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提出和不断发展,正不断激励国内水泥企业“走出去”,有望对解决国内水泥等建材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产生积极影响。但国际经营环境远比国内复杂多变,国内水泥企业“走出去”不仅迎来机遇,也面临重重挑战。本文运用PEST分析工具,研究国内水泥企业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走出去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以探明其机遇与挑战,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一带一路;水泥企业;走出去;机遇;挑战
1.引言
在我国,产能过剩的问题始于90年代中后期,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趋于严重。国家发改委联合其他九个部委于2009年颁布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钢铁、水泥等十个重点产业产能过剩。2013年9月和10月,习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沿线国家积极响应,为国内水泥企业产能过剩的化解带来契机。本文借助PEST分析工具,对中国水泥企业“走出去”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一一剖析,有利于中国水泥企业有效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2.中国水泥行业“走出去”的PEST分析
2.1政治环境分析
2.1.1国内政治环境分析
在国内政治环境方面,中国水泥行业“走出去”有着“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驱动。“一带一路”的提出基于以下背景:(1)我国部分产业产能过剩及外汇资产过剩;(2)我国长期以来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存度高;(3)我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存在外部打击的潜在风险,促进基础设施的平衡分布有战略意义;(4)中国周边外交成就斐然,整体关系状况处于历史最好时期,邻国与中国加强合作的意愿普遍上升。正是基于以上诸多背景,“一带一路”倡议一经提出,就得到众多亚非欧国家的热烈响应。
2.1.2国际政治环境分析
在国际政治环境方面,与前几年的南海争端导致的地缘紧张局势相比,中国目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关系整体上处在历史的最好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多边合作得到进一步发展。杜特尔特当选菲律宾总统之后,中菲在反腐、禁毒、经贸、民间交流等领域均有不同程度合作,中菲关系大大回暖。而缅甸近年由于宗教问题频频受到西方国家谴责和制裁,逐渐加强了与中国的来往,缅甸民众对中国的态度也日渐转向正面,自从昂山素季担任缅甸国家顾问并访问中国以来,中缅关系频繁互动,渐渐迎来中缅外交的春天。这些地缘政治的改善,无疑为中国水泥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一个更为安全、稳定的经营环境。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部分邻国仍对中国存有戒心与敌意。比如韩国萨德事件以来,中韩关系便变得坎坷曲折,此外,中美关系依然受到中美贸易战阴云的笼罩。
2.2经济环境分析
2.2.1国际经济环境分析
近年世界经济已逐渐走出次贷危机的阴霾,迎来回暖与复苏。根据世界银行公开数据库的资料显示,世界GDP总产值从2009年的60.168万亿美元,攀升至2016年的75.848万亿美元,短短7年间增长了26.06%,且增长趋势仍在延续。世界经济的向好发展拉动了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如特朗普在不久前的2018年2月提出的1.5万亿美元的基建投资计划,便是世界经济寻求复苏的一个缩影。
“一带一路”所刺激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幅增长,则对中国水泥行业“走出去”具有更为直接而显著的积极作用。“一带一路”战略覆盖亚欧66个国家的44亿人口,其中新兴经济体占据了绝大部分,普遍处于经济上行期,存在巨大的基建投资需求。据普华永道报告,2016 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建领域的投资金额和并购金额总和达到客观的4940亿美元,比2013年的基建项目投资额增长超过1倍有余。
2.2.2国内经济环境分析
2012年我国GDP增长7.8%,这是中国进入21世纪以来,GDP增长率首次低于8%。其后的2013——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为7.7%、7.4%、6.9%、6.7%、6.9%,均不高于8%。经济新常态的出现,也在国内水泥行业中得到充分反映。下图1是2014年——2017年的全国月度累计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增速对比。从图中可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2014—2017年间大幅下降,房地产投资增速在2017年以来跌至图定资产投资增速之下,与始终维持在高位的基建投资增速形成鲜明对比。
图1 2014年—2017年的全国月度累计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增速对比
固定资产和房地产投资增速的双双下滑,在中国水泥行业的景气指数图中得以直接反映,因为房地产市场和基础设施建设是水泥两大最主要的需求源。从图2中可知,实际上中国水泥协会发布的行业景气指数从2011年以后便陡然下降,在过热区、微热区、稳定区、微冷区、过冷区五个分区中,当前处于微冷区,且短期内没有出现拐点的趋势。
