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柱[1]2002年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综合评价问题初探——交通类上市公司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的企业被完全推向市场。上市公司作为企业中的特殊群体,由当初的8家发展到现在的1000多家,已成为投资者、债权人和政府管理部门等利益各方关注的焦点,它的经营业绩的好坏更是牵动着千千万万利益相关者,关系着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与健康发展。经营业绩的单项指标评价往往只能反映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一个侧面,而不可能全面反映整体情况;而采用多个单项指标对上市公司进行评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克服单项指标的局限性,但却会发生不同的单项指标之间相互矛盾的情况,大大影响了评价的整体性。另外,采用多个单项指标评价对各指标权数的确定和具体的评价方法又存在争议;更为突出的问题是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一般都是从财务指标的角度分析,而很少涉及管理水平指标,其评价的弊端日趋明显。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和分析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已成为当前证券投资理论实践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交通运输仓储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财务指标综合评价问题作了研究,试图采用多种方法建立经营业绩财务指标综合评价模型。本文也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管理水平指标评价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具体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言,介绍经营业绩的含义和研究经营业绩综合评价的意义。 第二部分为综述,介绍国内外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变革;国内外有关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综合评价现状;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综合评价的现实意义、特点、基本思路和数学原理。 第叁部分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概述交通运输仓储类上市公司;根据交通类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建立了一套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第四部分为财务指标综合评价模型研究,第一节对常用模型进行简介;第二节和第叁节分别采用因子分析和判别分析进行实证分析。 第五部分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管理水平指标评价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第六部分为结论,对本文的研究作了简要的回顾,并提出了若干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总结本文,主要得出如下结论: 1.将多元统计理论中的因子分析法和判别分析法应用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 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综合评价问题初探—一交通类上市公司实证分析综合评价中。 2.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综合评价中,实现财务指标与管理水平指标的有机结合,以体现公司的长期发展优势。 3.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综合评价的重心应从事后评价转到为实现公司战略经营目标服务,把业绩评价工作纳入战略管理的全过程;将知识与智力资本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体现无形资产在业绩评价方面的重要作用。
蒋春燕[2]2010年在《我国旅游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相关性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第一次从国家层面提出旅游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这无疑提升了旅游业的行业地位,旅游业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将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到目前为止,沪深两市共有31家旅游上市公司。可以预测,随着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的确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加盟资本市场。股权结构直接关系到不同性质的股东在公司中的利益和价值取向,股东的利益和价值取向会直接影响到公司治理机制的发挥,进而导致不同的公司绩效。旅游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国有股流通和减持问题一直都是关注的焦点,因此股权结构与公司经营绩效的相关性问题也引起较多关注。旅游行业是一个高度竞争性的行业,旅游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是否与经营绩效存在显着的相关性,怎样的股权结构才有助于提高公司绩效,是本文提出问题的由来。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对我国旅游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进行探究。在综述国内外有关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选取21家旅游公司作为样本,以其财务报告公布的数据为依据,经过指标筛选,以股权集中度、股权流通性和股权制衡度为主要指标来衡量公司的股权结构,以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来反映上市公司业绩,建立并拟合回归模型,对样本旅游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经营绩效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旅游行业本身具有高度敏感性和高度竞争性,有其特定的行业特征,因而与其他行业有较大差异,其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相关性并不显着。景点(景区)类旅游上市公司由于旅游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有资源的垄断性和经营的垄断性优势,因而能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和政策扶持,所以这类公司经营绩效较高;饭店类上市公司是旅游行业最早的上市公司,公司治理机制相对比较成熟,因而公司绩效相对较好。综合类旅游上市公司,由于其经营范围广泛,主营业务竞争力不强,所以经营绩效相对较差。
