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词调词体研究

唐五代词调词体研究

王昕[1]2003年在《唐五代词调词体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文体意义出发,将词界定为有别于近体诗的、形式更为多样化、细节更为严格化的一种新型格律诗,认为它是当时的歌辞格律化的产物,并对此观点进行了理论上的系统阐述。根据这种界定,对唐五代各个词调的不同体式分别做了数量统计和格律考察,据此对中唐、晚唐、五代时期词调及词体的演变、发展进程做了分别的勾勒,认为早期的诗人唱和对某些词调的具体样式的形成有影响;到了晚唐,大量新调才进入文学领域;而五代则是一个词调与词体在文人手中展开全面探索的时期。

胡秋妍[2]2018年在《唐五代词本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古代诗歌,从它的产生开始,就伴随着本事。随着文学的演进,本事批评也在不断地发展。孟启在《本事诗》序目中说:“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故怨思悲愁,常多感慨。抒怀佳作,讽刺雅言,虽着于群书,盈厨溢阁,其间触事兴咏,尤所钟情,不有发挥,孰明厥义”成为直接的本事批评之始。唐五代时期,词体文学生成并逐渐成熟,词的本事也就蕴涵在词调、词人与词作之中。因而对词的本事的探求,既是阐释词的一种手段,也是解读词的一种方法。基于此,本选题集中于唐五代词本事的研究,旨在搜集词调本事、词人轶事、词作本事文献的基础上,运用本事批评的方法尽可能还原唐五代词的创制、演唱、传播时的情景,选取新的视角在梳理唐五代词本事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力图解决唐五代词中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唐宋词学研究,因为词乐的丧失,给予研究者带来巨大的困难,也是长期以来困扰词学研究的最大瓶颈。如何从特定的层面探讨词体产生的本源,挖掘影响词体发展的各种因素,就是研究者需要倾力解决的问题。从本事生成与批评的视角展开唐五代词的研究,是本选题致力尝试的方向。本论文共七章,第一章《唐五代词本事的范畴与语境》是对本论题的理论准备,也是对研究路径的总体思考。在“缘事而发”“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理论观念统摄下,强调作为文本语境的唐五代词本事,进而考察唐宋词人的本事观。第二章至第四章集中于词调本事的考论。首先是搜集、考证唐五代时期为文人常用的词调的本事、源流、声情、风格等,并结合具体实例论证词调本事与“唐词多缘题”这一特点之间的紧密关系。其次是集中于《云谣集》与《花间集》的对比考察,认为《云谣集》是“教坊曲子词”,《花间集》为“诗客曲子词”,从“教坊曲子词”到发展到“诗客曲子词”,体现了唐五代词史发展的大方向。再者是从《临江仙》词入手,考察其本事生成和主题演变情况,阐述其创调本事与情感来源。第五章至第七章为词人与词作本事的研究。首先是从李白及其作品在唐五代时期经典化过程中参与本事“层累型”书写的多种力量,来探讨唐五代时期文人对李白的接受,进而从《清平调》本事的书写考察李白对音乐、诗律、词律的掌握,探求李白由声诗、乐府等音乐文学创作向词体文学创作的转向。其次是通过考察温庭筠两种与音乐有关的文体即乐府倚曲和词的创作,揭示温庭筠“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的内涵,并探讨在唐五代时期音乐与文辞相辅相成的关系。再者是以韦庄、李煜为中心,从“有我”之作即词作中抒情主人公为创作者情况入手,揭示词文本与词本事的互动生成关系,以及词本事对词阅读的介入情况。

龙婷[3]2016年在《龙榆生论唐五代词》文中提出本文综合运用比较研究、定量分析等方法,考察龙榆生对唐五代词史、名家词、词体研究状况。龙榆生词史编写“史”“论”结合,对唐五代词史编撰进行明确系统完整的理论建构。一方面,细致区分唐五代词史发展节点和阶段性特点;另一方面,唐五代词人、词作艺术特点、词史地位及渊源流变的评定,独具理论高度。龙榆生对唐五代每一具体词调从调名、句读、叶韵和字声运用等方面进行详尽地考述。在其个人词学体系中,词史嬗变轨迹、词曲结合及词体特质相融合的研究视角,赋予龙榆生唐五代词论阶段性特点。与民国时期词史编撰相较,其唐五代词论明确系统的唐五代词史框架建构意识,使其词史嬗变轨迹描述,结合词曲探讨的鲜明特质,体现出宏阔的学术视野。

