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茶馆式”教学的“最近发展区”阐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茶馆论文,发展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理论需要联系教育实践,教育实践又需要教育理论的支撑。同时,教育实践又进一步丰富了教育理论。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校的《后“茶馆式”教学》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后“茶馆式”教学的教育理论支撑何在?以下是后“茶馆式”教学的“最近发展区”的阐释。
一、从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到后“茶馆式”教学
“课堂应是学生的学堂,不应该是教师的讲堂”[1],教育家段力佩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在《上海教育科研》杂志上发文阐述了。他不但有这样的前卫教育理念,而且付之于教育实践,在当时的上海市育才中学进行着。
茶馆式教学就是在这教育理念指导下,推出的一项在我国富有挑战意义的教学。段老在30年前写道:“我们的教法是读读、议议、练练、讲讲”。[2]
段老还告诉上海育才中学的教师:这八个字的顺序不能换。有这么机械吗?换了就不能上了?上了就不行了?其实,这些人都没有品味到这一教学的本质。其本质是颠覆了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惯用的课堂教学设计的逻辑结构,即以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逻辑结构。而段老提出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茶馆式教学(还不允许换八个字的顺序)是一个以学生学为线索的课堂教学逻辑结构。这个读读,是学生读;这个议议主要是学生议,教师加入一起议;然后是学生练练,最后才是教师讲(也可以是学生讲)。这样的课堂结构已经不是学科本身的逻辑结构,而是学生学的逻辑结构。
把“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归纳为茶馆式,说明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议”,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自己、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构建的是合作学习,学习共同体。而且,这个茶馆式是有领导的,它阐释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主导着学生怎么学,同时,教师也主导着学生学什么。
茶馆式教学是我国教学改革在应用性研究中的一个典范,是教学改革在具体实践中的一个“里程碑”。然而,三十年以后的今天,它就产生了许多应该发展的地方:
1.“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是否为以学生的学为逻辑结构课堂教学设计的唯一形式?
2.如果不是“读读、议议、练练、讲讲”一种形式,那么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3.新课程的推进中,产生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如何融入当前的课堂教学?
后“茶馆式”教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
一个核心:“议”为核心。
两个特征:①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②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为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
三个发展:①教学的方式更为完善。②教学的方法更加灵活。③教学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
从“一、二、三”中看出,后“茶馆式”教学既传承了茶馆式教学的学理,又回答了以上三个问题。
“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其阐述的学理是:学生怎样的学才是正确的(或者,教师怎样的教才是正确的)。正是这样的学理,产生了后“茶馆式”教学的三环节“学生先学、引导暴露、共同解疑”。这三个环节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逻辑结构,是学生学的逻辑结构。无疑,它继承了茶馆式教学的基本学理,但又不把“读读、议议、练练、讲讲”作为这一学理下的唯一形式。就“学生先学”,可以学生先“读”,也可以学生先“练”;可以学生先后提出问题,也可以教师适当指导带着问题让学生先学;可以在课前先学,也可在课上先学。而且三环节在一节课上还可以重复应用,也就是说学生先学在一节课上可重复出现。这样,既坚持了学生学的逻辑结构,又使“教学的方法更加灵活”。而且,灵活选择的依据是“提高学生的学业效能”,效能是效率、效益、效果的综合,效果的价值取向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为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其阐述的学理是:学生怎样学才是学会了。教师正确的讲解离更多学生的真正学会往往相差甚远。只有在充分对话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让学生真正学会,真正掌握。课堂教学中对话的主要形式是议。茶馆式、后“茶馆式”教学都把“议”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其本质反映了倡导者的学理——“学生怎样的学才是学会了”的理解。
茶馆式教学的学生学习方式局限在接受性学习,解决的是间接知识的学习;后“茶馆式”教学,增加研究性学习,解决的是直接知识的学习。使“书中学”一种学习方式,变成“书中学”与“做中学”两种方式并存。
二、后“茶馆式”教学关注“最近发展区”什么最“近”
教育界对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解释常常简单成一句话:“学生跳一跳能摘到的果子。”这样的解释是简单、易懂,但是实在不够全面,它仅仅解释了“最近发展区”中的一句话:“学生自己的努力”。