图2 中国水泥行业景气指数
中国水泥行业自身的产能严重过剩,也是造成行业景气指数逐年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截至 2014 年底,全国有累计超过1700 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可提供超过17.7亿吨熟料产能,创造24.8亿吨的水泥产量。在去产能的大背景下,2015年我国水泥全年产量仍达到23. 48亿吨,占据6成的世界水泥总产量。在“新常态”的经济大环境下,中国水泥需求下降的趋势短期内可能很难扭转。
正如南开大学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刘晨阳所说,“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国内水泥、钢铁、玻璃等行业的过剩产能亟须‘走出去’。中国过剩产能、外汇资产充沛,而周边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旺盛、建设资金缺口巨大,二者合作可达到双赢乃至多赢的效果。
2.3社会环境分析
截至目前,已有占据超过全球总人口60%的66个国家和地区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而其经济总量占据全球不足30%,这暗示了沿线国家大多为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新兴经济体,基础设施建设的潜力和空间仍十分巨大。同时根据世界银行2016年度的数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65岁以上人口占比大多维持在7%以下,如印度的6%、巴基斯坦的4%、哈萨克斯坦的3%等;从区域角度看,南亚各国65岁以上人口平均占比为6%,中东与北非地区为5%,可见“一带一路”沿线青壮年劳动力充足,人口红利巨大,将为中国水泥企业“走出去”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
2.4技术环境分析
在水泥生产环节,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经大力推广已被大中型水泥企业普遍利用,不仅大大降低了原煤、电力的能耗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也显著促进了温室气体和颗粒物的减排,对环境改善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水泥运输环节,公路网络、铁路网络、水路网络等交通基础设施已实现较大限度的互通互联,集装箱、远洋邮轮等的发明创造,也极大地延长了货物运输网络的触角。一般而言,水泥的公路运输半径介于200—300公里之间,铁路运输半径相比公路更长,可达到1千公里左右,水路运输半径在三种运输方式中最长也最为经济,国内沿海的水泥企业即使将水泥运输至日本、中东等地,而仍有盈利的空间。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水泥产品水路运输的通道进一步被打通。
根据水泥行业业内人士的分析,我国水泥和新型建材等成套技术和大型装备都在世界居于一流水准,并在产品定价中占据很大优势,相比其他发达国家的竞争对手,“性价比”更高。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言,选择中国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人才和服务供给国,也许是最合适不过的不二选择。
3.中国水泥企业“走出去”的对策建议
3.1熟悉国家方针,把握政策风口
国内水泥行业在“走出去”的进程中,应时刻关注国家“一带一路”的方针政策,了解国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与“民心相通”领域的合作进展,严格遵循国家相关部门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对企业的方案指导,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好科学预判,由此,方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紧抓发展机遇,做好提前布局,实现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3.2加强企业合作,提升盈利能力
近年来,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现象突出,直接导致了行业利润的急剧下降和企业经营的困难。在实施淘汰落后产能和错峰生产等举措之后,水泥行业利润率有所回升,但水泥企业间激烈竞争的局面并未彻底解决。部分企业在企业合作的改革中已经进行了有益探索,如中国建材集团和中国中材集团于2016年8月顺利重组、北京金隅集团和冀东集团于2017年12月共同出资成立水泥合资公司等,都有效消除了同业竞争、增加了企业经营效益。未来加强企业合作仍是一大趋势。
参考文献
[1]李琛,范永斌.中国水泥“一带一路”研究系列——政策解读与挑战机遇分析[J].中国水泥,2016(11):60-63.
[2]李静. “一带一路”给水泥行业带来什么[N]. 中国建材报,2014-11-25(002).
[3]姜睿,王洪涛,张浩,陈雪雪.中国水泥生产工艺的生命周期对比分析及建议[J].环境科学学报, 2010,30(11):2361-2368.
[4]“一带一路”:建材行业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走出去”[J].水泥工程,2016(02):17.
论文作者:刘心语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水泥论文; 中国论文; 走出去论文; 环境论文; 国家论文; 行业论文; 企业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8月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