孙梦城[4]2017年在《《全唐五代词》四十五至五十字小令词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词律研究是词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来是学者关注的重点。随着研究方法的进步与研究材料的不断丰富,词学批评与词学理论的建构不断完善,但在词律研究方面,历来的词谱专书,或由于研究方法的缺陷,或由于研究范围的限制,呈现出片面性的倾向,不能完整地反映其面貌。全唐五代词可称为词的滥觞,与音乐仍然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这时期的词调呈现出不同于后世的独特风貌,有的词调为后人继承发展,为词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的词调却由于各类原因就此消亡。目前却并未有专门的着作词谱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描述,本文以曾昭岷主编的《全唐五代词》正编部分为底本,对其中的四十至五十字小令进行穷尽式搜索,主要参考《广韵》,对每一个字的声、韵、调进行分析后,总结各词调词体,将其用韵情况与诗韵以及十六摄进行对比分析,试图以此分析当时的韵部特点。对词谱、文学史、语音史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作用。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绪论部分包括本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国内外目前的研究现状,对本文的体例作出一定的说明;第一章词的综述,主要是对于词的总体情况作出说明,对词调的意义、词谱的产生与流变作出说明,并简要介绍最早的文人词集《花间集》与《尊前集》,本文所收词作多源于此;第二章和第叁章具体词谱研究,对本文所收二十叁个词牌,共计一百四十一首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归纳,总结出了这二十叁个词牌的词谱,并列出词作进行说明;第四章从四十五至五十字小令看全唐五代词的用韵对一百四十一首词的用韵情况进行的统计与分析,以列表的形式将其与二百零六韵与十六摄进行对比,试图从中发现全唐五代时期的用韵和语音特点;最后一部分为结语,对全文内容作出总结与概括说明。

陈婷[5]2010年在《孙光宪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五代词人孙光宪的词作,是研究五代词乃至整个五代文学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品。但是历来词学研究者对孙光宪还不够重视,偶有涉及者,也只是略论其词的艺术特色,而无人综合考察其平生、思想和创作,从而对其做出全面深入的研究和评价。笔者从孙光宪的生平、着述及其乱世士人心态等方面来重现词人的创作环境与心理历程,并以此为基础窥探其诗词观。在“有为而作”、雅俗文化兼容等诗词观念的前提下,本文通过对其所存八十四首词作的梳理分类、详细分析,归纳其总体艺术风貌。在词调方面,孙光宪善于创新,力求调雅韵美,又懂得融俗于雅,使词调易于流行;在词体方面,孙词的总体特色为精健峭劲,从只曲到联章体的特色,都可以看出,孙光宪善于运用词体来表现自己的情感,使其词更充实,更具内涵;在词的题材方面,从闺情、咏史、边塞、风物、风情等五个方面体现孙词题材的丰富性与充实性;在词的风格方面,除了带有五代词风的时代烙印外,孙词以健笔写深情来展现笔致疏冷的情感基调,达到“气韵幽快”的明朗效果,给人一种“凉秋晴月”的感觉。从而比较孙词与温庭筠、韦庄词的异同,进一步确立其在五代词史上的大家地位,总结孙词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以见孙词的重要性,于词史上实应占有一席之地。

张诚[6]2017年在《《全唐五代词》二十八字以下小令词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词,发源于中华民族这一古老诗国,至今已走过了一千多年的历史行程。千余年来,伴随着词的创作的发展兴衰,学者们对于词作的研究愈加深入,领域也日益广泛。词最大的特点是“倚声填词”,原来的“倚声”是指“倚音律”,随着词的发展,词与音乐脱离,“倚声”也就变成依据字音的平仄,即词谱中的平仄格律。最早出现的词谱书是明代人张綖所着的《诗馀图谱》。明清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词谱书的编纂,直至清光绪年间万树《词律》二十卷和康熙年间王奕清等人奉诏编制的《钦定词谱》的出现才标志着词体格律整理的完成。但出现的这些词谱书也是良莠不一,收录的词牌或过于庞杂或十分有限,分体不够完备或不够准确,也存在内容编排不够合理、不方便查阅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以往出现的词谱书所归纳总结出的格律都是以名家名篇为依据,缺少穷尽式的研究,而且是在多个朝代的词作上进行分析归体,缺少对词的源头——唐五代词的断代研究。因此,唐五代词的词律词谱研究是词谱研究这个大的领域中必不可少的。本文作为《全唐五代词》格律研究的一部分,主要研究二十八字以下小令词律,以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撰的《全唐五代词》为底本,同时参照各词人作品集、吸收近年来词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加以校勘。通过全面统计《全唐五代词》中符合条件的词牌词作,对研究范围内的二十二个词牌,九百五十六首词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归纳,得出《全唐五代词》中二十八字以下小令词牌的词谱格式。并且将归纳出的格律与《全宋词》格律研究对比,浅析同一词牌格律从唐五代至宋代的发展规律。本文共分为绪论、词体概说、二十六字以下小令具体词谱分析、二十七字小令具体词谱分析、二十八字小令具体词谱分析、词的用韵研究、结语七个部分。“绪论”部分包括论文选题的来源及意义、前人研究成果评述和凡例。通过介绍词的特点和词谱研究的薄弱现状,阐明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凡例部分包括本文所采用的底本、词作筛选标准、正变体确定标准、体例分析符号说明等等。“词体概说”部分介绍了小令的源流演变和唐五代词在两宋时期的发展。“二十六字以下词谱格式分析”“二十七字小令词谱格式分析”和“二十八字小令词谱格式分析”为本文的主体部分。在穷尽统计的基础上,我们对《全唐五代词》中二十八字以下的二十二个词牌,共计九百五十六首词作进行具体分析和研究,包括词牌简介、词牌总体情况介绍、具体体例分析、比较小结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词的用韵研究”部分对具体词作的用韵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以列表的形式将其与二百零六韵与十六摄进行对比,试图从中发现全唐五代词时期的用韵和语音特点。“结语”部分将本文研究的总体情况和《全宋词》格律研究进行了比较总结。

