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中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_宏观调控论文

现阶段中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_宏观调控论文

现阶段中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用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政府论文,选编论文,条件下论文,现阶段论文,市场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阶段,中国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产业政策,提出发展战略目

标引导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十分突出。由于市场往往偏重短期、局部和事后的调节,对于长期发展目标和相应的结构调整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因此需要政府根据经济发展趋势,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目标,提出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以引导结构调整。1996年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是我国在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政府还先后制定颁布了九十年代产业政策纲要,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机械、电子、建筑等产业政策正在制定之中。

(二)加强和改善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

加强和改善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是政府的重要职能。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换时期,由于就业压力大,结构性矛盾突出,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尚未理顺,加之市场体系发育程度较低,国有企业的风险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引发通货膨胀的因素很多,因此,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尤为必要。最近几年的经验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宏观调控目标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依据。在宏观调控目标的设置上,我们除采用国外通用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国际收支平衡率和就业率四项指标外,又根据中国国情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率、财政收支、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等几项指标。把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为现阶段宏观调控的基本主题,把实现经济总量基本平衡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结合起来;把控制需求膨胀和增加有效供给结合起来。对社会总需求的调控,重点是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上,着重建立计划、金融、财政之间三位一体、相互配合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既重视发挥金融、财政的作用,又注意发挥国家计划的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的作用。在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手段选择上,更多地运用了信贷、税收、利率、汇率、价格等经济手段,以及法律手段,实行间接调控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宏观经济运行动态的监测、预测、正确分析和判断经济形势,恰当地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时机和重点。

(三)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

我国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政府对市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完善,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十八年来,各类商品市场迅速发展,金融、劳动力、房地产、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开始建立,初步形成了竞争、开放的市场体系。对于价格管理体制和价格形成机制,中国政府采取调放结合、逐步推进的方式进行改革。目前,80%以上的农产品收购价格、90%以上的消费品价格,以及80%以上的生产资料价格已由市场形成。价格改革的顺利实施,使严重扭曲的比价关系趋向合理,也确保了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没有发生大的震荡。在加强市场法规建设方面,我们已经制定和正在制定有关保护市场公平竞争、规范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完善国家对市场调控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并积极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发挥其对市场主体的服务、沟通、公证和监督作用。与此同时,加强对市场运行的监测,建立和完善市场信息传递、反馈制度。国家编制能反映全社会重要商品总需求、总供给和流向的流通计划。建立了对部分重要商品的国家订货和投放制度以及进出口调节制度,调节市场供求,保证市场稳定。同时,初步建立了重要商品的储备和价格调节基金制度、粮食、副食品风险调节基金制度,以应付较大区域性的自然灾害和其它突发不测事件。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

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十分明显。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般都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直接经济效益较低的特点。因此,近十多年来,中国政府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职责。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制定方针。如对能源工业提出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等方针;能源建设以电力为中心,以煤炭为基础,大力开发石油和天燃气,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等方针,为我国十多年能源工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是统筹规划。如对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实施综合发展规划,以增强铁路运输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公路、水运、空运和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建设综合运输体系。在交通运输的地区布局上做好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初步缓和了多年来交通运输严重不畅的“瓶颈”制约,也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是集中投资。十几年来,中国政府一直重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不仅作为政府直接投资和国家银行贷款投资的重点,而且千方百计动员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八五”时期,国家安排了284个基础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占全部基建大中型项目个数的27%;安排投资3915亿元,占同期大中型基建投资的54.7%。特别是邮电通信建设投资在“八五”时期共完成2329亿元,是“七五”投资的近12倍,年均增长72%。

四是政策扶持。国家先后设立了电力、铁路、邮电、公路、民航、港口等多种专项建设基金;对基础设施偏低的价格进行了多次调整;在保持间接融资稳定增长外,还在运用股票、债券、集资等直接融资方面进行了试点;探索各类投资主体联合投资方式;逐步放宽了外商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的限制,进行了“BOT”等项目融资方式的试点,等等。这些政策和措施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已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五)促进国有企业转换机制,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监督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们重点发展了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尤其是一批国有大型骨干企业,为中国工业化体系的初步建立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有经济占全社会经济总量的比重虽然逐年下降,但是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并没有改变。在电力、石油等能源工业部门,铁路、港口、航空、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部门,汽车、电子、石化、冶金等重要加工工业部门,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更为明显。据全国清产核资统计,1995年3月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占全社会企业资产总额的65%,安置就业人员占城镇就业人员的67%,上缴国家财政占全国财政收入的60%。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以公有制为主体,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是中国政府的长期方针。对国有企业的监管,是中国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

