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族地区草地畜牧业市场化及对策研究_现代牧场论文

甘肃民族地区草地畜牧业市场化及对策研究_现代牧场论文

甘肃民族地区草原牧业市场化及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甘肃论文,牧业论文,草原论文,民族地区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草原牧业是我国西北少数民族牧区的支柱产业,也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必要组成部分。如何认识和推进民族地区传统草原牧业的市场化,将草原牧业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发展进程,是当前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拟结合甘肃少数民族牧区的实际,对此作一些探讨。本文结构如下:1.甘肃牧区草原牧业的现状特征;2.可资借鉴的理论和经验;3.草原牧业市场化的目标要求及主要阶段;4.关于甘肃牧区草原牧业转型发展的基本对策。

一、现状特征

1.概述

甘肃是全国五大草原牧区之一,全省约有2亿多亩天然草原。 甘肃省的天然草原主要分布在甘南和河西走廊两地的9个少数民族牧区、 半牧区县,即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碌曲、玛曲、夏河、卓尼、迭部5县; 河西地区所属天祝、肃南、肃北、阿克塞4个少数民族自治县; 其中卓尼和迭部为半牧区,其余7县为纯牧区。目前约有包括藏、裕固、蒙古、 哈萨克等民族的48万农牧民生活在甘肃各牧区,其中大部分人以畜牧业为主业,或兼营畜牧业。草原牧业经济的发展,同少数民族牧区各方面的繁荣进步息息相关。

同西北大多数牧区一样,甘肃牧区现阶段的草原牧业,也是从历史上的部落游牧业演化来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40多年里,甘肃牧区的草原牧业获得了空前发展。1992年与1949年相比,9 县牲畜总头数增长了3倍多,按可比价格计算的牧业产值增长了近6倍〔1〕。 各族牧民的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1993年甘肃7 个纯牧区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已达858元(全省约为550元)〔2〕。同历史上的草原游牧业相比, 牧区牧业经济制度、生产组织形式、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等方面,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从另一方面看,现今的民族地区草原牧业,仍带有较显著的传统特征。

2.传统特征

当前甘肃少数民族牧区草原牧业的传统特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低效率特征。 生产效率低下仍是目前民族地区草原牧业经济最明显的一个特征。

牧业生产率国际比较

单位:公斤/年

表1

平均每头存栏牛 平均每只存栏羊 平均每个劳动力

产肉产奶

产肉

产毛 肉 奶 毛

全 世 界 36.0

2110.0 5.4 2.7 152.0

486.02.9

所有发达国家

85.0

3550.0 7.0 4.01859.0 7001.0

40.0

所有发展中国家 16.0783.0 4.6 1.5 60.0

137.00.9

中 国 牧 区12.4144.9 3.5 2.2 ─ ─ ─

甘 肃 牧 区15.2134.5 4.4 1.6 134.0

199.9

16.0

1.甘肃牧区为1993年,资料来源《甘肃农村经济年鉴1994》。

2.中国牧区为1989,其余为1988年,资料来源《中国畜牧业经济统计1949至1990》。

3.产奶指母牛,产毛指绵羊。

从表1可以看出, 目前甘肃牧区两大主要畜种的存栏生产率及牧民劳动生产率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同世界平均水平、乃至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靠天养畜”、生产技术落后,是导致牧业生产率低下的直接原因。截止1990年,甘肃牧区累计人工种草、改良草场、围栏草场的保留面积合计仅448万亩左右, 即使不剔除重复计算,也只占牧区草场总面积的3%〔3〕。除了肃南县和天祝县引入推广了“甘肃高山细毛羊”这一优良畜种以外,其他牧区县对传统畜种的改良尚未全面展开。人力驱赶放牧,仍然是主要的生产方法。

(2)粗放型特征。与低下的生产率水平相适应, 现阶段甘肃牧区草原牧业的增长,带有显著的粗放型、外延型特征。1951—1990年甘肃7个纯牧区县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为4.15%。据我们推算,其中77 %的份额应归因于存栏牲畜数量增长,而存栏生产率提高对牧业产值增长的贡献只有23%〔4〕。

