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的融合与发展:江苏地区伊斯兰历史文化的调查历史背景论文_王宇凡,陈焯然

新时代下的融合与发展:江苏地区伊斯兰历史文化的调查历史背景论文_王宇凡,陈焯然

扬州大学 江苏扬州 225000

摘要:尽管目前国内学者对中国江苏地区的伊斯兰历史文化和国家政策等方面有深入透彻的研究,但这些研究仅局限于伊斯兰建筑的保存保护情况、政策落实、法律法规等方面,而少有研究传入历史和融合现状,本文针对这一问题,采用了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针对这些不足加以改进,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探究伊斯兰文化在中国的传入历史与保护状况,进一步探索伊斯兰文化在新时代下的融合与发展情况。

关键词:江苏;伊斯兰文化;历史;保护;融合;

新时代江苏地处长江中下游,运河与长江在此交会,这里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交通便捷,曾是“海上丝路”起点、陆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在唐朝时期,由西域而来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多在此经商,这其中有一部分人,在中华大地定居,娶妻生子。他们的子孙,那些在中国长大的伊斯兰教徒,是江苏回族人的先祖,也是伊斯兰教在江苏和整个东南沿海传播的先驱。

专家访谈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与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教授伍贻业先生进行了面对面访谈。

访谈主要笔录

1、伊斯兰文化传入中国尤其是江苏地区时,有哪些关键的历史人物?

伍教授:习近平总书记在乌兹别克斯坦发表的演讲上,提到了中国丝绸之路,其中有几位代表人物,第一个是张骞,第二个是玄奘,第三个是明代出使中亚的大使陈诚,第四个是祖籍布哈拉的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第五个提到了伍儒。伍儒是我们家来到中国的第一代,谁也不会知道这个人,我只不过是在1986年我给南京史志写了这篇文章。当时伍儒从中亚撒马尔罕到了中国南京,洪武二年在钦天监做漏刻科博士,这个是一个类似工匠的职务,负责掌管时间历法,之所以担任这个职务,是因为在当时,伊斯兰教的天文历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这个行业有个特点,担任这个行业的人不能转职到其他行业,而且世代必须从事这种行业,“宜令久任,非奉特旨不得升补”。所以这个职务过了六代,都是伍家在做。当时,在中国最重要当官的途径是科举,一个人要出头必须参加科举考试,必须通过科举才能走上仕途。哪怕你是农村的农民,你也有可能会做官。后来,从明朝中叶以后,伍氏后人转为经商,在南门做卖毡货的生意。做生意之后,子子代代就可以考科举了,有些伍氏后人也因此踏上了仕途。

到了清朝,南京有一个大阿訇,他把波斯、阿拉伯的经典翻译成了汉文。跟他同时代有四个科举出身的学者,由于他们懂得儒学,于是他们将儒学和伊斯兰教融合在一起,现在可以说是促进伊斯兰文化融合的领先人物。

2、伊斯兰文化与佛教文化以及基督教文化的传入有哪些不同?

伍教授:佛教和基督教有个特点,他们是为了传教才来中国的,伊斯兰教有个特点,他们不是特地为了传教而来。伊斯兰教商人来到中国的时间和伊斯兰教的形成的时间,没有间隔多少年。不像佛教,公元前五世纪诞生,到了东汉,公元二世纪,佛教才传入中国。基督教也是,公元初开始,到了唐朝才传入南京。而伊斯兰教是公元七世纪产生的,同时也是在公元七世纪,伊斯兰教就很快传入了中国。但他们

传教的意图不明显,他们是来做生意的,也就是通过现在所说的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因为中亚那里有伊斯兰教了,这条路也一直是通畅的,伊斯兰教的传播随着做生意也都过来了。

3、伊斯兰文化在中国各地区的历史与发展是怎样的?