栾庆帅[3]2008年在《我国旅游上市公司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竞争力关系研究》文中认为90年代以来,我国掀起了一股多元化经营的热潮。旅游企业由于敏感度高、季节性强、业务类型单一以及经营业绩偏低等特点,也开始将资源分散投入到其他领域以谋求发展,期望多元投资能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然而,有的旅游企业获得了成功,有的却因此出现了危机,一蹶不振。本文结合旅游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将旅游上市公司划分为旅游地产、经济型连锁酒店、景区资源、高星级酒店、旅行社以及综合六类。利用上市公司2004-2007年的最新相关数据,通过SPSS软件对各年度旅游上市公司竞争力进行排名,分析旅游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方式,研究旅游上市公司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旅游上市公司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竞争力是密切相关的。一般而言,主导业务型和相关业务型的旅游上市公司竞争力要强于不相关业务型和单一业务型的上市公司,而核心业务为景点资源类、经济型连锁酒店以及旅游地产类的企业竞争力为最优。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一个主导业务型和相关业务型旅游上市公司都拥有较高的企业竞争力,主营业务不等同于核心业务。只有那些建立在核心业务与核心竞争力基础上的主导业务型和相关业务型上市公司才具有优于其他上市公司的竞争力。本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旅游上市公司为提高企业竞争力而开展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应该是立足自身核心竞争力基础之上的相关多元化战略。已经建立了核心竞争力的,要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建立核心竞争力的,要通过“归核化”等措施建立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企业开展的相关多元化战略才能起到真正的效果,才能真正的帮助企业发展壮大。
赖斌慧[4]2009年在《资产剥离的财务绩效:理论与实证》文中认为公司重组问题一直是国内外资本市场理论与实践的热点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产剥离逐渐成为公司重组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也逐渐得到广泛运用。资产剥离产生的后果包括经济后果、战略后果、对组织与治理的影响等叁个方面,经济后果又可分为对宏观经济、产业组织和企业等的影响叁个层面。资产剥离对企业的影响,即资产剥离绩效,可以从两个方面衡量,一是资产剥离对公司股票价格的影响,称为资产剥离的股东财富效应或市场绩效,二是资产剥离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称为资产剥离的财务绩效。论文以资产剥离的财务绩效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资产剥离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机理,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剥离的绩效进行实证研究,并通过样本的分类研究探索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剥离财务绩效的因素,旨在加深对资产剥离的认识,为企业的重组活动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本文认为资产剥离是指企业将其拥有或控制的分部、子公司、生产线等整体性资产或持有的能够控制其他公司的股权出售给第叁方,以获得现金、股票或其他报酬,并丧失对它们的控制权的一种企业经营行为。它是资产出售的一种方式,不包括分立、股权切离等形式,但并不是所有的资产出售都是资产剥离,只有整体性资产的出售或者能够控制其他公司的股权的出售才是资产剥离。资产剥离完成后,剥离方将失去这些资产的控制权。本文对中美企业资产剥离的历史进行回顾总结,较为全面地总结了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剥离的制度规范,阐述了常见的资产剥离分类。本文详细综述了国内外对资产剥离的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的研究成果。本文用相关理论解释了资产剥离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机理。过度多元化企业实施归核化的资产剥离,能够集中资源用以加强或重构核心业务,使公司主业清晰,提高企业核心能力。资产剥离能够处置产生负协同的资产,消除或减轻企业内部的负协同效应,同时资产剥离有利于企业获得外部协同效应。一体化经营企业通过非一体化的资产剥离可以和相应的企业建立企业网络,充分利用企业网络的优势。资产剥离能够缓解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效率。本文在分析企业系统的特征和结构的基础上,指出企业系统的总熵变包括内部熵变和外部熵流两部分,两者都是既有正熵也有负熵,密不可分。本文指出剥离熵流是指企业实施资产剥离而从外部引入的熵流以及企业由资产剥离引起的内部组织结构、生产过程等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熵变之和。资产剥离能够引起企业内部的负熵变并从外界输入负熵流,从而有效降低企业自身的总熵值,并通过剥离熵的作用过程解释了资产剥离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机理。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实证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剥离的财务绩效。