(3)半自给性特征。改革开放以来, 甘肃牧区草原牧业的商品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1993年9县牧业商品率总水平已达到64%〔5〕。但仍未从根本上打破长期延续下来的自给性、封闭性的经营模式。首先,从牧区畜产品商品率总水平看,目前仍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畜产品是自给性的。其次,从结构上看,非食物类畜产品(毛、皮)的商品率虽在85%以上,但与牧民食物有关的肉奶产品的商品率则仍较低。1993年甘肃牧区的牛奶商品率不到20%〔6〕,甘南州牲畜商品率也只有20 %左右〔7〕。第三,从牧业生产投入看, 当前牧区牧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畜种、饲草饲料等主要生产要素,基本上完全由牧民家庭自己提供,牧业生产对生产要素市场的依赖性很小。

(4)生存性特征。根据生产的目的, 可以把农牧业生产划分为生存性的和盈利性的两种类型。目前,对于绝大多数牧民来说,放养尽量多的牧畜、获取尽量多的畜产品来维持和改善生活条件,依然是他们从事牧业生产的基本目的。即便出售大部分畜产品,也不是为了赚取货币利润。由于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牧民不得不把有限的货币收入主要用于购买粮食和日用工业品,可用于牧业生产投资的资金相当有限。据统计,1992年甘肃7个纯牧区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消费品部分占92%, 农牧业生产资料部分只占8%〔8〕。牧业生产的生存性特征是显而易见的。

(5)初级性特征。40多年来,牧区的商业、交通运输业、 畜产品加工业、采矿业等产业虽有较大发展,但牧区以草原牧业为主的整体经济结构并未改变。而草原牧业则又保持着生产肉、奶、毛、皮等初级畜产品的单一、初级生产结构,牧业生产内部以及牧业生产与产前、产后各相关产业之间缺乏专业化分工联系,畜产品中包含的附加价值少,牧民就业和收入对初级养畜业有着很强的依赖性。据 1993年统计,甘肃9个少数民族牧区、半牧区县总人口的90%左右生活在草原乡村;9 县乡村劳动力总数中,农牧业劳动力占91%;9县农业总产值中, 牧业产值占73%〔9〕。

上述5个特征中,自给半自给性、生存性、 初级性是民族地区千百年历史上形成的传统牧业经济模式在现阶段的反映,是阻碍牧区生产率提高和生产发展的深层原因。生产效率低下、粗放增长则是传统牧业经济模式的外在表现。

3.局限性

事实证明,民族地区的传统草原牧业,具有自身范围内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在传统牧业经济模式下,由于牧区经济结构单一、生产率低下,牧民收入增长只能靠增加存栏牲畜数量来实现。但牧区的天然草场及其载畜能力是有限的。在土地(草场)收益递减法则和草原生态法则支配下,随着牧区畜群规模日益扩大并超过草场载畜量极限,必将导致二重不良后果。

(1)草场超载必然引起草原退化, 从而将破坏草原牧业长期发展的基础。1949年,甘肃牧区草场实际载畜量仅为理论载畜量的40%;1970年以后出现草场超载;1992年超载率已达40%〔10〕。据调查,1980年甘肃牧区草原退化面积已达3527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24%)〔11〕,退化草原面积目前仍在扩大。

(2)草原超载退化, 必然导致牧区牧畜增长率和牧业产值增长率日趋递减。1950至1992年,甘肃牧区各时期牧业生产年均增长率,呈依次递减的长期趋势;进入90年代后,已已基本上陷入停滞状态, 见表2。

甘肃牧区(9县)牧业生产年均增长率

表2 (1950—1992) 单位:%

时期 牧业产值 存栏牲畜总头数

1951—60

5.6 6.5

1961—70

4.2 2.5

1971—80

3.8 3.2

1981—90

3.7 0.2

1991—92

2.9 -1.8

注:牧业产值按可比价格计算。资料来源同注释〔1〕。

4.结论

总地看,甘肃少数民族牧区的草原牧业,讫今仍未从根本上超越出传统牧业经济的范围。鉴于目前已普遍出现草原严重超载和退化,在传统牧业的框架范围内,甘肃牧区的草原牧业将很难再有大的发展。因此,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引入市场机制来改造传统牧业,使其转变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牧业。

二、可资借鉴的理论的理论与经验

所谓市场化,在我国现阶段就是指经济运行方式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和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对少数民族牧区来说,市场化的中心任务,就是把传统草原牧业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牧业。那么,什么是现代牧业?传统草原牧业如何向现代牧业转变?为此,有必要就传统农业转型的一般理论和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有关经验作简要考察。

