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理论的探索与贡献_邓小平理论论文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理论的探索与贡献_邓小平理论论文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理论的探索及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代论文,发展战略论文,领导集体论文,贡献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经历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更替。他们三代领导人针对如何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并实现现代化这一重大课题,作了深入地探索,先后提出了赶上和超过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战略。深刻认识党的三代领导人对发展战略理论的探索及贡献,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发展战略理论的探索

毛泽东关于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思想,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期间逐步形成的。其现代化目标的提出,是与他关于工作重心的思想相联系的。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作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向领导经济建设的战略决策,强调从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就要着眼于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这是一切工作的重点所在”(《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9页)。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努力,毛泽东及时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指出:“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81页),从而制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的发展战略。毛泽东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体上分两步走:从1953年算起,第一步大约用15年或更多一些的时间,即到1970年左右,完成“一化三改”;第二步大约用50年到75年时间,即在2000年至2025年左右,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现代国防的“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应该说,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初步设想,是在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对峙的背景下,在旧中国的一片废墟上所构建出来的一幅理想蓝图,是对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理论的有益探索。但是,在后来的实践中,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由于毛泽东以及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导致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党和人民遭到严重损失,也使得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经济发展战略步骤的探索一波三折,经历了“稳步发展”、“急躁冒进”、“调整提高”、“倒退落后”的曲折发展阶段。

1.“稳步发展”阶段(1956-1957年)。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党的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指出:“党的任务,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地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种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是我们党正确总结建国初期经济建设经验教训、探索经济发展战略步骤的最初成就,为我们党后来探索“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步骤奠定了重要基础。这种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使得1957年的经济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提高,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2.“急躁冒进”阶段(1958-1960年)。这三年中,我们党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方法,在经济上急于求成,在生产关系上急于变革。在1958年8月召开的北戴河会议上,提出粮食产量1958年将达到6000至7000亿斤,1959年达到8000至10000亿斤;钢产量1958年要比1957年翻一番达1070万吨,1959年要达2700万吨至3000万吨,从而把15年赶上英国的计划缩短到2年。这样就严重地脱离了国情,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了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的严重泛滥,我国经济建设遭受重大的挫折,国民经济损失达1200亿元。

3.“调整提高”阶段(1961-1965年)。在党的八届九中全会上,针对3年大跃进运动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困难的实际状况,我们党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这一方针虽是在国民经济面临巨大困难、遭受严重挫折情况下不得已采取的一种放慢建设步伐的措施,但对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却有着积极的意义,它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4.“倒退落后”阶段(1966-1976年)。这10年间,我们党的工作发生了严重的失误,全党转向进行“文化大革命”,工作重心在于搞“阶级斗争”,经济建设的历史进程被打断,国民经济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与世界上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差距拉大了,10年“文化大革命”,使我们国民经济走向了倒退和落后。

二、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发展战略理论的贡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科学地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制定了正确的发展战略。

邓小平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的确立经过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979年底到1983年底,主要是确立到本世纪末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和分前后十年两步走的战略部署。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与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会谈时首次提出这一目标。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以正式文件的形式阐述了这个20年的新战略目标。后来,邓小平对这一战略目标作出了明确的界定:所谓小康,就是“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800美元”,“二十年是从一九八一年算起,到本世纪末,大体分两步走,前十年打好基础,后十年高速度发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9页)。第二个时期是从1985年到1987年4月,主要是确立现代化的长期目标和部署。邓小平经过深入的思考,决定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从“本世纪末”推迟到“下一世纪中叶”。1985年3月7日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奋斗了几十年,就是为了消灭贫困。第一步,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就是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的水平。第二步,再用三五十年的时间,在经济上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使人民生活比较富裕。这是大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09页)。后来,邓小平把第一步分解为二步,提出了分三个阶段实施的新构想。1986年底,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正式提出了下世纪中叶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四千美元”的指标。1987年4月16日,邓小平在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进一步指出:“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八百至一千美元……再过五十年,再翻两番,达到四千美元的水平,……中国是个中等发达国家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15-216页)。邓小平关于“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思想,后又被党的十三大、十四大的政治报告以文献的形式加以阐述和确认,使之成为全党奋斗的战略目标和部署。

为了更好地实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邓小平还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的发展战略思想和战略决策。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战略布局。邓小平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我们的战略布局。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究竟以什么为工作中心?邓小平领导全党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指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两个基本点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动力和保证。

——战略重点。邓小平强调,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有三个战略重点,一是农业,这是根本;二是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产业;三是教育、科技。这三个战略重点,相互联系,相互配合,以战略重点带动全局,就能实现中国现代化。

邓小平制定的农业发展战略,主要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推进家庭联产承包制、发展乡镇企业、发展适度规模经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实现农业发展的“两个飞跃”。邓小平指出,能源和交通是发展的突出薄弱环节,前十年要为后十年的更快发展做好能源、交通等四个方面的准备,他还建议在研究下一个世纪前五十年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时,重点要放在制定一个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规划。邓小平反复强调教育和科技是发展的关键。他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高科技领域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批产业发展。而“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95页)。