本文选取2000-2004年205起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剥离事件为样本,根据一定的标准选取9个财务指标构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剥离前两年到剥离后叁年共六年的企业经营业绩进行分析,探讨资产剥离能否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资产剥离后,在短期内经营绩效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整合以后,经营绩效得到显着改善。本文通过分类研究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剥离长期财务绩效的影响因素。论文在总体样本检验结果的基础上,根据样本特征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资产剥离发生的年度、流通股比例等对资产剥离的财务绩效有显着的影响;国有股比例、交易规模、是否属于关联交易、被剥离资产与主营业务是否具有相关性等影响资产剥离的短期财务绩效,但对资产剥离的长期财务绩效没有显着的影响;股权集中度对上市公司资产剥离的财务绩效没有显着影响。本文分析了我国股权分置问题产生的背景及股权分置改革的过程,指出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剥离将呈现出战略性资产剥离成为主旋律、支付方式多样化、作为反收购的剥离将增多、管理层收购增加、在绩效的实证研究中事件研究法得到更多的应用等特点。最后,对全文的研究进行总结,根据研究结果,指出我国企业要重视资产剥离,在经营过程中应适时地实施资产剥离,同时要做好资产剥离后的整合工作。
张耀[5]2016年在《我国金融类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其业绩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治理的关系是公司金融很重要的研究课题,将这两者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对优化我国公司结构,提高公司业绩具有很大的帮助。我国加入WTO,承诺2005年全面开放我国金融行业,此后,我国金融业迅速发展,占据了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随着金融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金融行业基于与挑战并存,金融行业的改革势在必行。在金融行业改革的过程中,构建一个合理的股权结构以促进金融行业的业绩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以往关于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关系,已经有很多学者研究,而着重研究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研究很少。本文以我国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对金融机构股权结构和业绩进行实证研究。本文从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理论出发,结合金融类上市公司特点,为实证铺垫理论基础。在实证部分中,本文选取了2011年以来主板上市的39家金融机构2011年至2013年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以1266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作为对比样本。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方法(FEM),以股权集中度指标、股权制衡度指标、两权分离度指标作为解释变量来衡量股权结构;以每股收益、现金债务总额比、销售净利率和固定资产净利润率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衡量公司绩效;以资产规模和资产负债率作为控制变量。实证研究分为叁步:第一步,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考察金融类上市公司与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在公司业绩与股权结构等方面的差异;第二步,采用偏相关分析的方法,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分析公司业绩与股权结构之间的线性相关性,找出金融类上市公司与股权结构是否存在相关性,在哪些方面存在相关性;第叁步,在偏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就所选样本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进一步检验股权结构对金融类上市公司绩效影响。本文结论如下:(1)股权集中度和金融上市公司业绩存在倒U关系。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达到37.14%左右,公司业绩达到最佳。(2)股权制衡度与金融上市公司业绩存在正相关关系。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大能够对制衡第一大股东(3)控制权和所有权分离与金融上市公司绩效存在正相关。控制权与所有权的分离能够使得企业资源和企业管理人员达到最优的组合,发挥最大的效益,为所有者带来更大的利益。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研究对象创新,以往研究都是将金融公司剔除,本文金融类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并和其他所有上市公司进行了比较,论证了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独特之处,得出了单独针对金融类公司适用的结论,从而佐证了前人研究时将金融类公司剔除的合理之处。
