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燕
(湖北省襄阳市解放军477医院 湖北 襄阳 441000)
【摘要】 目的:探究依达拉奉用于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及护理,为疾病的治疗康复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6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为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临床常规的治疗方法,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依达拉奉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要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效果显著,较传统的治疗方法不仅可以加速患者的清醒过程,还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具有较为广阔的意义,应当引起众多医学卫生工作者的关注。
【关键词】依达拉奉;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1-0290-01
颅脑损伤是临床上较为严重的脑科疾病,可根据患者疾病的损伤程度分为轻、中、重、特重四个等级。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是颅脑损伤中对患者危害极大的一种类型,目前临床上并没有较为优良的治疗方法,大多是从抗生素、外科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程度并不理想[1]。近些年研究发现,依达拉奉用于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效果显著,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设立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依达拉奉对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以及护理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结果,现将研究内容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6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为30例。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的治疗方法,包括脱水、抗生素以及外科手术等,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依达拉奉(河南天恒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40275)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3评价标准[2]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情况分别采用GCS进行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l5.0软件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由表中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要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3.1 护理方法
(1)常规护理:要求专业护理人员对于患者的情况具有全方位、多层次的了解,主要包括患者的家庭情况、病例史、是否带有其它相关性疾病等,同时专业护理人员也需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护理,定时定点地检测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带领患者进行轻微运动,保证患者睡眠治疗等;(2)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对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来说至关重要。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心理状态是极为复杂的,一方面,患者由于自身疾病的原因,大多会表现的焦虑、烦躁、难过甚至会出现抑郁与淡漠等诸多不良情绪;另一方面,患者由于长期需要其他的照顾,在心理上也会存在失落、无奈之感[3]。如果这些不良情绪无法及时清理,会严重损害患者的治疗恢复。专业的护理人员,应善于从多个角度来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以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心态对于各位患者进行护理,使得患者能够拥有一种舒缓平和的心理状态,同时也应加强与患者家属的联系沟通,全方位了解患者的情况,经常查房,检测患者状态,使患者能够体会出专业护理人员的同情心、爱心和关心,能够积极勇敢地面对疾病和疾病的治疗;(3)饮食护理:专业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专门的食谱,帮助患者全方面地吸收营养,同时食谱的制定应多参考患者自身的饮食习惯,避免出现辛辣、海鲜等刺激性食物,还需要帮助患者进行每日水量的补充等[4]。
3.2 小结
从文中的研究结果也可以看出,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神经功能均有改善,而观察组的改善情况要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效果显著,较传统的治疗方法不仅可以加速患者的清醒过程,还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具有较为广阔的意义,应当引起众多医学卫生工作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何忠芳,郑茂华.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1):52-53.
[2] 石林,石亚昕,贾建丽等.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34例[J].中国药业,2010,19(19):71-72.
[3] 王一宁.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4):32-33.
[4] 舒君美.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安全性及护理[J].海峡药学,2012,24(9):177-178.
论文作者:邵燕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11月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9
标签:患者论文; 颅脑论文; 损伤论文; 达拉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治疗效果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11月第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