1.传统农业转型理论

发展经济学认为, 把生存性农业或生计性农业( Subsistence Agriculture)转变为商业化农业(Commercialized Agriculture),是欠发达地区市场取向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关键〔12〕。这一转型过程由三个阶段构成,第一阶段:生产率低下、自给自足的典型传统农业;第二阶段:“混合型”农业;第三阶段:商业化农业和专业化农业。商业化和专业化农业,以获取“纯商业性的利润”为基本目的,以专业化经营的农场企业为基本组织形式,以技术进步、资本积累、科学管理和市场交易为基本手段,它代表了市场经济中农业发展的“最终和最先进的阶段”〔1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认为,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发达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演进过程中,简单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广泛存在与发展,是必要的历史前提。

2.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牧业

市场经济发达的当今西方国家,如美、英、法、德、意、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其总体经济结构虽以工业为主,但几乎都有相当发达的农业和畜牧业。在上述各国农业总产值构成中,畜牧业所占比重大都在40%至60%之间;草原牧场面积分别占美、英、法、澳大利亚四国土地总面积的27%、47%、24%、59%〔14〕。

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牧业,从经济运行方式的角度来考察,有三个基本的共同特征。(1)高度商品化。据估计, 目前美国农畜产品总值中,商品部分比重高达99%左右〔15〕。同时,牧场所需生产要素几乎全部从市场购买。(2)高度商业化。牧场同商店、银行、工厂一样, 是纯盈利性的企业组织。(3)高度专业化。包括:牧场经营专业化; 产前、产后相关活动专业化;地区专业化(如美国东北部为乳牛带,中西部为肉牛——生猪带);国际分工专业化(如美国畜牧业以养牛为主,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畜牧业以养羊为主)。商品化、商业化和专业化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现代牧业经济的基础。其中,商业化是现代牧业经济的本质性特征,正是牧场经营者追求最大利润并相互竞争,才推动了畜牧业的技术进步、专业化分工、资本积累和商品交换。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西方国家的现代牧业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长期发展演变的结果。英国早期的自给型农牧业向近代商业化农牧业转变、历时数百年才完成〔16〕。

以上理论与经验,为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牧区草原牧业的市场化发展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参照的基础框架。向高度商品化、商业化、专业化的现代牧业转型,将是现阶段我国民族地区草原牧业发展的基本取向。

三、目标与阶段

1.目标要求

综合以上各点,我们可以对民族地区草原牧业市场化作如下概括:民族地区草原牧业市场化,就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将自给性、生存性、初级性的传统牧业经济转变为商品化、商业化、专业化的现代牧业经济。简言之,就是实现传统草原牧业的商品化、商业化和专业化。进一步分解开来看,草原牧业市场化至少应包含下列6 项具体目标要求:

(1)牧业产出商品化。即通过持续提高牧区畜产品商品率, 使自给性或半自给性的牧业生产向完全面向市场销售的商品生产转变。

(2)牧业投入商品化。建立牧区劳动力市场、资金市场、 技术市场、草场使用权转让市场等要素市场,引导牧民改变单纯依赖自己家庭供给生产要素的封闭经营模式,实现牧业生产投入的商品化和市场化,从而使牧区劳动力、资金、草场等资源通过合理有序流动达到有效配置,并促进科学技术的扩散推广。

(3)牧民生产行为商业化。生产者对最大利润的追求, 是市场经济运行与发展的根本动力。盈利性也是现代牧业的本质特征。因此,牧区草原牧业市场化的关键,就在于要把以满足牧民生计需要为目的的生存性牧业,转变为盈利性的商业化牧业,使利润成为广大牧民衡量自身经济行为的基本尺度。

(4)牧业经济组织企业化。向现代商业化牧业转变, 还需引入与之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来改造牧区传统的家庭组织模式。长远看,组建并推广各种类型的牧场企业,包括牧民家庭独立经营、集体合作经营、合资经营、合伙经营、牧工商联合经营等形式的牧场企业,将是牧区草原牧业微观组织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

(5)牧业生产专业化。 生产专业化是提高经济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草原牧业市场化的重要内容。为了适应专业化生产的要求,一方面各牧区应根据本地草场、畜牧等资源条件和畜产品市场走向,选择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畜种和产品加以重点扶持,逐步确立专业化的地区牧业生产结构;另一方面,需要引导牧民从肉、奶、毛、皮综合经营转向以特定畜产品为主的专业化经营,在同一牧区内逐步形成各种专业化牧场合理配置的格局。