田玉琪[7]2007年在《唐五代词调在两宋的运用》文中研究指明从词调发展史角度看,唐五代近两百词调于两宋时期的运用大致可分四种情况:被淘汰消亡者,在旧调基础上产生新调者,作为流行词调而主导词坛者,词作数量很少而接近消亡者。虽然唐五代词调在两宋被使用的仅八十调左右,但对两宋词调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一些词调在两宋更是主导词坛,成为流行金曲.宋人运用唐五代词调,既有继承更有新交,呈现出风格的多样化,苏、辛等人以令词写出大境界,而传统词人也在不断开拓新的意境.

赵俏[8]2017年在《《全唐五代词》二十九至四十字小令词律研究》文中提出词起源于唐五代时期,其内容通俗,形式灵活多变。作为我国古典格律诗体之一,词体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明清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词谱书的编纂,直至清光绪年间万树《词律》二十卷和康熙年间王奕清等人奉诏编制的《钦定词谱》的出现才“标志着词体格律整理的完成”。诸多研究词学的着作在专业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但也存在缺点,例如收录的词牌或过于庞杂或十分有限,分体不够完备或不够准确,也存在内容编排不够合理、不方便查阅的问题。另外,以往出现的词谱书所归纳总结出的格律都是以名家名篇为依据,虽然是在多个朝代的词作上进行分析归体,但是缺少穷尽式的研究,尤其是关于唐五代词的声律至今没有比较系统的研究。本文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唐五代词二十九字至四十字小令的词律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论文以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撰的《全唐五代词》为底本,同时参照各词人作品集、吸收近年来词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加以校勘。本文共分为绪论、唐五代词概说、具体词谱分析、用韵研究、结语五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论述本文的选题缘由、分析目前学界对唐五代词谱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方向指出前人研究的不足,提出本文的研究方向和方法。第二部分为唐五代词概说,主要介绍唐五代词的源流以及其词调、词牌在宋代的变迁。第叁部分从第叁章至第五章,为具体词谱分析。对本文研究范围内的一百五十五首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归纳,总结出了每个词牌的词谱,并列出词作进行说明。第四部分对所研究词作的用韵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以列表的形式将其与二百零六韵与十六摄进行对比,试图从中发现唐五代时期词的用韵和语音特点;结语部分,对全文的研究内容做出总结概括。

马大勇[9]2014年在《论南社“情志派”词——兼说南社词之“分派”》文中研究表明无论就“南学”还是从词史的角度而言,南社词研究都显得相当冷寂。南社词群大略分可为“情志”、“格律”与“情格兼重”叁派,“情志派”词人以黄人、柳亚子、林庚白、傅尃等为中军,以宁调元、高旭、高燮、李叔同、胡怀琛等为副翼,构成了晚清民国词坛一支引人瞩目的劲旅。

施议对[10]2001年在《以批评模式看宋代文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世纪,尤其是二十世纪之后半叶,中国文学研究,包括宋代文学研究,发生了许多变化。步入新世纪,相信与会专家、学者都有某些新的考虑与安排。我只是研究宋词,对于词以外之其他文学样式,尚未有深入研究。但是,与宋词相关之其他问题,却经常有所思考。我十分重视前辈研究成果,也十分重视同辈着述。这对于及时端正观念、改进方法,颇有助益,而且可以从中获取动力。除了我两位词学导师夏承焘、吴世昌以外,二十世纪,

参考文献:

[1]. 唐五代词调词体研究[D]. 王昕. 天津师范大学. 2003

[2]. 唐五代词本事研究[D]. 胡秋妍. 浙江大学. 2018

[3]. 龙榆生论唐五代词[D]. 龙婷. 福建师范大学. 2016

[4]. 《全唐五代词》四十五至五十字小令词律研究[D]. 孙梦城. 山东师范大学. 2017

[5]. 孙光宪词研究[D]. 陈婷. 汕头大学. 2010

[6]. 《全唐五代词》二十八字以下小令词律研究[D]. 张诚. 山东师范大学. 2017

[7]. 唐五代词调在两宋的运用[J]. 田玉琪. 长江学术. 2007

[8]. 《全唐五代词》二十九至四十字小令词律研究[D]. 赵俏. 山东师范大学. 2017

[9]. 论南社“情志派”词——兼说南社词之“分派”[J]. 马大勇. 明清文学与文献. 2014

[10]. 以批评模式看宋代文学研究[J]. 施议对. 新宋学. 2001

标签:;  ;  ;  

唐五代词调词体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