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埠与江苏南部经济状况的嬗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状况论文,江苏论文,上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上海,位于我国长江入海口的南岸,海岸线的中心,有着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乾嘉之际,逐渐发展成“江海通津、东南都会”,得“小苏州”之称。
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早已引起了英国资本主义者的凯觎。公元1842年,英国用炮舰打开吴淞口,逼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1843年起,上海遂被迫开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尔后,法、美、德等国亦接踵而来。
19世纪中叶起,外商先后在上海投资开办船舶修造、打包和缫丝等加工工厂,并投资纺织、日用轻工业、印刷等行业。此外,上海的机械制造业也得到发展。《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开设工厂合法化。1895年到1911年,外商在上海的工业投资达2090.3万元,占外资在华总开办资本的42.8%,投资部门以纺织工业、烟草和食品业、公用事业和造船业为重点:化学工业和日用品工业也占一定数量。
另一方面,我国本民族的工业在外国资本在华势力的日益扩张的逆境中,也在上海有所发展。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在上海兴办了一批企业,如1865年的江南制造局、70年代的轮船招商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等。这一时期,上海的民族资本主义也开始起步发展,陆续创建了发昌机器厂、建昌铜铁机厂、邓泰记机器厂等企业。1895年到1913年间,民族资本家在上海设立的资金在2万元以上的工厂达83家,资本在万元以下的更多。到20世纪初,上海就初步形成了黄浦江、苏州河周围的杨树浦、闸北、沪西为主的几个工业区。
与此同时,近代民族商业也兴起和发展起来。外国资本主义商品输出和进口贸易的发展,强烈地刺激着上海商业的兴盛,特别是中外在上海纷纷设厂,商品就地销售和运销外地,推动着上海商业迅速走向繁荣。
上海的外贸和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其金融的发展。十九世纪后期,外国资本主义在上海逐渐组成了一个实力雄厚的金融网,而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在沪创办,则标志着中国自办的近代金融业的开始。到本世纪初,上海金融业在全国对外贸易的款项调拨总额中已占80%,成为全国金融中心。
上海有着有利的政治、经济和交通条件,所以她很快就成为传播西方文化思想的中心。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经济学说首先传播到上海,再由上海扩展到内地城市。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上海起了巨大的桥梁作用。
二
上海开埠后,随着外国势力的侵入,江苏南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很大的破坏,并逐渐瓦解。而上海近代因素的发展和壮大,又对江苏南部近代化起着积极的辐射作用,这种辐射,是此地区近代化的催化剂。
当时,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影响下,苏南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步分离,自然经济日益解体。据记载:“松、太利在棉花梭布……近闻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之一……松太布市,消减大半。”①“雍正、乾隆之间,松江以织布富甲他郡,后夺于苏州之布,而松布失利。近(指19世纪50年代)设洋布行,而苏民亦失其利。盖自谷帛贱于银,而农桑之利夺矣。”②由此可见,鸦片战争以后,苏南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并日趋解体。
资本主义国家在倾销洋布的同时,又以上海为据点大量收购长江三角洲的丝茶等农副产品和工业原料,这又进一步加速了这一地区自然经济的破坏和解体的进程。当时许多农民减少粮、棉的生产,改营丝、茶的生产。据载:“吴县西洞庭山孤峙太湖中央……田不满六千亩,恒持蚕丝果实以易粟。”③这在客观上也促进了粮食产区粮食生产的商业化。至于丝、茶等农副产品的生产,本来就是为出口等市场需要而进行的商品化生产。
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于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来说,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一种历史进步的现象,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但是当时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而进行的,这就使得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依附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又延缓和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进程。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典地论述到:资产阶级“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④当时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一大批江苏的先进的知识分子正处于“华夷隔绝天下,一变为中外联系之天下”⑤的转折时期,他们有着毗邻上海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获得了西方近代文化知识,认识到了只有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状况,才能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郑观应说:“西人尚富强,最重通商。”⑥“富出于商,商出于士农工三者之力……善于谋国者,无不留心各国商务,使士农工商投入所好,益我利源。”⑦薛福成说:“为中国计,宜设方略,渐杜洋药来源,而劝导商民仿洋织布纺纱,尤为第一要义。其次开矿,其次炼铁,其次纺织呢羽毡绒,其次仿造自来火及制炼煤油,风气既开,而致富之能事尽此矣。”⑧