(6)牧业总体结构多元化。草原牧业生产转向商品化、 商业化和专业化的过程中,牧业投入与产出对市场的依赖性会愈来愈强,需要产前生产要素供给和产后畜产品流通加工要有可靠保证。所以,牧区草原牧业的市场化,不仅是牧业生产的市场化,还应包括产前、产后各项相关活动的市场化。这就要求在发展牧业生产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与牧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各产业,使牧区结构单一的初级草原牧业向多层次、多元化的现代大牧业过渡。多元化的现代大牧业由专业化经营的三大部门构成:a.牧业生产部门,即养畜业。b.前牧业部门,包括:饲料加工业、牧草种植业、畜种培育业、兽医药业、牧业技术设备供销业、教育科研等行业。c.后牧业部门,包括:畜产品购销业、畜产品加工业、仓储业和运输业等行业。从总体结构看,现代牧业经济就是由牧业、前牧业、后牧业三大部门以市场为纽带结成的一条有序成长的产业链。

2.三个主要阶段

从少数民族牧区的现状考虑,试图在短期内即刻将传统草原牧业转变为高度商品化、高度商业化和高度专业化的现代牧业,显然是不现实的。民族地区草原牧业的市场化进程,只能分阶段逐步推进。

根据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一般规律,以及发达国家现代牧业发展的历史经验,我们认为,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牧区草原牧业将按如下模式演进:自给型牧业→简单商品牧业→商业化牧业→专业化大牧业。即依次经历商品化、商业化、专业化三个主要阶段来实现传统牧业向现代牧业的转型。下面对这三个阶段作进一步说明。

(1)商品化阶段:由自给型牧业向简单商品牧业转变。

简单商品经济是联结自然经济与发达商品经济的桥梁,是前者向后者过渡必然要经历的一个中间环节。简单商品牧业属于简单商品生产。它按照“W(商品)—G(货币)—W(商品)”方式运行。 其主要特点是:牧民的大部分畜产品销售给市场,但生产规模小、生产率低,牧民取得的货币收入主要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因此,简单商品牧业既有商品生产的特点,又有传统牧业的生存性特点。

商品化阶段目标就是将自给自足的自给型牧业转变为简单商品牧业。这一阶段任务是:第一,大力提高畜产品商品率;第二,广泛推广各种适宜的牧业生产技术,促进生产率提高。

(2)商业化阶段:由简单商品牧业向商业化牧业转变。

所谓商业化牧业,就是根据商业盈利性原则经营的畜牧业。它按“G-W-G”方式进行。 其主要特点是:利润最大化已成了牧民生产的基本目的;投入与产出完全依靠市场、面向市场;技术变革、资本积累、科学管理和市场已成了牧民增加收益的主要手段,“靠天养畜”已转向“科学养畜”。商业化牧业属于现代牧业。

商业化阶段的目标就是把简单商品牧业转变为商业化牧业。它是草原牧业市场化总体进程中的关键环节。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第一,进一步提高商品率;第二,全面推广现代牧业技术,使牧民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并超过维持个人温饱的界限;第三,建立和推广各种商业化牧场;第四,建立牧区市场体系;第五,发展交通、通讯、教育、科研等基础部门,为商业化牧业成长创造一个有效的保障系统。

(3)专业化阶段:由初级牧业向多元化大牧业转变。

专业化和多元化的大牧业经济,是现代牧业的高级形式。从单一初级养畜业向多元化大牧业过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牧区草原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因为:随着商业化阶段的完成,一方面牧区畜产品商品供给量和对各种生产服务的需求量必将持续增长,从而需要产前、产后各业要有相应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牧业生产日益走向规模经营、集约经营、专业化经营、从牧业生产部门中游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和剩余资本,也需要转移到其他部门。这样,在市场机制调节下,牧区草原牧业的发展壮大,必然产生“前瞻”与“后顾”的分工繁殖效应,从而会带动前牧业和后牧业的成长。

在专业化阶段,牧区草原牧业经济发展的重点,将逐步从牧业生产部门转移到前牧业部门和后牧业部门。产品附加价值高、需求弹性大的产业,如饲料加工工业、毛纺织工业、制革工业、肉奶食品加工工业、流通业、储运业,将取代初级草原牧业成为牧区大牧业经济体系中的主导产业。因而,这一阶段也是牧区经济全面实现工业化的一个重要阶段。

