉用水的0.5~1.5倍以上,水的有效利用率仅在40%左右。改变传统的灌溉方式,可节约大量水资源。工业用水、城市居民用水,也有巨大的潜力可挖。一些城市的工业和生活用水除了浪费问题比较严重以外,重复利用率的水平很低。不少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终水白白排放。而日本、美国工业的用水重复利用率在70%以上,我们大部分城市只有30%~40%。要解决好水资源问题,必须建立节约和管理机制。一要走水资源市场化道路,促进节约用水。水资源是属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对使用者来说是商品,应当有偿使用。因此,要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低价用水、农村无偿用水的方式,建立市场化机制,利用市场化、商品化机制调节水价,促进节约用水。二要大力提倡污水资源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三要加大工农业生产过程中节约用水的科技投入,积极推广行之有效的节水措施。
(4)积极发展生态产业, 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要鼓励各地结合本地的环境资源和生态优势及特点,开展生态经济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走生态脱贫、生态致富之路。同时,对企业直接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