田粮丰[6]2016年在《我国物流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国际经济仍处于经济危机之后的调整阶段,世界经济仍处于缓慢复苏状态;国内经济增速也逐步放缓,由过去的持续高速增长转换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也逐步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对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其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及经济形势变化采取相应策略,以更好的发挥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物流业上市公司作为物流行业的中坚力量,通过对物流业上市公司整体及不同类型的物流业上市公司进行绩效评价,有利于企业认清自身经营水平,并根据环境变化适时调整经营方针战略;同时也可从中窥探出物流业的发展水平,为物流业转型提供参考依据。首先,本文阐述了文章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绩效评价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总结。其次,对本文物流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予以界定,并阐述了绩效评价相关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和自己的观点从企业投入产出角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再次,对绩效评价常用方法进行介绍和对比分析,选择适用于多投入、多产出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40家物流业上市公司从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及规模收益方面进行绩效评价,并对投入产出情况进行改进。然后,得出相关结论:(1)2011-2014年物流业上市公司整体绩效表现不错,但仍存在一定改善空间,需要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两方面着手提升;(2)对于分类物流业上市公司而言,综合物流类企业绩效表现最优,运输物流类企业绩效表现最不理想;(3)多数物流业上市公司处于规模收益递增状态,可以通过规模调整以实现更优绩效;(4)部分物流业上市公司在员工数量、管理费用、固定资产方面存在投入冗余;每股收益、净利润产出不足。最后,根据对我国物流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的结果,提出对策建议:(1)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调整企业规模;(2)增加科技投入,强化技术创新;(3)转变经营理念,大力发展综合物流服务;(4)紧随“互联网+”潮流,促进转型升级。
李富红[7]2003年在《旅游开发融资策略初步研究》文中提出旅游开发最主要的问题是在资源转化为产品过程中特别是在资源匮乏情况下,如何创造旅游吸引物并通过高质量的服务来满足和引导旅游市场。中国旅游业在1998年就被确立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国家旅游局还于2000年确立到2020年把中国建成世界旅游强国,从而实现由“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的奋斗目标。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有自己独特的规律。从而旅游投资也有别于其他投资,必须遵循旅游行业特有的规律。只有把握和遵循旅游的规律,才能使旅游投资与基本面相联并富于效率,从而有益于增强投资者信心,促进旅游产业健康运行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此,一方面旅游投资要立足行业规律,另一方面旅游行业发展必须利用投资规律。两者有效结合,这正是本论文的特点。现实中因为缺乏对旅游规律的深入研究和把握,旅游投资失败、低效的事例不乏耳闻。同时,旅游行业发展因为缺乏对资本规律的掌握,从而踟躇不前。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当前旅游开发面临一个基本的挑战,就是受到资金短缺的严重制约。 论文对旅游开发融资策略进行了初步理论研究。在研究旅游开发规律的基础上,对旅游融资与投资的内涵作出界定,并从宏观与微观层面对旅游开发融资与投资的策略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旅游开发项目的可行性、旅游开发要素(旅游地形象地位、旅游产品策划、旅游市场消费规律、旅游规划)对旅游投资的影响。 论文对旅游开发投融资实践活动进行了理论解析。特别是对旅游开发中的跨行业投资、政府投资、投入产出模式、投资新趋势、投资结构与重点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论文对风景名胜区(遗产资源)权益分割、遗产资源价值与经营权出让、资源企业化经营与门票收入权上市等热点问题作了理论阐述,从理论上批判了遗产旅游开发中的不当作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论文提出了旅游开发的投资建议。旅游开发证券市场融资是论文的研究重点。论文介绍了证券发行核准制,研究了核准制下旅游开发证券市场融资对公司治理、旅游开发投资、旅游公司融资结构、工P0融资、再融资方式的影响,对旅游开发证券市场融资提出了思考建议。论文还研究了旅游开发政府投融资策略,特别提出了制定有效的财税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策略。 论文提出了旅游开发融投资效益指标评价体系,论文附录实证分析了我国旅游上市公司的融资和投资问题。 通过本论文研究,作者力图明晰一些基本的现实问题。例如,如何构建一个高效的旅游融资体制,如何建立资金拥有者与旅游开发商之间的有效桥梁,如何发挥政府在旅游开发中的地位,如何发挥市场对旅游资源和资金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如何有效地通过证券市场为旅游业开发融入宝贵的资本等等。
朱致贵[8]2004年在《交通类企业的公司制改造绩效研究》文中认为从1992年起国有企业改革开始转入产权制度创新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然而,从上市企业来看,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后造绩效普遍不理想。 本文从交通这一特定行业的角度,以绩效为研究手段,对交通类上市企业绩效进行评价、研究。鉴于当前绩效评价的缺陷,本章借鉴罗伯特·诺顿教授和戴维设计的“经营绩效平衡表”,根据我国国情和交通行业的特征对绩效评价指标进行改进。添加了具有中国国情的社会效益指标;并且用经济利润代替财务利润进行计算,使绩效评价结果更加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在指标改进的基础上,建立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交通类上市企业公司制改造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并针对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数据和社会效益评价指标数据、发展能力评价指标数据的不同特性,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来计算其评价结果。根据所建模型,以交通类上市公司2001至2003叁年的面板数据作为模型数据,对交通类40上市企业的绩效进行评价,得出绩效评价结果。针对我国交通类企业公司制改造绩效不理想的情况,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总结归纳出影响交通类企业公司制改造绩效的七个原因:外部条件、产权结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组织类型、企业组织结构、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和企业领导者队伍。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