四、基本对策

1.近期发展的重点

草原牧业的市场化需要经历三个阶段。从牧业综合商品率(牧业商品产值与牧业产值的比率)来判断,甘肃民族地区草原牧业目前大体上正处于商品化阶段的中后期。1993年9 个县的牧业综合商品率分别为:阿克塞79%、夏河75%、肃北74%、玛曲66%、肃南64%、天祝64%、碌曲60%、卓尼56%、迭部46%〔17〕。据此,甘肃牧区草原牧业经济近期内发展的重点应当是:(1)提高牧业商品率,尽快完成自给、 半自给型牧业向商品牧业的转变;(2 )为商业化和专业化牧业的形成与发展创造条件。

2.对策建议

围绕上述重点,为加速我省少数民族牧区草原牧业市场化进程,在政府政策方面拟应采取如下基本对策:

对策一:注入启动资金,推动牧区技术进步。牧业生产和牧民收入持续增长,是自给型牧业向商品化、商业化方向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由于目前甘肃各牧区普遍面临草原超载退化,靠粗放手段保持牧业生产增长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只有靠技术进步来提高牲畜、草场、劳动力等要素的生产率,才能为草原牧业转型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此,需要政府投入必要的启动资金。(1 )增加牧区畜牧科技推广应用和牧区草原牧业基本建设的财政拨款;(2)在牧民引入技术方面, 国家政策性银行应给予扶持照顾;(3)建立和完善牧区县、 乡两级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为牧民提供适宜的技术和信息。

对策二:制订和调整牧区经济政策,发挥国家政策的引导作用。为了加速我省牧区草原牧业市场化,各级政府还应当制订一套有利于牧业生产向商品化、商业化、专业化方向转变的综合性经济政策。特别是:(1)民族贸易政策。要鼓励国有、集体、私营、 个体商业在牧区的发展,以便疏通牧区畜产品与工农业品的双向流通渠道。(2 )价格政策。要进一步理顺畜产品与工农业品的比价关系,保证广大牧民能以公平合理的价格从事商品生产和交换,并从中获益。(3)牧区产业政策。 要贯彻以牧为主推动牧区各产业均衡发展的战略思想。(4 )牧区财政、税收、信贷政策及劳动就业、草场承包使用政策。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牧区经济发展的走向,作必要的调整。

对策三:建立示范基地,培植现代牧业经济的发展点。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经济发展通常是一个由点到面、逐渐扩散的过程。牧区发展商业化和专业化牧业,也必须在政府的引导、扶持下,先试点后推广。因此我们建议:(1)在甘南和河西两地的牧区中, 分别选择几个各方面基础条件较好,对周围辐射力较强的县(如夏河县、肃南县)和乡,率先进行创办商业化牧场、牧工商联合体和草场有偿转让、建立多元化大牧业体系等方面的试点;(2)各牧区县重点扶持一批产毛型、 产肉型、产奶型的专业牧场;(3)鼓励牧民发展前牧业(如畜种繁殖、 种草)和后牧业(如畜产品贩运、畜产品加工)。

注释:

※本文为甘肃省哲社课题“甘肃民族地区草原牧业市场化”之阶段性成果。

〔1〕〔4〕〔10〕邓艾:《粗放型草原牧业的局限性》,载《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2〕〔5〕〔7〕〔9〕〔17〕甘肃省统计局:《甘肃农村经济年鉴1994》、《甘肃统计年鉴1994》。

〔3〕国家统计局:《中国民族统计1949—1990》第95页,1991 年版。

〔6〕数据由甘肃省统计局提供。

〔8〕甘肃省统计局:《甘肃统计年鉴1993》第477、478页。

〔11〕国家统计局:《中国畜牧业统计1949—1990 》第 699 页,1991年版。

〔12〕陶文达:《发展经济学》第342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社1992年版。

〔13〕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第260、 294页,中国经济出版

〔14〕《世界经济统计简编》第152—158页,三联书店1983年版。

〔15〕褚保一:《当代美国经济》第121页,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1年版。

〔16〕赵伟:《现代工业社会与经济体制选择》第9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标签:;  ;  ;  ;  ;  ;  

甘肃民族地区草地畜牧业市场化及对策研究_现代牧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