在民族危机加深,西方文化刺激下,中国早期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了发展工商业的积极主张并身体力行,启发教育了全国,尤其是江苏南部的大批先进的中国人,使得江苏南部商业意识、竞争意识、冒险意识日盛,终于形成了一种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的心理定势和社会风习。
同时,随着上海近代因素的发展和壮大,其先进的生产方式很自然地向与之相邻的江苏南部地区扩散,并成为江苏近代化启动的催化剂。
上海的辐射作用是巨大的。首先,上海为江苏的近代化输送了大量的人才。江苏工厂的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多数曾在上海工厂工作过,甚至,起初江苏工厂还大力从上海招来工人。管理和技术人才的扩散,使得上海工厂的管理和生产经验也就为江苏工厂所仿行。其次,江苏还大量从上海吸取科学技术设备。江苏工厂购置的机器设备起初都是通过上海洋行向外国订购进口转运而来,或是把上海厂家的旧设备买来加以重新利用。其后才采取直接派人去国外订购机器或自己仿造的办法。技术设备的扩散实际上就是生产能力的扩散。再次,上海的资金往往扩散到江苏投办近代企业。以无锡为例,为无锡近代工业奠基的几大资本集团如荣氏、周氏、薛氏、杨氏、祝氏,其资本都是先在上海积聚,然后扩散到无锡的。此外,上海本地产品及进口商品也有很多要向江苏推销,商品市场的扩散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江苏走向近代化。
上海经济对江苏南部的扩散,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方式向落后地区的扩散,因而它对江苏近代工业的兴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
下面我们来看看江苏南部近代工业发展的情况。
资本主义的近代工业是大规模的商品生产。产生和发展近代工业,必须具有这样一些基本条件:一要有大批无产者供雇佣;二要有大量的财富作资本;三是要有广大的市场来销售商品。从19世纪40年代上海开埠后,江苏南部地区逐步具备了这些发展近代工业的条件。
从劳动力市场来说,随着上海的开放,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江苏的城市手工业和农村家庭手工业,使得原来依靠手工业为生的人破产,从而使劳动力市场不断扩大。当时“商市展拓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夫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⑨各地大量日益破产的手工业工人和农民,为谋求生活出路,被迫到工厂里出卖劳动力。
再看货币财富的积累,由于当时所处特殊历史时期,来源有以下几个:一、官僚地主资本凭借种种特权榨取劳动人民血汗,成为最富有的阶级。据记载:“李鸿章大约数百万金元产业,意中之事也。”⑩而盛宣怀的家产达6000万两。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正是当时官僚财富集中的写照。二、买办资本。买办比地主,商人更早地向近代工业投资,并更早地向民族资本家转化,其资本额的绝对数甚至超过官僚地主。三、商业资本。19世纪后期,江苏商业资本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开始投资于近代工业。上海资金的输入对江苏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上文已提及,此不赘言。
至于商品市场,也已出现并逐步扩大了。上海开埠后,江苏逐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广大市场。1880年自外洋及各通商口岸汇集于上海的棉货总量达3000余万海关两。上海不仅是外国进口商品的销售据点,同时也是国内特别是江苏主要产品的集散地。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江苏南部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11)
早在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就在江苏创办了许多近代工业:苏州洋炮局、金陵制造局、金陵火药局、金陵船厂等。这些企业,是我国自己创办的最早近代机器工业,它们客观上为此后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生产培养了一批产业工人和技术力量,从生产力方面说,它引进和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培训了一批技术人员,制造了一些新式生产工具和先进机器;从生产关系说,由于价值规律作用,促使了民用性近代工业的创办,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劳动力的商品化和其它一些产品的商品化。所以这些企业的创办是有进步性的。
由于江苏南部是我国最富庶的地区和最早接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地区,因此,它成为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最集中的地区。如1875年江苏奉贤县(今属上海市)首先设立的程恒昌轧花厂,1894年在南京创办的胜昌机器厂均为同行业创办最早的企业。