“最近发展区”至少阐明了三个教学中最本质的问题:1.学生学什么?“教师提出的智力水平”。清楚地表达了学生学什么不是学生自己去找的,也不是学生自己决定的,而是由“教师提出”的,教师确定让学生学什么,期望学生达到什么目标(包括侧重面与达成度)。2.学生应该怎样学?“最近发展区”提出了学生的两个发展水平,一个水平是学生“独立地”、“自如地”完成,另一个是“教师的帮助下,集体活动中,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这一逻辑结构已经不是学科体系的逻辑结构,而是学生学的逻辑结构。这与后“茶馆式”教学的“三环节”——“学生先学、引导暴露、共同解疑”、“课堂教学关键干预因素——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是完全一脉相承的。3.学生怎样学才能学会?学生光有“独立地”学习,教师仅有正确的讲解都不可能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学会,而需要“教师的帮助”、“集体活动”、“自己努力”才能真正学会。这又与后“茶馆式”教学的另一个课堂教学关键干预因素相一致:“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为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与“议”为核心相一致。如果我们从以上分析去理解“最近发展”,那么“最近发展区”,最“近”的是什么?最“近”的应该是学生在第一个发展水平后的达成度,或者是后“茶馆式”教学“学生先学”之后的达成度,而不是教师在教学之前学生处在什么水平。如果以“最近发展区”理论或以这一理论支撑下的后“茶馆式”教学进行课堂,那么最关键是能找到最“近”在何处。
要从“三维”来考虑这个“最近”,即不但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还需要教师去推测,去预设,甚至用方法去检测。因为完全有可能学生自己认为学会了,实际并没有真正学会,所以才要“引导暴露”。这个最“近”,一定有差异,这个差异不一定反映了学生的层次,完全可能是你有你的问题,他有他的问题。所以,应该把学生之间的差异也看成一种教学资源,让学生、教师共同解难。
目前,许多学校都要求教师作“学情分析”。教师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情是必不可少的。问题是“学情分析”分析哪个阶段,如果仅仅是教师授之前或者说“学生先学”之前的学生“学情分析”,是不够的,应该还有“学生先学”之后的“学情分析”、“引导暴露、共同解疑”过程中的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常常是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有的是预设的,有的是生成的,考验着教师的应变能力。
三、后“茶馆式”教学追求“最近发展区”的最大化
“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动态的发展体系。课堂教学应该追求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区域”最大化。这里的“化”,正说明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会一蹴而就。
后“茶馆式”教学继承了“议”为核心,坚持了课堂教学学生学的逻辑结构,而使教学的方式更加完整,教学的方法更加灵活。那么,必然带来了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的选择性。这样,需要证明的是后“茶馆式”教学的这些变化,是否促进了学生学业效能的提高,是否在追求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最大化。静教院附校在研究后“茶馆式”教学的同时推行了一种新的教育科研方法——“循环实证”[3]。这种方法不同于过去的“对照班”、“平行班”的实证方法。比较好地控制了“变量”,以后“茶馆式”教学的两个课堂教学关键干预因素进行干预,适当、灵活地选择教学的方式、方法,测试课堂通过干预之后带来的变化。通过不断地“循环实证”,证明后“茶馆式”教学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在追求“最近发展区”的最大化。开始从中学的物理学科,然后又推进到中学的数学、语文学科;之后又从中学推进到小学,都收到了好的效果。
静教院附校的后“茶馆式”教学,研究开始重点放在考试学科。我们的认识是:如何进一步减轻学生负担,进一步提高质量,仍为当今教育界的重要命题。而学生负担重,重的主要在考试学科,不提高这些考试学科的教学效能,是不可能提高全面的教育质量。也正因为推进了后“茶馆式”教学,不但提高了这些考试学科的教学效能,从而全面提高了教育质量,“投入”少,“产出”多。据教育部“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项目组对上海部分区的中、小学校评价,结论是静教院附校不但学业成绩好,而且学生睡眠时间多、体育活动多、艺术活动多、实践活动多;补课少、测验考试少、回家作业少、师生关系好、学生普遍喜欢学校。这说明,在社会、家庭环境基本相仿的情况下,追求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最大化还是有可能的,也是有作用的。
这里还需指出的:追求最大,不等于无限,一堂课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基础也是有限的。因此,课堂教学的目标也一定是有限目标。
四、后“茶馆式”教学重视“最近发展区”的质量
不同的教学水平不但影响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大小,而且还会影响“最近发展区”的质量,这里,可以从案例谈起。我曾经在一所中学教高三物理。这一年我区所有选考物理的学生都用我校的考场,包括本校学生。下午考物理,中午时分一位女同学急急忙忙走进我的办公室,说:“张校长,我还有三道多重选择题不会做,您能否帮我解一下?”我看了看表,啊?仅有二十分钟就要高考了。于是我说:“马上就要高考了,不要再做了……”听了我的话,这位学生站着不走。不但不走,还“威胁”我说:“张校长,万一下午考到了怎么办?”我经不起她的“威胁”,只能拿起了笔。题目不容易,当我全部解出已经临近考试。这位女同学高高兴兴进考场。我作为主考官去巡视,自然关注了物理试题。巧了,真的有一题是这位女同学问到的!这时我感到庆幸。考试结束后我遇到她,说道:“这次你可多得5分!”万万没想到,她沮丧地对我说:“张校长,这道题目我还是做错了。”这位同学是否智商特低?不是,这年,她考上了医科大学,毕业后就在我区的中心医院工作。那么为什么中午讲的,下午就忘了呢?