孙立慰[9]2008年在《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与企业财务绩效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农业上市公司则是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对中国农业产业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中国证券市场上的一个重要板块。然而作为农业企业,农业上市公司不可避免地具有此行业本身的弱质性,于是以分散经营风险、寻找高速发展为目标的各上市公司相继开始实行多元化的经营战略。但是多元化经营是否可以提高农业上市公司的绩效,有效分散风险,基于对此问题的考虑,本文对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及其绩效进行了相关分析。本文结合国内外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理论,以2001年-2006年的中国农业上市公司公布的年报数据为样本,运用熵统计方法和相关分析方法,在对其多元化经营水平进行测度的基础上,对不同程度的多元化水平与企业绩效的关联度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农业上市公司总多元化度与盈利能力及资产管理能力呈较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与偿债能力的相关关系不显着;相关、非相关多元化度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不显着。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结合专业化率和熵统计方法对各农业类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类型进行划分,并采用方差分析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拥有核心业务的企业类型,即单一业务型和主导业务型的经营绩效和抗风险能力普遍好于没有突出核心业务的多元化类型,即相关多元化型和非相关多元化型。。最后,根据上述研究结果,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毛锐[10]2008年在《中国上市金融企业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市金融企业绩效是经济的核心部分,全面正确客观地评价上市金融企业绩效,对于正确评估其真正价值、衡量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对上市金融企业绩效评价的量化分析,也可以给投资者、决策者提供一个正确的参考;而且,正确、全面评价上市金融企业绩效,对于政府转变职能,加强宏观调控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对上市金融企业绩效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研究中国上市金融企业的绩效现状,总结优势、劣势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影响上市金融企业绩效的因素,归纳提出中国上市金融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了上市金融企业绩效评价模型,以中国已上市的28家上市金融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了中国上市金融企业绩效的总体情况。最终结论如下:中国上市金融企业绩效表现了不同特点;因子分析模型能有效地评价中国上市金融企业绩效,通过对上市金融机构进行因子模型分析把涉及到上市金融企业绩效评价的14个指标划分别反映上市金融企业的资本结构、负债情况、企业的资金运作状况、企业利润水平以及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五个公因子;不同类型的上市金融企业绩效影响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需要针对性地提升上市金融企业绩效。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和中国上市金融企业的特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操作性措施。
参考文献:
[1]. 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综合评价问题初探——交通类上市公司实证分析[D]. 周正柱. 上海海运学院. 2002
[2]. 我国旅游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相关性实证研究[D]. 蒋春燕.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3]. 我国旅游上市公司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竞争力关系研究[D]. 栾庆帅.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8
[4]. 资产剥离的财务绩效:理论与实证[D]. 赖斌慧. 北京交通大学. 2009
[5]. 我国金融类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其业绩影响的实证研究[D]. 张耀. 南京大学. 2016
[6]. 我国物流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D]. 田粮丰. 新疆大学. 2016
[7]. 旅游开发融资策略初步研究[D]. 李富红. 四川大学. 2003
[8]. 交通类企业的公司制改造绩效研究[D]. 朱致贵. 长沙理工大学. 2004
[9]. 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与企业财务绩效的相关性分析[D]. 孙立慰. 新疆农业大学. 2008
[10]. 中国上市金融企业绩效评价研究[D]. 毛锐. 湖南大学. 2008
标签:交通运输经济论文; 综合评价论文; 资产剥离论文; 绩效评价论文; 经营业绩论文; 企业经营绩效论文; 融资公司论文;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相关性分析论文; 绩效指标论文; 财务绩效论文; 实证分析论文; 经营指标论文; 股权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