伍教授:现在我们都认为西部的穆斯林很多,东部的穆斯林很少。其实呢,最早的穆斯林产生的地点有几大块,在镇江、扬州、南京。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什么呢?从陆上来的中亚人,循着道路,到了长安、洛阳、开封,再往东就到了河北省沧州,碰到了运河,开始从北到南,由运河往南,就到了镇江、扬州等地。另外一条路呢,是从海上来的,从波斯海峡、东南亚过来,到了中国南海,首先到达了广州,然后福建的泉州,明州,然后他们就到了杭州湾,然后循着杭州湾到了杭州,然后杭州又是南北运河的的终点。于是这批从海上来的人也走到了运河,从北往南的人和从南往北的人,在运河相会。相会处的大致地点,就是扬州镇江,而这附近的一个大的城市,就是江宁。所以这个地方曾经是伊斯兰教一个很重要的繁殖点。而西北地区为什么有那么多回族人呢?那是因为他们是在蒙古人打仗的时候,随着军队过来的。在不打仗的时候,他们要屯田,屯田带来的一个重大影响就是,战士和土地相结合。其中有很多的色目人,色目人中有大量的伊斯兰教徒。

实地考察南京吉兆营清真寺

我们在2018年7月至8月在扬州、南京两地的伊斯兰教建筑与伊斯兰教群众聚居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其中以南京吉兆营清真寺最具有代表性。

吉兆营清真寺建于清代中期,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相关部门翻建了吉兆营清真寺。经过修整与完善,吉兆营清真寺焕然一新,并给人们展现出伊斯兰文化在中国土地上的繁荣景象。

我们实地走访吉兆营清真寺,主要是为了探究其重建后的建筑风格以及建筑格局。

吉兆营清真寺地处南京市玄武区丹凤街吉兆营43号,寺庙四面被居民区环绕,周边街道狭窄,人口密度大。远处高楼林立,交相辉映。

吉兆营清真寺分为老寺和新寺两个部分,老寺部分占地面积很小,有两处院落,是中国传统清真寺的格局;而新寺部分占主要面积,共四层楼,其中第一层是清真寺工作人员以及阿訇的生活区,二层至三层是礼拜殿,而四层是供阿訇讲学的讲坛大厅。

礼拜殿是清真寺的核心活动场所。礼拜殿面向西方,也就是伊斯兰教中真主所在之地。一面落地窗为礼拜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光条件。吉兆营清真寺多使用木质结构和砖瓦铺垫。室内墙面装饰以绿色为主,院落中的银杏树与建筑合为一体。吉兆营清真寺既有着江南传统建筑的特色——青砖小瓦,又融合了伊斯兰教的主题——绿墙星月。

对比传统清真寺的圆顶式建筑和对称型结构,吉兆营清真寺既结合了江南传统建筑的特点,又带有大胆的现代化建筑创新,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不仅凸显了江苏伊斯兰建筑文化的本土化,也显示出了中国文化的自信。

结语

经过查阅大量历史文献和有关资料,以及听取专家的相关意见。我们认为伊斯兰文化最早传入中国的时间为唐朝,于宋明时期逐渐发展至繁荣,明清时期是江苏地区伊斯兰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近现代以来,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进一步融合与发展,具体体现在教育方面,建筑修建方面以及文化宣传等方面。从地理位置来看,自唐朝以来,伊斯兰群众最初以贸易的目的沿着丝绸之路而来。其中有主要的两批阿拉伯人分别从路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于扬州,镇江地区相会——这也是在访谈中伍教授指着地图,为我们直观讲解的内容。

通过我们对江苏范围内部分伊斯兰教建筑的实地考察,我们发现,中国伊斯兰文化兼有伊斯兰文化的固有属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点。尤其是吉兆营清真寺的重建为全国其他地区的伊斯兰文化历史遗迹乃至其他文化的历史遗迹提供了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在新时代正确的民族政策方针的指导下,伊斯兰文化在江苏地区实现了较好地传承与融合,并将在新时代下更加繁荣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胡振华.中国回族[M].黄河传媒集团,2018.

[2]伍贻业.清末禁烟又一人——伍长华[C]:南京史志出版社,1997.

论文作者:王宇凡,陈焯然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30

标签:;  ;  ;  ;  ;  ;  ;  ;  

新时代下的融合与发展:江苏地区伊斯兰历史文化的调查历史背景论文_王宇凡,陈焯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