其实,学生在学习某一项知识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他们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经历,形成了对事物形形色色的看法,养成了一套独有的思维方式。他们的这种看法及思维方式,有时可以帮助正确地概念掌握,甚至可能超越文本成为“闪光点”;有时与正确的概念及思维方法大相径庭,教学上称学生的这种想法为“相异构想”、“迷思概念”等。“相异构想”可能是不正确的,也可能是不全面的、不深刻的。如果在教学活动之前,学生在这方面的认识是一片空白,那么教师组织教学也就简单,只要把“桶里的水”倒到学生一个个“杯子”里就可以了。理论与实践都证明:如果仅仅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而“相异构想”尚未得到纠正,结果必然是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把教师给的正确的认识丢掉了,留下的还是学生原来的。当然,这样的教学就是灌输。如果能把学生原来的“相异构想”显现出来,与正确的认识“碰撞”,再放入学生的脑中,这样的教学才是启发。
“最近发展区”明确指出学生有两个发展水平,而且把第二个水平命名为“潜在的发展水平”,而这个“潜在的发展水平”的获得,一定是“在教师的帮助下”、“集体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达到。后“茶馆式”教学不但把“议”作为核心,而又有一定“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为关注学生‘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的课堂教学关键干预因素进行课堂干预。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最近发展区”质量。我们要避免学生貌似已有了很大的“最近发展区”区域,但是在这“区域”中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五、后“茶馆式”考虑“最近发展区”的后续发展
新课程提出“三维”目标,有的教师不明白为什么要有“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其实,过程与方法本身就是一种知识。知识不仅有显性知识,而且还有隐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过程与方法的作用在于后续发展。
上海市静安区曾作过这样的教学研究:小学五年级毕业之前(上海为五、四分段)进行一次教学检测。毕业后进入初中,在六年级学习之初再进行一次教学检测。把中学检测成绩分到原小学,与该校五年级的成绩进行比较(都转换成了标准分)。结果,差异明显。何故?这段时间大部分在暑假,学校没有上课,课外读书分布也应该是均等的。原因应该在原来小学教学中“过程、方法”目标的达成度。因为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牢固程度与“过程、方法”有关,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度也与“过程、方法”有关。
后“茶馆式”教学与“茶馆式”教学相比发展之一就是教学的方式更完善,即从过去一种学习方式“书中学”,发展成“书中学”与“做中学”并存。这里的研究性学习不仅在校本课程的研究型课程中,在基础型课程中也应该是两种学习方式并存。后“茶馆式”教学还提出了在基础型课程中适合使用“做中学”教学方式的三点依据:1.一定是核心知识,或核心概念。2.学生学习这一核心知识或核心概念缺乏应有的经历,或有经历,经历不全面。3.一定要能设计出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主题。这样,教师有了操作依据。教学中不但有两种方式,而且在这两种方式中都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我们不但关注“最近发展区”究竟最“近”什么,追求“最近发展区”的最大化,重视“最近发展区”的质量,还考虑“最近发展区”的后续发展。
十余年来,静教院附校一直围绕着提高教育有效性的主题进行着研究与实践。提出“按学生‘最佳发展期’设课,创学生‘最近发展区’施教”的理念。其中,一个是提高课程的有效性,另一个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可以说,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后“茶馆式”教学的理论支撑,后“茶馆式”教学又是“最近发展区”的具体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