——战略要求。经济发展不仅要重速度,还要重质量,重效益,实现速度和效益的统一。一方面要加快发展,争取一定的速度;另一方面,快速是有条件的,有区别的,没有水分的,最终能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上的,有效益的。

——战略阶段。即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争取若干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机遇是台阶式发展的起点。邓小平认为:现在世界正发生大转折,就是个机遇。中国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速度是台阶式发展的实质。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效益是台阶式发展的关键。邓小平既注重快速与稳定的协调统一,也十分强调速度与效益的辩证统一,强调工作要扎扎实实,效益要实实在在。认为,一定要首先“抓好管理和质量,讲求经济效益和总的社会效益,这样的速度才过得硬。”(《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3页)。

——战略途径。一部分人一部地区可以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早在1978年,邓小平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了先发展部分地区后带动其他地区,先让部分人先富后带动大家共富的经济“大政策”思想。之后,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使这一战略思想逐步趋于完善。1988年9月,他又提出了先发展沿海地区以“带动内地”再“帮助内地发展”的两个“大局”的战略设想。在他的精心筹划下,1979年至1988年,中央相继作出了试办四个经济特区、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开辟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和成立海南省经济大特区的决定。

——战略关键。这就是人才。邓小平最重视人才问题。他说,现代化的实现,同人才的培养、发现和使用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战略条件。实现发展战略的条件是国内稳定和国际和平。邓小平反复强调: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安定的国内环境和和平的国际环境。

——领导核心。实现发展战略的领导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实现现代化,要靠我们党的领导,没有别的政治力量能够带领中华民族奔向现代化。

可见,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人提出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经过多年的艰难探索才逐步形成和提出的,它继承了毛泽东关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赶超战略和“两步走”设想的基本思想,但与之又有明显的不同之处。首先,它以国民生产总值这一综合性指标,而不是以某几种主要产品的产量作为衡量现代化水平的尺度。其次,它既突出战略重点,又注意总量平衡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使经济协调发展,而不是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经济的综合平衡。同时,它也充分考虑到现代化的困难和艰巨,而不是盲目乐观,急于求成,它兼顾效率与速度,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是片面追求产值、产量的增长。

总之,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既是正确认识国情的必然结果,也是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结论,同时又是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得到恢复和发展的重大成果,为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理论的丰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发展战略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989年6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次全会确立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11年来,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着眼于改革开放的新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发展战略理论。不仅把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这一总体战略具体化,而且又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战略,形成了一个战略群。

1.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的战略方针。第三代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二十字方针,这是总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总的战略方针。

2.科学地阐述了正确处理若干重大关系的原则。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现代化建设所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江泽民作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高瞻远瞩地提出和剖析了涉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十二个重大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速度和效益的关系;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份的关系;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在阐述这些关系时,江泽民将“协调发展,全面进步”作为这一讲话关注的重点和论述的核心。

3.深化了邓小平“三步走”的战略部署。邓小平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他对前两步目标作了较多论述,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而提出了下一世纪前10年的奋斗目标,即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后来,又在十五大报告中将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分成了三个小的阶段和步骤即下世纪前50年“三步走”目标。“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4.明确了必须更新发展思路,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一是在经济体制上,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二是在经济增长方式上,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江泽民指出,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主要依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的方针,要求做到速度与效益相统一,微观活力和宏观调控相统一、总量增长和结构优化相统一。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在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要取得较重大进展,真正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这些都是对发展战略理论的深化。

5.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江泽民根据邓小平关于科技、教育等一系列论述,于1995年5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中,首次正式提出了跨世纪的蓝图:科教兴国战略。此后,又在1996年国家教委印发的《全国教育事业“九五”和2010年发展规划》、1997年党的十五大、1998年九届人大会议以及其他重大会议和场合,多次强调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意义,并明确提出了科教发展的目标、原则和任务等。如党的十五大为实施这一战略,强调要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6.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保证经济社会具有长久持续发展能力的统筹安排。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直接包含着发展的持续性的思想。第三代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这一战略。江泽民同志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若干重大关系》中强调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能源、保持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十四届五中全会又专门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口问题,产业结构问题以及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问题作了重要论述。

7.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针。邓小平提出“必须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根据这一思想,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一个重要方针提了出来,并提出了具体措施。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通过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项目,逐步实行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方式,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前不久,西北五省区国企改革座谈会上,江泽民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加快中西部地区开发的时机已经到来。”

由上可见,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对发展战略理论进行有益探索,党的第二代领导人对发展战略理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党的第三代领导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党的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理论,从而使我们党的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理论形成了一个科学的体系,成为指导我们各项工作的宏伟蓝图。

标签:;  ;  ;  ;  ;  ;  ;  ;  ;  ;  ;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理论的探索与贡献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