经过十几年来的改革探索,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监管,主要必须做好两件事:一是促进国有企业转换机制,目标是建立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当前正在采取一些具体的政策和措施,帮助国有企业解决历史遗留的负债率过高、社会负担过重、人员过多等问题和企业改革、改组、改造中的实际问题,促使企业加强管理,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二是加强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按照政府的投资管理职能和投资职能分开、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的原则,正在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和法人财产制度,对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体制,并相应构造国有资产运营和监管机构。

(六)完善社会分配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条件下,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完善社会分配机制,是中国政府始终关注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在兼顾公平方面,政府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首先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分配关系进行了重大调整,近几年又针对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进行调节。例如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企业分配制度改革,强化工资分配约束机制,调节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通过调整农产品价格等项改革,调节城市和乡村之间、工人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通过强化对个人收入的税收征管和调整分配政策,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中国政府制定了“八五”扶贫计划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预计到本世纪末可以基本解决6500万贫困人口脱贫问题。中国政府开始实施中西部地区重大项目倾斜政策,大力鼓励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联合和技术合作,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十几年来,中国政府在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到1995年底,城镇企业职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统筹人数已达8900万人,占职工总数的75%;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也达到5100万人。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开始进行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到1995年全国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达9500万人,近几年里共救济失业职工600万人,帮助300多万职工实现了再就业。近十年来,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初见成效,城乡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制度改革和优抚安置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正在逐步形成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实践证明,政府在发展社会保障事业中发挥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劳动者利益,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七)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虽然国土辽阔,自然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人均资源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上资源利用程度低,浪费和破坏带来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也十分严重。正是基于这一国情,中国政府始终把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与生态平衡作为基本国策,作为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特别是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了“全球21世纪议程”后,中国政府作出了承诺,结合自己国情,率先制定了国家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作为各级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指导文件。

中国政府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已经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并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在人口控制方面,中国大陆1995年人口出生率17.12‰,自然增长率10.55‰,年末总人口为12.11亿,圆满实现了“八五”计划预定的把大陆总人口控制在12.27亿的目标。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各级政府强化对土地和自然资源的管理,推行保护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整治并重的方针,正在探索一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道路。在环境和生态保护方面,按照“开发利用与保护环境并重”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利用谁补偿”的方针,正在建立生态破坏限期治理制度,并在建设项目上继续推行多年行之有效的“三同时”方针(项目建设与环保措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以及其它政策,确保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八)推动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促进本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我们正处在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全球化的时代,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已经跨越国界,将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看,无论是加强全球多边经济体系、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还是发展双边经贸关系、推动企业的国际合作,都离不开各国政府之间的经济协调,政府不仅应是本国开展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的积极推动者,而且应是主动的参与者。80年代以来,中国将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政府为促进对外经济发展和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我们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要求,对涉外经济体制和政策进行了不断改革和调整,并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养专门人才、提高行政办事效率、规范市场行为等多方面,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为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和吸引外商来华投资创造更好的条件。我们还将进一步扩大农业、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的对外开放;并将有步骤开放金融、保险、商业、外贸领域。中国政府还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加强与国际经济机构和外国政府的沟通和谈判,签订了大量的多边和双边的经贸合作协议,在国内则从财政、金融、外贸和产业发展等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积极地创造条件,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开展平等竞争铺路搭桥。中国政府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也进行了不懈努力,这是人所共知的。

在以上这些方面,中国政府都重视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形成法律体系。仅在“八五”期间,中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就审议通过了110余件法律,国务院制定了170余件行政性法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审议通过了2300余件地方性法规。在这些法律、法规中,经济立法占了40%以上。“九五”期间,在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市场秩序、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对外开放以及健全社会保障、振兴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保护环境资源、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将相继出台,为政府运用法律手段调控经济运行提供重要的保证。

标签:;  ;  ;  ;  ;  ;  ;  

现阶段中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_宏观调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