19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世纪初,江苏南部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1895-1911年,江苏民族资本家创办的企业,资本5000银元以上的有115家,主要分布在无锡、南通、苏州、常州、江阴、武进、南京等地。(12)这一时期,投资者的目光首先集中在棉纺织业上。1895年甲午战争后,1905年抵制英货运动后以及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江苏先后掀起了三次兴建棉纺织厂浪潮。1897年,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在无锡创办业勤纱厂。这是无锡最早的民族资本机器纺织厂,有资本33.6万元,雇工1100人。同年,国子监祭酒、状元陆润痒在苏州创办苏伦纱厂,有资本42万元,雇工2200人,实行两班制,年产棉纱1.4万件。1899年,张謇在南通创大生纱厂,拥有资本69.9万元,纱锭2.03万枚,雇工2500人,这是南通地区最早的棉纺织厂。这一时期,缫丝业也得到较大发展,江苏南部地区共办缫丝厂15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苏经缫丝厂、吴兴缫丝厂、民柞绸纺织工厂等。此外,这一地区的碾米、榨油、烛皂、火柴、卷烟、造纸、印刷、制革、玻璃以及机器制造、船舶修造业和电业、自来水等公用事业也都有了初步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英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压迫,中国的民族工业,主要是纺织业、面粉业,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3)这一时期的江苏南部地区不仅兴建了一批新的厂矿企业,而且原有的也得到发展、扩建,并逐步形成了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整个民族工业出现了兴旺发达的局面。因此,这一时期可谓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黄金时期。
据统计,到1919年,全国注册的工家375家,江苏就有155家,占40%以上。1918年,全国棉纺织业的纱锭有80.3%集中在江苏。无锡一地在这时就办了五家规模很大的纱厂。而历来在民族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面粉业在这一时期更是获得长足发展。江苏的面粉厂以无锡最多,无锡最著名的民族资本家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的面粉业的生产在全国占首位,荣氏兄弟由此获得了“面粉大王”的称誉。当时苏南的缫丝业发展也很快,1924年,无锡薛家资本总额达21万两白银,周家也达18万两白银。由于工业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更多的电力作动力。这必然促进了电力工业的飞速发展。当时江苏(包括上海)发电厂共61家,占全国电厂的近百分之三十,居全国之首。
随着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资本积累和集中越来越突出,从而出现了一批规模宏大,实力雄厚的著名大企业和企业集团。
实业家张謇从1899年首创大生纱厂起,陆续创办和参加投资的包括工业、交通、农业和垦牧等行业共69个企业,成为拥有资本3400万元的大生财团。(14)当时人们称张謇为“实业大王”、“山中宰相”,他的声誉日隆,对江苏及至全国经济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民族资本家荣氏兄弟在第一次大战后陆续创办的,以上海和无锡为重要经营基地的,拥有茂新面粉公司、福新面粉公司和申新纺织公司3个系统10多个工厂的企业集团。荣氏企业的固定资本总值从1903年的5万元增长到1922年的1959万元,增长了309.7倍。(15)这一时期,无锡薛南溟、薛寿萱父子开设的以永泰丝厂、锦记丝厂为代表的缫丝企业集团也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后来,薛氏家族发展到拥有华新、永泰、锦记、永盛、隆昌等丝厂,缫丝车达2002台的大企业集团,成为著名的缫丝资本家。薛氏被人誉为旧中国的“缫丝大王”。
四
由于上海开埠后外国资本主义在江苏大肆掠夺农产品,由于外资在江苏开办的企业需要大量的农产品作原料,同时由于19世纪70年代以后,民族资本企业的兴起,这就大大刺激了江苏南部农业生产商品化的发展。
农业经济商品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经济作物商品化。随着国内外对农产品需求量增加,江苏的经济作物和商品性作物不断扩大。本世纪初,通州植棉面积占耕地面积总数的十分之六至七,包括南通、崇明、海门等地,东西150公里,南北75公里,每年产棉7.5万吨之多。所产棉花大多供给南通和崇明的大生纱厂一厂和二厂,其余运销上海。无锡县,1921年桑田面积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30%以上。
由于城市中外工商业发展和城市人口增多,经济作物和商品作物种植面不断扩大,粮食加工和酿酒业发展,粮食作物也向商品化方向发展。商品粮中,最主要的,流通数量最大的是大米。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产米区和交通发达的地区相继形成了一些稻米的集散地,无锡就是全国四大米市之首,丰年售米量达200万石以上。
随着农村自然经济解体和农业经济向商品化发展,江苏南部农村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经营方式:富农经济。
当时,苏南农村中出现了一批新式富农,他们由农村中的富裕农民和城市的商人、资本家组成。这些新式富农租地主土地种植商品作物,所以又称佃富农,类似于西方国家的租地农场主,其封建性比旧式富农少得多,资本主义性质较典型。江苏南部的富农经济在当时农业代表了一种较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成份,这是因为富农经济的生产经营规模比中农或佃农大,资金较多,拥有比较好的生产工具和较多的肥料,也比较注意选用优良品种和改进生产技术,往往能根据市场需要进行生产,其劳动生产率也较小农生产高得多。所以它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随着农村中资本主义因素的滋长,江苏南部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便使用近代农业机械进行部分农业耕作、灌溉和农产品加工。使用农业机械标志着长江下游的近代化农业已开始,它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它传播了科学知识,提高了效益,有助于农民生活的改善。
与此同时,江苏南部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的城乡手工业由于帝国主义的大肆掠夺,封建势力的严重束缚,逐步萧条、落后。在手工业中,手工棉纺织业首先遭到外国廉价棉纺织品的排挤、打击、摧毁,遭受残害程度越来越严重。从1872-1890年的18年里,进口洋纱增加了2064%,洋布代替了土布。手工业与农业脱离了。正如马克思所说:“中国纺织业在外国的这种竞争下受到很大危害,结果就使社会生活遭到了相当的破坏。”(16)
江苏农业商品化的过程和手工业走向萧条破产的过程,主要伴随着帝国主义大肆掠夺农产品原料和由商业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而发展的,所以说这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结果,这是江苏也是我国自然经济解体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包括江苏在内的我国自然经济解体的结果,不可能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五
城乡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使得江苏南部地区的近代商业,金融业和交通运输业也逐步兴起和发展起来了。
上海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后,随着与之经济交往的加强,苏南、苏北的经济与商业中心分别由苏州、扬州转移到了无锡和南通。以全国“模范县”著称的无锡由于其工商业发展很快,获“小上海”之称。当时无锡全县人口90万,其中工业人口占12%,有11万多人,而商业人口达21万,占23.4%。(17)无锡邻近的县份都到此转批日用消费品,同时,无锡地产货品和来自上海的货品都大批量销往苏北、安徽和浙江地区;更有甚者,无锡货还凭借铁路干线和长江航道向内地深入,直达两湖、河南、川、陕地区。无锡县当时拥有“户口殷繁、商店麋集”的集镇80多个,这些星罗棋布的集镇各有特色,集镇间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对无锡经济的繁荣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苏北经济中心南通此时也很繁华。南通“是一个不靠外国人帮助,全靠中国人自力建设的城市”。(18)全市有人口258,500。南通“与中国内地城市不同,除街道比较狭窄外,一切都象上海的公共租界。市内有各种商店,西式楼房到处可见。”(19)南通的模范路是“象上海马路那样的很好的道路”,南通“有90辆汽车,大都是富商的私人汽车。”(20)
当时,江苏各个商业部门都获得很大发展,在南京,有三大商场:中央商场、永安商场、太平商场,它们都是资金雄厚、商品丰富、花色品种多。营业额大的著名商场。这时期生丝和花边抽绣产品是江苏出口的重要商品。1901-1910年是江苏出口生丝最旺盛的年代。花边的出口也是很可观的,当时,每年由上海出口的花边约值1000万美元。
银行,是最重要的近代金融机构,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为了适应日益发展的近代工业和对内对外贸易的需要,为了抵抗外国银行的压力,江苏一带产生了一批近代银行,近代金融业开始兴盛起来。据1925年统计,全国华商银行共141家,其中江苏最多,达44家。随着银行业的兴起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全国实力最雄厚的财团——江浙财团。
近代的江苏,由于工商业和其它部门商品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也发展起来,并出现了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
一八四三年的上海开埠,使得上海经济得以飞速发展,上海成为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苏、锡、常、通等地区置于上海经济引力场的范围之内了。江苏南部地区的人力、物力,财力对上海的经济繁荣起了促进作用;上海的繁荣更推动了江苏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上海和江苏南部有着长期的经济联系和互惠共荣的经济发展史。
注释:
① 包世臣《安吴四种》卷26《答族子孟开书》。
② 徐《未灰斋文章》卷3,《务本论·磬辩篇》。
③ 《申报》1883年10月27日。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55页。
⑤⑧ 薛福成《筹洋刍议·变法》;《筹洋刍议·商政》。
⑥⑦ 郑观应《盛世危言·商务二》;《盛世危言·商务下》。
⑨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第233。
⑩ 梁启超《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第85页。
(11)(12) 《中国长江下游经济发展史》第216页;第247页。
(13)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590页。
(14) 《江苏史话》第248页。
(15) 许维雍、黄汉民《荣家企业发展史》。
(1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页。
(17) 陆仰渊《抗战前无锡工业化过程的特点与意义》,《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234页。
(18)(19)(20) 戈登·洛德的海关报告,《海关十年报告》译编第249页。
标签:上海开埠论文; 无锡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江苏经济论文; 民族工业论文; 江苏无锡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学论文; 手工业论文; 商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